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EB病毒感染与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1,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转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EBERS。结果;21例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EBERS5例阳性,其中结内淋巴瘤3例,肺和胃肠淋巴瘤各1例。阳性细胞约占肿瘤细胞的10%-70%。5例EBERs阳性病例中仅1例表达LMP-1,为结内淋巴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9 例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与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EBV 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双染法标记肿瘤细胞,以鉴定EBV阳性的细胞为B淋巴瘤细胞。结果:EBV 编码的小m RNA探针(EBER) 原位杂交显示,8 例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中3 例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1 例潜在性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阳性。而11 例继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EBER全部为阴性。全部病例进行了LMP1 检测,除1 例原发者,全部阴性。利用EBERISH(EBER原位杂交) 和免疫组化CD 标记物进行双标记染色证实,EBER 和LMP1阳性细胞为CD20 阳性,CD45RO 阴性。鼻咽部原发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EBV 表达4/8 ,而继发者为0/11。结论:EBV 与鼻咽部原发性B细胞恶性淋巴瘤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继发性者无关。  相似文献   

3.
EB病毒与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淋巴瘤有关与继发性者无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9例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与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EBV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双染法标记肿瘤细胞,以鉴定EBV阳性的细胞为B淋巴瘤细胞,结果:EBV编码的小mRNA探针(EBER)原位杂交显示,8例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恶性淋巴瘤中3例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1例潜在性膜蛋白1(lat  相似文献   

4.
EB病毒与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EB病毒是一种亲人类B淋巴瘤的双链γ-DNA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对某些肿瘤,尤其是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发生有着间接或直接的作用。多数研究提示,EB病毒对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可能存在着地区和人种的差异,且受肿瘤类型(免疫表型)的影响,本文结合文献对EB病毒的检测及其与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北京和香港地区鼻咽部B细胞淋巴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苯那普利(benazapril)的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原蛋白的作用。方法:对慢性肾炎病人64例进行多中心自身对照观察。结果:经苯那普利治疗12周后,大量蛋白尿组(30例)尿蛋白下降47.0%,小量蛋白尿组(34例)尿蛋白下降 47.5%,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 5.1±3. 2)周(大量蛋白尿组)和( 2. 7±2. 1)周(小量蛋白尿组),同时,其中14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低白蛋白血症也有明显改善。结论:苯那普利可部分地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蛋白。  相似文献   

6.
1 病例简介患者男 ,5 4岁 ,因右耳突发性听力下降 3d于 1997年 2月 12日收住院。患者 3d前感冒 ,一次喷嚏后即觉右耳听力明显下降 ,有耳内胀满感 ,轻度耳鸣、无耳痛、头痛、眩晕、鼻塞。体检示 T36 .4℃ ,P75次 /min,R19次 /min,BP18/12 k Pa。患者全身皮肤粘膜无异常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无异常 ,肝脾无肿大。专科检查见右耳鼓膜轻度内陷、无充血及穿孔 ,动度好。鼻腔无异常 ;间接鼻咽镜下见鼻咽粘膜光滑 ,咽隐窝对称 ,咽鼓管咽口无异常 ,口咽粘膜慢性充血 ,扁桃体无肿大 ,间接喉镜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胸透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选用ED3ε、CD56等抗体)确定瘤细胞来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 117例TCL中26例表达NK/T细胞标记(22.2%),其中鼻部NK/T细胞淋巴瘤15例(57.7%);肿瘤细胞的多形性(18/26、69.2%)和凝固性坏死(12/26例、46.2%)是主要的病理学特点;EB病毒感染率46.2%(12/26),其中鼻部感染率73.3%(11/15),非鼻部为9.1%,两组比较P<0.005。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常发生在鼻部,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和坏死是自组织学特点,EBV感染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性传播疾病(STD)患者可能的EB病毒(EBV)亚临床感染情况,应用PCR技术对104例STD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进行了EBV-DNA检测,并选择46例未婚大学生做正常对照。结果显示:受检的104例STD患者EBV-DNA总阳性率为19.23%(20/104),其中淋病患者EBV-DNA阳性率20.00%(7/35)、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20.80%(5/25)、尖锐湿疣患者20%(2/10)、性病恐怖症患者17.14%(6/35);对照组无1例阳性。研究结果表明:EBV可感染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并可通过性行为传播,由于EBV有转化细胞的能力及致癌性,STD患者EBV亚临床感染现象值得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酶法及PCR同时检测42例NPC患者及13例头颈部其它肿瘤患者的EB病毒。结果NPC患者血清IgA/VCA、IgA/EA抗体滴度较高,其阳性率分别为73.8%(31/42)、71.4%(30/4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PCR检测的阳性率高达97.6%(41/42),与免疫酶法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表明PCR技术有极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其阳性检出率高于沿用的免疫酶法  相似文献   

10.
韦正波  许坚  谢莹 《广西医学》2007,29(11):1775-1776
发生于鼻咽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占Waldeyer环NHL的22.7%,由于症状多样、病变局限和隐蔽,常被疏忽而误诊[1,2],使病人错过了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最佳治疗时机,明显影响了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T细胞性淋巴瘤中CD21的表达及其与EB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T细胞性淋巴瘤 (T -CellLYMPHOMAS ,TCLS)中EPSTEIN -BARR病毒 (EB病毒 )和其受体CD2 1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对 4 6例TCLS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CD2 1,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 (EBERS)。结果 :CD2 1的阳性率为 13% (6 /46 ) ,其中淋巴结内TCLS 4例阳性 ,淋巴结外 2例阳性。E BERS阳性率为 5 2 .5 % (2 4 /46 ) ,淋巴结内 3例和结外 2 1例。 2例结外TCLSCD2 1与EBERS同时阳性。CD2 1表达与EB病毒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部分T细胞性淋巴瘤中有CD2 1表达 ,EB病毒感染可能与之有关。但CD2 1表达的病毒例并非均有EB病毒感染。另外 ,CD2 1阴性的TCLS中EB病毒感染途径尚有等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2例以重症肝炎和严重溶血性贫血为特征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简称EBV)感染。其年龄分别为2岁及6岁。临床表现无持续发热,血中未找到异型淋巴细胞。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另1例在恢复期作肝活检示肝细胞点状坏死伴单核细胞浸润。血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抗-EB病毒荚膜抗原IgM抗体(IgM antibodies to viral capsid antigen,简称抗-VCA IgM)阳性,疱疹病毒抗体阴性,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阴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酶标法测定20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中EB病毒壳抗原抗体IgA(EBVCA-IgA)。结果显示:SLE患者EBVCA-IgA阳性率轻正常人为高(P<0.05)。提示SLE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人乳腺癌中EB病毒DNA(EBV-DNA)的检出率及EB病毒(EBV)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1)在102例乳腺癌中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EBV内部重复序列BamHIW区域,并以34例乳腺纤维腺瘤,3例管内乳头状瘤和10例乳腺导管上皮增生作为对照组;(2)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其中73例乳腺癌中的EBV潜在膜蛋白(LMP)和EBV核抗原2(EBNA2)。结果(1)PCR检测显示29例(28.4%)乳腺癌有EBV-DNA,而对照组中仅2例(4.3%)纤维腺瘤有EBV-DNA,两组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01);(2)免疫组化技术显示LMP和EBNA2阳性率分别为13.7%和17.8%,且阳性物质定位于肿瘤细胞,而非肿瘤中浸润的淋巴细胞。结论EBV感染与乳腺癌的发病可能有一定关系,明确EBV感染在乳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将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Epstein Barr病毒 (EBV)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病人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 ②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了 4 1例SLE病人和 4 3例正常人 (对照组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EBVDNA ,用免疫印迹法对SLE病人血清可提取核抗原 (ENA)抗体谱进行测定。③结果 SLE组E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 =5 .95 5 ,P <0 .0 5 ) ,抗Sm抗体和抗双链DNA(ds DNA)抗体阳性率与EBVDNA阳性率无关 (χ2 =0 .0 71、1.5 6 3,P >0 .0 5 )。④结论 SLE病人自身抗体的产生与EB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鼻咽部各类型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EBV检测试剂盒cat.No:40EBVISH,对52例鼻咽部不同分化类型的肿瘤组织及慢性炎症标本中EBV的存在与分布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在高、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标本中,EBVRNA阳性数标本数分别为16、27和1620;低分化腺癌、泡状核细胞癌标本的阳性数标本数分别为24、46;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阳性数标本数为24。EBVRNA存在于几乎所有肿瘤细胞中,而肿瘤的间质细胞、浸润的淋巴细胞、癌旁上皮细胞以及慢性鼻咽炎症(5例标本)的上皮细胞为阴性。结论 EB病毒的存在与癌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中EB病毒感染与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EB病毒感染与癌基因、抑癌基因在鼻咽癌(NPC)中的表达与相互关系,研究NPC发生的有关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检测50例NPC组织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癌基因蛋白、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H-ras、c-fos,抑癌基因收害NPCWHOⅢ型中显著高于WHOⅡ型(P〈0.01),在转移组中表达亦增加。CyclinD1在癌呈巢性膨胀性生长中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1)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68例ITP和14例健康儿童血清EBV衣壳抗原IgM (EBV-CA-IgM)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内EBV-DNA进行定量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 68例ITP病儿EBV感染30例(44%),其中EBV-DNA(-)/EBV-IgM( )24例,EBV-DNA( )/EBV-IgM( )6例,EBV-DNA含量每升(4.55±7.19)×108拷贝;6例EBV-DNA( )病儿血清EBV-CA-IgM阳性5例,另1例EBV-CA-IgM由阴性转为阳性.正常对照组血清EBV-CA-IgM及EBV-DNA均阴性.EBV感染组、EBV-DNA(-)/EBV-IgM( )组及EBV-DNA( )/EBV-IgM( )组与非EBV感染组ITP病儿外周血的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q=3.70~4.49,P<0.01); EBV-DNA(-)/EBV-IgM( )组与EBV-DNA( )/EBV-IgM( )组ITP病儿外周血的白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45,P>0.05).非EBV感染ITP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即CD4 细胞降低,CD8 细胞升高.EBV感染ITP病儿尤其EBV-DNA( )/EBV-IgM( )组病儿T淋巴细胞总数亦降低,CD4 细胞降低明显.结论 EBV感染ITP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紊乱,应同时进行抗病毒和免疫治疗.其血小板恢复时间长,但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性传播疾病(STD)门诊人群中EB病毒感染状况及其与性行为的关系.方法:对STD门诊中有某些高危性行为的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检查.结果:359例被调查者中,283例患有不同种类STD.在所有被调查者、以及被调查中患有STD的患者、未患有STD的高危性行为人群、男性和女性中,EB病毒的感染率分别是25.6%(92/359)、27.6%(78/283)、18.4%(14/76)、30.8%(74/240)和15.1%(18/119).EB病毒感染与患者的终身性伴数和既往是否患STD有关,与患者的平均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3月内性伴数及性交方式无关.结论:在STD门诊人群中,确实存在一定比例患者感染EB病毒,性交传播可能是EB病毒的感染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EB病毒(EBV)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胚鼻咽上皮和鼻咽癌细胞株(CNE-1和CNE-2),对照为EBV受体阳性的Raji和Ramos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现FITC-EBV 可与Raji和Ramos细胞结合,如事先经未标记的EBV处理则与 FITC-EBV 结合的阳性细胞数明显下降。贴壁生长的鼻咽上皮细胞不能与FITC-EBV 结合,而刮落的鼻咽上皮细胞则能与FITC-EBV 结合,结果提示鼻咽上皮细胞质膜微细损伤可能成为EBV 直接进入细胞的门户,受损的鼻咽癌细胞更易为EBV 侵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