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雅栋  史雅文  张鹏 《医学综述》2013,(22):4192-4194,F0003
目的研究内侧型床突旁动脉瘤的特点并将之应用于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北京宣武医院收治的31例内侧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便在最小的创面下对动脉瘤行理想的夹闭。结果20例未磨除前床突的患者仅在打开部分视神经鞘的情况下动脉瘤得到很好的夹闭,其中仅有1例术后出现视力变差,1例患者术后3d出现部分颞叶梗死;6例因暴露需要术中磨除前床突的患者中,术后有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动眼神经麻痹症状,1例术后出现视力变差,仅2例无明显的术后并发症;5例采用对侧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的患者动脉瘤也得到很好的夹闭。结论大部分突向内侧的大中型床突旁动脉瘤可以在不磨除前床突的情况下通过跨血管得到很好的夹闭,而小型内侧型床突旁动脉瘤可以采用对侧翼点入路实行夹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患者,均是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对手术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夹闭。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2年,格拉斯哥(GOS)评分评价其预后,优11例(GOS5分)、良5例(GOS4分)。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 2014年5月46例行手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22 ~ 72岁,平均50.15岁.17例动脉瘤破裂,9例罹患多发动脉瘤.眼动脉瘤22个、梭性动脉瘤10个、垂体上动脉瘤8个、窝动脉瘤3个、蛇形动脉瘤1个、假性动脉瘤5个.20个动脉瘤≤5 mm,15个5 ~ 15 mm,14个≥15 mm.手术策略包括直接夹闭、夹闭塑形、颅内外血管架桥、颈动脉结扎和动脉瘤包裹.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9个动脉瘤直接夹闭,21个夹闭塑形,颅内外架桥6个,颈动脉结扎2个,动脉瘤包裹1个.根据GOS评分,42例预后良好(GOS 4 ~ 5分),3例预后差(GOS 2 ~ 3分),1例死亡(GOS 1分).结论 根据床突旁动脉瘤的不同特征,采用相应的策略处理动脉瘤,能提高床突旁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复合手术条件下对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9例床突旁大型复杂动脉瘤进行夹闭,采取术中造影对动脉瘤及夹闭效果即时评估。共实施近端球囊临时阻断8例,其中联合负压抽吸辅助塑形2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症状性脑梗死,3例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无患者视力下降。术后随访显示1例瘤颈少量残留,其余动脉瘤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 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后随访其疗效,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我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8例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通过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28例患者共计28枚动脉瘤:5枚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23枚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束时,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未见显影,支架位置准确无移位,支架内血流通畅,通过门诊、电话、随访3个月至24个月,28例患者Ran-kim评分0-4分.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床突旁段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高血分流率的存在,大部分动脉瘤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  相似文献   

7.
床突间隙的显微解剖及其在眼动脉段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上磨除前床突形成床突间隙提供显微解剖学数据,研究磨除前床突在眼动脉瘤夹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的前床突及床突间隙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并在临床上采用磨除前床突法,夹闭眼动脉段动脉瘤12例。结果:床突间隙为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椎形空间,可以提供0.8-1.0cm3的显露空间,12例眼动脉段动脉瘤均利用该间隙成功夹闭。结论:床突间隙增加了手术空间,通过该间隙可处理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及床突段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疗法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n=146)和无效组(n=54),对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部位、Hunt-Hess分级、手术时间、脑积水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预后与年龄、动脉瘤部位、动脉瘤大小、围术期感染及低钠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Hunt-Hess分级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沈杰  江涛  赵兵 《安徽医学》2017,38(1):77-80
目的通过2~5年的长期随访,总结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7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床突上段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探讨动脉瘤大小、部位、Hunt -Hess 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机、低钠血症、脑积水等可能影响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中完全栓塞48例,不完全栓塞9例;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发生动脉栓塞事件;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0S 评分)评价:满意50例(87.7%),残疾6例(10.5%),死亡1例(1.8%)。随访2~5年,1例明显复发增大,行二次介入治疗。单因素分析Hunt -Hess 分级III ~IV 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P 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unt -Hess III ~V 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手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 均<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上段动脉瘤相对于开颅夹闭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Hunt -Hess 分级III ~IV 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断、血管内栓塞的适应症、方法及并发证的防治.方法 对40例(46个动脉瘤)床突旁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21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8例,球囊辅助微弹簧圈栓塞4例.术后进行CT、3D-CTA、MRI和/或3D-DSA随访检查,观察并分析疗效.结果 33例患者(38个动脉瘤)成功栓塞,7例患者放弃治疗.随访35例患者,5例失访.3个月至2年GOS评分,5分2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1分3例.28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未见动脉瘤新生或再通及出血症状发生.7例未治疗的患者中,未破裂的患者4例未发生出血,破裂的患者3例均发生再次出血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床突旁动脉瘤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3D-DSA的应用能为床突旁动脉瘤的诊治、复查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床突段颈内动脉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床突段颈内动脉(clinoid segment of ICA)的显微解剖,为该区域病变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①床突段颈内动脉位于远、近侧硬脑膜环之间,长度为(5.14±0.74)mm。②远侧硬脑膜环厚而坚韧,厚度为(0.52±0.08)mm;近侧硬脑膜环薄而松弛,厚度为(0.22±0.06)mm,呈袖套状被覆于床突段颈内动脉表面,在二者之间可有海绵窦静脉丛突入。③眼动脉直径为(1.78±0.46)mm,93%从远侧硬脑膜环远端发出。结论①床突段颈内动脉多数情况下应属于海绵窦内结构。②远侧硬脑膜环后内侧与颈内动脉间有颈动脉穴,在此处易将远环切开。③绝大多数眼动脉起源于床突上段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前床突脑膜瘤(ACM)显微手术治疗及早期视力恢复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7月至2020年7月行显微手术治疗的64例A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29.7%)、女45例(70.3%),平均年龄为(52.3±12.2)岁。32例(50.0%)为大型ACM(直径>4.0 cm),27例(42.2%)为中型ACM(直径2.0~4.0 cm),5例(7.8%)为小型ACM(直径<2.0 cm);46例(71.9%)肿瘤累及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所有患者均经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或眶颧入路切除肿瘤。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统计患者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周内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64例患者中,49例采用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15例采用眶颧入路;SimpsonⅠ~Ⅱ级切除52例(81.2%,52/64),Ⅲ级切除8例(12.5%,8/64),Ⅳ级切除4例(6.2%,4/64)。Ⅰ型ACM中,21例肿瘤质地均较硬,13例(61.9%,13/21)为SimpsonⅠ~Ⅱ级切除;Ⅱ型ACM中,33例肿瘤质地较...  相似文献   

13.
翟虹  王春梅  穆玉明  关丽娜  闫雪 《重庆医学》2015,(32):4487-4489
目的:探讨室壁瘤形成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浓度与心功能及室壁瘤容积的相关性。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结扎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制作室壁瘤模型。于术前,术后1、2、3d,术后1、2、3、4周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时耳缘静脉抽血,至术后4周有室壁瘤形成的实验兔纳入研究。使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室壁瘤容积(LVAV)。采用ELISA法进行MMP‐9血清浓度测定。结果(1)术后1 d MMP‐9血清浓度开始增高,术后3 d达到高峰,至术后4周仍然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间段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LVAV均增大(P<0.05),LVEF下降(P<0.05)。(3)直线相关性显示:术后各时间段MMP‐9血清浓度与LVEF均具有相关性,其中术后3 d MMP‐9血清浓度与LVEF相关性较好(r=0.731,P<0.05)。术后2 d后各时间段MMP‐9血清浓度与LVAV均具有相关性,其中术后3 d MMP‐9血清浓度与LVAV相关性较好(r=0.636,P<0.05)。结论 MMP‐9在室壁瘤形成过程中对心功能和LVAV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在活体个性化进行颈内动脉(ICA)床突段分型并了解其周的解剖关系,为术中磨除前床突提供有用的影像学信息。方法:对210例受检者(420侧)常规进行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重建颅骨和ICA,沿眶截骨平面和矢状正中平面分别模拟切除颅盖骨和左右分开,同时分别距前床突左右外侧缘和后床突后侧缘1cm处模拟矢状位和冠状位切除左右外侧及后侧颅骨,并与不同颜色的ICA图像融合,分别从左右侧位及后侧冠状位观察ICA与前床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分型。结果:根据ICA床突段与前床突的关系,在侧位相上分全ICA型351侧(83.570o)、半ICA型61侧(14.52%)和无ICA型8侧(1.90%)3型;于冠状位上分为ICA内侧型407侧(96.9%)和ICA外侧型13侧(3.10%)2型。结论:MS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楚的显示ICA床突段与前床突的关系并分型,为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Two elderly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gradually progressive dysphagia are described. Investigations excluded an intraluminal obstruction and showed extrinsic compression of the oesophagus by an aneurysmal aorta. Surgery was not performed and they were successfully managed with a liquid diet.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nalyze the perioperative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that influence the final outcome after deep hypothennic circulatory arrest and superficial hypothennia during operations on aortic aneurysms from Jan 2000 to Jun 2004. The resuhs show that deep hypthennic cireulatory arrest group provided a high risk of pulmonary insufficiency-hypoxemia and temporary,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in complication but not increased the risk of hospital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7.
18.
Wu XJ  Jin X  Zhang SY  Chong ZY  Zhang JY  Dong DN  Wang M  Yuan H  Sun 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5):1743-1746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早期及中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2002年11月至2007年3月期间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因高龄及心肺功能等原因不能进行开腹手术的2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治疗、跟踪随访,观察其术后30 d以内的早期、30 d至5年的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结果包括心肌梗死1例,死亡1例,腹膜后血肿2例,移植物反应2例,切口感染2例,I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股动脉闭塞1例;中期结果包括心肌梗死1例,死亡3例,股动脉瘤2例,近端瘤颈扩张1例,I型内漏2例,Ⅱ型内漏2例,不明原因双下肢乏力2例.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是一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主动脉病理结构、支架的径向张力、血管壁的术中损伤、高压血流的不断冲击等原因,可造成支架移位、内漏形成、瘤颈扩张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需要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猪腹主动脉瘤模型建立及腔内修复术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探讨该类手术猪的围术期麻醉管理。方法 10例猪在全麻下建立腹主动脉瘤模型并实施腔内修复术,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技术,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动脉血压。在进行手术关键步骤时实施控制性降压。结果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为90%,术中麻醉效果满意。主动脉阻断即刻心率增快[(82.7±9.9)vs.(96.8±9.2)次/min;P<0.001];主动脉阻断后收缩压显著增高[(131.9±10.9)vs.(120.5±10.2)mmHg,P=0.006],开放阻断后收缩压显著下降[(109.1±13.7)vs.(130.1±10.8)mmHg,P=0.003],释放支架后收缩压[(94.6±3.0)vs.(120.0±8.9)mmHg,P<0.001]和舒张压[(61.3±2.3)vs.(66.9±4.9)mmHg,P=0.004]均显著下降。结论采用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的全身麻醉用于猪开腹腹主动脉瘤模型建立及腔内修复术效果满意,关键步骤实施控制性降压是该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