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调查及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做到反应前的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机采血小板产品的质量.方法:调查465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95例,并对其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结果:465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共发生反应95例,轻、中、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5.26%、5.16%、0.结论:献血前严格按相关标准要求,选择高体重,多次献血者,做好献血前的告知及献血前中后的护理等.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机采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血小板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许雪梅 《中外医疗》2010,29(13):92-92
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反应率与献血者的年龄及体重的关系。方法对发生献血反应的78例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轻、中、重度献血反应率分别为58.0%、25.9%、16.1%;体重(45~50)kg、(50~55)kg、(55~60)kg、〉60kg献血反应率分别为23.1%、10.3%、11.5%、2.6%。结论低年龄组及低体重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并预防其发生;方法:对43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67例献血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30例机采血小板者中共发生献血反应67例,占15.6%,其中发生轻型献血反应者64例,占14.9%,中型献血反应者3例,占0.7%,未发生重型献血反应。结论:只要严格掌握献血前的相关标准要求,做好献血前、中、后的护理工作,可以降低机采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正>机采血小板,以纯度高、白细胞污染率低、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少、治疗效果好,受到临床广泛应用。由于机采血小板采集时间长,循环血量大,并需输入大量抗凝剂,容易发生献血反应,因此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和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调动献血积极性、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机采血小板献血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8月~2008年8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机采血小板出现轻微献血反应的诱因以及护理措施,从而预防、降低机采血小板出现献血反应的机率,保证采血质量并促进机采成分血的发展。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12月在本血站进行成分血血小板捐献的198例献血者的献血资料以及记录分析。结果:在实施了全过程的采血护理工作后,198例献血者中有2例献血者出现轻微献血反应,占1%。结论:选择男性体重大于等于65kg,女性体重大于等于60kg,成分血采集时间间隔1个月以上,PLT≥150×109/L,HCT38%,饮食、睡眠情况正常,无特殊药物服药史的并且双臂静脉条件较好的适龄献血者可有效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并且全程进行有效的护理有助于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并对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和发展工作.方法 对2008年1 801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及分析,并与2009年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2 039例进行比较.并就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一些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008年机采血小板1 801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49例,占8.27%,2009年2 039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护理干预,仅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选择体质量>55 kg,血小板计数高的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实践证明全过程的沟通干预有助于献血者保留、招募及其再次献血,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并对进一步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文章重在探讨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原因和预防对策.方法:择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达到机采血小板标准的献血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当中出现献血反应的因素和处理手段实施相应分析,归纳出防范机采血小板出现献血反应的措施.结果: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有40例,占总数的22.21%,献血反应的出现和献血者的年龄、血型没有关系,和献血者的体重、性别、献血次数和献血量以及采血环境的温湿度有关.结论:应对献血者的指标进行严格管控,挑选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需具备:体重合格、身体素质强、具备相应献血经历等条件,在开始献血前应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将相应的护理工作落实到位,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引起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并预防其发生;方法对456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72例献血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456例机采血小板者中共发生献血反应72例,占15.7%;其中发生轻型献血反应者67例,占14.6%,中型献血反应者5例,占1.09%,未发生重型献血反应。结论只要严格掌握献血前的相关标准要求,做好献血前、中、后的护理工作,可以降低机采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通市通州区近4年的无偿献血现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传。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的33623人次无偿献血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本区的人口献血率平均为6.35%。人均献血量平均为2.28mL,献血人次及献血量的增长不均衡,平均为9.63%,8.65%;机采血小板人次及量的增长平均为2.43%、12.44%。一次献300mL、400mL的比例平均为62.39%、34.61%,一次献机采2U、1U的比例平均为58.94%、41.06%,男性献血者高于女性献血者,男、女献血者比例为1.25:1。献血者中个体经营者及工人占比例前两位,分别为26.82%、22.94%,35-44岁年龄段献血所占比例较大,达34.35%。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的广度和力度,提高人口献血比例和人均献血量,18-34岁人群的无偿献血有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整体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介绍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要点.结果 发生献血反应14例,献血反应率2.23%.其中枸橼酸盐过敏反应3例,较严重的低钙反应1例,轻度献血反应10例.结论 做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可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血站服务水平,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的重要性.方法 介绍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要点.结果 发生献血反应14例,献血反应率2.23%.其中枸橼酸盐过敏反应3例,较严重的低钙反应1例,轻度献血反应10例.结论 做好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整体护理,可增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提高血站服务水平,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献血不良反应。方法按《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及《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选择满足机采血小板条件的献血者,采集单(双)治疗量血小板。结果2006年1月~2007年12月机采血小板供者共3258人次,仅有1.2%的献血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为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机采血小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原因、种类、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护理,对保障献血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针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择191例首次参加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献血中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和献血者满意度。结果:191例献血者均顺利完成机采,其中2例发生低钙反应,献血者满意度为98.95%,二次献血率为61.26%。结论: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加强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整个采血过程的顺利进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熊恺轩  卢亮  孙革  张艳艳  蓝欲晓  庄乃保  王霞 《海南医学》2013,24(23):3484-3485
目的分析多次机采献血对男性献血者血清钙、磷和甲状旁腺素(PTH)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站初次男性献血者21例和多次男性机采献血者36例,检测其血清钙、磷和PTH含量。结果首次献血者与多次机采献血者的PTH分别为(24.63±6.81)pg/L和(37.58±20.12)p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机采献血者PTH随机采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然而血清钙磷含量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水平会随着献机采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采血机构应该更加重视PTH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采取稳定充足血源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近3年来符合机采血小板条件的健康献血者1 46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机采血小板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1 466例献血者中有76例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5.2%;其中轻度58例,占76.3%;中度12例,占15.8%;重度6例,占7.9%。所有献血反应者中,枸橼酸钠中毒引起者47例(61.8%),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惧怕)引起者14例(18.4%),身体因素(过饥、过饱、疲劳等)引起者11例(14.5%),其他因素(痛觉过敏、晕针、晕血等)引起者4例(5.3%)。年龄对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性别、体重、采集量、献血次数等对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影响(均P<0.05)。结论:尽量选择较大体重(体质量≥55 kg)、献血2次以上、身体综合素质良好的男性献血者机采血小板有利于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南昌地区献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Up)感染的血清阳性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监控HD在献血不同人群中感染变化规律,为优化献血人群作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2010年6-9月南昌地区不同献血种类(全血和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633人(男377人,女256人)。采取统一调查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方式,采用ELLSA检测血清中Hp-IgG抗体,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结果献血人群总的Hp感染血清阳性率为48.66%(308/633)。男女之间、不同ABO血型间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体重指数、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间的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Hp感染相关的凶素分别为共同居住人数(OR=1.394,X^2=4.675,P=0.031),就餐规律性(OR=0.650,X^2=10.902,P=0.001)、吸炯(OR=0.631,X^2=6.432,P=0.011)、机采血小板献血者(OR=0.731.X^2=9.205,P=0.002)和AB血型(OR=0.512,X^2=3.995,P=0.046)。结论南昌地区献血人群中存在较高的Hp感染血清阳性率;Hp感染与同居住人数多少、是否吸炯、就餐规律性等相关联:AB型血相比A型、B型和0型不易感染Hp;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中Hp感染率较低;Hp阳性率在献血人群中的情况分布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埘于完善献血标准、对了解南昌地区的献血队伍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6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献血者构橼酸盐反应情况。方法;通过对本中心2008年1~12月,在1236名献血者中发生枸橼酸盐反应情况的现察,按性别和循环血量不同分别应用列表的方法来对比分析。结果:1236名献血者中出现枸橼酸盐反应198例,其中女性反应率为28.0%,男性反应率为8.3%;循环血量<2 000 ml,反应率为7.7%;循环血量2 000~2 500 ml,反应率为13.6%;循环血量2 500~3 000 ml,反应率为19.7%;循环血量>3 000 ml,反应率为28.1%。结论:采集时间越长,循环血量越多,输入体內抗凝剂越多,越易出现枸橼酸盐反应;且补钙可迅速缓解枸橼酸盐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熊恺轩  卢亮  孙革  张艳艳  蓝欲晓  庄乃保 《海南医学》2013,24(12):1761-1763
目的分析多次机采献血对男性献血者血清铁(SF)和血红蛋白(Hb)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站初次男性献血者26例和多次男性机采献血者141例,检测其SF和Hb含量。结果首次献血者与多次机采献血者的SF分别为(41.56±16.31)μg/L和(29.32±16.72)μ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机采献血者铁缺乏的比率随献机采次数的增加而增加。2012年献机采次数为20~24次的献血者铁缺乏比率为44.4%(8/18)。然而Hb含量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F水平会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采血机构应该更加重视SF的检测和多次机采献血者的铁储备状况。  相似文献   

20.
林绮文 《广州医药》2011,42(6):50-52
目的 探讨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 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自身首次献血血常规的差别,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同期首次献血者血常规的差别.结果 固定献血者的WBC、RBC、Hb和Hct与自身首次献血时相比,或与同期首次献血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