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外生型肝癌的价值.方法 对本院2004-01-2009-06期间收治的17例经病理证实的外生型肝癌行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螺旋CT表现.结果 HBsAg阳性者14/17例,AFP(+)者 13/17例,合并肝硬化的占58.82%(10/17),肝功能Child分级14/17例为A级.综合观察CT轴位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13/17例外生型肝癌有蒂,其基底与相应肝叶或肝段相连,2/17例与邻近肝叶分界不清但无明确瘤蒂,只有2例与肝脏呈分离状态.CT增强扫描病变呈"速升速降"型强化的占88.24%(15/17),有2/17为轻度欠均匀强化.通过轴位、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可观察到15/17例外生型肝癌有肝动脉供血,另有2例可见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分支参与供血.结论 外生型肝癌有明显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肝癌CT影像人工神经网络辅助诊断模型。方法对所收集的肝癌(110例)和其它肝占位疾病(123例)的CT影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各病例CT的影像学特征并以此作为网络训练样本集和网络评价样本集。建立肝癌CT影像误差逆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辅助诊断模型,用训练样本集对网络进行训练后,将评价样本集通过网络仿真,用仿真输出数据计算该神经网络用于肝癌CT影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网络的训练过程显示,第12步时训练停止,样本集划分合理,对网络的训练效果良好。根据网络的仿真输出数据,计算出神经网络用于肝癌CT影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和96%,诊断准确度为97%。结论该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应用于肝癌CT影像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的CT分型及双期扫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的特点。方法 :对 6 7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扫描后 ,观察病灶的大小、数目、分布、强化特点与进展程度的关系。结果 :6 7例基于手术病理和综合影像方法共发现病灶 87处 ,其中小癌型 15例 (2 2 .39% )、单巨块型 2 4例 (35 .82 % )、单结节型 8例 (11.94 % )、混合型 12例 (17.91% ) ,弥漫型 6例(8 96 % )、特殊型 2例 (2 .98% )。直径 >6cm的单巨块型癌栓形成 (79.19% ) ,肝外转移 (2 9.17% )发生率明显大于直径 3~ 6cm的单结节型。 6cm可以作为划分单巨块型和单结节型的参考值。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显示各型肝细胞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5.
涂蓉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2,25(3)
肝容积的变化一直是临床诊断肝病最常用的指标之一,但由于测量方法的精确与方便程度不够,其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重点介绍了CT肝容积测量常用的方法、肝容积的正常值,及其测量肝容积的主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从而探讨少数小肝癌不强化的病理基础。方法:52例小肝癌(SHCC)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形式。手术病理记录肝脏有无肝硬化、坏死囊变、透明细胞变及脂肪变性等。结果:5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2个,CT动脉期扫描有48个病灶有明显强化。SHCC在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方式为高-低-低密度等高-等-低密度;不典型方式为低-低-低密度和高-等-等密度。术中见肝硬化者占79.2%,18.1%的病灶内见出血坏死,16.7%的病灶出现透明细胞变或全灶为透明细胞癌。结论:大部分小肝癌在动脉期出现强化,多期扫描不强化的占11.1%,不强化主要是坏死造成,脂肪变性和透明细胞变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CT表现与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与其N-ras基因和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病例,术前行螺旋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其SCT表现特征包膜、子灶、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肝硬化、肿瘤的大小和强化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N-ras基因和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G-myc基因的表达在中等大小肝癌(≤5cm,>3cm)表达高于小肝癌组(≤3cm)(P<0.05),C-myc基因的表达在无肝硬化组高于肝硬化组(P<0.05).N-ras的表达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的CT表现与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根据肝细胞癌S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测C-myc基因的表达情况,对N-ras基因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8.
早期肝细胞癌在学术界尚无明确的统一定义 ,目前趋向于在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结节基础上出现细胞数量增加、细胞脂肪变性及细胞异型性称为早期肝细胞癌 ,是小肝癌的早期表现[1 ] 。国内对小肝细胞癌的研究已经很多 ,但对早期肝细胞癌的CT影像及病理探讨还不多。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行CT检查的早期肝细胞癌 48例 59个病灶 ,旨在对早期肝细胞癌的病理及CT表现有一个重新认识 ,以提高诊断符合率。1 材料与方法 自 1 997年至 2 0 0 1年我院共收治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肝细胞癌 48人 ,59个病灶 ,男 39人 ,女 9人 ,年龄 42~ 71岁 ,平均年龄 58岁 … 相似文献
9.
小肝癌的螺旋CT不典型表现并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30例共32个病灶的CT征象和病理学改变。结果30例共发现32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14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均呈低密度;10个病灶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8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或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结论SHCC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0.
64层CT三维血管成像对活体供肾移植术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术前进行血管情况评价,明确CTA技术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拟行活体肾移植术供肾者44例,行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了解肾脏血管起始,数目,分枝走行,有无狭窄及病变,分析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结果: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的影像立体感强,很好的反映了肾和肾血管的解剖结构以及肾血管的走行、变异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是活体肾移植供肾术前检查的可靠方法,对术前取肾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高18F-FDG摄取的原发性HCC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的疗效评价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且18F-FDG代谢增高的原发性HCC,经TACE治疗后行PET/CT复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为40~75(平均58.1)岁.患者均在治疗后1~2个月行肝脏局部18F-FDG PET/CT复查,观察病灶治疗后18F-FDG的代谢变化.将病灶区的FDG SUVmax高于周围正常肝实质者定义为病理性的FDG代谢.以PET/CT复查后随访(临床症状、AFP、PET/CT检查结果)3个月结果为标准,计算复查对残留肿瘤组织的诊断效能,并采用x2检验分析PET/CT与AFP诊断效能的差异.结果 24例中有9例呈FDG代谢减低区(相对于正常肝实质而言),提示无残留肿瘤组织;11例仍呈FDG代谢增高,但代谢活性较治疗前降低,提示残留肿瘤组织;2例FDG代谢等同于正常肝组织,但随访证实为肿瘤残留;1例病灶FDG代谢活性较治疗前增高,提示病情进展;1例由于高密度碘油的过度衰减校正导致假阳性.18F-FDG PET/CT评价原发性HCC TACE治疗后残留病灶的灵敏度及准确性分别为100% (14/14)、95.8% (23/24),与单独以血清AFP为评价指标的灵敏度(71.4%,10/14)及准确性(70.8%,17/2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和4.18,均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摄取18 F-FDG的原发性HCC患者的TACE治疗疗效评价有较大价值,可提供残留病灶的准确位置,为临床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和DSA检查,比较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和肿瘤的供血来源,MSCT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其中,12例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54例肝癌患者MSCT发现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DSA发现病灶216个,门静脉瘤栓形成8例,动静脉瘘18例;MSCT和DSA二者比较,MSCT对肿瘤的数目的显示率略高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是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对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病灶复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7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例均行常规肝脏平扫及动态三期增强扫描,其中动脉期图像由双能量扫描方式获得.采用2种方法观察,A法观察常规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B法观察虚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评价2种方法对栓塞病灶内部及其周围肝组织内强化信息的判断.以DSA结果为参照标准,计算A、B2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采用x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能力.结果 27例TACE术后复查患者中共检出63个病变,DSA明确其中39个病变有强化,24个病变无强化.B法的敏感性为94.9%( 37/39),高于A法的74.4%( 29/39;x2=6.303,P<0.05);B法的特异性为95.8%( 23/24),与A法的83.3% (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009,P>0.05).结论 以动脉期双能量扫描代替常规CT平扫与动脉期增强扫描,与常规CT动态增强相比,对TACE术后肝癌病灶的评估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对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后的螺旋CT表现,评价CT征象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经超声引导下行微波凝固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22例、共26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结果 21个病灶肝动、门脉双期病灶内和边缘部均未见强化。7个病灶肝动脉期病灶周围的肝组织见斑片状轻度至明显的强化。5个病灶肝动脉期病灶内或病灶边缘部见结节样强化。结论 螺旋CT的双期增强扫描可以准确地判断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当双期扫描病灶内无强化时,说明病灶无肿瘤残留;当动脉期病灶周围肝组织出现斑片状轻度至明显强化时,属于微波凝固治疗后的正常反应;当动脉期病灶内或病灶边缘部出现结节样强化时,说明病灶内肿瘤有残留复发。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检验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triple-phase helical CT,THCT)在小肝癌(SHC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分析100例SHCC患者的CT图像。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扫描参数为:层厚5mm,螺距3;增强3期扫描(以下简称3期扫描(分别为平扫、注射对比剂后20-25s动脉期扫描、45-50s门静脉期扫描、3min延迟期扫描,120kV,270-300mA。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ml/s(剂量为1.2-1.5ml/kg)。通过放射科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医学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分析SHCC的CT图像,确定肿瘤强化特点。分析SHCC强化特点与其组织学分类和分级间的关系。统计学分析CMH 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SHCC在3期扫描上81例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或等密度;19例为非典型表现。SHCC3期扫描检出率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值为211.953,P=0.001),以延迟期检出率最高。SHCC中以梁型较多,与其他分类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604)。SHCC在病理组织分级上差异无显著意义(X^2值为2.133,P=0.144)。结论:大多数的SHCC在3期扫描上呈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延迟期检出率最高,薄层THCT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3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分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自愿到我院介入科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83例为研究组,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和穿刺病理证实。TACE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多期增强检查;TACE术后1个月,用MSCT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复查,观察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情况,并将治疗前后的MSCT图像进行对比,比较肿块的大小、血供及有无新生病灶。根据MSCT图像,对TACE治疗的疗效进行分型、评估。结果本组183例肝癌患者中,肿块型131例,结节型52例。131例肿块型中,疗效为完全缓解型(CR)37例;部分缓解型(PR)69例;暂时稳定型(TS)18例;进展型(PD)7例。52例结节型中,疗效为CR型40例;PR型9例;TS型3例。肿块型与结节型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CR型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可用于肝癌TACE治疗后疗效的分型和评估,从而客观地评价患者TACE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并对下一步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亚段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亚段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S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93例中、晚期肝癌分为两组 ,4 8例亚段性肝动脉超选者行STACE治疗 ,4 5例未超选到位者在肝总、肝固有或肝左、右动脉内行TACE治疗。结果 STACE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优于TACE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0 .5、1、1.5、2年生存率 ,STACE组分别为10 0 %、81.3%、6 4 .6 %、5 6 .4 % ,TACE组为 86 .7% 5 1.1%、2 6 .7%、6 .7%。结论 STACE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冷冻消融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59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远处转移)患者资料,依据接受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组27例为研究组;单纯接受TACE 32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在TACE术后2~3周行冷冻消融术。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周、治疗后1月取外周血,测定AFP、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Treg)水平变化;术后1个月采用增强CT、MRI评价肿瘤坏死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肿瘤坏死率(53.9%)较对照组(32.8%)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调节T细胞(Treg细胞)比例由(8.43±2.58)%下降至(7.33±2.56)%,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CD4^+细胞比例及CD4^+/CD8^+分别由(49.07±6.59)%、(46.51±8.17)%、1.23±0.32上升至(52.16±6.44)%、(50.63±8.27)%、1.52±0.46,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D8^+由(39.15±6.54)%下降至(34.79±6.16)%,治疗前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Treg细胞、CD8^+比例略有增加,CD4^+细胞比例及CD4^+/CD8^+略有下降,但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能提高肿瘤坏死率,降低Treg细胞比例,改善患者细胞免疫抑制状态,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肝区疼痛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区疼痛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11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TACE术后肝区疼痛程度分为两组,A组无明显肝区疼痛,B组有明显肝区疼痛,比较两组病灶在首次介入治疗后的反应,分析TACE后肝区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首次介入术后4~6周行CT检查,按RECIST标准评价疗效,A、B两组CR、PR、SD、PD分别为0、1.45%、88.41%、10.14%和0、14.29%、81.63%、4.08%,有效率OR(CR+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7)。分析术后疼痛原因可能与术前病灶血供、包膜、肝硬化和术后病灶碘油充填类型有关,其中碘油沉积分型与疼痛分级呈负相关(r=-0.539,P<0.01)。结论介入术后肝区疼痛多提示患者肿瘤栓塞效果好、预后好。充分认识TACE后肝区疼痛与疗效相关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肝细胞癌检出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DCT)行肝脏增强后多期扫描 ,评价对肝细胞癌 (HCC)的检出。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HCC的患者 40例 ,共 61个HCC病灶 ;其中男 3 4例 ,女 6例 ;年龄3 3~ 76岁 ,平均 49岁。采用MarconiMX80 0 0CT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 ,动脉早期的延迟时间为 2 0s ,动脉晚期延迟时间为 3 4s左右 ,门脉期为 80s ,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 ,并对瘤径≥ 1cm的病灶行肿瘤及其邻近肝实质的密度值测量 ,计算其差值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 61个病灶中 ,瘤径≥ 1cm的病灶 47个 ,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脉期 ,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秩和检验 :χ2 =12 .0 7,P <0 .0 5)。在病灶检出率方面 ,61个病灶动脉早期检出率为 3 2 % ,动脉晚期检出率为 87% ,双动脉期检出率为 94% ,门脉期检出率为 82 %。经统计学分析 ,动脉早、晚期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动脉晚期加门脉期与动脉早期加门脉期之间对病灶检出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双动脉期加门脉期与动脉晚期加门脉期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采用MDCT行肝脏扫描 ,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 ,使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 ,提高了HCC病灶检出的机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