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携带胚系BReast CAncer基因(gBRCA)突变的年轻乳腺癌患者同时具有年轻与基因突变带来的双重风险。目前对于gBRCA突变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可行保乳治疗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gBRCA突变的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有人种差异。方法 检索多个国外数据库,收集比较gBRCA突变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与全乳切除术预后差异的临床研究,对无复发生存(RFS)、无转移生存(MFS)、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总生存(OS)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研究(中国2篇,欧美4篇),共2 140例gBRCA突变患者,中位年龄38~47岁。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人群中,gBRCA突变患者行保乳手术较全乳切除术复发风险增高(RFS:HR=1.91,95% CI=1.03~3.54,P<0.05),但两种术式的MFS、BCSS、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人群中,gBRCA突变患者行保乳手术较全乳切除术复发风险增高(RFS:HR=1.63,95% CI=1.10~2.41,P<0.05),两种术式的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欧美人群中,两种术式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欧美人群,保乳手术不是gBRCA突变早期年轻乳腺癌术后预后的风险因素;但在中国人群中,gBRCA突变早期年轻乳腺癌患者行保乳手术可能具有更高的复发风险,需在术式选择的医疗决策时充分告知。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经动脉栓塞(TAE)是不可切除HCC的常见治疗选择。近年来,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已用于治疗晚期HCC,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很少有研究直接将HAIC与TACE/TAE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HAIC与TACE/TAE治疗不可切除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OvidSP、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截至2021年8月14日发表的有关HAIC和TACE/TAE治疗不可切除HCC的文献;提取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PFS),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事件等结局指标的相关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HAIC组在OS(HR=0.39,95% CI=0.18~0.86,P= 0.02),ORR(RR=3.82,95% CI=2.41~6.04,P<0.000 01)和DCR(RR=1.52,95% CI=1.12~2.05,P=0.006)方面优于TACE/TAE组。并且,敏感度分析排除可能的异质性来源后,结果仍一致。HAIC组与TACE/TAE组之间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34,95% CI =0.11~1.04,P =0.06),但排除可能的异质性来源后,HAIC组的PFS优于TACE/TAE组(HR=0.56,95% CI=0.43~0.73,P<0.000 1)。对于任何等级的不良事件,HAIC组发生血小板减少症(RR=1.59,95% CI=1.04~2.44,P=0.03)和腹泻(RR=4.57,95% CI=2.01~10.37,P=0.003)的风险高于TACE/TAE组,而发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RR=0.57,95% CI=0.35~0.92,P=0.02)、高胆红素血症(RR=0.37,95% CI=0.26~0.53,P<0.000 01)的风险低于TACE/TAE组;对于3~4级不良事件,HAIC组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风险高于TACE/TAE组(RR=6.32,95% CI=1.71~23.28,P=0.006);无论是3~4级或任何等级的不良事件,HAIC组发生发热的风险低于TACE/TAE组(P<0.05);两组的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蛋白血症、腹痛、呕吐等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TACE/TAE相比,HAIC具有更好的肿瘤反应、更长的生存期以及可接受的不良反应,是不可切除HCC患者更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针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根治术后发生的异时性肝转移的治疗,目前尚无明确的临床指南共识。因此,本研究比较肝切除术(LR)与微波消融(MWA)治疗PDAC根治术后异时性肝寡转移的疗效,旨在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PDAC根治术后发生异时性肝寡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37例行LR治疗(LR组),28例行MWA治疗(MWA组),9例仅行姑息性化疗(保守治疗组,与前两组作生存获益对比)。基于临床随访资料,比较LR组和MWA组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分析影响PDAC患者远期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LR组与MWA组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R组与MWA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5.0个月(95% CI=21.5~28.5)和23.0个月(95% CI=19.2~26.8),而保守治疗组的中位OS为11.0个月(95% CI=8.9~13.1)。LR组和MWA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7.0个月(95% CI=14.7~19.3)和15.0个月(95% CI=11.7~18.3)。生存曲线比较结果显示,LR组与MWA组的OS率与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4,P=0.668;χ2=0.488,P=0.48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3% vs. 78.6%,χ2=0.569,P=0.451),LR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MWA组(48.6% vs. 14.3%,χ2=8.405,P=0.004)。LR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MWA组(9.0 d vs. 5.0 d,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术期未行化疗及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是PDA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LR和MWA两种方式治疗PDAC术后异时性肝转移均能使患者取得生存获益,且远期疗效相似,但MWA术后严重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未联合围术期化疗和早期发生肝转移(<1年)的PDAC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是一种具有恶变潜能的起源于胰岛内分泌细胞的上皮源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部分肿瘤分泌过量激素,从而引起特定的内分泌综合征。本研究旨在分析pNETs的临床特征、CT及超声内镜(EUS)基本特征,以及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16年1月1日─2023年5月1日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11例p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切除或活检病理确诊。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分析pNETs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确诊的111例pNETs患者中,男性53例(47.7%),女性58例(52.3%);平均年龄为(50.54±13.38)岁,其中非功能性pNETs(NF-pNETs)61例(55.0%),功能性pNETs(F-pNETs)50例(45.0%)。临床特征分析显示,中晚期组(Ⅲ/Ⅳ期)患者病理分级更高、肿瘤多无功能以压迫或转移等症状为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率更高,治疗方式因出现转移则以化疗、生物制剂治疗等非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理分级,CT特征分析显示,与低级别组(G1/G2)比较,高级别组(G3/NEC)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欠清以及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均P<0.05);EUS特征分析显示,高级别组期患者肿瘤长径大于低级别组(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回访率为78.37%,共纳入87例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手术vs.非手术:HR=0.232,95% CI=0.056~0.969,P=0.045)、病灶形态(不规则vs.规则:HR=7.038,95% CI=2.028~24.427,P=0.002)、NSE(阳性vs.阴性:HR=3.584,95% CI=1.029~12.481,P=0.045)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是pNETs的首选治疗方式,F-pNETs手术率高于NF-pNETs。CT及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EUS-FNA)为诊断pNETs较为敏感和准确的方法。病灶的形态、治疗方式、NSE有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潜能。因此,分析pNETs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有助于综合评估病情,监测疾病进展情况,制定相应诊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肝门部胆管癌(H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根治性切除仍是H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有效手段。Ⅲ、Ⅳ型(Bismuth-Corlette分型)HC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通过局限肝切除手术风险相对低,但可能导致更高的切缘阳性率,从而影响预后,而扩大肝切除可以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生存率,但也增加了手术风险,因此,目前Ⅲ、Ⅳ型HC的肝切除范围尚无统一意见。本研究通过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扩大肝切除和局限肝切除治疗Ⅲ、Ⅳ型HC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获得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研究对象为比较扩大肝切除和局限肝切除治疗Ⅲ、Ⅳ型HC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自建库截至2022年11月30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844例Ⅲ、Ⅳ型HC患者;其中扩大肝切除组423例,局限肝切除组4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局限肝切除组比较,扩大肝切除组根治性切除率明显提高(OR=4.44,95% CI=2.65~7.45,P<0.000 01),临床预后更好(HR=0.53,95% CI=0.41~0.68,P<0.000 01);扩大肝切除组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升高(OR=3.00,95% CI=1.07~8.40,P=0.04),但术后死亡发生率(OR=1.12,95% CI=0.25~4.99,P=0.88)、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1.44,95% CI=0.95~2.18,P=0.09)及术后其他单个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胆汁漏:OR=1.44,95% CI=0.68~3.04,P=0.34;腹腔出血:OR=0.77,95% CI=0.29~2.05,P=0.60;腹腔感染:OR=1.36,95% CI=0.50~3.71,P=0.55)。此外,与局限肝切除组比较,扩大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增加(MD=153.48,95% CI=32.63~274.33,P=0.01;MD=78.19,95% CI=54.56~101.82,P<0.000 01;MD=2.55,95% CI=1.61~3.50,P<0.000 01)。结论 扩大肝切除术可以提高Ⅲ、Ⅳ型HC的根治性切除率,明显改善预后,并未增加术后死亡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但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升高。鉴于研究的局限性,仍需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肌肉减少症可导致机体四肢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关于肌肉减少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影响的研究较少,结论也不一致。本研究系统评价肌肉减少症对接受PD术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期通过有效干预来改善临床结局。方法 利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6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和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14项研究,共计2 198例患者,其中肌肉减少症组737例,非肌肉减少症组1 461例,均为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时间和伤口感染、尿路感染、胆汁漏、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非肌肉减少症组患者比较,肌肉减少症组患者术前BMI(WMD=-1.22,95% CI=-1.82~0.62,P<0.001)、术前白蛋白水平(WMD=-0.30,95% CI=-0.41~0.19,P<0.001)均较低;术中出血量较多(WMD=88.12,95% CI=6.94~169.31,P<0.05);术后总体并发症(OR=3.53,95% CI=2.52~4.94,P<0.001)、Clavien-Dindo ≥3级并发症(OR=1.57,95% CI=1.17~2.12,P=0.003)、菌血症(OR=4.46,95% CI=1.42~13.98,P=0.01)、肺炎(OR=2.07,95% CI=1.31~3.25,P=0.002)、胰瘘(OR=1.34,95% CI=1.05~1.72,P=0.02)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延长(OR=3.18,95% CI=1.97~4.39,P<0.001),病死率增加(OR=3.17,95% CI=1.55~6.50,P=0.002)。结论 PD术患者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的比例较高。合并肌肉减少症对患者的临床结局有不利影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观察微波消融(MWA)治疗乙型(HB)与丙型肝炎(HC)背景下肝细胞癌(HCC)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HCC伴HB(HB-HCC)及HCC伴HC(HC-HCC)各159例患者资料,比较组间肿瘤学结局,分析患者死因,观察HCC患者MWA后总生存期(OS)的危险因素。结果 HC-HCC组OS率低于HB-HCC组(P=0.045),组间无病生存率(P=0.095)及癌症特异性生存率(P=0.1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比HB-HCC组,HC-HCC组患者死于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更高(HR=2.339,P=0.043)。Child-Pugh B级(HR=3.082,P<0.001)、肝炎病毒载量>500 IU/ml(HR=1.654,P=0.006)及病灶最大径≥3.0 cm(HR=1.541,P=0.017)均为HCC患者MWA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相比HB-HCC患者,HC-HCC患者MWA后OS较短。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尽管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ME)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的治疗,但仍有其技术障碍,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能够克服LaTME的缺点,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然而,目前对TaTME的疗效与安全性仍有一些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TaTME与LaTME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TaTME与LaTME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比较研究。对纳入的文献提取资料及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项对照研究,包含2 334例直肠癌的患者,其中TaTME组1 133例,LaTME组1 20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TaTME组环周切缘(CRM)阳性率低于LaTME组(OR=0.58,95% CI=0.40~0.83,P=0.003),中转开放手术率低于LaTME组(OR=0.18,95% CI=0.11~0.31,P<0.000 01),术后住院时间短于LaTME组(WMD=-1.51,95% CI =-2.70~-0.33,P=0.01),R1切除率低于LaTME组(OR=0.30,95% CI=0.15~0.60,P=0.000 7)。两组收获的淋巴结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直肠系膜切除完整度,CRM距离、远端切缘(DRM)阳性率、DRM距离、吻合口瘘发生率、肠梗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严格的手术适应证下,T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不亚于LaTME,且能达到更好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但以上结论仍需要纳入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乳腺癌发病率高,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保乳手术(BCS)是早期乳腺癌常用的手术方式,但我国保乳率低,传统开放保乳术后切口疤痕仍明显。目前,具有术后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的腔镜微创技术已应用于乳腺外科BCS治疗,但因其手术操作难度大、术中定位难等,导致其在国内开展少,研究数据有限。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腔镜BCS与开放BCS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探讨腔镜BC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9年1月—2022年12月681例0~Ⅱ期单侧乳腺癌并接受BCS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9例接受腔镜BCS(腔镜组),602例接受传统开放BCS(开放组)。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PSM前,两组间基线资料存在明显差异(部分P<0.05);PSM后,两组各79例,均衡组间差异后,组间各项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均P>0.05)。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Z=-5.415,P<0.001),住院费用增加(Z=-6.042,P<0.001)。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0 d并发症中,两组在术中副损伤、出血、感染、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总并发症发生率腔镜组少于开放组(P=0.043)。Breast-Q量表评分结果显示,腔镜组患者在对术后乳房外形的满意度以及身体健康、性健康方面均优于开放组(均P<0.05)。结论 腔镜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BCS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还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CC)侵袭性强,极易发生复发转移,临床预后差。目前HCC发生发展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细胞质1(PITPNC1)是一种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现出促癌作用。然而,PITPNC1是否在HCC发展中发挥作用仍然未知。因此,本研究探讨PITPNC1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招募2015年1月—2018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肝切除手术的HCC患者116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组织标本,并进行规律随访。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PITPNC1蛋白的表达,分析PITPNC1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LCCLD数据库分析PITPNC1在人HCC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慢病毒包装小RNA干扰PITPNC1在高侵袭转移性HCC细胞系MHCC97H中表达,利用集落形成和皮下成瘤实验观察PITPNC1表达与HCC生长的关系,并对皮下移植瘤行油红O染色。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ITPNC1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PITPNC1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在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6.7%(88/116),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1.5%(24/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ITPNC1高表达与卫星结节(P=0.041)、血管侵犯(P<0.001)、肿瘤分化(P=0.027)、BCLC分期(P=0.009)、TNM分期(P=0.028)明显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PITPNC1高表达HCC患者总体生存(OS)率与无复发生存(RFS)率均明显降低(均P<0.001);PITPNC1表达是OS率与RF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HR=11.775,95% CI=1.462~4.082,P=0.006;HR=1.928,95% CI=1.306~4.889,P=0.004)。PITPNC1沉默后,MHCC97H细胞体内和体外生长均明显抑制(均P<0.05)。油红O染色显示,PITPNC1表达下调后,皮下移植瘤的脂质积累明显减少(P<0.05)。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ITPNC1过表达涉及脂质代谢相关的PPAR信号通路活性。结论 PITPNC1是HCC新的癌基因和不良预后标志物。PITPNC1可能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途径而在促进HCC生长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术中冰冻病理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非肿瘤性息肉114例,多发,蒂细长,息肉直径以2—8mm为多见。肿瘤性息肉3例,均单发、宽蒂,息肉直径10~17mm。非肿瘤性息肉与肿瘤性息肉之间蒂宽、直径均有统计学意义(χ^=36.71、χ^2=17.79,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快速病理对治疗单发、宽蒂、息肉直径〉10mm:合并结石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胆囊三角区内胆管、胆囊动脉的解剖特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确定胆囊三角恰当的处理方式,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52具,先以H形解剖法浆膜下游离胆囊颈管,行胆囊三角区显微解剖,观测胆囊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型、进入胆囊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及胆囊管汇入胆总管的方式、位置,并应用于76例LC术中,观察其手术效果。结果:尸体解剖中经胆囊颈管H形解剖法显露的胆囊颈管浆膜下尸体解剖及术中均未发现胆管、血管。尸体解剖中见经右肝前、后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异位胆囊动脉(分别为2例、4例及3例),多支型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伴行支及胆囊管后支(5例),平行型胆囊管(10例)。LC术中经H形解剖胆囊颈入路完成73例,胆囊颈管与壶腹连接处均无紧密粘连,经右肝前、后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异位胆囊动脉分别为1例、2例、2例,多支型胆囊动脉与胆囊管伴行支及胆囊管后支4例,平行型胆囊管6例,胆囊管汇入右肝管2例,向后汇入肝总管后壁2例。全组均无肝外胆管损伤。结论:经胆囊颈管H形解剖法是LC的安全入路,利于辨清胆囊三角内的解剖结构及变异,可有效避免LC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胆囊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12年收治的4例胆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中,3例行根治性手术,1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癌组织中含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CK8/18及CK5/64阳性;4例患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80 d,均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胆囊腺鳞癌非常罕见、恶性程度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现时分期已较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与胆囊腺癌相比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体会(附3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为255例急性胆囊炎、胆囊三角粘连、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腹腔内粘连等胆囊病变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lectomy,LC)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15例,胆总管损伤1例,术后胆漏3例,胆总管残石1例,胆囊窝积液18例,胰腺...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在胆囊结石嵌顿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胆囊结石嵌顿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41例胆囊结石嵌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转开腹3例,LC成功率为92.68%,无一例胆管、肠管损伤,均获治愈.结论:在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合理选择中转开腹时机的前提下,胆囊结石嵌顿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男,59岁,主因"间断右上腹痛1个月,加重7天"就诊。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650ng/ml,癌胚抗原1.250ng/ml,CA 19-9 7.760 U/ml。超声:胆囊底部及后壁区见5.7cm×4.9cm×2.9cm实性肿块,形态不规整,内呈中低混合回声(图1A),CDFI可探及血流信号(图1B),肿块似向后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胆囊癌1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囊癌的外科临床资料,提高PCG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111例PCG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术前诊断率为61.3%;111例胆囊癌患者中行单纯胆囊切除术22例,标准根治性切除术47例,扩大根治术18例,行姑息性手术12例,因腹腔内广泛转移而仅取活检12例.PcG术后3年生存率为29.7%(33/111),5年生存率为9.9%(11/111).结论 B超、CT仍是诊断胆囊癌的首选方法,高危人群放宽胆囊手术切除适应证,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改善胆囊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去甲斑蝥素对荷瘤裸鼠胆囊癌移植瘤的抗癌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Fan YZ  Zhao ZM  Fu JY  Chen CQ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9):618-622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荷瘤裸鼠胆囊癌移植瘤的抗癌作用机制。方法 在建立裸鼠胆囊癌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肿瘤增殖、侵袭、转移体内干预实验,实验分空白对照、氟尿嘧啶、NCTD、NCTD+氟尿嘧啶4组。6周末应用链霉素亲和生物素复合物(SABC)法检测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Ki-67、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p27、Bcl-2蛋白,逆转录PCR(RT-PCR)检测PCNA、cyclin D1、p27、Bcl-2、Bax、存活素(Survivin)基因mRNA。HE染色观察瘤周癌细胞浸润、侵袭,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转移瘤结节,并采用SABC和RT-PCR检测nm23、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2)蛋白和mRNA。结果 NCTD组增殖相关PCNA、Ki-67、cyclin D1蛋白表达下降,p27蛋白表达上升;PCNA mRNA、cyclin D1 mRNA表达下降,p27 mRNA表达增高。NCTD组凋亡相关Bcl-2蛋白表达下降;Bcl-2 mRNA、Survivin mRNA表达下降,Bax mRNA表达增高。NCTD显著减少荷瘤鼠移植瘤的瘤周癌细胞浸润和肺转移结节(P〈0.01);NCTD组转移相关MMP2蛋白表达下降,nm23、TIMP2蛋白表达上升;nm23-H,mRNA、TIMP2 mRNA表达增高。结论 NCTD抑制荷瘤裸鼠胆囊癌移植瘤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机制可能与NCTD干扰胆囊癌移植瘤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止细胞迁移运动,以及影响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细胞基质溶解和转移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胆囊动脉主干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共收治11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8,行保留胆囊动脉主干的LC)与对照组(n=54,行常规夹闭胆囊动脉主干的LC),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漏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胆囊神经内分泌癌(GB-NEC)在临床上较为罕见,近年来,在GB-NEC的术前影像学诊断、生存预测以及治疗等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到不同患者病情的差异性和不同的治疗方案的疗效,以提供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笔者回顾近年来GB-NEC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结合国内外对GB-NEC的病例报道及其他相关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