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病辨证论治(2)施奠邦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100091)2辨阴阳中医阴阳学说从脏腑讲,腑为阳,脏为阴从脾胃讲,脾为阴,胃为阳。所以又称脾为阴上,胃为阳土。另从脾胃各自本身也都有阴和阳两种不同属性的变化。故脾脏有脾阴和脾阳的不同,胃腑有胃阴和胃...  相似文献   

2.
脾胃关系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与胃关系密切,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脏腑关系的气化结构。脾之与胃,一脏一腑,胃归六腑而属阳。脾归五脏而属阴,且脾胃皆属五行之土,故分而言之。则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一阴一阳,属性不同而又有着不同的生理特性,脾体阴而用阳,性湿而善升,喜燥而恶湿;胃体阳而用阴,性燥而善降,喜润而恶  相似文献   

3.
脾胃同居中州,脾气升,主运化;胃气降,主受纳,阴阳相配,升降既济。一旦为病,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阴脏,治当温运,此乃正治。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阴亏之虞,故有温胃阳,救脾阴之治者,乃为变法。如此则知其常,达其变,调整脾胃阴阳之法全矣。笔者就调整脾胃阴阳并结合临床验案略述浅见如次。  相似文献   

4.
世谓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然东垣之论,详于脾而略于胃,详于阳而略于阴。香岩叶氏,独具慧眼,力倡养胃阴之说,补东垣之不逮,却详于胃阴而略于脾阴,遂使后之学者泾渭不分,混以脾阳统胃阳,以胃阴统脾阴。愚以为脾之与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截然有别,不容混淆。遂不揣浅陋,试探脾阴胃阴之殊,不当之处,望明哲者正之。一、言生理,脾胃之阴有别《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凡脏腑均有阴阳二方面,脾胃也然。脾者,太阴湿土,主升主运,喜燥而恶湿,胃者,阳明燥土,主降  相似文献   

5.
关于脾胃阴阳属性问题,历来多有论争。笔者认为,脾阴胃阳之说,是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而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它并不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故此后世将古人这种从人体结构认识上提出的脾阴胃阳的理论,广泛地类推到生理病理的各个方面,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脾为至阴,受胃之阳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至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这对后世坚持脾阴胃阳之说,具有深刻的影响。 脾胃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反映,究竟是脾阳胃阴,还是脾阴胃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 1 在生理方面 脾主升,胃主…  相似文献   

6.
《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升降出入主宰着机体的一切功能。这其中以脾胃升降功能最为重要。脾胃同居中州,脾属脏为阴,藏而不泻,其性主升,升则为阳,阳气升则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属腑为阳,泻而不藏,其性主降,降则为阴,水谷之气得以下行。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相似文献   

7.
<正> 概说脾胃病,泛指不欲食,痞满(月真)胀,噫气等临床症状。它包括胃肠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肝炎等疾病的某种表现。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脾胃功能的调复,前人谓:“脾胃为后天之本,”阐明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脾和胃的配合,使水谷精微资生不乏,以灌溉四肢百骸,充荣脏腑肌肉,濡润皮毛血脉。然脾胃又各有所主,脾屑脏,胃属腑。脏者藏而不泻,腑者满而不实,所以脾胃病,古人有“虚则太阴(脾),实则阳明(胃)”之论。  相似文献   

8.
一、阴阳互用法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依据中医阴阳学说,动脏可以调腑,动腑可以调脏。所以,在临床上子午流注可以这样去应用:如果辰时(足阳明胃经流注时间)需要刺激胃反射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能做,可以在巳时(足太阴脾经流注时间)刺激胃反射区和睥反射区,照样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脾与胃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身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没有它就不能生存,在整个人体脏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五行学说中,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脏象经络学说来说,脾是脏,胃是腑,脏属阴,腑属阳,脾属足太  相似文献   

10.
脾胃阴虚论     
脾阴与脾阳相对 ,指营血和本脏阴精。以脾能化生营血这一功能而言 ,化生的营血属脾阴 ,化生的过程属脾阳。脾阴是脾阳的活动产物 ,而脾阳又不能离开脾阴单独存在 ,所以古人说 :“无阴则阳无以生 ,无阳则阴无以化”可见统血 ,主肌肉 ,化生营血等都是脾阴和脾阳总的功能。脏腑阴阳失调 ,可出现脾阳虚或者脾阴虚的临床表现。胃阴指胃中津液而言 ,由水谷所化生 ,与胃阳相对。脾胃结合 ,共同主持水谷的消化、吸收、运输。在生理情况下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若脏腑阴阳发生偏盛偏衰 ,可出现脾阴虚和胃阴虚的不同证候。脾主湿而恶湿。脾阳不健…  相似文献   

11.
脾与胃以膜相连,位于腹中,一脏一腑,互为表里,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牌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精足神旺,气机畅和先天得养,后天得济。另外牌还有益气、充血、主肌肉、主四肢等重要的功用。脾胃还能使糟粕、肺气向大肠传导输化,以化腑浊,故称之为"后天之本。"1"脾胃升降"的体用关系脾胃在消化水谷,吸收输布津液方面,是相互合作的。脾居中焦,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但其性主升,升则为阳,升也要靠阳气,津液赖以上输.脾不升则无用,无阳则…  相似文献   

12.
脾之阴阳属性,多年来争无定论。从脏腑阴阳之定义、脾之生理功能、脾之病理表现来论述脾之阴阳属性,指出"脾阴胃阳"乃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对脾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而在生理功能上,脾以阳为主,在病理表现上,脾以阳不足为主。旨在以脾"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来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并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确定脾之阴阳属性。  相似文献   

13.
脾胃升降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与胃一脏一腑 ,互为表里 ,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为胃行其津液 ,升清降浊 ,输布水谷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胃强脾健则水谷气盛 ,精足神旺 ,气机畅和 ,先天得养 ,后天得济。脾有益气、统血、主四肢肌肉作用 ,脾胃能使糟粕、腑气向大肠传导输化 ,以化腑浊泄毒热 ,故称之为后天之本。1 脾胃升降的相互关系 脾胃同居中焦 ,通连上下 ,为水火之机 ,升降金木之轴 ,实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之枢纽。在消化水谷 ,吸收输布津液方面 ,互相合作。脾在里为阴脏 ,藏而不泻 ,但其性主升 ,升则为阳 ,升要靠阳气、津液赖以上输…  相似文献   

14.
“脾胃者,仓廪之官”,为后天之本。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脾体阴而用阳,胃体阳而用阴”,“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两者具有阴阳、气血、运纳、刚柔、燥湿等一系列性能和体用的不同,为此,在研究脾胃的时候,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本文试就胃  相似文献   

15.
脾胃同居中州,五行属土,己戊各异,而有阴阳之分。盖脾属已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属戊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安,此阴阳之离合也。土为万物之母,居于转枢之地,上承心肺,下启肝肾,升降之机具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此升降之序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乾运不行,食不消化;纳机不旺,胃厌食入,此脾胃纳运有分工也。脾为脏,脏宜藏,以静守为顺;胃为腑,  相似文献   

16.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17.
脾胃体用理论为中医脾胃学说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体现。“体”指脏腑的组织结构、形体,“用”指脏腑的生理作用、机能;脾以纯阴之体而蕴阳气,胃以纯阳之质而纳阴津;脾主升清,脾用属阳;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用属阴。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交、纳运相得,共同维持着人体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平衡。 临证运用时,可选慎柔养真汤荣营脾体,附子理中丸温助脾用,麦门冬汤滋润胃体,吴茱萸汤暖健胃用。临床论治脾胃病可基于脾胃体用理论,注重脏腑整体观。  相似文献   

18.
“脾胃升降”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脾是体阴而用阳,胃是体阳而用阴;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宜升,胃宜隆,升隆相须为用;脾胃与他脏辨证应用于临床,脾为阴脏其用在阳,不升则阳无所用,用阳必升,胃为阳脏其用在阴、阴主降,不降则无所用,因此,治脾必知其欲升,治胃必知其欲降。察其阴阳,知其升降,明期补泄,才能抓仪表有功能要点。  相似文献   

19.
肝胃相关理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藏象学理论认为,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就其主要关系而言,是指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即脏属阴,腑属阳;阴主里,阳主表。这样,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形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脏都与各个腑有关系;任何一个腑也都与各个脏有关系,如肝与胃,心与胃,肺与膀胱等等。因此,深入探讨脏腑相关的理论基础,掌握脏腑相关的辨证规律,将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在生理上,脾胃阴阳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在病理方面,脾胃阴虚津亏证候并非鲜见,而临证治疗多有重气阳、轻阴津之偏。兹就滋脾养胃法及其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体会。一、甘淡滋脾法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曰:“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不足者,可见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