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瓣膜替换术患者5年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年龄17~61(43.8±6.7)岁。二尖瓣替换术(MVR)42例,主动脉瓣替换术(AVR)5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术(DVR)15例,三尖瓣替换术(TVR)1例。共用机械心脏瓣膜78枚,其中北京GK-Ⅱ47枚,意大利SorinBicarbon20枚,美国Medtronic-Hall11枚。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28例、Ⅳ级29例。结果无早期和远期死亡病例,随访183个病人年,心功能恢复到Ⅰ级和Ⅱ级者占98.4%。在PTR1.2~1.7,INR1.2~2.5范围内,无血栓栓塞和瓣膜相关并发症。抗凝有关的出血3例(1.6%/病人年),均发生在瓣膜替换术后1年内,并不需要住院治疗。结论机械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一般PTR1.2~1.7,INR1.2~2.5左右。  相似文献   

2.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标准并分别确定主动脉瓣置换(AVR)、二尖瓣置换(MVR)、双瓣置换(DVR)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1658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随访,分析随访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INR)与口服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总结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抗凝强度范围,即最佳抗凝强度标准。结果 完成随访1508例,随访率91.0%,随访(0.08~5.08)年,平均随访(3.8±1.3)年,随访总人年数为5731.9。随访INR 2.13±0.56,口服华法林剂量(3.09±0.85)mg,发生血栓栓塞66例(1.17%人年),抗凝有关的出血115例(2.02%人年),总事件发生率为3.24%人年,其中INR于1.3-2.3(AVR:1.3~1.8;MVR及DVR:1.8~2.3)范围内出血和总事件发生率最低(P<0.001)。结论 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的抗凝强度控制在INR1.3~2.3范围(AVR:1.3~1.8;MVR、DVR:1.8~2.3),可以减少口服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1977年10月1日至1982年9月30日间,参加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瓣膜性心脏病协作组的13所医学中心为575例男性患者施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或单纯二尖瓣置换术(MVR)。394例患者随机采用Hancock猪瓣(HC瓣,196例)或者Bjork-Shiley圆碟瓣(BS瓣,198例)作AVR,自1978年起主动脉根部较小者不再剔除而随机采用小号(21或23mm)瓣口改良型HC瓣(57例)或者小号BS瓣(53例)。181例患者随机采用HC瓣(93例)或者BS瓣(88例)作MVR。AVR组152例(39%)同时作冠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道应用Bjrk-shiley人工瓣膜(Bjrk-Shiley瓣)的经验,旨在评价Bjrkshiley凸凹型碟瓣是否比原来球面形碟瓣更能减少晚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并估价因支架断裂造成瓣膜丧失功能的危险性。方法1973年1月至1982年12月美国Mayo Clinic有1253例病人应用Bjrk-shiley瓣行瓣膜替换。主动脉瓣替换(AVR)828例,二尖瓣替换(MVR)280例,主动脉瓣及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71~1975年间采用戊二醛储存的猪主动脉异常瓣为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单纯置换二尖瓣(MVR)者243例,单纯置换主动脉瓣(AVR)者167例,双瓣置换者51例。术后没有常规长时间给抗凝药。AVR、MVR和双瓣置换组手术死亡率分别  相似文献   

6.
1978年3月至1986年3月间,Los Angeles市Cedars-SiImi医学中心为63±4(2~89)岁的527例病人植入低架双叶的St.Jude瓣590只。其中主动脉瓣替换(AVR)232例,二尖瓣替换(MVR)232例,AVR+MVR63例。除3例急诊手术外,所有病人均作心导管检查。40岁以上者加作冠状动脉造影。269例病人同时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6例病人同时施行其它手术:左室壁瘤切除,室间隔缺损修补,主动脉根部替换,二尖瓣、三尖瓣修复术等。A组493例(94%)术后72小时开始华法令抗凝,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对照值的1.5~2.5倍。B组19  相似文献   

7.
自1981年8月至1984年7月间,意大利Padua大学医学院为55.7±13(13~75)岁84例患者植入97只Hancock异种心包瓣(H瓣);其中二尖瓣置换(MVR)17例,主动脉瓣置换(AVR)54例,MVR+AVR13例。1985年7~9月间对手术存活者重新进行评价。手术死亡8例:MVR组1例,AVR组4例,MVR+AVR组3例。76例存活者随访2.4±0.9(0.5~4.1)年,累计随访167人年。人寿保险统计晚期总死亡率为每人年3.6±1.4%。人寿保险统计术后4年存活率:AVR组为95.4±3%;MVR组为74.7±16.5%;  相似文献   

8.
1978年4月至1981年12月间连续458例病人随机选用461只猪瓣和牛心包瓣进行主动脉瓣置换,除外早期死亡、瓣膜感染和瓣周漏的病例,394例397只瓣随访至1987年4月,回顾比较原发性组织衰坏如下。397只瓣中:Hancock 猪瓣154只,Carpentier-Edwards(C-E)猪瓣120只,Ionescu-Shiley(I-S)牛心包瓣123只;三组的年龄、性别及其它引起±衰坏因素并无显著区别。累计随访时间:Hancock 组1016病人年,C-E 组688病人年,I-S 组767病人年。5~9年随访期间共36只瓣发生原发性组织衰坏:Han-cock 瓣12只(80%),C-E 瓣7只(6%),I-S 瓣17只(14%);植瓣时间分别为68±19(34~95)个月,63±16(47~93)个月和68±21(36~104)个月,其间并无显著差异;三种生物瓣衰坏率每病人年分别为1.2±0.3%、1±0.4%和2.2%0.5%;发生瓣衰坏者的植瓣年龄分别为32±11(20~55)岁,33±10(17~46)岁和41±14(15~62)岁,牛心包瓣组年龄高于猪瓣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 76例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 ,并介绍此类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 行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6例。男 6 1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5 6岁 ,共移植旁路血管 117支 ,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 (AVR) (1~ 3支桥 ) 2 5例 ,二尖瓣置换 (MVR) (1~ 4支桥 ) 31例 (MVR TVP 3例 ,MVR AVR 2例 ) ,双瓣置换 (BVR)(1~ 3支桥 ) 18例 (BVR TVP 2例 ) ,及MVP (1支桥 ) 1例 (MVP TVP 1例 )。 6 7例瓣膜病理改变为风湿性瓣膜病变 ,9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或先天性畸形。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6例 (7.89% )。 6 3例患者有术后远期随访记录 ,随访率 90 % ,平均随访 2 6 .8个月 ,6 2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1例远期死亡 (术后 9个月死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结论 瓣膜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性高于单一手术 ,术前心肌梗塞中、心功能、EF、体外循环时间和动脉阻断时间与手术死亡率相关。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和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1977年至1987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为766例患者植入829只Ion-escu-Shiley异种心包瓣,其中476例置换主动脉瓣(AVR);234例置换二尖瓣(HVR);44例置换双瓣(DVR)。508例采用标准架型瓣膜,321例采用低架型瓣膜。97%患者得到随访,用于计算无事件发生率。10年内无结构毁损率,AVR组为48±7%;MVR组为44±15%,DVR组为79±11%。虽然低架型瓣5年结构毁损率显著较低,但到第6年则失去其优越性。10年内标准架型瓣膜无结  相似文献   

11.
1979年6月到1992年8月间39例患者采用St.Jude双叶瓣替换三尖瓣,St.Jude双叶瓣27~33mm,手术年龄46±11岁(17~68)岁,其中6例为单纯的三尖瓣替换术(TVR),其余同期或以往行三尖瓣替换术(MVR)和/或主动脉瓣替换术(AVR)。三尖瓣病变为瓣交界融合狭窄4例,其余35例均  相似文献   

12.
风湿性心脏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我院1980年-2004年施行心脏瓣膜替换613例,早期死亡30例。术后获访495例,获访时间为2700病人年, 平均5.45病人年。结果:晚期死亡37例。晚期死亡率1.61%病人年。机械瓣和生物瓣晚期死亡率分别为1.10%和6.10%病人年,15 年生存率分别为89.3%和43.1%。结论:影响心脏瓣膜替换晚期疗效主要因素为抗凝不当、术前心功能、年龄和心房颤动。机械瓣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抗凝有关并发症、心室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而生物瓣膜替换术晚期死亡原因则为生物瓣衰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St.Jude瓣替换后的远期疗效。方法:503例患者植入St.Jude瓣624枚,其中主动脉瓣替换102例,二尖瓣替换280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替换121例。对491例出院患者进行信件随访,用Kaplan-meier方法总结其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随访3.4年,最长随访9年,总随访1444.9人年,随访率为86.00%,远期血栓栓塞率为0.20%人年,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率为0.14%人年,人工瓣性心内膜炎发生率为0.14%人年,晚期死亡率为0.48%人年,所有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为0.76%人年。9年免除血栓栓塞率为(99±1)%,9年免除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率为(99±1)%,9年免除人工瓣性心内膜炎发生率为(99±6)%,9年生存率为(97±2)%,9年免除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为(87±8)%。结论:St.Jude瓣替换有较低的血栓栓塞率及较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1983年5月至1986年4月,作者应用Bjork-Sh-iley单柱瓣为318名患者施行了心脏瓣膜替换。患者平均年龄52岁(11至69岁);男性168人(52%);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者119人(69%),43人有心脏瓣膜手术史(26例为闭式二尖瓣分离术、17例直视二尖瓣手术)。主动脉瓣替换(AVR)组136例:瓣膜狭窄、关闭不全及狭窄伴关闭不全(混合型)者分别为84例、41例及11例;二尖瓣替换  相似文献   

15.
作者随访了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用Ionescu-Shiley牛心包瓣行心瓣膜替换的大量病人,发现有些瓣膜失功,特别是因瓣叶撕裂引起原发性瓣膜失功,本文重点讨论这种瓣膜失功的情况。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1977年4月至1984年10月接受Ionescu-Shiley瓣替换的病人。病理研究主要在于确定和描述因撕裂而致的瓣膜失功。3个因撕裂而失功的瓣膜在其他医院取出,未能作病检。25个供病检的失功瓣膜须确定(1)瓣叶撕裂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心瓣膜替换术后人工瓣故障或衰竭是心外科严重的早期或晚期并发症,死亡率很高。再换瓣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本文报告再换瓣5例的初步经验。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1~49(平均35.6)岁。手术均为风湿心瓣膜替换术后第二次换瓣。其中二尖瓣替换术(MVR)术后生物瓣损毁2例;术  相似文献   

17.
病人与方法 1988年1月~1994年12月间241例再次施行二尖瓣替换术(MVR)。54例术中保留腱索(腱索组),187例不保留任何瓣下结构(无腱索组)。76例同时替换主动脉瓣,167例单作MVR。15例替换双瓣者保留腱索。初次与再次NVR间隔(8.6±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1975年1月~1979年7月为153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换置。住院成活的1465例中,主动脉瓣换置(AVR)818例,二尖瓣换置(MVR)452例,195例为AVR+MVR(其中3例同时三尖瓣换置)。385例换瓣合并冠状动脉搭挢,117例同时施行了其它手术,如升主动脉瘤修补,左心室壁瘤切除,左室流出道梗阻的  相似文献   

19.
<正> 慢性瓣膜病的换瓣术开展已经20多年了,随着手术技术的完善,术后病人的监护及人工瓣膜设计的不断改进,病人术后的生存率得到了提高。换瓣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心功能发生不可逆的低下,导致了一系列并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低心排综合征、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国外学者早就注意到主动脉瓣膜换瓣术(AVR)及二尖瓣换瓣术(MVR)的预后与术前患者的左室功能密切相关。如何正确判断术前患者的心功能,在心肌未发生不可逆损害前予以手术治疗,从而提高术后生存率,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及死亡,而又能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寿命表法统计了1976~1986年间本院642例单纯性AVR及单纯性MVR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资料,其中置换生物瓣和置换机械瓣者分别占87%和13%。结果表明AVR和MVR术后6年生存率分别为71.8±6.1%和84.7±3.1%;生物瓣组和机械瓣组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机械瓣组远期瓣相关并发症率显著高于生物瓣组;生物瓣置换术后8年以内瓣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