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鹏 《中医研究》2011,24(2):74-75
少阴之脉络循喉咙,挟舌本,故少阴病有咽痛一证。少阴咽痛证,属于虚火上炎者,治宜猪肤汤;属于客热上干者,治宜甘草汤或桔梗汤;属于咽伤生疮者,治宜苦酒汤;属于客寒上泛者,治宜半夏散及汤。正如成氏云:甘草汤主少阴热壅咽痛者,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者,半夏散主少阴客寒挟痰咽痛者。现略为阐述,希对咽痛的辨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新中医》2016,(1)
正"肺肾相关"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曰:"肾上连肺"。《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提示肺肾两脏经脉相连,经气互通。为全面认识肺肾关系,本文从呼吸运动、津液代谢、阴阳互资三个方面探讨"肺肾相关"理论,并对其现代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舌下络脉诊治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五脏系于舌,无脉不通于舌。前人认为:“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以舌分虚实、阴阳、别脏腑、配方药。如《伤寒观舌心法》后序中说:“观其舌知其所苦……”。陶保廉的《舌鉴辨证》曾说:“观舌察病……舌不隔膜,且为心苗,目视明彻,胜于手揣。”前人把观舌视为诊断上重要环节,认识到舌与十二经脉无所不通。《灵枢·经脉篇》载:“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隔挟  相似文献   

4.
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少阴病有咽痛一证。少阴咽痛证,有属于虚火上炎,治宜猪肤汤;有属于客热上干,治宜甘草汤或桔梗汤;有属于咽伤生疮,治宜苦酒汤;有属于客寒上泛,治宜猪半夏散及汤。  相似文献   

5.
舌诊是中医诊断一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辨证施治的可靠依据。《内经》有云:“有诸内必行诸外”,舌象是机体外在反映的一窗口,能够客观地反应机体的生理状态,可将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客观地反映出来。《内经》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劂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认为五脏六腑都直接或  相似文献   

6.
变法治喉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喉痹相当于慢性咽炎,以咽喉疼痛不舒,或似有异物阻于咽喉为主要表现。医家多从风燥痰热或阴虚火旺论治,不应则需变法巧治,临床每易疏忽,兹举例如下,以资参考。一、阳虚喉痹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若外感热病或急性乳娥治不如法,过用寒凉滋腻之品,戕阳伐气,邪入少阴,以致火虚于  相似文献   

7.
乔新忠 《光明中医》2007,22(12):53-54
舌为心之窍,功能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中医治舌病的历史很久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疾舌"的记载;距今2000多年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的方法,并有"舌痛"、"舌本强"等病证记载.但目前有关舌病报道极少.  相似文献   

8.
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上连口腔,下通肺胃,又是经脉循行之要冲。喉为肺之系,属肾所主。《灵枢·经脉别论》云:“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噫干及痛。”因此,咽喉得肾之经气濡养,生理功能正常,则不为邪毒所犯。肾脏气血阴阳失调可引起咽喉疾病,咽喉有病也可循经下传于肾。可见咽喉与肾在功能和疾病方面都密切相关。邪毒从气道而入,结于咽喉,毒随少阴经脉下犯肾之膜原、血络,而致肾脏发病。  相似文献   

9.
谈舌在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长荣 《河北中医》2004,26(6):432-433
辨舌属于中医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舌的诊病机制,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内经》曰:“心在窍为舌。”又曰:“足太阴脾之脉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心、肾、脾、胃之脉皆络于舌,说明舌和内脏的关系密切。现代人们亦认为,心主血,舌质颜色之红淡青紫,可以辨血液之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一、补肾摄纳治风痱刘完素谓:“内夺而厥,舌瘖不能言,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肾脉挟舌本,肾虚内夺,故不能言而为瘖;肾脉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胻骨内廉及内踝后,  相似文献   

11.
正舌诊是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传统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征象称为舌象。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测病情进退,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论述了少阴病的病因和证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为少阴病提纲。因少阴属心肾两脏,心主血属火,肾藏真阴真阳之气。真阳,亦称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元阳衰微,命在顷刻。邪入少阴,多为心肾虚衰,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阳气衰弱,鼓动无力,故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但欲寐是精神萎靡,神志恍惚,昏沉模糊的表现,是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正  相似文献   

13.
探讨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的因机证治。味觉异常包括口苦、口甘、口酸、口咸、口辛等,舌觉异常包括舌痛、舌麻、舌干燥、舌强、舌肿满、舌灼热等。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均为情志病因所致,除了情志类表现外,尚可伴随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躯体症状;病位多在肝胆、心肾、脾胃;病机、证候以少阳枢机不利、肝郁肝火、肝胆湿热、心虚胆怯、心神不宁、心火、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以及脾胃蕴热为多见;治疗需要各随其证从郁论治,必要时化痰祛瘀。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可见于现代医学之精神创伤、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癔病、神经衰弱及与精神因素相关的更年期综合征、灼口综合征等疾病。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治舌病的历史很久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贞疾舌"的记载,《内经>也提到了"舌本强"、"舌本痛"、"舌干"等.其后直到现在,舌病则一直未受到重视,相关报道也很少.在临证过程中,笔者发现舌病并不少见.为此,笔者结合导师治疗一些常见舌病的成功案例,对舌病的辨证论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述少阴证包括手、足少阴和心、肾两脏.生理上,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藏神,为一身之主;足少阴肾属水,主水液,藏精,为先天之本.心肾交通,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从病机上讲,为心肾虚损,水火不交,有阳虚寒化证及阴虚热化证两大基本类型.少阴病证用方简约,用药精练,在很多疑难杂证的辨证论治中常获良效,笔者深有体会,现将其在肾脏病中的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舌衄,即“舌上出血”,又称“舌本出血”。《辨舌指南·辨舌证治》云:“凡舌上出血,名曰舌衄,多由心肺热甚,逼血妄行。”临床所见舌上出血的病证较多,本文所论排除“舌疮”、“舌痈”、“舌疔”等因素所致的出血病证,根据临床所见归纳为四个方面概述如下。一、心火亢盛舌衄《诸病源候论·舌上出血候》曰:“心主血脉,而候于舌,若心脏有热,则舌上出血如涌泉。”舌为心之苗窍,外感邪热,或饮酒过度,或过食辛辣厚味之品,以致燥热蕴结胃肠,化火扰心,心火亢盛,循经上炎,则火迫血溢而见舌衄。临床以舌上出血不止、舌体肿胀、舌尖红绛或起芒刺,必见心火内燔表现为特点。治宜清心泻火、凉血止血,内服泻心汤加味,外用蒲黄散敷舌上以止血。  相似文献   

17.
中医典籍言"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纵观<内经>谈及心肾开窍时,未见此说,只有"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之说.<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主耳……在窍为耳."'耳者,肾之官也.""心主舌,开窍于耳."唐·王冰注:"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素问·缪刺篇>:"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咽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咽炎,因咽后壁粘膜发生慢性炎症故名,与中医的“喉痹”相类似。如《医学纲目》曰:“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所以慢性咽炎可以包括在“喉痹”范围,为喉科最常见且不易治愈的慢性病。病因与诊断祖国医学有咽喉上接口腔、下连肺胃两系;足厥阴肝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足少阴肾经脉,循喉咙,挟舌本等记载,概述  相似文献   

19.
1 概说 1.1 太阳的生理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与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循臂至肩,下行络心属小肠.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  相似文献   

20.
正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