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对照组予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与甲襞微循环指标。结果疏血通注射液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在防治脑梗死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茶色素对多种疾病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色素对多种疾病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影响张祥溢唐伟其研究表明,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变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并发症均有密切关系。寻求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治疗药物,已成为医药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我们通过对69例多病种患者口服茶色素胶囊前后血液...  相似文献   

3.
下肢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性分析与脉络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3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1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变化及应用中药脉络宁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肢血管性疾病的血液粘稠度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液同时处于高凝状态。应用脉络宁后血液流变性获得改善,其程度与临床症状及体征呈正比关系。同时认为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是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是导致下肢微循环障碍而引起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 32例确诊冠心病病人 ,用灯盏花注射液 2 5 0ml每日一次静滴 ,疗程 14~ 16天 ,分别于用药前后观察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指标。结果 :用药后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有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灯盏花注射液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及血粘度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通脉胶囊对糖尿病足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信义 《中国微循环》2000,4(2):113-114
目的 探讨通脉胶囊对糖尿病足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的作用。方法 28例糖尿病足患者,在降糖,抗感染等基础治疗时,口服通脉胶囊,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及甲臂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的高粘血症有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显著减轻。结论 通脉胶囊能改善微循环,缓解和阻止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6.
斑秃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斑秃患者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36例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及甲襞微循环指标.结果斑秃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升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甲襞微循环血管襻清晰度下降、数目减少、管襻变短,血液流速较慢,以粒线流、粒流为多见.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功能障碍在斑秃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提示在采用外用药物治疗斑秃的同时应考虑联合应用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与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1 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将会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障碍.因此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患者血液微循环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的血液微循环特征。方法 观察50例偏头痛患者的红细胞流变性、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变化,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偏头痛患者红细胞流变性异常,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黏度增高,呈高黏高凝状态;甲襞微循环异常,主要表现为流态异常、襻顶瘀血、异型管襻数量增多、红细胞聚集、管襻长度缩短、开放管襻数量减少、襻周渗出等。结论 红细胞流变性异常、血液呈高黏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是偏头痛患者的血液微循环特征。偏头痛患者血液微循环的异常改变可能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益脑通络胶囊对大鼠白细胞黏附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益脑通络胶囊”对大鼠白细胞黏附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从大鼠静脉内注射内毒素后30min、1、2h,通过微循环显微摄像技术,观察、记录、分析微循环的变化,2h后各剂量组和正常组经快速心脏取血5ml,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内毒素能引起白细胞黏附和内皮损伤,而益脑通络各剂量组对内毒素引起白细胞黏附和内皮损伤有预防作用,并且益脑通络胶囊可显著降低大鼠的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结论 益脑通络胶囊能改善微循环,其作用机理主要与改善血液流变性、血液流态和抑制内毒素诱导的白细胞黏附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等容血液稀释前后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ct、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P<0.05),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提示:中西医结合等容血液稀释能明显降低血液粘度(P<0.001),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
<正>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状态、凝固性质和血液有形成分变化的科学。肾脏疾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凝血、纤溶及激肽系统的影响,因而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本文对43例不同原因肾脏疾病导致的肾功能受损与血液流变性、球结膜微循环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类脑卒中 (急性脑梗死、高血压脑出血 )血液流变性的归属并确立治疗原则。方法随机观察符合诊断标准并经CT确诊为脑梗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100例 ,年龄 (中位数 )分别为60、63岁。常规检测血液流变学6项主要指标 ,同时检查眼底、球结膜微循环并对病情适于检查者予以照相记录 (116例 )。结果两类脑卒中者皆有不同程度微循环障碍表征。血液流变学6项主要指标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皆有不同程度超正常参考值高限。两类脑卒中比较 (除女性全血黏度低切指标外 )无显著差异 ,提示皆有高黏滞血症。结论两类脑卒中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6项主要指标的检测结果 ,符合高血压病Ⅲ期靶器官损害及微循环障碍规律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认为 ,血液流变性改变是引起微循环障碍的决定因素 ,尤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一危险因素。本文提示了两类脑卒中均应归属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血瘀证Ⅰ型 (血瘀证高流变性型 )” ,而高血压脑出血不存在归属“血瘀证Ⅱ型 (血瘀证低流变性型 )”之可能。故从血液流变学观点出发 ,应将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微循环措施列为脑卒中的治疗原则之一 ,以尽早控制脑缺血、缺氧性病理变化并促进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瘀血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中药干预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循环障碍主要指微血管的结构、形态、功能障碍和微血流异常以及血液流变性紊乱,同时也包括淋巴微循环以及组织液流动性的障碍;由于微循环障碍,营养物质和氧气不能满足组织细胞氧化代谢的需要,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导致相应器官的功能紊乱,严重者造成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微循环障碍成为许多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针对微循环障碍这一靶点,  相似文献   

14.
对3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进行监测。结果发现:患儿术后早期甲襞微循环出现管袢数目减少、轮廓模糊,微血流呈粒流、粒缓流,RBC聚集;患儿的血液粘度及血浆肢体渗透压显著降低,而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升高(P均<0.01)。上述结果提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间的低温、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机械作用及预充液成分等因素是影响围术期患儿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主要因素。为改善患儿手术的预后,术后应加强对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指标的监测并及时调节和改善其异常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脉络宁对异常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脉络宁注射液 20ml加入 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注,卫日1次,14天为1疗程。治疗120例,其中脑动脉硬化患者55例、脑梗塞25例、冠心病22例、糖尿病18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甲襞微循环积分值的变化。结果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甲襞微循环积分值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以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体外血栓形成及甲襞微循环血液流态改善明显。结论脉络宁具有降低血液粘滞性、纤维蛋白原含量、提高纤溶活性、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脉络宁是值得推广的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蕲蛇酶(注:英语药名)系福建医学院蛇毒研究所从福建武夷山产“五步蛇”(尖吻蝮蛇)毒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型蛇毒,由福建省三明制药厂生产。本文主要介绍该酶对人体血液粘稠性凝固性的影响。笔者对50例高粘滞综合征患者用蕲蛇酶注射液静滴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观察。检测结果显示血液流变性有广泛而明显的改善,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体外血栓形成的重量减少,血小板粘附率下降,全血高、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均降低。其疗效随药量增大而增强,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故具有良好的防栓、溶栓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体温改变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8例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发热症状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对感染和发热致血液流变性异常的机理作了进一步研究。临床上许多疾病具有发热症状或伴有感染,这时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一般有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脏器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因此,控制感染、降低体温有助于疾病治疗和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蚓激酶对血液流变性异常及甲襞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90例冠心病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48例(蚓激酶组),对照组42例(精制蝮蛇抗栓酶组)。另健康老年人40例,作正常对照。治疗前后分别检查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疗效显著(P<0.01)。两组之间疗效比较,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蚓激酶治疗老年冠心病伴血液流变性异常及甲襞微循环障碍,效果与蝮蛇抗栓酶组相当,疗效确切、安全,口服简便,更适用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用三七总皂甙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7例。结果表明三七总皂甙能明显缓解心绞痛,改善缺血性心电图,并可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这表明三七总皂甙缓解心绞痛与改善血液的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失血性休克时血液流变性异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意外、严重创伤以及交通事故等均可引起急性失血,最终导致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休克微循环学说及休1克细胞、分子机制的逐步阐明,临床上对于HS的救治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在休克及救治过程中出现血液流变性异常,如血粘度改变,加重组织灌流不足、凝血功能紊乱以及血管低反应性、顽固性低血压等,进一步加剧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血缺氧,尤其是肠道缺血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