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陕西西安710061)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4岁.无痛性肉眼血尿半年,超声检查示左肾占位入院.B超示左肾中上方见一圆形无回声区,大小约58 mm×57 mm×76 mm,形态欠规则,略呈分叶状,边界清,见包膜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上方无回声区未见增强.KUB IVP示左肾未显影,内见钙化灶.CT示左肾中上极占位,直径约75 mm,肿瘤经造影后增强,肾周未见肿瘤侵犯,未见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21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40例CCPR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比较其与我院同时期40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和1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患者的预后情况。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1~84岁;38例为单侧,2例为双侧肿瘤;3例呈多灶性病变。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块最大径3.0~95.0 mm,平均(27.6±18.1)mm。病理分级均为Fuhrman 1~2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7、CA-IX阳性。患者术后随访5~1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1例骨转移后死亡,2例同侧复发,1例罹患原发食管癌。CCPRCC患者生存预后明显好于CCRCC(P<0.001)和PRCC(P=0.005)患者,而CCRCC与PRCC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结论 CCPRCC恶性程度低,确诊依靠特征性的病理学与免疫组化特点,手术...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78岁,曾因B超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3d于2010年6月17日入院。入院查体左肾叩击痛阳性,无其他阳性体征。CT平扫示左肾形态不规整,见最大截面约4.0cm×4.5cm肿块突出肾轮廓外,内可见低密度区;增强CT显示左肾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1(Id-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RC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76例RCCC组织、29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d-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Id-1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Id-1在RCC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8%、17.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d-1的表达程度与肿瘤的病理分级、TNM分期相关(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复发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显示Id-1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5%、56.0%,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Id-1的表达在RCCC中增高,Id-1阳性患者的预后较差,Id-1可作为RCCC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病例患者男性,67岁,17年前因右肾透明细胞癌行右肾切除术。2016年3月9日增强CT显示:胰腺颈部、体部富血供结节,考虑胰岛细胞瘤可能,胰尾囊肿,肝囊肿,左肾未见异常,右肾缺(见图1)。2016年3月10日CA 19-9 5.94 U/m L,CEA 1.54 ng/m L,AFP 2.95 ng/m L。2016年3月11日以上腹胀痛伴周身不适1个月余为主诉被收住我院普外科。腹部查体:腹平坦,右腰部至右中腹见一斜行手术切口瘢痕,长约20 cm,上腹部剑突下偏右压痛(+)。余无异常体征。术前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3岁.无痛性肉眼血尿1周,伴有左侧腰背部不适,无尿频、尿急、尿痛.体检:左肾区叩击痛,左肋缘下可扪及肿块,质硬.B超示左侧肾脏结构消失,代之以低回声结构,肿块大小约178 mm×95 mm×120 mm,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环形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左侧肾门及腹主动脉旁见数枚淋巴结,最大者为33 mm×23 mm.CT示左肾实质性巨大占位,密度不均,肿块内部可见大范围坏死囊变,其边缘呈环形钙化.  相似文献   

8.
转移性精囊癌临床少见,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精囊腺的病例在临床中更加罕见,在临床工作中难以与膀胱、前列腺和直肠肿瘤相鉴别。2017年11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1例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左侧精囊腺患者,应用腹腔镜技术切除精囊转移肿瘤。术后规律行膀胱灌注及口服舒尼替尼治疗,随访19个月,精囊及周围组织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临床罕见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获取2016—2019年SEER数据库中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进行临床特征描述,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SEER数据库中,共检索出191例临床资料完整且经组织学确诊的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其中男性112例(58.7%),女性79例(41.3%);组织学分级1~2级136例(71.2%),3~4级19例(10.0%);临床分期T1期174例(91.1%),T2~T3期17例(8.9%)。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肺转移合并淋巴结浸润和静脉瘤栓),2例发生静脉瘤栓。接受手术治疗181例(94.8%),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类型,术后复发导致死亡1例,术后因其他原因死亡4例。整体患者第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8.5%、97.4%。结论 肾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具有较低的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极少发生肿瘤进展和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后和极低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肾部分切除术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手术联合树突状细胞治疗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效果,为肾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入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n=33)为术后接受细胞治疗组,B组(n=37)为单纯手术治疗组.所有入组患者分别于手术治疗前8周及治疗后8周采外周血行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比值),了解治疗前后机体免疫水平.结果 Ⅰ、Ⅱ期患者A、B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患者A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术联合树突状细胞治疗可明显提高Ⅲ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对肾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肾透明细胞癌的全身治疗现状及进展,为治疗。肾透明细胞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T淋巴细胞在52例肾透明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研究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PCNA指数与肿瘤核分级存在相关性,与分期无相关性;PCNA-LI≥20%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PCNA-LI<20%组(P<0.05);T-LI≥10%组生存率明显高于T-LI<10%组(P<0.05),与肿瘤核分级、分期无相关性。结论:PCNA-LI、T-LI可以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顶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8岁。发现左颈部肿块两月余,门诊检查发现左侧甲状腺实质性占位于2008年5月入院。体检:左侧甲状腺可触及以表面光滑,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的肿块,大小约2c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侧肾脏发病并且相对独立的透明细胞型和肾乳头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本研究回顾了2例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型合并肾乳头状细胞癌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针对肾细胞癌相关蛋白标志物[包括 Vimentin、CD10、CK(AE1/AE3)、CK7、CK8/18、PAX2、PAX8、CAⅨ、AMACR]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2例患者为男性,年龄分别为70、63岁。2例患者的两处独立肿瘤均位于左侧肾脏,镜下观察均可见两处独立肿瘤,肿瘤间隔有正常肾脏组织,分别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及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且免疫组化显示2例患者肿瘤的表型一致。结论单侧肾脏肾透明细胞癌合并肾乳头状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以及类似的免疫组化表型提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在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内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p1和Survivin在肾透明细胞癌(RC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Sp1和Survivin蛋白在59例RCCC和11例正常肾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Sp1和Survivin在正常肾组织中低表达,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二者在RCC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2%(42/59)和66.1%(39/59)。Sp1阳性表达率与RC—CC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关系密切,且与Survivi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72,P〈0.05)。结论Sp1和Survivin在RCCC的发生和恶性进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二者的联合检测对于判断RCCC的预后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1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5天,于2007年7月18日收入院。体检未见异常。CT检查显示为左肾下极错构瘤。临床诊断为左肾下极错钩瘤。在腰麻加硬膜外麻醉下行左肾错构瘤切除术。术中探及左肾下极有一30mm×40mm大小肿物。术后送检肿瘤组织病理检查其内有血管、平滑肌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55岁,因突发全程肉眼血尿1d,急性尿潴留2h入院。12年前经检查明确诊断为成人型先天性多囊肾(AD—PKD),有多囊肾家族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左侧肾体积增大,轻度压痛,左肾下极平脐。B超提示:①多囊肾;②左肾非均质性包块。CT示多囊肾并钙化,左肾见团块状高密度影,不排除出血可能。经抗感染、止血治疗7d效果不佳,血尿症状仍反复发作,活动后加重。进一步行左侧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发现左肾下段实质性占位病变,血管紊乱,可见抱球状血管池,考虑左肾癌可能性大,并行左肾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56岁。因"左腰部不适1个月"于2011年5月31日就诊。体检:双肾区轻压痛,无叩击痛,双肾肋下未触及。CT显示左肾下极有7.1cm×7.6cm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光滑,CT值20~34HU,突出于肾轮廓外;增强后动脉期明显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APEH基因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以探索其意义.方法 应用半定量RT-PCR、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IPH)检测30例配对肾透明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肾组织标本中APEH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对其中16例配对标本进行Western blot蛋白检测,予以统计分析.结果 相较正常对照组,RT-PCR 、实时定量PCR 及IPH均显示肾细胞癌组织中APEH基因表达下调,其比例分别达到60.0%(18/30)、73.3%(22/30)和80.0%(24/30),另外,Western blot示62.5%(10/16)的癌组织标本APEH蛋白表达下调.4种方法检验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针对同一批配对标本各检测方法结果之间一致性显著.结论 APEH可能为一新的肾透明细胞癌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7岁。咳嗽、气喘1个月,咯血伴呼吸困难5d。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白色痰。伴活动后气喘,口服头孢类药物无效:5d前突发咯血,伴呼吸闲难。既往有左肾透明细胞癌手术史2年,肝硬化病史3年。查体:气管左偏。左肺叩诊呈实音,呼吸音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