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性抽动症与多巴胺运载基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性抽动症的遗传学易感因素,研究多巴胺运载(dopaminetransporter1,DAT1)基因在多发性抽动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分子遗传学技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病例组30例,对照组32例,DAT1基因定型采用PCR扩增、VNTRS分析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与正常人群(对照组)多巴胺运载基因(DAT1)这段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s)多态性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变化。结果:多发性抽动症组与对照组DAT1基因VNTRs多态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88,P>0.5)。结论:多发性抽动症与DAT1尚缺乏关联,该阴性结果可能与疾病的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发性抽动症的遗传学易感因素,研究多巴胺运载基因在多发性抽动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分子遗传学技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病例组30例,对照组32例,多巴胺运载基因(DATl)基因定型采用PCR扩增、VN—TRS分析2%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多发性抽动症(TS)患者与正常人群(对照组)多巴胺运载基因(DATl)这段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s)多态性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变化。结果 多发性抽动症与多巴胺运载基因缺乏相关性。结论 该现象可能与疾病的异质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至今还未发现有低铁血症与多发性抽动症发病关系的相关报道,在既往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中发现部分存在着低铁血症,辅以铁剂治疗后的症状改善较佳,为探讨多发性抽动症与血清铁之间的关系,特此设计该研究。目的: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低铁血症之间的关系。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护理学系,一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及一所区级医院儿科。对象:观察组45例为1997—06/2000-12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关于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剔除符合上述表现但CT及NIR提示有脑器质性病变的患儿。方法:检测观察组45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血清铁、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并与对照组38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之间血清铁水平的比较;两组之间低铁血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铁(12.79&;#177;0.67)μmol/L,低于对照组(19.26&;#177;5.38)μmol/L(P&;lt;0.005),低铁血症发生率为42%,高于对照组13%(P&;lt;0.005)。结论:多发性抽动症患儿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低铁血症,低铁血症可能是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因素之一。其机制可能是低铁血症引起了单胺氧化酶活力下降,导致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中脑腹侧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成熟及存活起重要作用的Nurr1基因修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及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及高香草酸含量比值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雄性大鼠,右侧中脑黑质致密区注入6-羟基多巴(2g/L)3μL制备帕金森病模型,4周后将69只成功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24只:右侧纹状体尾状核头部注入生理盐水4.5μL。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4只:相同部位注入培养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5μL。③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21只: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PcDNA3.1(+)-Nurr1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稳定表达,然后移植入模型大鼠脑内,部位和剂量与其他两组相同。观察各组大鼠旋转行为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Nurr1,DAT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鼠脑内多巴胺、二羟苯乙酸和高香草酸含量。结果:59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旋转行为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前1周无明显差异(P&;gt;0.05),移植后2~8周,另2组大鼠旋转行为明显改善(P<0.05);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移植后2~4周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轻(P<0.05),但至8周时两组无差异(P&;gt;0.05),②No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阳性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Nurr1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能够稳定表达Nurr1且少量细胞表达DAT,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其他两组移植区未发现阳性细胞。③Nurr1及DAT和酪氨酸羟化酶mRNA表达:移植后2~8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电泳、3组大鼠术侧纹状体染色后均可见1030bp片段(DAT),241bp片段(Nurr1),438bp片段(β-actin),但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条带(647bp)。④脑内纹状体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术侧与健侧比值:移植后2,8周,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8周时两治疗组比较无差异(P&;gt;0.05)。结论:转Nurr1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内可以存活(8周以上),在该环境中Nurr1基因的过表达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DAT基因表达,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并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纹状体内相对较高的多巴胺、二羟苯乙酸、高香草酸水平。  相似文献   

5.
背景:诸多研究认为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肾疾病存在相关性,但eNOS—Glu298Asp与中国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关系是否相关尚不明确。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lu298Asp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老年心肌梗死的关系。地点、对象和方法:37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均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20例既往无高血压史者为病例亚组;172例本院体检中心复检者(对照组),其中92例既往无高血压者为对照亚组,分别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身高、体质量、空腹血脂等指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检测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主要观察指标:4组老年人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及298Asp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病例组Glu/Asp基因型高于对照组(32.43%和18.02%),两组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构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87,P&;lt;0.05)。病例亚组Glu/Asp基因型(35.00%)高于对照亚组(10.8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7.43,P&;lt;0.01)。病例组298Asp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病例亚组298Asp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82,P&;lt;0.01)。结论: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存在,Glu/Asp基因型和298Asp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遗传易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背景:精神疾病患者是易发生自杀的高危人群,目前有关自杀的神经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5-HT系统。有研究发现5-HT2A受体基因的T102C多态性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有关联。目的:探讨5-羟色胺2A(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与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未遂之间的关系。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精神科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科。对象:本研究所有病例的标本收集于2002—3/2002—9在扬州市五台山医院精神科完成,基因型分析在2002-10/2002-12于徐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完成。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精神分裂症”或“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病例排除标准:有自伤的意愿或行为,但并不真正想死的准自杀者。根据有无自杀行为或意图/意念将116例患者分为2组,即自杀未遂组52例(男35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177;13)岁;无自杀组64例(男44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177;15)岁。正常对照组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55&;#177;17)岁。方法:所有入组者按常规氯仿-饱和酚白细胞提取法提取DNA,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5-HT2A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主要观察指标:①3组的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的比较。②自杀未遂组中精神分裂症者与情感障碍者的5-HT2A受体基因A-1438G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的比较。结果:自杀未遂组的A—1438G多态性位点的G等位基因频率(0.52)高于正常对照组(0.3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3.91,P&;lt;0.05);自杀未遂组3种基因型的分布AA(0.23)、AG(0.50)及GG(0.27)与正常对照组AA(0.32)、AG(0.59)及GG(0.09)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x^2=612,P&;lt;0.05)。结论: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未遂与5-HT2A受体基因的A-1438G多态性有关,G等位基因可能是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特殊保护作用,而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和丢失。帕金森病的发生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有关。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以期为该病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遗传学数据。设计:以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DNA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健康人群DNA为对照,探索性基础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对象:以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提供85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研究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和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提供的健康人(对照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为研究对象。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健康人和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主要观察指标:检测两组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G196A多态性位点均以G/A基因型为主,频率分别为50.6%和52.0%;C270T多态性位点均为C/C基因型。两组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gt;0.05)。结论:中国华中地区汉族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背景:关于MTHFR和CBS基因是否为脑血管病易感基因存在争议。目的:研究人体MTHFR和CBS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及脑出血的遗传相关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选取5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27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及96例健康人(对照组)。干预: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人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位点、CBS基因T27796C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MTHFR,CBS基因PCR与限制性酶切结果。3组MTHFR,CBS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MTHFR基因的C677T位点与脑梗死及脑出血均有显著相关,脑梗死组(47.2%)、脑出血组(44.4%)与对照组(60.9%)之间T/C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r=5.28,4.69,P&;lt;0.05)。TT等位基因型较CC型患脑梗死、脑出血的风险高(OR=2.53;OR=3.0)。CBS基因T27796C多态性位点与脑梗死及脑出血无明显相关(P&;gt;0.05)。结论:MTHFR基因C677T突变位点与脑梗死及脑出血有相关性,MTHFR基因可能是脑卒中的一个易感基因。CB5基因T27796C多态性位点与脑梗死、脑出血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健康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健康人群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差异。方法:收集2004-03/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武汉市第二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7例(精神分裂症组)及同期体检的中国健康汉族人188例(对照组),均来自湖北省,无血缘关系。分析-48A/G基因型在不同种族间(中国汉族与高加索、德国及日本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不同家族史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分布差异,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结果:有1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88例正常人的样本纳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种族间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型分布的比较:中国汉族健康人群-48A/G等位基因的分布高于高加索和德国人群,低于日本人群(X^2=65.728,18.281,9.929;P均〈0.01);在基因型的分布上,与日本人群差异也存在显著性(X^2=8.191,P〈0.01)。②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均差异无显著性(X^2=-1.179,0.072,P均〉0.05)。③不同家族史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分布的比较: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患者AA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91.7%和71.3%,,X^2=6.621,P〈0.01),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9/72和320/376,X^2=6.081,P〈0.05)。结论:中国汉族健康人群与文献报道的高加索、德国及日本人群多巴胺D1受体-48A/G等位基因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基因型的分布上,与日本人群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相似;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患者AA基因型频率及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提示中国汉族人群中多巴胺D1受体-48A/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风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孙庆利  谢汝萍  王荫华  张燕  付瑜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918-6919,6922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ApaI及BsmI酶切多态性是否与中国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发生相关。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RFLP—PCR)分析方法,检测63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MS患者和95例对照者VDR基因ApaI和BsmI酶切多态性。结果:VDR基因ApaI酶切多态性从,Aa,aa3种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在M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3%,27.0%,58.7%和15.8%,30.5%,53.7%,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2)。A等位基因和a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3)。VDR基因BsmI酶切多态性在MS组和对照组均未见BB基因型。Bb,bb两种基因型频率在M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1%,88.9%和11.6%,88.4%。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7)。B等位基因和b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930)。结论:VDR基因ApaI和BsmI酶切多态性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与M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凋亡(PDC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北方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北方地区汉族SLE患者293例(病例组)和健康对照292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连接酶检测反应(LDR)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型检测,并进一步进行测序分型。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PDCD1基因rs2227981位点多态性均以CC基因型为主(病例组为51.7%,对照组为56.9%),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PDCD1基因rs2227982位点多态性均以CT基因型为主(病例组为49.0%,对照组为48.6%),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PDCD1基因rs11568821位点多态性均以GG基因型为主(病例组为99.0%,对照组为99.3%),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单倍型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单倍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D1基因rs2227981位点、rs2227982位点和rs11568821位点多态性不存在种族差异,上述三个位点多态性可能不是SLE发病的遗传学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应激障碍与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TaqⅠ多态性与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对23例ASD患者的TaqⅠA多态性进行检测。对照组为41例经历过严重交通或其他意外事故的创伤幸存者。结果:对照组的A1等位基因频率(fA1)为24.4%,ASD组为43.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x^2=4.998,P&;lt;0.05);对照组的A1等位基因携带率(pA1)为43.9%,ASD组为73.9%,两者差异显著(x^2=5.355,P&;lt;0.05)。结论:DRD2 TaqⅠ多态性与急性应激障碍相关,A1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可能对急性应激障碍易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AD)发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检测44例SAD病人及45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TNF-α基因的TNF—α1及TNF-α2等位基因频率。按比值比(odds ratio,OR)作疾病关联分析。结果:SAD病人TNF-α2基因频率为0.1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78(OR=2.635,P=0.039);而SAD病人TNF—α1基因频率为0.8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922(OR=2.635,P=0.039)。结论: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TNF-α基因多态性与SAD有关联,TNF-α2等位基因与SAD的易感性有关,TNF-α1等位基因对SAD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已成为骨质疏松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了解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老年男性中的分布,并进一步认识其与骨钙素及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等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45例老年男性的VDR基因型,同时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骨钙紊(bone gla-containin gprotein,BGP)、Ⅰ型胶原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procollagen,PINP)及1,25(OH)2D3。结果:VDR基因型分布频率为BB,0.014;Bb,0.117;bb,0.869。B,b等位基因分别占7.2%,92.8%。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38.6%。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之间VDR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未发现VDR基因型与BGP,PINP及1。25(OH)2D3相关。结论:老年男性VDR基因型与骨钙素等骨转换升华指标及1,25(OH)2D3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IA多态性、多巴胺D3受体基因Ser9GIy功能多态性、5-羟色胺2A受体基因A-1438G、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相关性。方法:于2000-10/2001-11选择江苏省扬州五台山医院长期住院的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籍贯江苏省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4例为观察对象。患者住院时间至少8年以上。在住院期间一直服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并使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迟发性运动障碍,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总分≥3分(躯体有一处≥3分,躯体有两处或多处等于2分)即可诊断为迟发性运动障碍;量表评定先后于半年内进行3次,3次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评分均大于3分者为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其中迟发性运动障碍者42例,非迟发性运动障碍者52例。常规氯仿一饱和酚白细胞提取法提取DNA,引导引物和折返引物的合成、PCR的反应条件及扩增产物经Msp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方法参考文献进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分析两组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IA多态性、多巴胺D3受体功能基因Ser9Gly多态性、5-羟色胺2A受体基因A-1438G、T102C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结果:94例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测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的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IA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19,P〉0.05);(r=0.51,P〉0.05)]。②两组患者多巴胺D3受体基因Ser9Gly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2=4.98,P=0.08);(r=0.84,P〉0.05)1。③5-羟色胺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位点与A-1438G为完全连锁不平衡,迟发性运动障碍组与非迟发性运动障碍组的基因型总体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4.37,P〉0.05),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等位基因A54/64.3,50/49.1),(等位基因G30/35.7,52/50.9),r=4.36,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多巴胺D2受体基因的TaqIA多态性、多巴胺D3受体功能基因的Ser9Gly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迟发性运动障碍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5-羟色胺2A受体基因的T102C、A-1438G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迟发性运动障碍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巴胺受体D2型(DRD2)和多巴胺转运体(DA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和直接测序法对10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病例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DRD2和DA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分析两组DRD2和DAT基因甲基化状态差异。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正常人DRD2和DA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63、0.35,P均>0.05);两组间DRD2和DA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54、1.52,P均>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DRD2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内位点甲基化率在性别、年龄、家族史和临床分型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6、1.09、1.65、1.67,P均>0.05);DA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内位点甲基化率在性别、年龄、家族史和临床分型中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09、1.35、1.15、0.62,P均>0.05)。结论 DRD2和DA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和双相情感障碍可能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7.
钱书虹  钱庆文 《临床荟萃》2004,19(24):1384-1387
目的 探讨郑州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DN-CRF)与血清芳香酯酶(ArE/PON1)活性及其192位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组(DM,121例)、DN-CRF组(123例)、健康对照组(127例)等观察对象的血清ArE/PONl活性及其192位基因多态性、血脂和脂蛋白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郑州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有ArE/PON1 192位等位基因Q与R,DN-CRF组Q、R基因频率为0.45和0.55,与DM、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病例组患者血清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DN-CFR组降低幅度最大;DN-CFR组内RR基因型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2胆固醇(HDL2-C)水平低于QQ基因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于QQ基因型。结论 DN-CRF组ArE/PONl192位基因多态性与DM、健康对照组间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能排除DM合并DN-CRF与ArE/PON1的192位基因多态性有关;DN-CRF患者血清ArE/PON1活性降低,可能是DM合并D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类载脂蛋白H具有多态性,其与三酰甘油代谢及血小板功能有关,因而推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目的:分析载脂蛋白H外显子8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及脂代谢的相关性。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心内科。 对象:选择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心内科收治110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组,同期体检的1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方法:抽取所有受试者外周静脉血2mL,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分析了2组的载脂蛋白H外显子8基因型;同时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脂. 主要观察指标:①载脂蛋白H外显子8基因型多态性分析结果。②两组载脂蛋白H外显子8(Try316ser)基因频率。(2)两组不同基因型者的血脂水平比较。 结果:21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载脂蛋白H基因8号外显子存在G1025C(Try316Ser)多态,分别为GG和GC基因型,未发现CC型。②冠心病组GC基因型的频率为25.5%,C等位基因频率为0.13,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5,P〈0.05)。(3)冠心病组GC基因型者的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GG型和及对照组的各基因型[(1.38&;#177;0.24),(1.16&;#177;0、10),(1.09&;#177;0.78),(1.12&;#177;0.76)mmol/L,P〈0.05];冠心病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载脂蛋白H外显子8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三酰甘油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测中国汉族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第108位密码子由缬氨酸到甲硫氨酸突变的多态性与情感障碍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300例情感障碍患者(患者组)和367名正常人(对照组)的COMT基因多态性:结果:患者组COMT等位基因A频率(21.5%)低于对照组(30.9%),等位基因G频率(78.5%)高于对照组(69.1%),差异均具非常显著性(x^2=14.9937,P=0.000)。等位基因A和G频率在两组男性之间及两组女性之间的差异均具显著性(x^2=7.425,P=0.006)。两组COMT基因A/A基因型频率及其两组男、女性间的差异均不具显著性(x^2=0.1309、P=0.717,x^2=0.0235,P=0.878,x^2=0.0151,P=1.000)。患者组及其男性和女性的A/G基因型频率(35.2%,36.0%,34.0%)均低于对照组(53.7%,55.8%,51.9%,x^2=23.2432,P=0.000,x^2=12.3343,P=0.001,x^2=11.277,P=0.001)。患者组及其男性和女性的G/G基因型频率(61.0%,60.7%,61.3%)均高于对照组(42.2%,41.2%,43.1%,x^2=23.2557,P=0.000,x^2=11.8961,P=0.001和x^2=11.4889,P=0.001)。结论:研究的样本中COMT Val108→Met108多态性与情感障碍关联,该结果提示中国汉族人22号染色体可能存在情感障碍易患性基因。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ainogen activator inhibit-1.PAI-1)活性和PAI-1 4G/5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发色底物法和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脑梗死患者52例(2001—06/2002—12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和3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AI-1活性和PAI-1 4G/5G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PAI-1 4G/4G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25/52)和23%(7/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PAI-1活性分别为(10.77&;#177;0.80)和(10.05&;#177;0.86)kU/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8622.P(0.001);PAI-1活性与PAI-1 4G/5G基因型及血糖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提示PAI-1 4G/4G基因型及PAI-1活性增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