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50例颈椎病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中老年人颈椎病的影像特征及其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方法:150例均拍标准的X线平片,其中12例做CT扫描、4例做MRI.结果:120例椎体和小关节增生、46例序列不齐、58例生理屈曲度改变.32例一个椎间隙变窄,62例有椎间孔变形,8例椎间盘突出或膨出、4例椎管狭窄.20例项韧带钙化.结论:中老年颈椎病以椎体及小关节增生为常见X线表现,X线平片为首选检查方法,绝大部分可明确诊断,特殊情况加做CT、MRI.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62例,分别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比较患者的定位诊断结果及特异性征象。结果 MRI组椎间隙狭窄、颈椎曲度异常、骨性椎管狭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P<0.05),椎间隙狭窄、骨性椎管狭窄、小关节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P<0.05);CT组钩突增生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组(χ2=8.01,P<0.05)。X线平片检查处特异性征象21例(33.87%),CT检查出异性征象15例(24.19%),MRI检查出特异性征象7例(11.29%),MRI组特异性征象检出率明显低于X线平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平片检查在颈椎病基础病变的检查中有着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恰当配合CT或MRI检查方法可有效提高确诊率,为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例数为50例,其均接受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RI对颈椎病的检出率(96.00%)明显高于X线平片的检出率(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颈椎病的检出率与MRI的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椎体后缘骨赘、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椎间隙狭窄的检出率均高于X线平片的检出率,其椎间隙狭窄、骨性椎管狭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T的钩突增生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的检出率(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在疾病诊断中接受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可将X线平片与CT或MRI联合应用,从而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为患者疾病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分析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价值,为诊断颈椎病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在该院收治的99例颈椎病患者,根据不同的诊断方法分为X线平片组、CT组、MRI组,每组均为33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患者的检出率.结果:X线平片组与CT组在检查钩突增生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平片组与MRI组在检查小关节突增生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与X线平片组、CT组在骨性椎管狭窄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CT组在检查颈椎曲度异常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MRI诊断颈椎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在X线平片的检查基础之上,结合CT和MRI检查能够显著提高颈椎病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X线平片与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98例颈椎X线平片和CT两种检查方法比较 ,对颈椎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CT显示骨质增生 ,前后纵韧带、黄韧带肥厚钙化 ,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明显优于X线 ( 75 /5 4,12 /5 ,42 /0 ,48/0 ,6/0 ) ;X线平片上显示生理曲线改变、椎间隙狭窄明显优于CT( 4 8/0 ,19/0 )。结论 :X线平片能显示部分颈椎病的征象 ,是颈椎病诊断的初查方法 ,CT能直接显示颈椎管和椎间盘病变 ,因而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检查方法 ,对X线平片提示或临床高度怀疑颈椎病者均应作CT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椎病的X线平片表现,以期提高X线平片检查在老年人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120例确诊为老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颈椎X线平片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与分型:颈型51例,椎动脉型38例,神经根型25例,脊髓型3例,交感神经型2例,食道型1例.X线表现:钩椎关节及小关节退行性改变114例,占95%;椎体增生108例,占90%;椎间孔改变96例,占80%;颈椎生理曲度改变91例,占76%;椎间隙变窄89例,占74%;颈项韧带或纤维环前缘钙化46例,占38%.结论 老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表现特征明显,以钩椎关节及小关节退行性改变、椎体增生、椎间孔与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以及椎间隙变窄等较多见;颈椎X线平片是诊断老年人颈椎病的可靠、有效且简便、经济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青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对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并均行X线、CT、MRI检查的87例30岁以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青少年颈椎病具有以下特征:(1)生理曲度改变.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生理弯曲度前突加大或减少、消失变直、后凸或成角、侧弯等改变.(2)颈椎失稳.表现为椎体移位或滑脱,于侧位可见椎体后缘双重影像即"双边征".(3)退行性改变.较为少见,表现为椎小关节退变、韧带钙化、椎间孔狭窄、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等.(4)CT可见软性椎间盘突出、椎间韧带肥厚、小关节囊肥大、钩椎关节增生等.(5)MRI还可发现X线和CT未能发现的早期椎间盘变性引起的信号异常改变.结论 青少年颈椎病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其中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能发现颈椎的大多数异常改变 CT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及侧隐窝的情况,能准确作出诊断,其灵敏度明显优于X线平片 MRI对椎间盘的早期信号异常改变能直观显示,对颈椎病的的分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脊柱椎体陈旧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颈、胸、腰椎体陈旧性骨折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共检出16个椎体骨折,X线平片、CT及MRI检出率相同;X线平片明确诊断8例(67%);CT明确诊断10例(83%);MRI明确诊断12例(100%)。结论脊柱创伤的影像学诊断中,X线平片可作初检手段,CT对椎体陈旧性骨折定性诊断价值高,MRI可明确诊断。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同一部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 X线平片、CT及 MRI上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各种检查的优越性和内在联系。方法 :全部病例行髋关节 X线平片、CT及 MRI检查。结果 :10例 16髋中 ,双侧6例 ,单侧 4例。依据 Ficat分期 ,0— 期 4髋 , 期以上 12髋。 X线平片 4髋为阴性 ,CT 2髋为阴性 ,MRI全部为阳性。结论 :骨改变的检查 CT优于 MRI,而 MRI对骨髓的改变更敏感。 X线平片有助于临床分期。硬化和骨折改变 CT与 MRI表现不平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脊柱椎体陈旧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及限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颈、胸、腰椎体陈旧性骨折病例,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共检出16个椎体骨折,X线平片、CT及MRI检出率相同;X线平片明确诊断8例(67%);CT明确诊断10例(83%);MRI明确诊断12例(100%)。结论 脊柱创伤的影像学诊断中,X线平片可作初检手段,CT对椎体陈旧性骨折定性诊断价值高,MRI可明确诊断。三者结合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颈椎小关节病变的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及螺旋CT扫描对颈椎小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56例颈椎病的小关节X线及CT表现。结果颈椎小关节病变主要累及C3 ̄7,其中以C4 ̄6发生率最高,C3 ̄4及C6 ̄7次之。病变可累及多个小关节。结论小关节病变是颈椎病的常见表现,常规X线及CT能够清楚地显示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平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国  胡茂能  余梁 《安徽医学》2011,32(4):509-5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特点.方法 收集年龄在12~30岁之间经临床确诊为颈椎病的病例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52例,颈椎失稳15例,1~3个椎体缘骨质增生的12例,前纵韧带或项韧带钙化7例.结论 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颈椎曲度的改变、颈椎失稳及1~3个椎骨的骨质增生;仅有颈椎生理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颈椎病中医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分型与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风寒湿型48例,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椎小关节增生,韧带钙化;气滞血淤型62例,CT表现为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痰湿阻络型78例,CT影像表现为骨性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变形移位;肝肾不足型37例,CT显示横突孔狭窄,椎动脉扭曲狭窄;气血虚亏型13例,CT显示椎小关节对应不良,关节间隙出现真空,椎体失稳。结论 16层螺旋CT检查能够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明确显示椎管、椎间孔及横突孔的狭窄、神经根及脊髓的受压程度,可以观察椎动脉的变异、钙化及狭窄程度,能为颈椎病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指标,有利于提高颈椎病中医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颈源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在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多由颈部肌肉劳损、僵硬、痉挛、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椎椎体位移等导致,进而压迫血管或神经导致血压身高变化。本病X线表现多为颈椎体骨质增生、椎体旋转、颈椎小关节增生等颈椎病骨质和关节变化。临床治疗多对因治疗,常用推拿、肌肉松解法、整脊、针灸以及特定治疗手段等。其临床报道相对较少,治疗标准欠妥,数据缺乏科学性。相信随着学科变化和科学的发展,对于此病能有一个标准化、规范化治疗体系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颈椎前路切除的7名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11个退变的椎间盘作为A组,同时收集8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老化椎间盘12个作为B组,7名颈椎外伤患者的10个正常对照椎间盘作为C组,行组织学检查和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神经肽Y(neuropeptides Y,NPY)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盘在组织学上的显著特点表现为,一条或多条从纤维环外层至髓核的血管化肉芽组织条带区,肉芽组织旁的纤维环内可见增生的透明软骨细胞群落。生理老化椎间盘和正常对照椎间盘表现为年龄相关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交感型颈椎病的颈椎间盘内的神经丝蛋白和神经肽Y阳性的神经纤维分布数量和比例,较正常对照椎间盘和生理老化椎间盘明显增多(P〈0.05);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伴有裂隙的肉芽组织条带区及裂隙周围的增生软骨细胞群落中。结论:以神经肽Y为递质的交感神经纤维通过椎间盘裂隙中的肉芽组织,向榷闾盘重新长入,可能是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型颈椎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食管型颈椎病39例患者,全部进行颈椎正侧位X线平片及食管钡餐检查。结果:颈椎体前缘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颈椎前缘骨赘高度5.0~6.9 mm 13例次,7.0~9.9 mm 12例次,10.0~12.9 mm 6例次,13.0~14.9 mm 5例次,15.0 mm以上3例次。增生骨赘压迫食管,致颈段食管后壁单发或多发性弧形压迹,位于颈4~5椎平面6例次,颈5~6椎平面33例次,颈6~7椎平面26例次,位于颈4~5至颈6~7椎平面钡剂滞留9例次。结论:临床表现与骨赘大小及弧形压迹深度呈正相关,食管型颈椎病普通X线检查具有一定特征性,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食管钡餐检查,再结合临床表现,对于食管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临床诊断相符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因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改变如颈椎骨关节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等,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结果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者约占82%、椎体缘骨质增生改变者约占74%、椎间孔形态改变者约占69%、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者占51%、韧带钙化者约占36%、退行性滑脱者约占27%、椎管狭窄者约占9%。结论 X线平片目前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它对颈椎病的诊断分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椎关节突交锁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三维(three dimension,3D)重建图像的特点及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31例诊断为脊柱椎关节突交锁的患者,回 顾性分析其术前或牵引前的螺旋CT资料,同时进行MPR和3D图像重建;观察关节突交锁在轴位、MPR和3D重建的螺 旋CT表现,并评估轴位、MPR和3D重建图像的优势。结果:31例患者影像中,轴位上呈现“反汉堡包”征者,颈椎 损伤21例、胸腰段损伤10例。MPR矢状面显示下关节突与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形成顶对顶形态,伴有患椎I°前滑脱及下 关节突尖端骨折颈椎5例,胸腰段0例,均为单侧交锁;上方椎体下关节突越过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前移,形成背靠背 形态,伴有患椎II°~III°前滑脱,以双侧交锁为主,颈椎双侧9例、单侧6例,胸腰段双侧10例,并伴有下方椎体屈曲性 泪滴样骨折,颈椎7例、胸腰段3例;一侧上、下关节突成背靠背形态,一侧上、下关节突成顶对顶形态,颈椎1例。 冠状面,颈椎21例下关节突不同程度内移,与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呈互相依托,或下关节突锁于上关节凹内;胸腰段 10例下关节突与上关节突同时出现或显示下关节突明显上移,关节结构消失。3D重建图像清楚显示31例关节突交 锁,并通过不同面及不同角度旋转显示关节突交锁的空间形态,并可清晰地显示椎体滑脱及旋转程度。结论:MPR 及3D重建显示关节突交锁较轴位清楚、直观。脊柱关节突交锁的螺旋CT的MPR和3D重建是轴位CT扫描有意义的补 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减少漏诊,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动态稳定器(DCI)在颈椎病合并老年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椎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10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DCI组和融合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每组50例.DCI组采取颈椎前路动态稳定器非融合植入,融合组采取颈椎前路自身髂骨植入术.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整体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结果 DCI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融合组(t =5.535,2.113,2.996,P<0.05);DCI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显著高于融合组(t=10.74,9.971,P<0.05);术后6个月,DCI组的恢复优良率为98%,显著高于融合组(86%),x2 =4.891,P<0.05;DCI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显著低于融合组(16%),x2=11.97,P<0.05.结论 颈椎前路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合并骨质疏松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椎动脉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成像(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2例经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CTA检查,利用三维后处理技术处理图像重建椎动脉,观察椎动脉、横突孔及钩椎关节的形态学变化及椎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互关系。结果:32例患者中有椎动脉异常表现者31例,横突孔异常者6例,钩椎关节增生者20例。结论:椎动脉CTA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