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复习,认为在张仲景论著中蕴含着“一分为三” 的辨证思想,具体体现在病因、阴阳、病位、病性、病程、病情及疾病分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书中的"客气"一词,一般被误解作"邪气"。笔者通过比较多条经文发现,"客气"并非张仲景理解的"邪气",而是指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是由于胃虚而浊气上逆所生的阳热之邪。由于这种情况并非"外来邪气",又非生理的"正气",因而张仲景创造"客气"一词,以解释这种特殊的病因。  相似文献   

3.
殷寻嫣  陆翔 《中医学报》2016,(12):1925-1927
叶氏治疗妇科经、带、胎、产等疾病首重调肝,同时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以补脾养胃、理气活血、祛湿、摄守冲任等种种治法佐之,注重药物配伍,并将奇经理论广泛用于妇科病的诊疗当中。辨证思维独特,用药组方灵活变通,对妇科临床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方探微     
从六个方面探讨了经方的制方之理.1.顺应生理功能;2.重视脏腑联系;3.突出主证;4.固护阳气;5.保津养阴;6.药物配伍。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仲景论治消渴的治则及方药.方法:从痰、瘀、阴伤、水湿等方面,探讨仲景治疗消渴病的治则和用药,并联系当今医家运用经方的经验和药理研究.结果:仲景善于从痰、瘀、阴伤、水湿等多方面论治消渴病.结论:仲景在治疗消渴方面有独特的论述与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阳化内风"学说认为,中风的病机是阳气亢动和阴液耗伤,倡导中风病"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厚味以补之"的法则。治疗上灵活运用经方,去其温燥伤阴之品,多以甘酸、甘寒养肝肾之液,制亢动之阳,同时注重阳明厥阴同治之法,泄木安胃。逐渐形成了以肝肾阴虚为核心病机,通过滋养肝肾、柔肝熄风和诸多配合法来治疗中风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分外感急性热病(含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经证、温病)、急性腹痛(含太阴病、厥阴病、肠痛、阳明腑实证)、胸痹、血证(含吐血、衄血、理血、尿血、下厥上竭之出血)、厥逆证等共五部分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之内科急症的证治.  相似文献   

8.
细辛作为张仲景常用的一味中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共载与细辛相关方剂20首,方后注中加细辛方3个,总计条文21条.仲景使用细辛之特点是应用广泛、配伍精当、用量颇大,说明仲景用细辛无"不过钱"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从奔豚汤之“寒热往来”谈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往来寒热为少阳病主证之一,也是小柴胡汤适用证"但见一证便是"的主要指征.<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病可见往来寒热,但仲景并没有使用小柴胡汤治疗.通过对两者寒热往来病因病机、伴随症状的分析,明确两者区别,指出"但见一证便是"有其适用范围和条件,而"抓主证"则是仲景辨证论治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第41条原文有小青龙汤证“不渴”“服汤已渴”以及第40条原文中有“或渴”的记载,似乎存在矛盾之处。该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关津液代谢及“渴”的产生机制,结合《金匮要略》中的相关条文及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认识,对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提出以下观点:小青龙汤证“不渴”当属符合病机的主症,是为“病不渴”;“服汤已,渴”属生理性口渴范畴,是为“药渴”;“或渴”当与热病津伤、病涉阳明有关。剖析小青龙汤证的“渴”与“不渴”的病症表现,既可用于判断疗效,亦是加减用药与鉴别其他疾病的指征,可为中医临床运用小青龙汤及提高其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载十一条虚脉的经文予以归类,从辨证、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推测疾病预后等方面阐述虚脉的临床意义,并结合病案,介绍作者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第六条论述的"温病"与"伤寒"所感邪气相同,均为寒邪。二者发病形式不同,后者感而即发,前者感而不发,至春才病发诸证。温病的发病因春升之阳触动伏寒,邪正交争于外,故而"发热",少阴乏源于内,出现"虚故饮水自救"之象,故"渴";太阳病极轻,为区别中风、伤寒之恶寒较重,故言"不恶寒"。临证诊断温病应从发病时间、发病的气候特点、症状特点着眼。对于温病的治疗,应通过症状判断太阳之实与少阴之虚孰轻孰重,再定发汗解表与温阳补肾孰先孰后,或如何相兼而行,方可效如桴鼓,不至"变证"迭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谵语的源流进行考证,并对临床上的意义作了评述,其主要从伤寒论及溫病学角度研究,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两个方面论述仲景脾胃学术思想。(1)阳道实,阴道虚:阳明胃病多实多热,或有形实邪结滞、或无形邪热内扰、又或热伤胃津,仲景以寒凉来清降胃腑;太阴脾病多虚多寒,或中阳虚弱、或火不生土,通过温运脾阳或温补肾阳,以复脾之健运。(2)调气机,复升降:脾胃枢机不利,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仲景或升清、或降浊使清浊归于常道;若清浊相混、寒热错杂于中,则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开中焦之郁结,复脾胃气机之升降。  相似文献   

15.
仲景首创"瘀血"病名,明确瘀血脉证,强调治"当下之";对血瘀证的病因作了全面阐述,认为有寒凝、热结、气滞、虚劳、水停、外伤等多种因素,为后世医家治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释“人参汤亦主之”在《金匮要略》中的本质内涵.方法:引诸家之言,结合仲景对胸痹的认识,例举《伤寒论》中条文来佐证“人参汤亦主之”的意义.结果:“人参汤亦主之”是在胸痹的缓解期以温健脾阳来消除痰饮的产生.结论:人参汤用于胸痹的缓解期,是仲景治未病和治病求本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普通人也能读懂的白话文阐述《伤寒论》成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学术渊源风貌、版本流传情况.方法: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自然条件和张仲景家族兴衰及其个人习医、诊治经历等方面入手,参阅《汉书》及《伤寒论序》,以通俗的语言概述《伤寒论》的诞生过程.结果:《黄帝内经》《难经》《汤液经》《易经》等先哲们的理论成果、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疫疠流行等严峻现实、张仲景丰厚的临证经验及高尚的道德观念促成了《伤寒论》的诞生.结论:《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护为一体的中医学经典著作,对中医理论发展和临证诊治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太阳误下“其气上冲”与否利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15条(宋本编码,后同)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此言本为太阳表病,误施下法后,出现其气上冲或无气上冲之病变及其治法。对于“其气上冲”,古今医家多认为此系病人自觉胸中有逆气上干的症状,为正气抗邪向上向外的表现,是一种较好的病理反应。而于“若不上冲”,则认为是太阳之气已不能御邪于表,邪已内陷,表证不复存在的反应,当然是一种不好的病理变化。但经前后互参条文,仔细揣摩经义后,笔者认为,太阳误下后,出现“其气上冲”,实有利有弊,不可尽作佳兆;而“若不上冲”,亦含好的机转,并非皆为邪陷。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试从仲景论气上冲症状特点及误下之后气冲与否条文例析两方面讨论于后。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冒”字出现频繁,有“冒”单用,也有“冒”与其它词联用构成词组之例,如“喘冒”、“郁冒”、“眩冒”等。因而,“冒”也因放在不同语言场合而有不同的训解。概括仲景著作中的“冒”字,当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用法。1“冒”通“眊”、“瞀”、“蒙”(昏蒙) 《伤寒论》九十三条曰:“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金匮要略·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张仲景对下利的太阳病辨治归纳为8法:表寒内郁下利证,治以解表祛寒,宣郁止利;外寒热郁下利证,治以外散表寒,清热止利;肺热壅盛下利证,治以宣肺清热止利;表里俱热下利证,治以解表清热,燥湿止利;外寒内饮下利证,治以外散表寒,温饮止利;太阳蓄水下利证,治以通阳化气,利水止利;太阳蓄血下利证,治以清热活血,化瘀止利;营卫不和下利证,治以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