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患者,男,14岁.误吸圆珠笔内弹簧金属异物1 h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右肺中下部闻及哮鸣音,X线拍片示:右肺支气管弹簧金属异物.先在全身麻醉(有自主呼吸)下行硬管支气管镜检查,未见异物,在X线下发现硬管支气管镜与弹簧金属异物成角分布,无论怎样改变硬管支气管镜角度,总不与弹簧金属异物在同一轴线上,因而手术未成功.继而给患者插入内径7.5 mm的麻醉导管,剪除口外多余的麻醉导管,先从麻醉导管口处给患者吸氧.待血氧饱和度达95%以上时,自麻醉导管口处插入纤维支气管镜,自隆突处进入右主支气管,仔细寻找异物,发现弹簧金属异物位于右中叶侧枝,随即导入活检钳,关闭钳口,自弹簧上口将钳头插入弹簧中央后反张钳叶,将镜体连所钳异物渐退,最后从麻醉导管内取出弹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并制作可用于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手术临床与教学的3D眼眶模型.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在山东文登整骨医院眼科确诊的10例(10眼)眼眶下壁爆裂性骨折患者眼眶CT检查DICOM格式的原始CT数据.使用Mimics软件对二维CT图像依次进行阈值选取、区域增长、处理模具、多层编辑修饰等过程,最终获得完整的眼眶爆裂性骨折3D模型,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患者的3D眼眶模型,测量各模型的具体大小,分别将模型与患者的眼眶解剖标志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由高年资眼眶外科医师对打印的眼眶爆裂性骨折模型和外科种植体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操作.结果 共有10例眼眶下壁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5眼)、女5例(5眼).3D模型和外科种植体模型成功设计并打印.全部男性组和女性组眼眶爆裂性骨折3D打印模型与CT测量的眼眶数据基本相吻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由高年资眼眶外科医师在模拟手术室手术环境下向住院医师示范眼眶骨折修复术手术操作,3D打印的眼眶爆裂性骨折模型可成功用于模拟手术操作和教学示范.结论 3D打印的眼眶爆裂性骨折模型能够真实还原患者眼眶损伤情况和眼眶解剖细节,为医师提供了立体直观的术前设计的模型,对了解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波及范围和手术教学模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对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有明确或可疑呼吸道异物吸入史,怀疑为支气管异物的患者180例,无呼吸道异物吸入史,有自发性皮下气肿、气胸患者6例行肺多层螺旋CT平扫及MPR重建,诊断有异物者行支气管镜检查及异物取出术,无异物者观察或保守治疗.分析MPR对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 在180例可疑支气管异物患者中,MPR显示165例有异物影,15例未见异物.165例有异物影者均行支气管镜检查术,发现异物163例(均为单侧),黏脓痰阻塞支气管腔2例,异物及脓痰位置与MPR所示一致,诊断敏感性为98.8%(163/165),假阳性率1.2%(2/165).15例未见异物者,随访观察1个月以上均未见异常.6例自发性皮下气肿患者MPR检查均未见异物,经保守治疗均治愈,诊断特异性为100%(21/21),假阴性率为0(0/21).结论 多层螺旋CT MPR技术在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95-297)  相似文献   

4.
孙礼华  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069-1071
目的:探讨用钳夹法制备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为研究急性眼外肌麻痹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可应用的实验模型。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8只。左眼常规消毒后,打开结膜囊,暴露上直肌,以20cm反向钳(钳夹力约1200g)分别在左眼上直肌近附着点处钳夹5min(A),10min(B),20min(C)作为实验组,右眼上直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D)。术后于第7d处死兔子,每组各取8条肌肉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验A,B,C各组上直肌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断裂、坏死和肌浆融解,在40×10光镜下横切面肌纤维计数结果(个/400倍光镜视野)分别为:A:45.25±3.54,B:34.00±3.53,C:17.83±3.19,D:61.25±4.89,实验各组肌纤维数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6.12%(A,P<0.05),44.49%(B,P<0.01),71.76%(C,P<0.01),钳夹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严重,5,10,20min组损伤程度分别符合肌肉损伤Ⅱ轻度、中度、重度标准。结论:钳夹法可以导致眼外肌急性损伤,可作为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VISX STAR S3准分子激光治疗散光的向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散光的向量分析法对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治疗中高度散光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接受VISXSTARS3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散光患者25例36眼,术前散光度2.0~4.25D,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前后主觉验光结果 ,运用Alpins散光向量分析法分析目标诱导散光向量(TIA)、手术诱导散光向量(SIA)、错位角(AE)、矫正指数、成功指数(IOS)、变平指数(FI)等向量参数改变。结果平均TIA为(2.68±0.73)D,平均SIA为(2.67±0.8)D;平均矫正指数为0.98±0.18,95%可信区间为(0.93~1.04),无显著性系统性欠矫或过矫;平均绝对AE为3.30°±3.8°;平均AE为-0.92°±4.98°,95%可信区间为(-2.55°~0.71°),无显著性系统性轴向错位;平均IOS为0.18±0.17,成功率(ROS)为0.80±0.17,平均FI为0.97±0.18。矫正指数与散光度及球镜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16,r=0.23,P〉0.05),成功指数与散光度及球镜度亦无显著相关性(P〉0.05),TIA与SIA呈正相关(r=0.80,P〈0.05)。结论 VISXSTARS3激光矫治中高度散光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均较高,向量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和易于理解的散光改变信息。  相似文献   

6.
我科在电子喉镜下取咽部异物9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的咽部异物患者97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9例;年龄8~53岁,平均(27.4±0.8)岁;病程9 min至4 d.初诊者23例,复诊和转诊者74例.电子喉镜下发现异物并取出者84例,其中位于会厌谷31例,舌根部24例,舌根侧缘与扁桃体下极20例,梨状窝8例,喉咽后壁1例;间接喉镜下难以取出异物13例,其中位于会厌谷6例,梨状窝及舌根侧缘与扁桃体下极各3例,喉咽后壁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开放性眼外伤合并球内异物的手术疗效,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开放性眼外伤合并球内异物患者,探讨球内异物取出方式和疗效,并进一步研究影响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角膜缘和球壁取出异物7例,经巩膜磁吸术取出11例,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取出为49例;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3.63±0.85,较术前最佳视力(2.70±1.17)提高(P<0.05);眼内炎的发生和异物取出时间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和开放性眼外伤损伤区域有相关性(P<0.05).结论 根据球内异物的性质、部位和眼外伤伤口、玻璃体视网膜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取出异物,缝合伤口,可以最大限度恢复视功能;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分别与异物取出时间和开放性眼外伤的损伤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在全视网膜镜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术摘取眼后节异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0-01采用玻璃体切除术的28例30眼眼后节异物患者,全视网膜镜辅助直视下取出异物,视网膜脱离或裂孔者行重水置换,眼内光凝、巩膜外冷凝、硅油或C3F8填充处理,眼内炎者术毕球内注入万古霉素。结果:患者30眼一次全部取出异物,成功率100%(不包括眶内异物)。术后视力提高22眼(73%),不变5眼(17%),下降3眼(10%)。术后视力>0.02或数指/1m者18眼(即脱盲率60%)。术中发现视网膜脱离11眼,一次复位9眼(一次复位率82%)。结论:在全视网膜镜辅助下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摘取眼后节异物的有效方法,能提供宽广清晰的视野,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Foley管治疗小儿食管光滑异物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21例应用Foley管治疗的小儿食管光滑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1例食管光滑异物中,成功取出异物108例(89.3%).平均操作时间6.2 min,其中7例出现鼻出血、唇黏膜损伤等轻微并发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球形异物、异物阻塞时间超过24 h和伴食管疾病史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60.0%(9/15)、75.0%(9/12)、53.3%(8/15),与相对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ley管治疗小儿食管光滑异物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可重复,异物形状、阻塞时间和食管疾病史可影响其疗效.(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31-32)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异物取出术治疗眼球内后段异物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03/2002-12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眼球内后段异物14例(14眼)的临床资料,随诊时间3mo~2a。结果:13眼成功取出异物,成功率为93%,术后视力提高8眼(57%),不变2眼(14%),下降4眼(29%)。视力>0.02者6眼(42%),其中>0.1者4眼(29%)。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取出眼球内后段异物,减少并发症发生,保留或提高了术后视力,同时可处理眼内异物存留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许庆祥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0):2019-2021
目的:分析牙克石地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质量、复明效果及影响复明效果的相关因素,并探讨提高该地区白内障手术质量和手术率(cataract surgical rate,CSR)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84例203眼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ECCE+IO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临床资料,术后3mo的随访资料,手术方法,术后视力,屈光状态,眼科耗材及手术后并发症。结果:5a间共完成各类白内障手术249例,CSR值为118。其中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84例203眼,农民82例(44.6%),城市居民102例(55.4%),出院时96.1%脱盲,73.9%脱残,验光结果,平均球面镜屈光度数为2.15±0.59D,散光度数2.70±1.04D。术后3mo有随访记录的99例109眼(53.8%),农民21例(21.2%),城市居民78例(78.8%),95.4%脱盲,79.8%脱残,验光结果,平均球面镜屈光度数2.09±0.54D,散光度数2.04±0.96D。术后角膜水肿,皮质残留,前房积血,虹膜睫状体炎,角巩膜缘切口漏水,玻璃体积血共114眼(56.2%),术前没有检查到的眼后节病变26眼(12.8%),平均每眼手术费用1500元。结论: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基层医院眼科医生进行正规化培训,推广价格低、效果好的新术式,增加必要的眼科设备投入,降低手术成本,同时积极向农民宣传白内障的防治知识,是提高该地区白内障手术质量和CSR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对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矫正效果。方法 选取33例(36眼)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0.75 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来矫正角膜散光。术前测患者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散光。行飞秒激光辅助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中弧形切口直径为9 mm,深度为90%。术后3个月时复查患者角膜散光、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并用Alpins矢量分析法进行散光分析,主要观察以下矢量数据,即目标诱导散光向量、手术诱导散光向量、差异向量和矫正指数。结果 术前患者角膜散光为(1.16±0.35)D,术后3个月下降到(0.54±0.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裸眼远视力为0.81±0.42,术后3个月提高到0.26±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76±0.30,术后3个月提高到0.0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患者术前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进行矢量分析显示,目标诱导散光向量为0.80~2.20(1.16±0.35)D,手术诱导散光向量为0.40~1.80(1.07±0.40)D,差异向量为0.20~1.00(0.54±0.22)D。矫正指数为0.89±0.35,理想值为1,提示总体为少许欠矫。大部分患眼(32眼)角度误差在15°范围内。成功指数平均值为0.47,提示还残留部分散光未得到矫正。通过公式计算可以得到散光矫正的成功率为53.0%。变平效果平均值为0.94,变平指数平均值为0.83。结论 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能有效矫正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8例(35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观察术后滤过泡的形成、眼压变化、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滤过泡形成情况:I型滤过泡21眼.Ⅱ型滤过泡9眼,Ⅲ型滤过泡2眼和Ⅳ型滤过泡3眼;其中,功能型滤过泡占85.7%(30/35),非功能型滤过泡占14.3%(5/35)。眼压情况:术后第3个月,平均眼压(13.1±2.6)mmHg;术后第12个月,平均眼压(15.4±3.1)mmHg。手术总有效率为94.3%(33/35),主要并发症为前房渗出性反应5眼,前房有少量积血1眼(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在1周内消退。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羊膜植入术能有效提高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孙静芬  王玲 《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466-1468
目的:制作高眼压大鼠模型,观察高眼压对视神经的损害。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65只,烧灼右眼上方2支和外侧1支巩膜上静脉,建立慢性高眼压模型。左眼作为对照眼。对造模成功的,分别于造模后1d,1,2,3,4,6,8,10wk各摘除6只大鼠双眼。在取出眼球前24h,用Fluoro-gold进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逆行性染色,做视网膜铺片计数RGC,观察不同时段高眼压对RGC的影响。结果:右眼巩膜上静脉烧灼后各时间点造模眼平均眼压分别为42.2±1.8mmHg,37.9±2.3mmHg,36.1±2.0mmHg,33.6±2.2mmHg,32.2±2.4mmHg,30.1±2.0mmHg,30.5±2.1mmHg和27.6±1.3mmHg。术后各时间点的成模率分别为80.0%,76.9%,74.5%,71.7%,63.8%,56.1%,42.9%,41.4%。成模率和成模眼的眼压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RGC密度在早期(巩膜上静脉烧灼术后3wk内)没有显著差别。造模后4wk高眼压组RGC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别越来越显著。结论:巩膜上静脉烧灼法能诱导出持续的肯定的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成模眼的眼压和随时间而下降。高眼压持续的时间越长,RGC的损失越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中飞秒激光弧形角膜切开术(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12月术前规则角膜散光为0.75~2.00 D且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89例(89眼)。所有患者按照术前角膜散光轴位分为顺规散光组(90°±30°)、逆规散光组(180°±30°)及斜轴散光组(45°±15°、135°±15°)。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及弧形角膜切开术使用Lensx平台。观察患者总体和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的变化及分布情况。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总体及各亚组术前、术后的散光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顺规散光组及逆规散光组的差异;散光变化的分析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结果:纳入的89例(89眼)患者中,顺规散光组38例,逆规散光组44例,斜轴散光组7例。所有患者角膜水平径为(11.48±0.57)mm,垂直径为(10.66±0.60)mm。患者总体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相比术前有显著改善(Z=8.01、-7.49,P<0.001)。总体术前角膜散光为(1.28±0.33)D,术后3个月残余散光(0.67±0.37)D,散光矫正量为(0.61±0.33)D。顺规及逆规散光组角膜散光矫正量分别为(0.48±0.27)D、(0.74±0.34)D。总体及顺规、逆规散光组术后平坦轴角膜曲率均有明显升高,而陡峭轴角膜曲率则出现明显下降。矢量分析法显示总体散光矫正指数为0.63±0.30,平坦指数为0.58±0.30,成功指数为0.51±0.25,误差角为-1.83°±12.59°。逆规散光组矫正效果最佳,矫正指数为0.81±0.25,平坦指数为 0.75±0.26,成功指数为0.40±0.24;顺规散光组次之,矫正指数为0.42±0.21,平坦指数为0.39±0.21,成功指数为0.63±0.21。结论:白内障术中FSAK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同的弧形切口设计方式在逆规散光中取得了更好的疗效,角膜直径可能是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联合睫状体冷凝和小梁切除术综合治疗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眼科二病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晚期NVG患者23例23眼,均于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5~7 d后,行睫状体冷凝和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成功率、眼压控制效果、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时,手术成功率为91.30%。注药后3 d患眼眼压为(35.16±5.15)mmHg(1 kPa=7.5 mmHg),明显低于注药前(42.21±6.72)mmHg;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3.51±3.96)mmHg、(14.84±5.81)mmHg、(15.85±4.16)mmHg、(16.01±4.41)mmHg,明显低于术前(37.18±5.77)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及1个月,使用3~5种抗青光眼药物者的比例分别为65.22%、43.48%,与术前的91.30%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使用2种抗青光眼药物者的比例均为4.35%,不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者的比例均为95.65%。末次随访时,1眼眼球萎缩,1眼并发大泡性角膜病变,余均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康柏西普联合睫状体冷凝和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NVG手术成功率较高,能显著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使用和降低眼压,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Bimanual微切口白内障摘除技术及可行性进行研究和探讨,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Bimanual(双手操作)微切121超声乳化(A组),观察超声能量、乳化时间和术后散光,并与常规超声乳化手术(B组)进行比较.结果 A组超声能量和乳化时间:核硬度为Ⅱ级者平均应用能量3.9%、平均乳化时间为(0.56±0.40)min;Ⅲ级核者平均应用能量8.3%、平均乳化时间为(0.65±0.58);Ⅳ级核者平均应用能量12%、平均乳化时间为(1.35±0.82)min.术后首日裸眼视力≥0.5者占95.8%,≥1.0者占39.8%.无角膜切口灼伤、切口漏液、前房异常等并发症.术后7d:A组平均手术性散光为(0.42±0.55)D,B组平均手术性散光(1.26±1.14)D,术后3个月:A组平均手术性散光为(0.35±0.25)D,B组平均手术性散光(0.87±0.62)D,两组散光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manual微切121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具有稳定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切口微小等技术优势,具有很好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18.
郝念  张明昌  边芳 《眼科研究》2009,27(2):100-104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活性代谢物A771726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SD-Wistar大鼠同种异体穿透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C、D组分别为0.5%、1.0%及2.0%A771726滴眼液组;E组为Wistar大鼠自体移植对照组。术后比较各组角膜植片排斥指数(RI)及植片存活时间,并对植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A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9.38±2.26)d,B组(10.13±2.41)d,C组(17.57±1.72)d,D组(17.50±2.14)d,E组(〉28.00)d。A组、B组分别与C组、D组植片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术后10d,A组、B组角膜植片发生排斥反应,植片高表达IFN-γ及ICAM-1;术后20d,C组、D组植片发生排斥反应,植片IFN-γ及ICAM-1表达增高。结论局部应用A771726滴眼液能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晶状体前囊膜应用效果。 方法:对23例25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小梁切除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环形撕自体前囊膜用BSS液反复冲洗后衬垫在巩膜瓣下。主要观察患者术后1d;1,3wk;1,6mo的眼压、视力,另外记录视野、滤过泡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1d;1,3wk;1,6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8.3±1.5,17.32±0.82,15.71±0.71,16.17±0.52,16.87±071mmHg(1kPa=7.5mmHg),与术前45.16±4.41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平均视力为0.12±0.08,术后2mo为0.1以下者2眼(8%),0.1~0.2者3眼(12%),0.3~0.6者13眼(52%),0.8~1.2者7眼(28%),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平均视野缺损值与平均标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23眼(92%),非功能性2眼(8%)。术中出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1眼,未出现玻璃体脱出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晶状体前囊膜应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可有效降低眼压,长期有效保留功能性滤过泡改善视力,且成功率高,无明显的并发症,联合性手术又能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