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87年12月~1994年12月,作者对193例贲门癌患者行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端侧吻合加胃底折叠术,与同期贲门癌手术,食管-胃端端吻合术相比较,其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前者分别为0、3.6%和6.5%,后者分别为2.5%、7.0%和17.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食管-胃端侧吻合加胃底折叠术不仅具有抗返流作用,而且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也低于食管-胃端端吻合术,是一种较理想的贲门癌术式。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进一步明确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76年1月-1997年6月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各种并发症765例和住院死亡8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3.4%(765/5719)和1.5%(84/765),并发症依次为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单纯脓胸、肺部及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血管疾病、吻合口瘘、肺部疾病、脓胸和胃肠梗阻。结论吻合口瘘、心肺疾病、脓胸仍然是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3.
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口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口并发症减少的真正原因。方法 1984年6月至1997年6月共手术切除食管癌和贲门癌5119例,将前7年(1984年至1991年0分为A、B二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A组分别为4.2%、4.86%和15.5%。B组分别为1.01%、2.13%和7.03%。A 吻合口瘘的死亡率为39.35%,B组无吻合口瘘死亡。二组并发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4.
Ivor-Lewis食管癌切除术33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2月~1995年6月,用Ivor-Lewis术式,即上腹、右胸后外侧二切口切除,治疗中、下段食管癌338例,手术切除率为95.2%(338/355)。全组有淋巴结转移136例,占4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其中肺部并发症占28.6%,全组无吻合口瘘,无术后30日内死亡和住院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231/261)、63.1%(125/198)和48.4%(60/124)。无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64.1%(41/64),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31.7%(19/60)。该术式胸、腹腔均有良好的显露,淋巴结清扫彻底,尤其对右侧最上纵隔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便利。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行胸、腹二区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能明显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由于该术式是右胸后外侧切口,食管床显露充分,免受主动脉弓干扰,癌肿切除率高,吻合操作方便可靠,可减少或避免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作者认为,Ivor-Lewis术式是治疗胸部中、下段食管癌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Ivor—Lewis食管癌切除术33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6年2月-1995年6月,用Ivor-Lewis术式,即上腹、右胸后外侧二切口切除,治疗中、下段食管癌338例。手术切除率为95.2%(338/335)。全组有淋巴结转移136例,占40.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其中肺部并发症占28.6%,全组无吻合口瘘,无术后30日内死亡和住院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L:88.5%(231/261)、63.1%9125/198)和48  相似文献   

6.
对48例食管及贲门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狭窄患者,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简称Nd·YAG)激光沿吻合口缘作分点气化切割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其中食管癌术后狭窄21例,贲门癌术后狭窄20例,高位胃体癌术后狭窄6例,残胃癌术后狭窄1例。48例中,作1次激光切割治疗者25例,2次者15例,3次者6例,4次者2例。经长期随访,胃镜复查,按疗效判定标准,获显效41例(85.4%),有效5例(10.4%),无效2例(4.2%)。在1~11/2年随访中,4例死于手术后复发,2例失访。作者强调,严格操作规程及熟练的内窥镜激光技术是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4年4月~1994年12月,手术切除食管癌、贲门癌4741例。其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2.6%,死亡率为17.9%。30年间A组(1964~1987年)和8组(1988~1994年)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8%、1.7%,死亡率分别是24.4%、6.7%。两组分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表明在近年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展。着重讨论了预防和治疗吻合口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手术为主综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33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报告1986年3月至1995年12月对337例食管癌的治疗。其中手术175例(51.9%),切除癌肿165例,手术切除率94.3%。手术死亡率1.8%(3/165)。术后发生胸部吻合口瘘3例,颈部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瘘发生率4.2%(7/165)。本组随访率为91.2%。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3.6%、42.5%、31.9%。本组中晚期食管癌较多,采取以手术为主辅以术前放疗和术后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措施,减少了复发或转移,确实能延长生存期,从而提高了生存率。作者认为,对于中上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颈部食管胃吻合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口并发症减少的真正原因。方法 1984 年6 月至1997 年6 月共手术切除食管癌和贲门癌5 119 例,将前7 年(1984 年至1991 年) 和后6 年(1991 年至1997 年) 分为A、B二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A组分别为4-2% 、4-86% 和15-5 % 。B组分别为1-01 % 、2-13% 和7-03% 。A 组吻合口瘘的死亡率为39-35 % ,B组无吻合口瘘死亡。二组并发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 。A、B二组的吻合方法我重要改变,只是吻合部位从胸腔上移至颈部。结论 吻合口并发症下降的原因是吻合技术的提高,与吻合方法关系不大。颈部吻合的最大优点是降低了吻合口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告1991年3月至1995年1月对7例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患者65岁~73岁,既往史中有慢性支管炎,肺气肿5例,严重支气管哮喘1例,肺结核1例,本组6例术前瞄能检查,第1秒时间肺活量〈50%2例(分别为44.29%,44.50%),肺通气功能阻塞性减退4例,通气功能阻塞为主混合性重度减退2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5例,贲门癌全胃切除,脾切除,食管空肠弓下吻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晚期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切除加吡柔比星腹腔灌注及术后静脉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39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和对照组(250例).观察组术中用吡柔比星50 mg、5-Fu 500 mg、卡铂300 mg等腹腔灌注.两组均于手术后2~3周采用CBP/DDP+THP+5-Fu或DDP+5-Fu+CBP及CBP/DDP+TAX+5-Fu或CBP/DDP+HCPT+5-Fu等多种方案交替静脉联合化疗,4周为一疗程,共4~6个疗程.随访3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5.7%、81.4%和75.0%,对照组依次为87.2%、69.6%和56.0%.观察组1,3年淋巴转移率分别为3.6%和20.7%,对照组为12.0%和40.8%.毒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中晚期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加腹腔灌注,辅以早期静脉联合化疗,可相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膈疝2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隔疝的临床特点 ,讨论其发生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自195 8以来 932 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切除后发生的 2 4例隔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发生率为 0 2 6 %。在术后 4d内早期发生的 9例中 ,仅 1例出现相关症状 ,而在其余 15例中 11例有明显症状。本组 3例为绞窄性疝 ,4例为滑动疝。 2 1例通过正侧位胸片或床旁相确诊 ,2例通过钡餐灌肠确诊 ,1例则在因其他并发症二次开胸时发现。 2 3例行手术治疗 ,15例经胸部切口 ,6例经腹部切口 ,2例为胸腹联合切口。 2 1例修补成功 ,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 ,死亡率为 9 5 %。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膈疝是一个相对少见 ,但有较高死亡率的并发症。术后早期出现的膈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 ,及时清晰的床旁相是诊断的关键。膈疝一旦确诊 ,应及时手术 ,手术入路以经胸途径为佳。膈疝发生的原因既有手术操作的不当 ,也有患者自身素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总结食管、贲门癌手术应用各型器械吻合的临床经验,回顾性分析27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应用国产GF Ⅰ型、国产WGW B型与国外一次性吻合器手术治疗的结果。发生并发症13例,包括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出血3例,吻 合口狭窄7例,胸胃纵隔疝1例,无手术死亡和住院死亡。应用经验体会,正确的器械吻合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 了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国产WGW B型吻合器更适于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和贲门癌外科治疗的2 0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院1978年1月20日~2003年5月12日对新疆不同民族的201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施行了手术治疗。其中,食管癌1350例,贲门癌669例。少数民族患者占1138例(56·4%)。2019例中总切除率为90·3%(1824/2019)。食管癌切除率为92·3%(1246/1350);贲门癌切除率为87·0%(582/669)。术后发生并发症174例(8·6%)。其中,胸内吻合口瘘34例(1·9%,34/1824),手术死亡34例(1·7%,34/2019)。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新疆不同民族发病情况不同,哈萨克族患病率最高。病例的选择及术前分期对手术能否达到根治切除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新辅助放化疗(NCRT)和新辅助化疗(NCT)联合手术对食管癌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5年确诊的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275例资料。NCRT组70例,NCT组205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对比生存,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2(3~84)个月。全组中位生存、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42(3~84)、30(3~84)个月,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8%、45.9%,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5.1%、38.9%。NCRT和NCT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6(7~84)个月和40(4~74)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31(3~84)个月和28(3~69)个月;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1%、47.1%和56.3%、47.5%(P=0.515),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4.5%、40.1%和47%、39%(P=0.554)。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病理TNM分期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1)。结论 NCRT与NCT联合手术治疗生存结果相似,术后病理分期是独立的生存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新辅助放化疗(NCRT)和新辅助化疗(NCT)联合手术对食管癌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5年确诊的行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275例资料。NCRT组70例,NCT组205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对比生存,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2(3~84)个月。全组中位生存、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42(3~84)、30(3~84)个月,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8%、45.9%,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5.1%、38.9%。NCRT和NCT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6(7~84)个月和40(4~74)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31(3~84)个月和28(3~69)个月;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1%、47.1%和56.3%、47.5%(P=0.515),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4.5%、40.1%和47%、39%(P=0.554)。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病理TNM分期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1)。结论 NCRT与NCT联合手术治疗生存结果相似,术后病理分期是独立的生存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Ⅱ型环氧合酶和CDK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Ⅱ型环氧合酶(COX-2)和CDK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食管鳞癌及癌旁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OX-2在癌旁正常上皮、单纯增生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5)、7.1%(2/28)、33.3%(7/21)、50.0%(5/10)、69.2%(9/13)和73.5%(36/49).正常上皮组织与单纯增生上皮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在食管鳞癌中的阳性率与癌组织分级有关(P<0.05).CDK4蛋白在癌旁正常上皮、单纯增生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25)、21.4%(6/28)、42.9%(9/21)、70%(7/10)、61.5%(8/13)和91.8%(45/49).正常上皮组织与单纯增生上皮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K4阳性率与鳞癌分级无关(P>0.05).COX-2、CDK4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COX-2、CDK4蛋白阳性率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 COX-2、CDK4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食管多原发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以提高对其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 对1985~2000年间收治的45例食管多原发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占同期食管癌例数的1.4%。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2%、20.0%和6.7%。治疗失败原因以局部复发为主。结论 食管多原发癌的治疗和预后与一段食管癌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高龄肺癌手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28例70岁以上老年肺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老年肺癌术后心肺合并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本组住院期间死亡2例,发生肺不张6例,呼吸衰竭4例,心律失常20例,急性心衰4例.1年生存率82.1%(23/28),3年生存率40.0%(6/15).结论生理年龄和心理素质是影响高龄肺癌患者外科治疗的重要因素.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分析影响pT1-3N0M0期食管鳞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因素。方法 收集胸段食管鳞癌行胸腹二野R0术后、病理分期为pT1-3N0M0期、手术前后未行辅助放疗和/或化疗、术后生存期≥3个月者 488例。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至随访期结束总复发率为36.9%(180/488),LRR率为21.5%(105/488)、DM率为6.8%(33/488),LRR合并DM率为8.6%(42/488)。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和pT分期是影响术后总复发、LRR和DM的因素;胸上段鳞癌和pT3期者复发率高,胸中段鳞癌和pT2期者次之,胸下段鳞癌和pT1期者复发率低。结论 肿瘤位置和pT分期是影响pT1-3N0M0期食管鳞癌二野R0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其结果有助于指导术后辅助放疗适应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