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园园   《护理与康复》2017,16(11):1228-1230
总结经股静脉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1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治疗前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各项准备,治疗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做好患者体位护理,避免留置导管滑脱、堵塞,按医嘱准确应用药物,加强出院指导。本例患者经血管内溶栓及抗凝治疗,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急性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期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分别接受全身抗凝、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结果26例急性期CVST患者中16例患者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接受单纯静脉溶栓,4例接受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其中2例因抗凝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转为血管内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或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随访6~26月,平均18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急性期CVST应根据病情程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对预防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在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在急性期所有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术后随访6~70个月,每半年随访1次,包括腰椎穿刺、眼底检查和MRV检查。结果出院时12例患者的颅内压均降至200 mm H2O以下;9例患者闭塞的静脉窦完全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3例患者闭塞的上矢状窦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予以代偿;11例患者完全恢复,1例患者遗留轻偏瘫,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由术前平均9.3分恢复到出院时的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治疗的12例患者中,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接触性溶栓治疗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无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发生。本研究随访的患者中最长为70个月,平均随访37.4个月,所有患者中无一例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症状。结论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静脉侧支循环代偿在疾病恢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局部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介入治疗1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自2004—03~2006—03收治15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2例行血管内介入局部静脉窦溶栓和机械性破栓治疗,3例行血管内介入局部静脉窦溶栓和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结果 出院前12例患者腰椎穿刺时颅内压达正常,血管造影或MRV检查证实,12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动脉部分代偿。出院时14例患者的症状、体征都得到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1例,轻度头痛3例,失明1例。1例症状无改善。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18例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包括颅内高压的护理,抗凝治疗的护理,外置鞘管及穿刺处皮肤的护理和生活护理.认为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确切,提高护理人员对本病的认识、掌握护理要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外周抗凝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肢体消肿率、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静脉通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肢体消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有效改善患者静脉通畅度,提高术后肢体消肿率,缩短住院及溶栓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并肺血栓栓塞症(PTE)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3例老年糖尿病并肺血栓栓塞患者经血气分析、生化及影像学确诊后,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以临床和上述检查评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23例患者有效20例,有效率为87%;1例发生出血现象而终止抗凝治疗,无组织坏死,无诱发酮症酸中毒。结论:联合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和肝素抗凝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PTE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少见,传统内科抗凝治疗效果很差.采用微导丝引导下机械碎栓联合脑静脉窦内接触溶栓治疗,旨在进一步探讨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5-06/2007-04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进行诊断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在微导丝引导下行机械碎栓及接触溶栓治疗,并动态观察症状、体征、颅内压力、影像学改变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结果:11例患者中有10例脑静脉窦实现再通,恢复良好,其中8例完全康复,1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仅遗留右下肢轻偏瘫;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有效率高达91%(10/11),无一例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微导丝引导下机械碎栓联合接触溶栓治疗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显著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1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循证制定治疗方案。方法检索PubMed(1966-2005)、Cochrane图书馆(2005年第3期)、中国知识资源总库(1979-2005)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5),获取并评价有关抗凝和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及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关于抗凝治疗共检索到1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试验及8篇前瞻性队列研究;关于溶栓治疗共检索到2篇系统评价和1篇临床对照试验。无有力证据表明溶栓和抗凝治疗能降低患者的死亡和残疾率,但抗凝治疗可能安全性较好,并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结合本例患者的情况和意愿进行抗凝治疗, 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发生颅内外出血和肺栓塞。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患者,在监测新发颅内外出血和出凝血指标的情况下可进行抗凝治疗。尚需设计大样本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评价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在高危患者中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肝素和血管内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术的护理及监护要点。方法:通过对1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血管内治疗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溶栓及抗凝药物的正确使用,静脉导管的有效固定,从而及早发现出血倾向,减少穿刺点渗血、静脉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结果:15例患者中,14例未发生颅内出血,1例患者因活动过度穿刺部位出现淤青,1例患者出现鼻腔出血。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在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指导下应用溶栓及抗凝药物,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T、P、R、BP、出血倾向及意识等变化,从而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溶栓合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溶栓合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溶栓合剂治疗,对照组仅用尿激酶治疗,两组患者的其他常规辅助治疗方法相同,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67.9%,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显效率为31.3%,总有效率为68.8%;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溶栓合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单纯尿激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高,能降低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试验对113例起病在24h内的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100~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滴。分<49岁,50~59岁,60~69岁,≥70岁4个年龄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各年龄组6h内再通率,出血等并发症及5周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5);7~12h再通率前3组无显著差异(P>0.5),≥70岁组无再通;>12h各年龄组均无再通。表明提高溶栓疗效关键是争取时间,认为年龄不应作为限制溶栓的条件,只要时间把握好,无禁忌证,>70岁高龄患者仍要积极溶栓,其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3.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mplement a system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o reduce delay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The setting was a community hospital ED with an annual census of approximately 40,000 patients.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all patients presenting to the ED with a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eligible for thrombolytic therapy. A cross-functional team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events that occurred from the arrival of a patient in the ED to treatment with thrombolytic therapy. The entire process was documented in a process flow diagram. Measurements of key time intervals were made, and remedies we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n the postintervention period, the performance level of the new process was evalua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preintervention period. In the postinter-vention period, the median elapsed time from ED admission to thrombolysis was 40 min,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t the median preintervention time of 62 min. This study successfully applied the theory of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to reduce the delays to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对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的影响.[方法]排除糖尿病(DM)后,将临床评价有溶栓指征的64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前有无合并应激性高血糖分两组,不合并高血糖者为A组,合并高血糖者为B组.比较两组溶栓后CK-MB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S-T段下降≥50%、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与B组相比:CK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2h内S-T段下降≥50%等再通指征发生率明显高;心脏事件明显减少;LVEF亦显著增加;平均住院日减少,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溶栓治疗前未合并高血糖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高,心肌能获得更有效的再灌注.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再通率低,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放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对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1998~ 2 0 0 0年CCU病房的AMI患者溶栓范围放宽到据发病时间至 12h ,病人年龄不限。结果 :溶栓范围由 48例扩大到 72例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溶栓组。结论 :放宽溶栓范围可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后测定QT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测定其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探讨QTd在判断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溶栓成功血管再通组25例溶栓前QTd为78.10±21.62ms,溶栓后QTd为41.20±18.23ms,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溶栓失败血管未通组16例溶栓前QTd为79.10±22.31ms,溶栓后QTd为74.20±21.56ms,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作者认为:AMI溶栓后QTd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判定溶栓疗效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8.
急性闭塞性脑梗死行介入溶栓术的综合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得到及时、充分的侧枝循环供血,使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急诊医师对肺栓塞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17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患者居多;基础疾病有下肢静脉血栓、肿瘤、脑梗塞等;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对其明确诊断首选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及时进行溶栓和抗凝治疗,效果好,预后佳。结论:在急诊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肺栓塞的发病警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全组65岁以上患者共88例,分为溶栓治疗组4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100万-150万u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溶栓组65.9%显著高于对照组10.6%(P=0.000);发病4wk内病死率,溶栓治疗组12.2%,显著低于对照组34.0%(P=0.046),再通者病死率3.7%,显著低于未通者28.6%(P=0.047)。全组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对适宜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