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首创,全方以补气药黄芪、人参为主与升提药升麻、柴胡等合用,共奏益气升阳、补中健脾之功效,具有补脾健胃、益肺保肝、兴奋强壮、甘温除热等作用。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及脱肛、久泻等证属中气虚陷者。多年来笔者在肛肠科临床,运用本方对术后肛门坠胀、小便困难、大便秘结等并发症,病机为脾肺气虚,中气下陷者进行治疗,每每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因其组方精致、配伍严谨、疗效确切、运用方便,所以几百年来,沿用至今,经久不衰。如今,仍有其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自2000年以来,悉心研究了补中益气汤的配伍特点、功效主治及其临床应用,体会颇深,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桓《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用,主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所致的诸多疾病,临床运用广泛,只要辨证准确,处以该方,即可取效,现举例如下。1眩晕患者,女39岁,2001年12月5日初诊。头晕目眩半年余,近因劳累后晕眩加重,困倦嗜睡,气短懒言,食少乏力,平素月经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血压11.0/8.0kpa。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方取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5g,白术15g,红参10g(另煎),陈皮8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g,当归12g,枳实10g,水煎服…  相似文献   

4.
张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4):1159-1159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东垣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笔者曾应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效果颇为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一语,初次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甘温除热的治法,为内伤杂病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补土派代表的李东垣认为此热乃内伤发热,首创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方剂甘温益气升阳以除其虚热,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所致的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舌嫩色淡,脉虚大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或久疟等证。笔者于临床用之疗效颇佳,现举验案数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中益气汤方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所致诸证.笔者于临床诊病中,抓住气虚这一常见发病病机,将补中益气汤广泛应用于内科杂证中,收效满意,现列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3个病例浅析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主任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侍诊,选取腹部恶性肿瘤术后肠梗阻、疮口不愈合、肢体活动障碍、失眠、食欲不振、发热等六则医案,从病机、症候、用药特色等方面论述牟主任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的临床经验。[结果]牟主任认为肿瘤成因究其根本是正气不足,尤其是腹部恶性肿瘤手术更是损伤人体脾胃正气,从而导致较多并发症。本文选取牟主任临诊治疗的六则医案,究其共同病机均是脾胃损伤,中气虚陷,而致诸邪杂气,乘虚而袭,故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减,从补益中焦脾胃气血入手,均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结论]牟主任应用补中益气汤辨治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的经验,为腹部恶性肿瘤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临床思路,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主治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诸证.广泛的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近年来报道在肛肠科的应用越来越多,现将临床上运用该方治疗肛肠病的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吴建武 《基层医学论坛》2013,(29):3901-3902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是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脉虚软无力为证治要点,后世医家不断发挥、补充,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笔者总结自参加工作以来有记录的应用补中益气汤的经验,颇获佳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脾胃论》卷中,历代医家读东垣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而后人对补中益气汤方也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加减化裁使得临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当代运用补中益气汤更是渗透到各科各病,现追溯求源,进行简要归类,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及“益气升阳”配伍对脾虚小鼠药理效应的影响。方法:造模成功后将动物随机分成补中益气汤组、益气升阳组、原方去益气升阳组、脾虚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给药1周后进行耐寒冷及抗疲劳机能试验,观察不同组别药物对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及胃肠推进的影响。结果:补中益气汤组、益气升阳组、原方去益气升阳组小鼠抗疲劳机能、脾指数、胸腺指数及胃肠推进率均呈显著性升高,与脾虚模型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益气升阳组和原方去益气升阳组对小鼠耐寒冷能力影响不大,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及“益气升阳”配伍能有效改善脾虚小鼠的相关药理指标,但拆分使用作用弱于全方。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乃临床常用方,出自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一书,方由黄芪、人参、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白术、橘皮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短气懒言,体倦肢软,舌质淡,脉洪而虚;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下垂、久痢等病(症)。近年来,笔者根椐辨证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佳,兹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一首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剂,其配伍特点是升提药与补气药同用,方中黄芪补气益肺固表;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和中;陈皮理气;柴胡、升麻助参、芪以升举阳气;当归补血,专为气虚发热、气虚内脏下陷而设。笔者在临证中试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从阴火的病机解析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之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李东垣原著资料,提出了内伤发热由阴火上冲所致,并探讨了产生阴火的痛机,进而分析了补中益气汤中各药针对阴火病机所起的作用,提出该方可通过补脾胃、升清阳、复元气、泻阴火的方法绝阴火之源,断阴火之路,最终得出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理是:针对病机,消除阴火。  相似文献   

17.
王茶茶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3):446-448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它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证奏效甚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笔者随证加味对内科多系统表现以中气不足为主的疾病进行异病同治,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研究补中益气汤促进肛肠疾病术后愈合的效果。方法:摘取我院在2012.07-2013.07期间接收治疗的94例肛肠疾病术后患者,随机性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一组47例患者给予西药治疗,即为西药组。一组47例患者给予中药补中益气汤治疗,即为中药组。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以后,中药组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的有效率是97.87%,西药组采用西药治疗的有效率是89.36%,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疼痛、便秘、水肿以及出血消失的时间均明显小于西药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中益气汤对肛肠疾病术后愈合的治疗具有满意效果,明显缩短了愈合的时间,具有极佳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当归、灸甘草、陈皮、柴胡、升麻、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所致的诸多疾病。现举例3则。  相似文献   

20.
也论“甘温除大热”及补中益气汤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大热"之论,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导师刘景源教授认为,其实气虚发热的机制并不复杂,它是因为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所致,也可以说是阴阳失调的表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明确指出了治疗劳损气虚之证,应当用温补之品。东垣依《内经》制补中益气汤一方,用温补脾胃之品以补气升阳而除热。补中益气汤由温补脾胃的药物组成,通过补气升阳而除热。方中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中气,黄芪、柴胡、升麻升举清阳,使气充而内敛,则不浮越于外,虚热自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