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我院2000年7月至2011年3月间共行LC术4 825例,现对其中发生胆漏的10例(占0.207%)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全部治愈.术中发现3例,及时予以缝合修补;2例再次腹腔镜探查;2例单纯B超介入置管引流:2例B超介入置管引流联合ENBD;1例经LC术时放置腹腔引流管引流.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掌握合适的手术时机,精细解剖胆囊三角,准确诊断,及时探查.放置引流,预防为主对LC术后胆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纤维胆道镜在小切口胆道取石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纤维胆道镜在小切口胆道手术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 应用纤维胆道镜术中经胆总管切口入路、经胆囊管口入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者570例,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不置T管者695例,经胆囊管口途径取石后直接结扎胆囊管者120例,肝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者或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者71例. 结果 术中结石取净率达96%,术后残石率为3.6%,结石复发率为1.4%.胆总管直接缝合病例中5例术后引流管内引出胆汁样液体,最多者每日达100 ml,经持续负压引流5~12 d后自愈,考虑为针眼漏胆. 结论 应用纤维胆道镜明显提高了小切口胆道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术后残石率和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预防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7例明确病因的迟发性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胆囊床迷走胆管迟发漏6例,其中3例经ERCP+ENBD治愈,2例再次经腹腔镜探查行胆囊床迷走胆管漏处上钛夹腹腔引流治愈,1例经多次腹腔引流治愈;1例右肝管侧壁漏经肝管侧壁修补加T管引流治愈.随访2~12年情况良好.结论 LC术后近期患者腹痛应考虑迟发性胆漏的可能,迷走胆管痂面脱落及单极高频电钩、高压火花放电、密闭腹腔"趋肤效应"、热电效应及机械传导是造成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重要原因,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胆管引流、腹腔镜探查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漏的诊断及处理方式.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4例LC术后并发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术后第1~9天发现胆漏,并且经过开腹手术证实.依发生胆漏原因及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2例行胆囊管重新结扎,1例行单纯引流+胆总管T管引流,1例行带血管蒂胃浆肌瓣缺损胆管修补+胆总管T管引流,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LC术后如疑胆漏发生,应及时确诊并依具体情况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38例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分析和诊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和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提出诊治方法与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近8年来收治的38例胆漏病例的临床资料,明确胆漏后选择单纯引流17例,再次手术13例,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内支架术5例,腹腔引流+生长激素3例.结果: 38例中,治愈37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住院时间2~8 w不等,以胆管腔内主动引流时间较短.结论: 术中解剖清楚,术毕用白纱布贴敷创面是发现胆漏最简单的方法.拨T管的时间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以4 w以上更安全.胆管的缝合应强调黏膜对黏膜.某些情况下可考虑胆总管一期缝合.胆漏的处理依据病情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病程,促进胆漏的愈合.急性弥慢性腹膜炎原则上应再次手术,腹膜炎局限者可考虑重置引流管,拨T管后胆漏可考虑重置引流管.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收效较好,住院时间短,加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漏口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囊内瘘的术前诊断要点和手术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胆囊内瘘患者临床表现,比较B超、CT、MRCP、ERCP等检查和术中探查所见,以及手术处理方法.结果 术前B超、CT、MRCP、ERCP等检查确诊7例(31.8%).术后确诊胆囊合并十二指肠瘘18例、合并胃窦瘘1例、合并结肠瘘3例.22例均开腹行胆囊切除或部分切除加胆囊内瘘修补术,其中12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18例胆囊十二指肠瘘行瘘口修补术,2例胆囊胆管瘘在取尽结石后经瘘口置T管引流,1例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1例有少量胆漏,经引流治愈,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 目前胆囊内瘘的治疗原则仍为切除胆囊,关闭瘘管,修补漏口,酌情胆道探查,T管引流,伴消化道梗阻需同时考虑解除梗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免切开胆总管治疗左肝内及胆总管结石的适应证与手术疗效.方法 对7例胆总管免切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及左肝内胆管结石伴肝叶纤维化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成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左肝外叶切除,经左肝断面胆管行胆道镜探查取石,手术时间145~295 min,术中出血240~750 m L,无输血.术后3~5 d左肝断面引流管均顺利拔除,无胆漏及腹腔内出血.1例胆总管有残余小结石,予以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成功取出结石.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为5~9 d,2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残余结石.1例因胆总管结石较多不易取出及结石有嵌顿导致手术失败,而行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结论 胆总管免切开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左肝内及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囊管结石的诊断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技术要点.方法 回顾2006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02例胆囊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断方法、手术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经影像学诊断胆囊管结石39例(38.2%),所有病例均经手术证实胆囊管结石.101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手术,1例(0.98%)中转开腹.35例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其中3例发现胆总管结石并用网篮取出结石.本组术后未发生胆管损伤、出血、胆漏.1例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经非手术治疗成功结石.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仔细探查胆囊管以防止胆囊管结石的遗漏.灵活运用腹腔镜的处理技巧及术中胆道镜,腹腔镜胆囊管结石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中经胆囊管入路胆道镜检查胆总管并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间20例具有胆道探查指征的患者,施行经胆囊管置入胆道镜进行检查、取石,治疗后结扎胆囊管残端,胆总管内不置引流. 结果 成功19例,失败1例.其中发现结石15例,结石取净率100%(15/15),阴性检查4例.术中无胆道损伤,术后无胆漏等并发症,随访未发现残余结石. 结论 术中经胆囊管入路胆道镜检查与传统的经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安全、不损伤胆总管、免除患者术后带T管等优点.适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小结石或胆道扩张可疑结石的患者,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胆漏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7年12月治疗的18例胆漏患者的胆漏原因、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 本组18例中,11例于拔T管后并发胆漏(占61%),是胆道手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胆囊切除术中被疏漏的轻微胆管壁损伤,是胆漏的另一重要原因,本组2例最终均再次手术.所有拔T管后胆漏均首选非手术治疗,成功9例,2例中转手术;本组18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及时、正确的早期处理,拔管后胆漏多可非手术治愈;胆管轻微损伤引起的胆漏,不易早期发现,多需再次手术.腹痛、腹腔积液范围扩大、肠麻痹是中转手术的指征,手术方式以双套管持续引流为主.预防应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着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分析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收治的23例术后胆漏病人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23例中非手术治疗13例,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10例急诊手术治愈,全组治愈率为91.3%(21/23).结论: 术后胆漏多发生于T管拔除和胆囊切除术后,主要与炎症粘连、解剖变异和操作不当有关.预防要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环节着手.胆漏发生后应积极对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中应用鼻胃管引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胃管作胆总管引流的应用.方法: 在胆总管切开胆管一期缝合术中,51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将改良的鼻胃管经Oddi's括约肌作胆总管引流,B组(不放引流组)的鼻胃管仍只放置在胃内作胃肠减压,对比观察两组病人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A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胆漏、胆道出血、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等胆道并发症,30例B组患者中出现胆漏和胆道梗阻各2例.结论: 改良鼻胃管胆总管引流能显著地减少胆总管切开胆管一期缝合术的并发症发生,增强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一种双腔造影T型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介绍一种能有效防止拔管后胆漏发生的新型T管-双腔造影T型管.方法 :应用双腔造影T型管行胆道引流75例,术后13 d左右按常规行经T管外窦道-胆道造影.结果 :使用双腔造影T型管造影无1例失败,未发现小管腔被血凝块阻塞,无逆行感染.T管外窦道完全形成55例,形成不实5例,形成不全9例,完全没有形成4例.拔除T管后无1例发生胆漏.结论 :双腔造影T型管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造影后,根据窦道形成情况来决定拔管时间,可有效防止拔管后胆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胆漏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缙云分院2003年7月至2016年1月LC术后胆漏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胆漏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30例患者中,9例经过非手术治疗好转,10例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3例放置鼻胆管引流,3例行再次腹腔镜下探查处理、2例行乳头切开,1例放置鼻胆管引流术后合并有胆道狭窄,给予行ERCP放置胆道支架治疗后好转,2例合并有严重胆道损伤,再次手术后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均治愈出院。胆囊管残端夹闭不全或钛夹脱落、迷走胆管损伤、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胆囊管残端漏、副肝管损伤、肝外胆管损伤等是导致LC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结论术中对于胆囊管、肝总管等部位解剖,术前常规MRCP以及必要时术中胆道造影,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可有效减少LC术后胆漏的发生,术后及时B超介入下的穿刺引流以及ERCP是目前处理胆漏的最主要的方式。再次腹腔镜下探查手术处理也是很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延迟拔T管后胆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8例延迟拔T管后胆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结果 8例均治愈.其中3例拔T管后重插引流管持续引流,1例行开腹续行胆总管T管引流,3例行开腹漏口修补腹腔引流,1例行ERCP+鼻胆总管引流(ENBD)引流术.结论 延迟拔T管后胆瘘多数症状出现较晚且以腹部胀痛为主,若胆瘘后立即重置引流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重置引流无效开腹首选漏口修补腹腔引流可加快术后恢复,避免二次拔T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优越性、指征及技术要求.方法 对56例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并发胆漏3例(5.36%,2例胆漏引流2~4 d愈合,1例引流不畅,彩超引导下重新穿刺置管引流后愈合.随访半年至1年,未见结石残留及胆管狭窄,肝功能正常.结论 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理想的治疗方式,但应选择合适病例掌握操作技巧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肝外胆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5年10月至2002年10月间胆囊切除术后发现肝外胆管损伤的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肝外胆管损伤由OC引起12例,LC引起4例.损伤右肝管2例,肝总管6例,胆总管8例.术后第1天发现2例,第3~5天发现9例,第5天以后发现5例.胆漏2例,胆汁性腹膜炎9例,黄疸5例.14例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B超检查可基本明确诊断.腹腔穿刺可确诊胆汁性腹膜炎,一旦确诊要尽早剖腹引流,待3个月后再考虑二期胆道重建术.黄疸患者可在3~4 w内行胆管与空肠端侧Roux-Y吻合术.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切开探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囊管切开探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722例LC病例中306例胆囊管切开探查情况.结果 :胆囊管切开探查中,发现胆囊管结石109例;经胆囊管切口行胆道造影46例,发现胆总管结石16例(其中胆囊管、胆总管均有结石者10例),发现胆管损伤1例,胆管异常3例.总阳性发现率为38.9%.结论 :LC病例选择性胆囊管切开探查,可为术中胆道造影检查、胆道镜取石提供途径,可减少并发症,提高LC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对1998-2015年间我院878例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发生并发症的27例病例资料(其中开腹手术22例,腹腔镜手术5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漏或胆汁性腹膜炎18例,T管滑脱4例,胆总管结石残留3例,术后黄疸急剧加深1例,胆道出血1例。其中保守治疗16例(59%),再手术治疗11例(41%)。全组病例均恢复良好后出院。结论 胆总管探查术中应严密止血,细心解剖,注意胆道变异,尽可能取净结石;术后严密观察以及综合考虑患者自身不良因素。一旦出现并发症,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术中胆道镜2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术中胆道镜在胆道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胆道手术267例施行术中胆道镜检查,选择经胆总管插入和经胆囊管汇合部插入两种途径.结果: 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经胆总管胆道镜检查145例,阳性8例(5.5%);经胆囊管汇合部胆道镜检查122例,阳性37例(30.3%).结论: 在胆道手术中施行术中胆道镜检查可以减少胆总管的阴性探查,降低胆道残石发生率,了解胆道解剖形态,避免遗漏胆道细小占位病灶,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