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虹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876-3877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图形变化特征。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300例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几种不常见的心电图变化特征。结果本组300例患者的心电图产生J波36例,其中J波和T波振幅波动逐渐交替融合5例;QTc期间发生变化84例,其中延长57例,缩短27例;右束支阻滞59例,其中持续存在39例,一瞬间出现19例,1例为一段时间存在;Q波出现在s波型等位上121例,其中产生新的s波13例。结论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电图可能会产生右束支阻滞、产生J波、J波与T波相交替;QTc期间产生变化;Q波出现在s波型等位上等,少见变化,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验证猴的脑缺血模型。方法恒河猴10只随机分为2组,4VO组4只,2VO组4只;假手术组2只,阻断血管前后描记脑电图,以脑电图出现直线波、平坦波作为衡量脑缺血程度的指标。结果4VO组出现电静息,脑电图成一直线;2VO组波幅明显降低,由α节律变为平坦波,接近一条直线。4VO及2VO组均有慢波增多,假手术组无变化。结论脑电图变化是衡量脑缺血程度和速度的灵敏指标,用脑电图变化评价脑缺血简单;可靠;易行;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当心电图出现R波为主导联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移达到或超过0.05mv,T波直立的导联出现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有人便诊断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其实不然。 ST段代表心室肌早期缓慢复极过程,相当于心肌动作电位的2位相;T波为心室肌晚期快速复极波,相当于心肌动作电位的3位相。凡是引起心室肌复极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23例脑血栓患者中,半数以上为弦脉或其兼脉。其脉象图的特点是:弦脉主波(A)幅度较大;重搏前波(B)幅度抬高,有的提前出现,有的与A波融合,约70%患者出现前隆波;B/A值接近1;脉波斜率复杂,A波升支斜率与健康值基本一致,但降支斜率变化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婴儿痉挛是儿童癫痫的常见类型,易形成癫痫性脑病。探讨婴儿痉挛的脑电图特征与病情转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临床观察、随访,分析55例婴儿痉挛的脑电图特征及变化形式。结果婴儿痉挛脑电图典型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呈多样性;随年龄增长,高峰节律紊乱消失、发生多种形式变化;发病初期有良好睡眠纺锤波形患儿中预后不良占46.7%,纺锤波出现不佳及未出现纺锤波患儿中预后不良占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婴儿痉挛患儿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消失、呈多种形式变化;发病初期睡眠纺锤波的出现与患儿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QRS波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贞胜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86-187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出现时间的规律性及QRS波形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急诊冠脉造影证实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病理性Q波出现的早晚及波形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病理性Q波出现的时间前壁心梗平均为(9.1±3.6)h,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平均(10.2±7.6)h;2例QRS波畸形明显,其中1例死亡.结论 病理性O波出现的时间在急性前壁心脏梗死明显早于急性下壁心脏梗死,QRS波畸形明显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Q波     
<正> 异常Q波是诊断心肌梗塞的重要依据之一。除梗塞性Q波外,据报导有20余种病症可出现酷似心肌梗塞的病理Q波。本文自1995年至1997年中发现有6例以往有前壁、前间壁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其V_1~V_4导联中的QRS波群以QS型转变为rS型,出现小r波或小胚胎r波,考虑为心肌一时性严重缺血,损伤以至暂时性丧失电活动造成局限性电静区所致,此变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8.
5-羟色胺对大鼠脊髓场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银球电极在麻醉、麻痹大鼠腰膨大处记录刺激腓神经引起的脊髓场电位(SFP),观察其在5-HT作用下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剂量下,腹腔注射左旋-5羟色胺酸(L-5HTP)后SFP未见显著改变;静脉注射L-5HTP后SFP的N、P波出现显苫升高或显著降低两种变化;局部施加5-HT后,N、P波只出现显著降低;A波在任何处理中均未见到显著改变。结果提示,5-HT可能主要通过抑制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和以突触前及(或)突触后抑制作用影响N、P波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阿霉素治疗各种恶性肿瘤50例所见到的心电图改变,以T波变化为最常见;除了特异性较低的T波振幅降低、倒置等外,23例表现与酒精中毒和低镁症中的“裂开状”双峰T波、“微凹状”和高耸T波相似。50例中有心电图变化者占86%,可能与经常用心电图监测有关,至于心电图变化的出现与药物剂量无关,在停药后3周到6个月可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肌缺血模型。方法 用清醒比格犬与遥控实时检测技术,测定冠脉前降支气囊压迫狭窄后心肌缺血的电生理特征与血压变化。结果 随冠脉流量的下降,ST段电压先出现压低(压低相),再呈现电压幅度升高(缓台相、急抬相),并伴随T波、R波电压不同程度地升高;ST段、T波、R波电压在不同时相变化率不同,提示其敏感性不同,且T波、R波电压在不同时相与ST段电压变化相关性不同;Q波电压与时程,以及心率(HR)、血压(BP)无明显变化。结论 采用清醒比格犬与遥控实时检测技术建立的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缺血模型,其特点与临床一致,方法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可逆病理性Q波的变化。方法 对 2 15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分别作心电图和血流变学检查。病理性Q波组应用川芎嗪治疗。结果 心电图基本正常者 98例 ;出现无病理性Q波异常的其他心电图异常 5 2例 ;表现为可逆性病理性Q波者 6 5例。病理性Q波患者血流变异常。应用川芎嗪 3~ 5天后病理性Q波均消失。结论 老年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可导致可逆性病理性Q波 ,药物治疗可使病理性Q波消失  相似文献   

12.
测定106例卧位、坐位、立位时心电图,观察三种不同体位时心率、P 波、P—R 间期、T波及早搏等变化。发现:(1)心率≥80次/mim 时,坐、立位例数较卧位时明显增加;(2)2例 P 波于卧位时Ⅱ、Ⅲ、avF 导联倒置,avR 导联直立;取坐、立位时 P 波则出现相反变化;(3)1例 P—R 间期卧位时  相似文献   

13.
<正>小儿良性癫痫是指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出现特殊的癫痫临床表现和相应的脑电图变化的癫痫综合症,病情较轻时可自行缓解。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BECT),在小儿良性癫痫中较为常见,约占小儿癫痫的15%~25%,同时具有遗传倾向[1]。该病多发生在患儿的睡眠期,发作时常伴有脑电图异常,表现出背景波异常,中央颞区有高幅棘波或尖波[2],患儿常出现口咽发作如唾液增多等症状,部分患儿发作时不出现意识丧失,但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若持  相似文献   

14.
<正> U波是心电图中较小的波,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但对U波的正常形态,波幅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及U波产生的机理仍无统一认识,国内外很多报告认为异常U波的原因与药物及电解质影响有关,临床观察也有少数由病理因素所致,现综述如下。 正常U波:U波是在T波后0.02—0.04s出现的圆钝状的低平波,其方向与T波相同,时限0.10—0.30s,V2V3导联U波可高达0.2—0.3mV,肢体导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西宁地区(海拔2.260米)健康成人400例EEG资料、统计分析基本波率的指数、频率、波幅的变化,对睁闭眼、声刺激、过度换气诱发试验进行分析观察,并进行了男女、年龄、高原与平原的对比。我们发现高海拔地区健康成人EEG的特点为:1.异常率高;2.α指数减少;3.慢波数量增多;4.棘波、尖波出现;5.诱发试验欠敏感。  相似文献   

16.
观察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颅内压(ICP)监护中ICP波型的变化。16例中原发脑干伤3例,继发脑干伤13例。结果发现脑干伤恢复期有87.5%的病人出现B波。提示B波的出现可能是大脑血流灌注回升至一定水平时,脑干功能变化,影响脑血管运动所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707例癫痫大发作的脑电图表现,其癫痫波的出现率为51.34%;癫痫波出现的形式以双侧同步爆发性者多见(49.04%);但也有一部分为局灶性癫痫波(26.72%);儿童患者癫痫波的出现率明显高于成人患者(P<0.01);发作越频、末次发作时间越短癫痫波的出现率越高(P<0.05);抗痫药物治疗能显著降低癫痫波的出现率(P<0.01);有神经系统体征者及有关病史者癫痫波的出现率高。  相似文献   

18.
大本文结果表明,Tet 100mg/kg皮下注射,可明显减少Iso(3mg/kg)所引起的大鼠急性心电图变化;减少T波低平、SαT段下降;显著减少Iso(5mg/kg)重复二次注射给药所致的SαT段抬高,T波双相或倒置,以及Q(q)波的出现。作为钙拮抗剂,Tet可能系通过阻Ca~( )内流而对Iso所致心肌缺氧和坏死性心电图变化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9例(包括胆道疾病、肠结核、菌痢、肺气肿感染以及急性心肌梗塞)低镁症的临床与心电图变化。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8例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镁,为1.16~3.0毫当量/升;5例用同法测24小时尿镁,为1.1~3.6毫当量。本组低镁症的心电图变化限于 T 波:1.T 波振幅增高,呈“尖刺状”或高而宽:2.T 波双峰,呈“裂开状”;3.T 波平坦和倒置。俟静脉注射硫酸镁后,T 波均恢复正常。其他血清电解质如钾、钠、氯化物和钙等的变化均未能与心电图异常相关联。因此认为,凡心电图出现上述情况时,应警惕低镁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T波是心电图改变中最易变的,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均可反映出形式及方向上的变化,T波改变可发生于: 1.正常变异; 2.心外疾病; 3.继发于异常的室内传导; 4.原发性心肌疾病; 5.心动过速后现象。 (一)T波的正常变异正常T波变异可出现于下列情形: 1.持久的少年型 2.焦虑或恐惧反应 3.迷走神经紧张 4.体位改变反应 5.餐后反应 6.过度换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