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VIG的治疗机制。方法:观察26例KD患儿和20例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anti-CD3单抗刺激培养不同时间后凋亡细胞百分率计数并进行DNA片断分析,观察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KD患儿PBMC体外培养上清肃清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VIG治疗后,KD患儿PBMC产生IL-6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提高,片断DNA出现时间提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与单用阿斯匹林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1)。结论:IVIG治疗KD的机制可能部分归于逆转被抑,制的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VIG的治疗机理.方法:本组观察了26例KD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HMC)经anti-CD_3单抗刺激培养不同时间后计数凋亡细胞百分率和DNA片断分析,及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IL-6水平.结果:KD患儿 PBMC体外培养上清波IL-6水平较对照明显升高(P<0.001),IVIG治疗后,KD患儿PBNC产生IL-6水平明显降低,外用血淋巴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提高,片断 DNA出现时间提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与单用阿司匹林(ASP)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01).结论:IVIG治疗 KD的机理可能部分归于逆转被抑制的淋巴细胞凋亡.本组研究为IVIG治疗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周二叶  武剑  郭雨凡  顾美华 《江苏医药》2013,(17):2010-2013
目的探讨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亚群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S组,36例)和正常对照组(C组,20例)CD19+CD24hi CD38hi、CD19+CD24int CD38int、CD19+CD24hi CD38-B细胞亚群百分比水平。S组中,20例为SLE活动(S1组),16例为SLE稳定(S2组)。结果 S组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亚群百分比显著高于C组[(10.93±6.30)%vs.(7.51±2.73)%](P<0.05),且S1组高于S2组(P<0.05)。S组CD19+CD24hi CD38-B细胞亚群百分比显著低于C组[(15.52±9.54)%vs.(26.46±11.07)%](P<0.05)。S组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正相关(P<0.05)。结论 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亚群对效应T细胞分泌促炎症因子缺乏抑制功能与其存在功能缺陷有关,而非因其数量不足。CD19+CD24hi CD38hi B细胞亚群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可能与疾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肾炎患儿治疗前后B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金文涛 《淮海医药》2001,19(2):108-109
目的 探讨急性肾炎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 B细胞和 T细胞亚群含量。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测定 30例小儿急性肾炎外周血 B细胞和 T细胞亚群 ,并以 35名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急性肾炎患儿外周血 B细胞数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CD3、CD4、CD4/CD8显著地低于正常人对照组 (P<0 .0 1或 P<0 .0 0 1)。结论 急性肾炎患儿为一种自身免疫调节异常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倪慧萍  季伟  陈正荣  吴军华 《江苏医药》2012,38(22):2705-2707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症状与T细胞亚群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63例MPP患儿分为喘息性肺炎35例(A组)与非喘息性肺炎28例(B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其结果与41例健康儿童(C组)对照.结果 A组CD3+ CD4+表达明显低于B、C组(32.56±5.13 vs.39.84±5.61、36.01±6.06);A组CD4+/CD8+比率也明显低于B、C组(1.45±0.35 vs.2.08±0.42、1.63±0.56)(P<0.05),而CD3-CD19+表达明显升高(29.40±6.56 vs.22.24±5.74、20.30±5.29)(P<0.05).结论 婴幼儿MPP中喘息性肺炎存在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降低和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与支气管哮喘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刺激分子4-1BB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KD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KD患儿分2个时间点采集外周血标本:(1)发病初未用丙种球蛋白(IVIG)时,患儿体温39℃~40℃,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急性期);(2)足量IVIG治疗后体温正常1周以上(缓解期)。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KD患儿不同时间点PBMC共刺激分子4-1BB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结果:(1)对照组儿童和KD患儿PBMC均有4-1BB mRNA的表达。(2)急性期KD患儿PBMC 4-1BB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及缓解期KD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缓解期KD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KD患儿4-1BB 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CRP呈正相关(r=0.723,P〈0.05)。结论:共刺激分子4-1BB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可作为监测病情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体内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CXC型趋化因子受体(SDF-1α/CXCR4)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发生过程中及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66例KD患者为实验组,其中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17例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49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和酶联反应吸附(ELISA)方法,分别测定KD 2个时期(缓解期与急性期)时血浆中SDF-1α和MCP-1的浓度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XCR4 mRNA和MCP-1 mRNA的表达变化。以65例非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KD组急性期患者血浆SDF-1α水平和PBMC中CXCR4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L患者与NCA患者血浆中SDF-1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D组急性期患者血浆MCP-1水平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AL患者和NCA患者血浆中MCP-1水平与PBMC中MCP-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F-1α/CXCR4可能参与了KD发病过程,但可能与冠状动脉损害无关。川崎病患儿体内MCP-l呈持续增高状态,尤其是CAL患者,因此该趋化因子可用于判断KD的病情及冠状动脉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IVIG无反应型KD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IVIG 2.0 g/ kg治疗1次;治 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基泼尼松2 mg/ (kg·d)治疗3 d。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白细胞(WBC)计数、血沉(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血小板(PLT)计数、D-二聚体(D-dimer) 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和不良反应;随访1年,比较两组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L)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入院时和初次治疗后36 h WBC计数、ESR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治疗组WBC计数、ESR和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LT、D-dimer水平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治疗组发生CAL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甲基泼尼松联合静脉滴注IVIG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可以明显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急性期炎性反应指标,快速控制血管炎症,有效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在川崎病(KD)免疫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期KD患儿58例,其中31例无冠状动脉损害(CAL),27例有CAL,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比例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中,CD4+CD25+、CD4+CD25+Foxp3+、CD3+CD8+、CD3-CD(16+56+)细胞比例明显降低,CD4+/CD8+、CD19+CD23+、CD3-CD19+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增高(P均<0.01)。无CAL的KD患儿与有CAL的KD患儿调节性T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急性期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可能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减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两种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疗效及其免疫抑制作用,为IVIG在新生儿肺炎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41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分为对照组,500~700mg/kg IVIG组及1000~1200mg/kg IVIG组,后两组分别于病程之l~4天接受IVIG治疗,其余治疗方法三组同.观察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清IgG、IgA、IgM、IgG亚类,T、B细胞增殖反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gG亚类、IL-2、IL-4及IL-6能力.结果 两种剂量IVIG组患儿临床恢复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IVIG组治疗后血清IgG及IgG亚类水平明显升高,但其T、B细胞增殖反应、PBMC产生IL-2及IgG1、IgGZ2、IgG3水平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IVIG对新生儿肺炎似无明显疗效,大剂量使用IVIG可能因其至少短期内具有抑制T、B细胞功能作用而加重新生儿期暂时免疫缺陷,故建议应据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功能状态针对性选用IVIG.  相似文献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川崎病临床和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对急性期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VIG的治疗机制。方法:观察 26例KD患儿和 20例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anti-CD3单抗刺激培养不同时间后凋亡细胞百分率计数并进行 DNA片断分析,观察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 6(IL-6)水平。结果:KD患儿PBMC体外培养上清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IVIG治疗后,KD患儿PBMC产生IL-6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细胞百分率提高,片断DAN出现时间提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与单用阿斯匹林组比较,临床症状改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降低(P<0.01)。结论:IVIG治疗KD的机制可能部分归于逆转被抑制的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在川崎病(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的KD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探讨急性期血小板变化与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KD及冠状动脉病变(CAL)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恢复期对小剂量阿司匹林应用的指导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8例KD患儿。IVIG治疗无反应组36例(4.46%),IVIG治疗有反应组772例(95.54%)。IVIG治疗无反应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低于IVIG治疗有反应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高于IVIG治疗有反应组(P均<0.05)。恢复期有CAL(CAL组)178例(22.03%),恢复期无CAL(n CAL组)630例(77.97%)。规律随访并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恢复期n CAL患儿420例,服药6周后321例(76.43%)PLT可降至400×10^9/L以下,8周为355例(8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P<0.05);12周为371例(88.33%),与8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P>0.05)。结论:PLT、PCT、MPV急性期变化可能与IVIG治疗无反应相关,与CAL无明显关系。对无CAL或一过性冠脉扩张的绝大多数KD患儿,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疗程在6~8周适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急性期治疗前后CD4+/CD8+功能平衡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B两组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4天CD4+、CD8+的值。结果:治疗前A、B两组CD4+、CD4+、Cd8+、CD4+/CD8+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B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A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A组退热时间比B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IVIG 2 g/kg一次输入对CD4+/CD8+功能失衡能迅速纠正,缩短发热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对2011-2016 年在荆州市中心医院确诊的417 例KD 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三组:A 组(2011-2012 年)70 例,B 组(2013-2014 年)139 例,C 组(2015-2016 年)208 例,比较三组KD 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变化情况。结果:KD 患儿的入院构成比从2011 年的3.18/10 000 上升至2016 年7.86/10 000,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P <0.05)。0 ~ 1 岁组49 例(11.8%), >1 ~ 2 组岁173 例(41.6%),>2 ~5 岁组170 例(40.7%),>5 ~14 岁组25 例(5.9%)。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31.2%。不完全KD(IKD)早 期易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脓毒症、呼吸道感染等导致KD 延迟诊断。IVIG 耐受组KD 应用糖皮质激素(GC) 治疗可较快退热,缓解病情。结论:2011-2016 年荆州市中心医院KD 患儿的入院构成比呈逐渐增高的趋势,1 ~5 岁为高发年龄,CAL 发生率明显增高,IKD 早期易误诊为其他疾病。GC 对IVIG 耐受KD 患儿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徐琨  段炤  韩菲  邹峥 《江西医药》2013,(9):768-770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总结2007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IVIG治疗的患儿215例,其中IVIG敏感者193例,无反应者22例,发生率10.32%(22/215)。无反应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结论低蛋白血症、初次丙球治疗前热程过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RP明显升高可能是川崎病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预测因子.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以重视并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化疗联合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8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9例(紫杉醇+顺铂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和对照组39例(单纯紫杉醇+顺铂化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IK细胞及Treg细胞的数量和比例,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临床疗效,采用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评估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CYFRA211、CEA和CA125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8+、CIK细胞的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Treg细胞的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IK细胞的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Treg细胞的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提高率、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能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IVIG不同时间、不同剂量治疗急性川崎病 (KD)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80例急性KD病人按病程≤ 7d和 >7d分成两组 ,进行配对统计比较表现及预后。结果 :IVIG≤ 7d组总的发热时间短 ,临床症状改善快 ,但用药后持续发热时间长于IVIG >7d组。结论 :两种IVIG用法都可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指出只要有急性KD症状 ,IVIG的使用仍属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进一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住院确诊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患儿45例根据进一步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同时追加IVIG和糖皮质激素)38例和对照组(单纯追加糖皮质激素)7例,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患儿体温均在24 h内恢复正常。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115.8±55.9)mg/L、(130.1±59.4)mg/L(P>0.05),治疗第3天分别为(22.0±8.5)mg/L、(27.7±16.3)mg/L(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CRP水平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急性期(发病0~21 d)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分别为15.8%、71.4%(P<0.05),随访6个月内CAL发生率分别为5.3%、14.3%(P<0.05)。结论:同时追加IVIG和糖皮质激素进一步治疗IVIG无反应型KD与单纯追加糖皮质激素效果相当,但急性期及远期CAL发生率较低,可为临床治疗IVIG无反应型KD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