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云富  孙弘 《口腔医学》1992,12(3):119-121
作者以自体静脉空管移植修复12只家兔面神经下颊支缺损,2只家兔下颊支缺损不作修复作为对照。组织学观察证实:术后4周,再生的神经纤维越过近中吻合口,术后8周,再生神经纤维通过静脉腔到达远中段并形成神经束。电生理学检测表明:术后8周,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术后20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到正常值的47.6%。术后12周,对照组2只动物经组织学及电生理学检查均未见有神经再生现象。作者认为静脉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是可行的,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徐欣  马跃  李茜  王力  王继同 《上海口腔医学》2000,9(3):156-157,182
目的 观察并比较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硅胶管桥接法修复面神经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硅胶管桥接法进行兔面神经缺损修复 ,以自体神经移植作为对照 ,通过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 ,观察和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 上述两种方法都具有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 ,但其效果存在差别。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 3个月时 ,两侧面神经干传导速度之差值为 2 .33± 1.2m/s ,而硅橡胶管组为 10 .2 1± 1.5m/s,自体神经移植组为 2 .16± 1.6m/s。结论 膜引导组织再生术修复面神经的效果明显优于硅橡胶管桥接法 ,且具有其它优点 ,有望成为修复面神经的新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兔下齿槽神经缺损后立即与延迟神经移植后进行了下唇感觉神经末梢溃变和再生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术后1周,三组神经末梢都呈Waller氏溃变及溶解。术后4周,立即组和4周组神经末梢开始再生。术后12周,两组游离神经末梢再生程度相当成熟,而此时,8周组游离神经末梢才开始再生。作者认为,下唇感觉功能的恢复取决手下齿槽神经的早期修复与再通。  相似文献   

4.
肖红喜  胡敏  牛宇  李妍  乔言平 《口腔医学》2010,30(8):449-451
目的 探讨异种脱细胞神经桥接大鼠面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再生方式。方法 用脱细胞兔面神经作为移植物桥接大鼠面神经颊支2 cm缺损,以自体腓神经移植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5周和12周,取面神经移植段中部及远端吻合口处各3mm神经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 12周时,两组中移植段分叉处远端均有再生纤维,再生纤维数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异种脱细胞神经作为神经再生通道,其再生能力与自体神经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自体神经移植的可选替代物。  相似文献   

5.
自体神经组织匀浆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聚四氟乙烯膜管内植入自体神经组织匀浆桥接兔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寻找修复面神经的新方法。方法: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均制成双侧面神经颊支8mm缺损的模型,用聚四氟乙烯膜管内植入自体神经组织匀浆桥接每只动物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单纯膜管桥接左侧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行神经电生理测试后,处死动物,切取再生的神经组织标本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普通光镜观察。结果:电生理测试显示,匀浆组术后4周,电刺激通过神经缺损区可引起肌收缩,空管组未引出肌动作电位。术后8、12周两侧均有动作电位引出,但匀浆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大于空管组。光镜观察,匀浆组在术后各个时期神经再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术后8周匀浆组管内充满再生神经纤维和髓鞘,排列较规则、整齐,呈束状分布,束间新生血管丰富;空管组有极少量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缺损区,纤维排列较紊乱。结论:自体神经组织匀浆进行神经再生室内移植.可获得比空膜管桥接面神经缺损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神经生长因子对下齿槽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成年大白兔下齿槽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24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在双侧下齿槽神经各造成8mm缺损,神经近远端用硅胶管桥接,右侧硅小室 内注入外源性NGF 作实验侧,左侧注入生理盐水为对照侧。对实验侧和对照侧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传导速度、纤维横断面积和髓鞘厚度作相应比较。结果 ①NGF能使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比较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静脉桥接法修复面神经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自体静脉桥接法对家兔进行面神经缺损修复,以自体神经移植为对照,通过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和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结果两种方法都具有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但效果存在一定差别。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3个月时两侧面神经干传导速度之差值为(2.10±1.2)m/s,而静脉桥接组为(6.80±1.4)m/s,神经移植组为(2.16±1.6)m/s。组织学上,膜引导组织再生组,术后3个月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延续连贯;静脉桥接组,神经纤维排列不整齐,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结论膜引导组织再生术和自体静脉桥接法均可用于面神经缺损的修复,膜引导组织再生术的修复效果优于自体静脉桥接法。  相似文献   

8.
复合许旺细胞的羊膜衍生物膜修复神经缺损的动物实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构建包含许旺细胞和基底膜的组织工程材料,为周围神经缺损的桥接修复提供可行替代物。方法复合培养的自体许旺细胞的羊膜衍生物膜,桥接SD大鼠2·5cm的坐骨神经缺损,采用行为学、电生理、组织学、电镜、神经丝蛋白(NF-200)、突触素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神经再生、肌肉与神经功能性连接的建立及再神经化的情况。结果修复后3个月,神经成功再生,功能恢复达40%~60%,再生神经纤维丰富,可与靶肌肉重建功能性连接,神经-肌肉传导速度(N-MCV)为(21·77±1·15)m/s。结论复合许旺细胞的羊膜衍生物膜可成功修复大鼠2·5cm的坐骨神经缺损,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周围神经组织工程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超声沿骨质传导的速度,取决于骨密度。骨密度越高,传导速度越快。下颌牙列完整侧(健侧),超声传导速度为3230±60 m/s,而牙列缺损侧(患侧),牙槽突机械负荷减少,骨密度降低,传导速度为2780±60 m/s,比健侧降低16%。 有73.3%的人多用右侧咀嚼食物,导致右侧下颌骨密度较高,超声传导速度比左侧平均高630 m/s。缺牙处植入种植体,在种植体上制作固定义齿1年后,右侧骨密度仍高于左侧(传导速度右侧为3030±60 m/s,左侧为2560±70 m/s)。术后2~4年。骨密度有些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聚四氟乙烯膜管内植入自体许旺氏细胞桥接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采用聚四氟乙 烯膜管桥接家兔面神经1.0 cm的缺损,将快速提取获得的自体许旺氏细胞植入膜管内作为实验组,选择单纯聚四 氟乙烯膜管桥接面神经缺损为对照组,用电生理测试和组织学观察等方法对修复后不同时期神经再生情况进行评 价。结果 实验组各时期神经再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术后16周时面神经传导速度为29·70 m/s,而对 照组为23·00 m/s,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一定数量有活力的自体许旺氏细胞植入聚四 氟乙烯膜管制成的面神经再生室内,可以获得较好的面神经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自体静脉移植修复下牙槽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自体静脉移植修复骨管中下牙槽神经缺损的可行性,实验采用兔的单侧下牙槽神经并造成8mm的缺损。取手术区中的面静脉修复神经缺损,术后20周,静脉管内充满了再生的神经纤维,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率达45.25%。静脉移植修复骨管中的不下牙槽神经缺损同修复其它周围神经缺损一样,是一种有效、方便可供选择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去细胞异体面神经移植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异体全面神经修复兔全面神经缺损对面神经及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比较各支之间神经再生速度的差异。方法:造成兔左侧面神经主干加分支共2cm的缺损,采用去细胞异体全面神经进行外膜缝合桥接缺损,并设自体面神经原位移植作为对照。术后3、6个月进行颊支、颞支神经电生理检测以及运动终板染色,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兔面形已经基本对称,闭眼完全。实验组及对照组颊支传导速度分别为(50.63±3.28)m/s和(54.22±4.78)m/s,颞支传导速度分别为(23.95±4.83)m/s及(25.37±5.74)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颊支传导速度显著快于颞支(P〈0.01)。口轮匝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可见复筵的运动终板,每高倍视野终板的数量在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1)个和(12±3)个(P〈0.05),实验组终板的纵、横径均小于对照组(P〈0.01),但与健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化学去细胞异体全面神经修复兔2cm全面神经缺损,可恢复面神经的运动及传导功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兔下齿槽神经缺损后立即与延迟神经移植修复后的神经纤维进行了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术后8周,SEM观各组神经缝接处再生轴索失去束状排列而紊乱生长。术后20周,吻合处神经纤维呈波纹状或平直。TEM观;术后8周各组均见少部分髓鞘和轴突内某些区域空泡样变,微丝微管较少,线粒体模糊,以8周组最为严重。术后20周,髓鞘结构明晰,微丝微管丰富,以立即组恢复最好。并认为电镜观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对于断定神经再生较其他方法具有更明显的客观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端侧吻合与游离移植修复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比较面神经端侧吻合与耳大神经移植的效果。方法 :选用体重 2 .0~ 2 .5kg大白兔 ,右侧切掉面神经上颊支 2cm ,远心端吻合到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上。左侧同样切掉面神经上颊支 2cm ,取耳大神经行端 -端神经游离移植修复。结果 :3个月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 2 3.5 6± 4 .4 6m/s ,2 2 .86± 5 .2m/s(P >0 .0 5 ) ,两组均可见大量神经纤维和髓鞘 ,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 6 4 .6 6± 2 .4 8,6 3.84± 2 .78个 /每高倍视野 (P >0 .0 5 )。结论 :正常神经发出侧芽能通过端侧缝合口长入远端神经 ,使变性神经再神经化 ,面神经端侧吻合能取得与神经移植相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双桥接技术和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修复兔面神经长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实验用30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双桥接组(Ⅰ组)、原位神经吻合组(Ⅱ组)、正常空白对照组(Ⅲ组)。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15 mm缺损模型,采用双桥接和原位神经吻合进行修复。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以评价神经修复情况。结果12周时,Ⅰ组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吸收明显,且无异物反应,能抑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形成,可为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Ⅱ组吻合口处膨大,周围有瘢痕样组织包绕。Ⅰ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神经传导速度(NCV)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M波)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与Ⅱ组相似(P>0.05),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结论双桥接技术修复长段神经缺损方法简单、效果肯定。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生物相容性良好,适于体内植入修复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6.
BDNF对端侧吻合面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面神经端侧吻合后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2组,将双侧离断的面神经上颊支远端与同侧外膜开窗的下颊支行端侧吻合。术后给予BDNF的为实验组,给予生理盐水的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周取材,采用电生理,光镜,透射电镜等检测方法。结果: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组织学形态学定量分析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DNF对面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第五对颅神经周围支损伤常因外伤、颌骨病变、畸形手术所致。一般为神经外膜缝合修复之。但移植术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供植区皮肤感觉丧失、移植神经的功能恢复不尽完美等。因此,本文作者采用胶原管修复大白鼠下齿槽神经缺损,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作者将58只平均体重350g雄性S-D大白鼠分成三组进行实验。组1(6只):只暴露下齿槽神经,不造成神经的连续性缺损。组2(20)只:双侧神经切去2mm,a侧不修复,b侧用胶原管修复。组3(20只):双侧造成神经缺损10mm,a、b侧处理同组2。这种方法便于每只动物自身对照和直接比较胶原管有无助于神经再生。其中7只鼠在术中、术后死亡而无最终结果。另5只鼠作正常神经结构观察。每只动物按体重剂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不同缝合材料对神径移植后微血管再生的影响,本实验以健康成年家兔为对象,人工制造0.8cm的下齿槽神经缺损,用自体耳大神经行缺损修复,吻合区缝线采用聚乙醇酸线(PGA)和尼龙线。分别于术后1、2、4、6、8、10、12周通过微血管造影方法比较两者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促进移植神经内微血管的再生和改建方面,PGA显微缝线明显优于尼龙线。这一结果对于选择缝合材料,提高神经移植的手术效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静脉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一种新方法,进一步提高周围神经修复的效果。方法:将切取的静脉段的管壁内外翻转面为内翻静脉,然后移植修复8mm的兔下牙槽神经缺损。术后20周,采用神经电生理、组织形态学检查与常规静脉移植方法相比较。结果:术后20周,内翻静脉移植在神经兴奋传导速度、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及髓鞘厚度上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内翻静脉移植能促进神经再生,是一种疗效较好、方法简便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silk fibroin-chitosan blend,SFCS)导管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兔21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8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使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神经导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大体形态,取材行HE及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检查,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SFCS导管修复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达到(27.50±3.00)m/s,单位面积(5μm2)的轴突计数为(741.80±49.92),髓鞘厚度达到(12.71±0.42)pm,与自体神经修复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FCS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