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是尿失禁的主要类型,多由于在妊娠、分娩后盆底肌受损而引起。随着二孩政策放开,高龄产妇增加,产后尿失禁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大家对于盆底肌的康复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对盆底肌锻炼方法仍不得要领,进一步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被称为"社交癌"。因此孕期对盆底肌锻炼进行普及教育,产后及早进行盆底肌训练以及盆底肌功能筛查,并接受康复治疗对减少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尤为重要。本文就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提高医护人员对盆底肌康复治疗的重视,对孕产妇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减少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提升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孕中、晚期行孕期保健操训练对孕期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8月在该院产科门诊行孕检并于产后6~8周复查的26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以其中进行孕期保健操训练的156例作为观察组,另1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两组产妇孕期体重增长、产程时间、助产等与妊娠及分娩有关的产科因素对孕期、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使用盆底肌力检测法检测两组孕产妇的盆底肌强度,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张力强度大于对照组,产程时间、助产、巨大儿等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孕期保健操对于控制孕妇及胎儿体重、增加孕妇盆底肌肉的强度、耐力和支持力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产后妇女孕期体育锻炼情况,探讨其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行产后6~8周检查且分娩单胎的妇女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盆底肌力检测。调查人口学特征、孕期体育锻炼情况,检测阴道动态压力和盆底肌力,并综合评估盆底肌力是否正常,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孕期体育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力等的影响。结果:收集有效问卷873例,43.2%的产妇孕期进行体育锻炼,其中参加Kegel运动占22.3%,瑜伽占14.8%,孕妇保健操占12.0%,WAFF运动占1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保健操和Kegel运动能显著增加盆底肌力整体正常比例,包括阴道动态压力和I、II类肌纤维肌力正常比例(OR=2.37,95%CI 1.15~4.91和OR=2.35,95%CI 1.22~4.53);孕期WAFF运动能增加产妇盆底I、II类肌纤维肌力正常比例(OR=1.83,95%CI 1.13~2.95和OR=2.28,95%CI 1.38~3.78)。随着孕期体育锻炼种类的增加,产后盆底I类肌肌力正常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与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该院分娩后60天内出现PFD的患者87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在该院分娩后检查正常的妇女2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存在相关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间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平均年龄(31.8±2.9)岁显著大于对照组平均年龄(27.6±3.4)岁(P<0.05);研究组患者的孕期体质量增加≥20 kg(49.43%)、孕期及既往糖尿病率9.20%、便秘史26.44%、分娩时加腹压率19.54%、会阴侧切率40.23%、阴道分娩率67.82%、新生儿体重≥4 kg(20.6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快速收缩值(25.98±10.37)v、持续收缩值(22.07±7.74)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FD妇女的盆底功能肌肉收缩力较正常妇女明显降低,PFD的发生可能和产妇的孕期体质量过度增加、孕期及既往糖尿病、便秘史、分娩时加腹压、会阴侧切、阴道分娩、新生儿体重过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孕期保健操对妇女孕期、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1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进行孕检的110例产妇,按患者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产妇常规围产期保健,观察组在常规保健基础上进行孕期保健操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间产程、盆底肌强度及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强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产程、产时体质指数、巨大儿、产钳助产及尿失禁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孕产妇孕期保健操训练,有助于提高产妇盆底肌强度,对盆底功能障碍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孕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探讨孕期宣教对孕妇产后进行盆底肌康复的重要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162例孕妇健康教育前后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了解及需求情况。[结果]健康教育前孕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普遍缺乏了解,且需求不高;健康教育后孕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及需求明显提高。[结论]加强孕妇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知识的健康教育和技巧性指导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孕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对于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产检及分娩的正常孕妇4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8例,对照组予常规保健,观察组则予盆底肌肉锻炼,疗程12周,比较两组孕妇在妊娠32~36周期间出现的尿、粪失禁情况以及产后6周盆底肌力。结果在妊娠32~36周期间,观察组孕妇尿失禁发生率为1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粪失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观察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降低孕晚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并且可以改善盆底肌肌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肌收缩力和功能的影响情况,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盆底肌康复训练,帮助产妇早日康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盆底功能评估(Glazer评估)的200例产后42 d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自然分娩组(100例)与剖宫产组(100例)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分析两组产妇尿失禁和便秘发生情况。结果自然分娩组产妇的盆底肌快速收缩、持续收缩、耐受测试比剖宫产组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然分娩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18%,剖宫产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对盆底肌收缩力均有影响,只是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损伤盆底肌后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及症状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为生产妇女盆底肌损伤的早期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旨在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医院产科分娩并于产后42d在门诊进行产后复查的6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及住院病历资料对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及分娩情况进行分析,并检测盆底肌力,分析损伤情况。结合病历资料及问卷调查,对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通过对640例产妇进行盆底肌力的阴道触诊和盆底功能的筛查,结果显示:盆底肌力正常的产妇175例(27.34%),肌力异常的产妇465例(72.66%),尿失禁173例(27.03%),盆腔脏器脱垂278例(43.44%)。其中,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465例(72.66%)、盆底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异常396例(61.88%);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93例(77.03%)、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异常427例(66.72%),阴道动态压力异常489例(76.41%)。将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有关的分娩方式、产次、新生儿体质量、孕期体质量增加、文化程度、会阴裂伤6个变量引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阴道分娩、分娩产次多、孕期体质量增加多、巨大儿与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损伤显著相关(P0.05,OR=8.518、1.713、1.032、1.142)。结论本地区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盆底肌损伤与分娩方式、产次、孕期体质量增加、新生儿体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应在早期进行预防治疗,减少产后妇女盆底肌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期凯格尔运动在产妇分娩中对减轻产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7月在该院分娩的15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孕期给予常规管理,如指导孕妇站立时进行高抬腿步行、踢腿运动、深蹲起立及腹部按摩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孕期凯格尔运动。记录两组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宫产),评价两组分娩前盆底肌张力评分、会阴疼痛情况,记录两组产程时间、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排尿评分,产后出血、低出生体质量儿、尿失禁、产后便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娩前盆底肌张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会阴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低出生体质量儿率、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产后便秘和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排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孕期开展凯格尔运动可有利于初产妇顺产,缩短产程时间,同时减少产后膀胱功能障碍症状,减轻会阴疼痛感,避免尿失禁和产后便秘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产后妇女盆底肌功能情况并分析造成妇女产后盆底肌损伤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妇女因生产造成盆底肌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和株洲市各1家医院产科进行6~8周产后复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及盆底肌力测定,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盆底肌力异常情况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异常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1 628名产妇进行调查,年龄22~38岁,平均(29.68±5.36)岁;孕次1~5次,平均孕次(2.43±1.16)次;产次1~5次,以1~2次为主,占72.4%。检出1 142例产后6~8周产妇为盆底肌力异常,异常率为70.2%。年龄30~38岁(OR=3.766)、产次≥3次(OR=2.633)、阴道分娩(OR=7.478)、孕期增重过多(OR=1.597 )及胎儿出生体重≥4 kg(OR=5.078)的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异常的风险较高。结论 湖南省产后妇女盆底肌力异常率较高,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孕期增重及胎儿体质量是造成产妇产后发生盆底肌损伤的重要原因,应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产后妇女发生盆底肌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持续性指导孕(产)妇进行盆底肌锻炼对围生期盆底肌锻炼依从性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孕妇随机分为持续指导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由一位专职健康教育的护士任教盆底肌锻炼课程,课后对持续指导组采用电话随访,了解持续指导组妇女进行盆底肌锻炼的情况,对照组未进行盆底肌锻炼的专人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持续指导组孕期、产后整体的盆底肌锻炼频率优于对照组(Z=7.554,P〈0.001;Z=8.090,P〈0.001)。持续指导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t=2.101,P=0.040),而第一、第三产程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71,P=0.081;t=1.142,P=0.263)。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446,P=0.076)。两组妇女的孕期母体增重、新生儿体重、会阴撕裂患病率、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指导使孕产妇拥有良好的盆底肌锻炼行为,有助于缩短第二产程,但对分娩方式、会阴侧切、会阴撕裂的患病率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产科门诊,十个来产检的孕妇里,有四五个都会跟医生说:我又便秘了. 孕期便秘,就是这么高发和反复. 为什么会这样?什么危害?怎么缓解?孕期便秘,你关心的问题,我们逐个来解—— Q:为什么容易发生便秘? A:激素变化、胎儿压迫是主因. 宝妈怀孕初期,孕激素飙升,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影响排便. 随着孕周的增大,激素虽然有回落,但由于胎儿的增长,会挤压到妈妈的胃肠道,使之难以动弹,粪便也就难以排出. 另外,孕期要摄入的铁剂、钙剂,也可造成便秘. 铁剂可能使结肠充血肿胀,钙剂可能会和食物残渣中的草酸、植酸等合成难以吸收的钙盐.不能及时排出的大便,在肠道内被反复吸水,就变得越来越干燥,进而影响排便.  相似文献   

14.
梦雅怀孕四个月了,本来就有些便秘的她现在情况更严重。 外公推荐了菠菜和苋菜,这两种菜都有润肠通便的功效,能够缓解孕期便秘。外公嘱咐梦雅,在家时要以菠菜和苋菜为主要的下饭菜。过了一个多月,梦雅的便秘症状就减轻了。  相似文献   

15.
<正>妊娠期便秘是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很多人在怀孕早期就开始便秘,有些孕妇甚至整个孕期都有便秘,严重影响饮食起居。怀孕后出现便秘的原因有两个:(1)怀孕后雌激素、孕激素的增多,影响了肠道的正常功能,蠕动减弱,消化和排便功能也随之受到影响,引起便秘。(2)随着胎儿的长大,子宫也会逐渐跟着涨大,压迫到肠  相似文献   

16.
"秋风起,便秘到"。在秋冬两季,到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便秘患者特别多。医学专家认为:对于治疗慢性便秘,使用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即生物反馈治疗,俗称"盆底肌肉操"效果非常不错。其实排便是很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很多慢性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排便时不会腹肌用力、不会肛门括约肌放松,进而导致便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盆底肌收缩力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5月在该院分娩的328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观察所有初产妇产后的盆底肌收缩力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28例初产妇经检查后发现有83例初产妇的盆底肌收缩力较差,发生率为25. 30%。两组初产妇年龄、孕周、尿路感染史、高血压史、便秘史及痔疮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盆底肌收缩力较差组初产妇的孕期体质量增加(≥20 kg)、糖尿病史、新生儿体质量(≥3 kg)、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及会阴裂伤比例高于盆底肌收缩力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期体质量增加(≥20 kg)、糖尿病史、新生儿体质量(≥3 kg)、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及会阴裂伤为初产妇产后盆底肌收缩力状况的影响因素(OR1,P0. 05)。结论孕期体质量增加、糖尿病史、新生儿体质量、分娩方式及会阴裂伤均可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肌收缩力产生一定影响,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控制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病的高危因素,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1 211例于产后6周复查及健康体检的女性,对PFD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330例接受规律产检及分娩的单胎初产妇于产后6周进入盆底肌训练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对照组(168例)行盆底肌肉锻炼,研究组(162例)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进行盆底肌肉辅助生物反馈和电刺激。产后6周、3个月及12个月随访盆底肌力及尿失禁发生率,进行POP-Q分度测定。结果 1 211例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OP)的发生率分别为18.41%(223例)和39.47%(47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多产、高体重指数(BMI)、便秘及新生儿体重过高是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组产后3个月SUI发生率为2.50%(4例),低于对照组(11.90%,20例);产后12个月SUI发生率为3.70%(6例),低于对照组(11.90%,2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随访,研究组POP-Q分度Ⅰ度所占比例为33.33%(54例),对照组POP-Q分度Ⅰ度所占比例为48.81%(8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肌力Ⅱ级、Ⅲ级患者数明显低于对照组,Ⅴ级患者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多产次、高BMI、便秘及新生儿体重过高是PFD发病的危险因素。盆底肌肉训练可改善PFD患者的症状。生物反馈结合电刺激的盆底肌力康复能提高盆底肌力,较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患者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排便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临床上功能性便秘的患者明显增加。功能性便秘可分为慢通过型、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排便障碍主要是指由于盆底肌协调障碍 (pelvicfloordyssynergia)或大便困难(dyschezia)引起的排出粪便的障碍 ,这一类又可以称为出口梗阻型便秘 (outletobstructiveconstipa tion,OOC)常由于盆底肌、肛门括约肌在排便时的活动不能协调或感觉异常所致。1 流行病学根据北京协和医院对北京地区 2 486名 1 8~ 70岁常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分析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产后6周至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进行盆底功能检查的产后SUI产妇12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成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仅给予健康教育,B组患者给予盆底肌锻炼治疗,C组患者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比3组患者的SUI分度、盆底肌力、治疗有效率,分析影响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进一步每两组之间比较发现,A组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均P=0.000<0.05),B组有效率显著高于C组(P=0.012<0.05).3组患者治疗前的盆底肌力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4>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1,P<0.05),B组患者治疗后的盆底肌力优于A组,C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优于B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产后抑郁程度、SUI严重程度、孕期体重增加量是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4.162、5.772、5.323,均P<0.05).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最优,可广泛应用;孕期体重增加量是电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控制孕期体重可提高产后SUI电刺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