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综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展望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给中药研究带来的突破性进展。方法: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研究各个领域的应用。结果: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药材生产、中药作用机理和毒理研究以及在中药新药筛选方面的应用展示了其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巨大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结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必将大大推进中药现代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应当重视分子生物学在中药新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当前动物类中药鉴别缺乏专属性指标,标准研究进展缓慢,水平不高的现状出发,简要介绍现代分类学的迅速进展及蛋白质和核酸分析在中药品种鉴别中的应用,提出应当重视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中药新药,首先是动物类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认为研制品种特征蛋白单克隆分析药盒及定量PCR分析药盒,是比较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包括在动、植物药材鉴定方面的应用,并简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将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分为3类:电泳技术、生物免疫技术和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1.基于PCR反应的方法,包括随机扩增多态DNA、任间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和毛细管PCR;2.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和PCR产物的RFLP分析;3.DNA测序;4.高特异性PCR鉴别;5.DNA芯片或基因芯片鉴别)。本文可供中医药工作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药指纹图谱及其对中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克  王曙东  宋炳生 《中草药》2002,33(11):961-963
简要介绍了中药指纹图谱的原理,探讨了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对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促进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提升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论述基因芯片技术的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主要利用近期资料,论述基因芯片技术基本概念、基本过程及其在中药学领域中的研究状况、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结果 基因芯片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新药开发、中药鉴定、安全性评价及中药理论的现代研究。结论 我们应克服困难,充分利用基因芯片这一新技术为中药的研究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和改良中药品种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20世纪40年代由.Asthury首先提出分子生物学一词,从50年代初Watson和Crick揭示出DNA的双螺旋结构以来,分子生物学发展非常迅速:印年代关于基因调控的操纵子学说提出;70年代DNA限制性内切酶问世和DNA体外重组技术形成;80年代聚合酶反应(PCR)技术创立;90年代DNA芯片技术兴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包括在动、植物药材鉴定方面的应用,并简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将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分为 3类:电泳技术、生物免疫技术和 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1.基于 PCR反应的方法,包括随机扩增多态 DNA、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微卫星 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和毛细管 PCR; 2.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和 PCR产物的 RFLP分析; 3.DNA测序; 4.高特异性 PCR鉴别; 5.DNA芯片或基因芯片鉴别 )。本文可供中医药工作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药DNA分子鉴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近年来中药DNA分子鉴定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分析了RFLP、RAPD、DNA序列分析等常用技术的特点及在动、植物药材鉴定中的应用情况,展望了DNA分子鉴定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药材基原的真伪鉴别是中药质量研究和品质评价包括药材学、炮制学、化学、药效学研究 ,直至其临床应用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传统的药材鉴别主要依据药材外观性状 ,近代生药学从生物分类学 (基原鉴别 )、细胞组织学 (显微鉴别 )、化学 (理化鉴别 )角度建立了比较客观的质量鉴别标准[1 ] 。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药药材所依赖的生物资源 -“物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其基因多态性的结果 ,而基因多态性可在不同的水平上来进行检测 ,包括器官水平 (形态学、分类学特征 )、组织水平 (解剖学特征 )、染色体水平 (细胞学特征 )、分子水平。分子水平一般…  相似文献   

10.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现代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近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主要包括在动、植物药材鉴定方面的应用,将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分为2类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加以综述.指出未来的中药学研究特点将是多学科的紧密配合,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中药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HPLC指纹谱技术在中药新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通过HPLC指纹谱技术对10种中药材及注射剂的质量评价实践探讨该技术对中药材及新药中未知成分定性鉴别的可行性,对中药材不同种基源鉴定的可靠性,对注射剂中药材、中间体及成品之间的图谱相关性,采用该法对仪器、色谱法、柱效、流动相要求的统一性等诸多与规范化有关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推进HPLC指纹谱技术应用于中药材及中药新药质量评价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保证运用该技术结果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2.
中医研究的核心是大力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而中药则是体现中医治疗的具体途径,中药研究与新药开发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7年颁布新药注册管理办法20多年来,我国在中药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中药新药的开发、生产、流通与应用等方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探讨了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指出把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引入到中药研究中,不仅为阐述中医药理论、探讨中药作用机理和研制新药提供一种新的研究工具和手段,而且还将启迪新的思想和发展新的诊疗技术,并将对中药学的变革和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药新药临床及药学研究用样品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及药学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需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获得试验数据,以探索、了解和确认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对研究用样品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用质量均一的样品进行研究是正确认识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的前提,也有利于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环糊精及其分子包合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环糊精 (cyclodexrin ,CYD)系淀粉经酶解环合后得到的由6~ 12个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 ,是良好的天然合成包合材料。于 1891年发现 ,直到 194 8年才认识到它的筒状分子内部可以包结多种适当大小的疏水性物质 ,可用于医药、食品、轻工、化工、以及农业等方面。近年来 ,环糊精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已较为普及和深入 ,本文试就环糊精及其分子包合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概述。1 环糊精的性质环糊精有多种同系物 ,常见的环糊精是由 6、7、8个葡萄糖分子通过 1,4 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 ,分别称之为α ,β …  相似文献   

17.
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及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研究的进展,对治疗银屑病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尽可能吸取银屑病发病机制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抗银屑病中药新药的药效学研究方法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汉方制剂及其特点与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平  林丹  宋菊  阳长明 《中草药》2018,49(9):1985-1989
通过对日本汉方制剂目录、分类、审批、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其药材、剂型、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应注意结合临床应用遴选经典名方,尊重中医药理论指导和中医临床应用特点,重视上市后再研究,加强质量控制研究,积极关注已上市"经典名方"制剂的再评价;中药新药研究应加强药材/饮片源头质量控制,基于人用历史开展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开展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19.
DNA分析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20.
分子蒸馏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蒸馏技术是近年来应用渐多的一种新的分离纯化技术,在食品和化工行业应用较多,中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应用报道不多,我们将这项技术用于新药有效部位研究中,成功地富集了多种超临界萃取物中的有效成分,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