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静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01-602
目的 探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掌握其发病原因及预后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63例KD及不完全KD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仪器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中,KD45例,不完全性KD18例.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CAI)发生率(18.5%)明显高于KD(7.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KD的肛周脱屑症状较明显,其他临床症状发生较少,而且出现的时间显著晚于K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KD的冠状动脉病变率更高,但其临床症状不明显而更需警惕,其早期诊断依据可用肛周脱屑来表示.  相似文献   

2.
陈国华 《现代保健》2009,(32):69-70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发病特点。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9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川崎病6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川崎病发病男孩多发,无季节性差异,非典型病例占20%,误诊率高。结论早期心脏彩超检测冠状动脉内径可以早期诊断川崎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发病特点和冠状动脉改变特点,总结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12例KD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及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27例,占24.1%,冠状动脉瘤(CAA)3例,占2.7%。结论:近年KD发病有逐年增高趋势,KD再发是CAL的高危因素之一。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并诊断为KD,且常规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36例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个月~6岁。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KD患儿临床病历资料中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进行相关分析。按照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剂量不同,将36例KD患儿分为A组[n=8,0.4g/(kg·d)×3d],B组[n=20,1g/(kg·d)×2d]和C组[n=8,2g/(kg·d)×1d]。3组患儿的KD初诊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KD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口、唇潮红及皲裂等,并且均为KD最早期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C反应蛋白(CRP)异常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血沉增快等早期表现。不同IVIG剂量组的退热时间比较,B组、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的治疗重点为极早控制血管炎,防止形成冠状动脉瘤(CAA)等。对诊断为KD患儿采用IVIG[(1~2)g/(kg·d)×(1~2)d]治疗,具有更强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川崎病早期患儿与非川崎病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组(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 ST-T 段改变及QRS 低电压。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患儿明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川崎病早期患儿与非川崎病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组(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ST-T段改变及QRS低电压.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患儿明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9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89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44例(23.3%)。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使用皮质激素、心电图异常、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40mg/L、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沉加快、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χ2=3.89~12.68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使用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与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独立相关(P﹤0.05)。结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加快、使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和心功能的相应改变情况。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伤状况予以检查,通过Cuben's方法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相关测定,以二尖瓣的多普勒血流图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予以测定,将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与62例正常小儿心功能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81例小儿川崎病中有35例小儿存在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其中24例为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5例为冠状动脉瘤,6例为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观察组患儿VE为(86.1±27.5)cm/s,对照组为(89.1±31.7)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VA为(47.9±13.1)cm/s,对照组为(44.9±10.1)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脏射血分数为0.68±0.21,对照组为0.69±0.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小儿川崎病通常容易累及患儿的冠状动脉,特别是在小儿川崎病的急性期;患儿的心功能改变相对不明显,临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予以测定。  相似文献   

9.
梁心怿 《现代保健》2012,(21):147-14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在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川崎病患儿204例,观察是否存在心血管病变。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出61例患儿有冠状动脉等心内病变,发生率达30.0%,心电图检测出119例患儿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达到58.3%。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各系统合并症发病特点.方法对51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系统合并症发生率从高到低为血液系统92.2%,心血管系统52.9%,消化系统49.0%,呼吸系统35.3%,泌尿系统29.4%,两个以上系统损害比例高达80.4%.结论川崎病合并症发病率高,应提高对其合并症的认识,给予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护理。方法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12例KD患儿全部痊愈。效方法。对我院儿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2例KD患儿进体征,提出护理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患儿及结论对于KD患儿有效合理护理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近年来 ,我国川崎病发病逐年增多。现将我院 2 0 0 0~ 2 0 0 0 1年收治的79例川崎病进行临床分析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79例川崎病均符合 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5 3例 ,女 2 6例 ,男 :女为 2 :1;发病年龄 1 5月~ 7岁 ,其中 <1岁 18例 ,1~ 3岁 4 9例 ,>3岁 12例 ,3岁以内占 84 8%。2 临床表现  79例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 ,见表 1。此外有腹痛腹泻 4例 ,咳嗽与颈部肿痛各 2例 ,左下肢跛行 1例。表 1  79例川崎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发生例数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各系统合并症发病特点。方法:对51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 系统合并症发生率从高到低为血液系统92.2%,心血管系统52.9%,消化系统49.0%,呼吸系统35.3%,泌尿系统29.4%,两个 以上系统损害比例高达80.4%。结论:川崎病合并症发病率高,应提高对其合并症的认识,给予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 对神木县医院儿科1999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54例川崎病患者中,男38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2.37:1;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岁2个月,其中<1岁14例,1~岁14例,3~岁12例,>5岁14例.54例患者中典型38例,不典型16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24例,冠状动脉扩张20例,冠状动脉瘤4例,心包积液4例.随访患者6个月~2年,于治疗12个月内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其中2例于1年后再发.结论 本组患者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为44.4%,与其就诊晚、不典型病例较多、基层医疗条件差、未及时应用丙球有关.单剂量(1.0~2.0g/kg)10天以内应用静脉丙球,在热退和冠状动脉损害方面优于400mg·kg-1·d-1疗法.对不典型病例应注意卡介苗接种疤痕红肿,肛周脱皮,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等表现.  相似文献   

16.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例.以内径>3mm为冠状扩张,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从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川崎病以来 ,日本已观察到 15万余例川崎病患儿 ,北美、欧洲、中国等地的病例亦逐年增多[1 4] 。但迄今为止 ,其病因尚未明了。为了解广东省川崎病的发病率、分布及流行特征 ,以探索川崎病的病因及其影响发病的因素 ,我们进行了广东省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 1)调查对象 :2 0 0 0年 8月采用全省统一制作的调查表(附川崎病诊断标准和典型临床表现的彩色照片 )寄发至全省有儿科病床的县市级以上医院儿科 ,由专人对本院儿科199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底住院的川崎病患儿资料进…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可并发心肌损害,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是小儿时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该病多见于婴幼儿,男多于女,病死率为1.2%。近年来临床发现本病发率有上升趋势.我科在1994年~2004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3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抽取川崎病患儿98例,按照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分成扩张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扩张组与对照组患儿在年龄、发热天数、胆固醇、C2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观察指标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响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包括有年龄、发热天数、胆固醇、C2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7例患者分为单用阿司匹林组与阿司匹林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组,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阿司匹林 静注丙种球蛋白组在热程、住院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及恢复时间方面均较单用阿司匹林组缩短。结论阿司匹林 静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对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