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CEUS)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或微波消融(MW)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2例140个肝脏恶性肿瘤接受了RFA或MW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CEUS对部分病灶进行检查。结果消融治疗前:有73例109个病灶行CEUS,其中106(97.2%)个病灶CEUS可清晰显示边界;CEUS测量病灶平均最大直径、面积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过程中:1枚常规超声未能显示的病灶在CEUS引导下完成RFA治疗;5枚病灶消融后即刻CEUS证实完全灭活。消融治疗后,有19例31个病灶行CEUS检查,肿瘤灭活诊断准确率为96.8%,与CECT检查结果一致,CEUS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的5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在肝癌消融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特殊部位肝癌(HCC)消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特殊部位HCC患者81例,治疗前、后均行CEUS,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微波消融(MWA)+无水乙醇注射(PEI)]45例和单纯MWA组36例,术后1个月评估疗效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瘤体治疗前、后径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评估疗效准确率为97.5%(79/81),增强CT(CECT)为96.3%(78/81),两种影像学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完全消融率为95.6%(43/45),单纯MWA组完全消融率为86.1%(31/3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消融患者和不完全消融患者,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MWA联合PEI的综合治疗对特殊部位HCC有很好的临床疗效,CEUS和CECT在疗效评估方面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6例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小肝癌患者,依使用消融治疗技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的微波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完全消融率、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完全消融率、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均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治疗效果相当,但微波消融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37-83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肝癌射频消融(RFA)后疗效的有效性,其与增强CT评价的一致性。方法:对69例肝癌患者共92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即行超声造影(CEUS)。并在之后的1~3个月内随访并同期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扫描,比较分析两者在评价肿瘤完全消融率及残留率的一致性。结果:首次RFA后CEUS判断其中59例患者74个病灶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达80.4%(74/92),残留率19.6%(18/92)。对10例患者18个残留病灶又再次行RFA治疗后进行超声造影,18个病灶中13个病灶仍有局部残留。一个月后行超声造影(CEUS),同期进行增强CT(CECT)扫描,92个肝癌病灶中79个CEUS及CECT判断一致为完全消融;有4个病灶判断不同:CEUS判断为残留而CECT判断为完全消融。CEUS的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分别为85.8%(79/92)、14.2%(13/92);CECT的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分别为90.2%(83/92)、9.8%(9/92)。92个病灶经RFA治疗术后,CEUS以及CECT对肿瘤的总体消融率以及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CEUS)对肝癌病灶RFA术后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的诊断具有同CECT相近的准确性。超声造影是评价RFA疗效的有效方法,能为肝癌RFA治疗后的有效评估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小细胞肝癌等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3年8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4例小细胞肝癌患者纳入研究样本,采用随机且自愿原则及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36例)与观察组(n=28例),对照组予以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消融效果、对免疫功能影响、近期生存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3 cm时,观察组整体消融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肿瘤直径在3~5 cm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融时间较对照组用时显著要短(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CD4~+、CD8~+以及CD4~+/CD8~+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生存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小细胞肝癌高效且安全,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EUS)在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RFA治疗转移性肝癌8例,比较传统超声与CEUS检查对肿瘤病灶诊断结果及评价RFA治疗效果。结果8例患者一般超声示肿瘤病灶为12个,CEUS示病灶为16个,病灶发现率提高33.3%(4/12);RFA治疗后,14个病灶消融完全(14/16),2个病灶重新消融(2/16)。结论CEUS能灵敏、清楚的显示肿瘤大小、数目及微小病灶,在肝癌行RFA治疗后能早期显示凝固样坏死与残留的肿瘤组织,是评估RFA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较大肝癌冷循环微波凝固治疗(PMCT)后残存病灶再次行PMC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8月165例肝癌患者经PMCT治疗后,残存病灶不同方式引导进行PMCT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灶经CEUS后超声引导下行PMCT治疗后,残存病灶〈3 cm及残存病灶≥3 cm的肝癌完全消融率分别达到100%(68/68)、81.63%(40/49),总消融率92.31%(108/117);复习增强CT/MRI后在灰阶超声引导下行PMCT治疗后残存病灶〈3 cm及残存病灶≥3 cm的肝癌完全消融率分别达到100%(33/33)、60.87%(28/46),总消融率77.22%(61/79)。〈3 cm残存病灶两组完全消融率均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cm残存病灶两组完全消融率及两组总消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P=0.009;χ2=9.04,P=0.003)。所有病例消融术后无胆漏、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采用肝脏CEUS判断肿瘤残留,准确性为96.9%,与增强CT/MRI评估相当(P〉0.05)。结论:肝脏CEUS能够精准指导肝癌残存病灶行PMCT,并可用于消融术后疗效评价和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结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选择5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门静脉左右分支癌栓的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微波消融结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对照组29例单纯行微波治疗。治疗后定期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及肝癌血清学指标癌胚抗原(AFP)、门静脉癌栓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随访患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0.5、1、2、3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癌栓缩小率、AF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5、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加门静脉灌注化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疗效明显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残留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对65个经DSA验证的TACE术后残留原发性肝癌(PLC)病灶,行CEUS检查,明确其位置和CEUS特征,指导制定合理的经皮微波消融治疗(PMCT)方案,分析消融疗效并随访其2年生存率。结果 PMCT消融1个月内肿瘤直径未见明显变化,超声造影评估PLC疗效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TACE术后残留病灶经PMCT治疗后完全消融率为96.9%,AF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其6个月、1年、1年半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7%、70.8%、53.8%和43.1%。结论 CEUS准确显示了TACE术后PLC残存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为准确制定PMCT方案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CEUS和DSA在PLC疗效评估方面有很好的一致性,CEUS逐渐成为PLC消融方案制定和疗效评估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106-1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癌微波消融疗效及短期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在娄底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肝癌住院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所有患者均为单发病灶,术前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并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在显示肿瘤大小上的差异,术中应用超声造影引导微波消融,术后1周统计并发症,术后1个月时行超声造影,并结合AFP、增强CT判断微波消融效果,计算超声诊断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记录患者消融病灶的容积、缩瘤率、AFP值、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 术前超声造影所示肿瘤最大径、肿瘤容积明显高于术前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共30个肿瘤病灶中,超声造影判断肿瘤效果的诊断准确率93.3%,误诊率3.3%,漏诊率50.0%,敏感性50.0%,特异性96.4%,阳性预测值50.0%,阴性预测值96.4%。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肿瘤逐渐缩小,平均缩瘤率分别为(21±3)%、(40±4)%、(49±4)%、(63±6)%,AFP值逐渐降低;术后12个月时无瘤生存率90.0%,总体生存率100.0%。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出血2例(6.7%),术后低热5例(16.7%),右上腹痛1例(3.3%)。结论 超声造影评估肝癌微波消融疗效及短期预后价值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