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壳聚糖管状支架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特性。材料和方法:首先,利用乙酸溶液制备浓度为6%的壳聚糖乙酸水溶胶,采用成膜方法制管后用NaOH脱下壳聚糖导管,取内径5mm管,切成段,长度2mm,消毒,并将壳聚糖管植入大鼠组织内,分别于不同时间段大体及光镜下观察其生物相容性及体内降解性。结果:壳聚糖导管光滑,韧性好,吸收水份变软,组织生物相容性好,随时间可被组织吸收降解。结论:提供了制备壳聚糖导管的一种新方法,并证实了其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壳聚糖和胶原类支架已成为组织工程常用的载体材料。但是,现阶段如何能够通过调节二者比例而达到理想的细胞载体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的:调节胶原与壳聚糖二者配制比例制备支架材料,检测及对比不同比例支架材料生物学性质。 方法:制备1∶1,1∶2,1∶3,1∶4,1∶5比例的壳聚糖、Ⅰ型胶原蛋白成分,经紫外线交联后冷冻干燥,再将其用NAOH与蒸馏水进行中和,二次冻干制备好支架。观察不同比例支架的材料性质、孔隙率、降解率、溶胀率;扫描电镜观察孔径的大小及形态。 结果与结论:在壳聚糖含量固定,支架的大体孔径经统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3比例制备的孔径最大,达到(298.0±36.0) μm;支架总体的孔隙率为93.9%~97.5%,胶原比例的增加对支架孔隙率的影响较轻微。各组支架的溶胀率可达到80%左右,支架的溶胀程度随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少。在支架的降解率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壳聚糖含量越高,降解速度越慢。结果证实,通过紫外光交联法,按照1∶3 配比的胶原和壳聚糖的支架材料更加适合软骨组织工程的要求。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蛋白;支架;紫外线交联;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2  相似文献   

3.
背景:壳聚糖能有效预防粘连,可制成不同的剂型,如凝胶、溶液、海绵状以及薄膜等,但其缺点是溶液、凝胶易流动,不易在局部形成较高浓度,而单纯应用壳聚糖制成海绵状及薄膜机械强度及韧性不够。 目的:以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为主要成分,制备具有优良物理、生物性能,预防粘连的生物膜。 方法:将羧甲基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戊二醛、硫酸铝铵进行双交联,甘油增塑。根据膜的色泽、拉伸强度、吸水率、溶胀比等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处方构成,优化膜的制备工艺,初步确定膜的制备工艺流程。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对制备样本的理化特性进行检测,并将膜植入SD大鼠体内观察膜的降解情况。 结果与结论:得到优化后膜的处方构成为: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为1∶1;硫酸铝铵浓度为0.15%;甘油含量为0.8%;戊二醛含量为0.003%。在以上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膜呈半透明状,微黄,上表面略粗躁,下表面光滑;膜的平均厚度为 0.09 mm;吸水率为964%;溶胀比为3.25;干态下膜的最大拉伸强度为20 MPa,湿态下膜的最大拉伸强度为5 MPa;接触角平均为35°。羧甲基壳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间形成了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膜表面结构呈相互交错的纤维状,表面有不规则的孔状结构。膜植入鼠体内后10 d左右水化成凝胶,1个月后体内完全降解吸收。提示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膜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可降解吸收、具有一定手术缝合强度的生物膜。  相似文献   

4.
背景:金属支架本身的致血栓性使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研究极具应用意义。 目的:利用层层静电自组装形成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膜。 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改性体外实验,于2006-07/2007-07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方法:通过层层静电自组装方法将丝素肽和壳聚糖交替涂层至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对不锈钢表面进行改性。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涂层前后316L不锈钢表面形貌变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涂层前后波谱变化,测定材料表面接触角分析涂层结果,并进行体外降解实验观察涂层的稳定性。 结果:扫描电镜显示涂层后不锈钢表面均匀、致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显示复合膜分子间存在强的离子键结合作用,也存在着强的氢键作用;接触角测定结果显示丝素肽和壳聚糖被交替涂层至不锈钢表面; 体外降解实验证实了涂层不锈钢的降解过程相对稳定。 结论:丝素肽与壳聚糖可通过静电自组装在不锈钢表面形成薄膜。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材料内部的多孔结构和孔径也能满足于细胞长入和骨的再生,但要应用于临床还需证明能否体内成骨。 目的:构建壳聚糖-磷酸钙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复合材料,并观察其植入兔肌袋模型后的异位成骨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6/08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外科实验室及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实验室完成。 材料:将固相的磷酸三钙粉末及液相的壳聚糖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制备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再将壳聚糖-磷酸钙支架放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溶液中浸泡,真空抽吸后冷冻干燥,制备壳聚糖-磷酸钙材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 方法:测量改良后支架的孔隙率及抗压强度, 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20只新西兰大白兔局部麻醉后在左后肢大腿外侧切口,暴露大腿肌肉,分离形成肌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5只不植入材料,单纯壳聚糖-磷酸钙材料组5只、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10只分别植入壳聚糖-磷酸钙材料、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 主要观察指标:在植入后4周,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摄片、组织学检测其体内异位成骨能力及生物反应性。 结果:制备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后的壳聚糖-磷酸钙支架的孔隙率为87%,压缩弹性模量为20 MPa。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部为多孔结构,孔径超过100 μm。空白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肌肉纤维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壳聚糖-磷酸钙材料组大体观察可见材料周围有薄层的结缔样组织包裹,材料与周围肌肉连接松散,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材料植入区为圆形空腔。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组大体观察可见材料周围有薄层的结缔样组织包裹,材料中间可见空洞,有降解现象及少量淡红色纤维样结构长入,X射线示左大腿内材料高密度影无明显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少量血管样组织长入,Masson三色染色可见编制骨岛中有胶原纤维形成。 结论:壳聚糖-磷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抗压强度及超微三维结构,复合材料在兔体内具有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6.
摘要 背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由最初的自体骨,软骨材料到生物活性陶瓷,乃至后来的有机材料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材料,其生物相容性及性能越来越优越,越来越接近体内的真实情况。但是这些材料在抗压性及强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的:应用胶原与壳聚糖制备生物支架并对其检测其生物学性质,为骨、软骨缺损提供移植替代物。 方法:将不同比例壳聚糖-胶原蛋白溶解,经冷冻冻干后紫外线交联后冷冻干燥,二次冻干制备好支架。检测不同比例支架的孔隙率,降解率,溶胀率。扫描电镜观察孔径的大小及形态。 结果与结论:制备的支架外观呈海绵多孔状。支架的孔径大小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小。胶原比例的增加对支架孔隙率的影响较轻微。支架的溶胀率可达到80%左右,支架的溶胀程度随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少。胶原含量越大支架柔韧度增加明显。支架的降解率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壳聚糖含量越高,降解速度越慢。结果提示,通过调整壳聚糖-胶原蛋白比例使支架具有作为骨、软骨缺损移植材料的替代物可能。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蛋白;骨;生物支架;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06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证实,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作为骨损伤的填充材料以及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壳聚糖降解缓慢且不可控制的特性限制了其在骨组织工程中广泛应用。 目的:评估羧甲基壳聚糖/纳米胶原纤维复合支架对兔腓骨损伤的修复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 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3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 以羧甲基壳聚糖和纳米胶原纤维为基础材料,模拟骨的结构设计制备了双层羧甲基壳聚糖/纳米胶原纤维复合支架。 方法:选择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2只,壳聚糖支架组4只,复合支架组4只。制备兔腓骨10 mm的损伤,分别以旷置缝合、植入壳聚糖支架、植入双层羧甲基壳聚糖/纳米胶原纤维复合支架处理各组。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微观形貌。术后12周,检测损伤部位的再生情况,以四环素荧光和Von Kossa染色检测实验动物骨损伤部位新生骨钙化情况。 结果:1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扫描电镜观察到外层致密光滑的壳聚糖膜和多孔的中心区域,多孔区域有大量纳米胶原纤维网络结构填充。其孔径分布的峰值为60~100 μm,孔隙率大于85%。②手术后12周,不脱钙切片的四环素染色,可发现阴性对照组两个断端间还没有连上,依旧以游离端存在。复合支架组移植物中形成多个大的钙化岛,其中心网状材料已经大部分降解,钙化岛分布在整个支架的内部区域;而壳聚糖支架组,材料基本没有降解,未见钙化区域。③Von Kossa银染色显示,复合支架组动物骨损伤的中心区域,出现染成黑色的钙化区,中间夹杂着中性红复染的骨组织细胞。壳聚糖支架组动物没有明显的钙化区,多为组织细胞充斥在材料的孔隙中,可见材料基本没有降解。 结论:双层羧甲基壳聚糖/纳米胶原纤维复合支架植入动物体内12周后,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和坏死,降解明显,能够促进骨修复,是很有前景的骨组织工程用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背景:聚乳酸由于其疏水性以及在降解过程中的酸致效应,使其在应用中受到限制。通过静电组装技术在聚乳酸表面引入海藻酸钠/壳聚糖,可望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 目的:观察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可降解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性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06在武汉理工大学生物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采用1,6-乙二胺对聚乳酸表面进行胺解反应,形成胺化层,在其表面引入带正电的自由氨基,由静电作用依次组装上聚阴离子海藻酸钠和聚阳离子壳聚糖,获得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多层复合材料。 方法:将制备好的组装层数为5,10,15,20双层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材料置于37 ℃恒温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 主要观察指标:定期测定并记录不同组装层数复合材料的pH值变化、失重及相对分子质量变化,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降解的形貌变化。 结果: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材料降解的pH值基本稳定在7.0左右;通过控制组装层数(5~15层)可有效调节材料降解过程中的pH值,pH值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加。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降解7周后,材料已明显降解。 结论:聚乳酸/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壳聚糖和明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特性。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和明胶/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作为骨组织支架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多得到人们的关注。 目的:制备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的壳聚糖/纳米多层结构羟基磷灰石/明胶复合膜,探讨其是否可作为潜在的骨修复和再生的组织支架材料。 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材料:实验于2007-02/08在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精细化工实验室完成。壳聚糖(浙江玉环海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344×105,脱乙酰度为93%),明胶(上海医药公司)。 方法:壳聚糖/氯化钙溶液在玻璃板上通过流延法形成壳聚糖/氯化钙复合膜。壳聚糖/氯化钙复合膜分别浸泡在磷酸二氢钾溶液, 0.1 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03的明胶溶液中,所得的复合膜洗涤并干燥得到壳聚糖/羟基磷灰石/明胶复合膜。重复上述过程,得到具有多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壳聚糖/羟基磷灰石/明胶复合膜。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膜的断裂面及膜内羟基磷灰石的形貌。用GMT6503 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测定壳聚糖膜和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用WCT-2C微机差热天平测定复合膜的热稳定性。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下复合膜的断裂面及膜内羟基磷灰石的形貌。测定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 结果:①扫描电镜下复合膜内羟基磷灰石晶体为厚400 nm的多层结构。②随着沉积次数逐渐增加,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3.83~10.25 MPa,3.97%~10.14%。③复合膜的热分解温度为310 ℃,高于壳聚糖/明胶复合膜的热分解温度(305 ℃)。 结论:通过在壳聚糖/氯化钙溶液、磷酸二氢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明胶溶液中交替沉积方法制备的壳聚糖/羟基磷灰石/明胶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大的界面积,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组织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背景:聚乙烯醇具有与人体组织相近的含水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高的机械强度,适合作为组织工程基质材料。但如何改善其细胞亲和性,是将其作为组织再生支架材料的关键。 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支架,探讨其作为修复人体损伤组织或器官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将固定相对分子质量和醇解度的聚乙烯醇124与固定脱乙酰度的壳聚糖按不同质量配比复合,分别用成膜法、成颗粒法、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支架。测定复合膜的透光率、含水率、膨胀率;测定复合颗粒和复合海绵的含水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支架横截面的形貌。 结果与结论:通过改变复合支架中壳聚糖与聚乙烯醇和含量,制备7种不同质量配比的复合支架。成膜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其透光率为70%~80%,含水率为121.2%~162.5%,膨胀率为60.3%~133.7%;成颗粒法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其含水率分别为82.0%~461.2%和280.8%~1939.0%。聚乙烯醇与壳聚糖的质量配比为0.75/0.15时,复合支架的综合性能最好。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聚乙烯醇与壳聚糖的质量配比为0.75/0.15时,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复合支架其内部结构规整,呈蓬松纤维状,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含水率。 关键词:聚乙烯醇;壳聚糖;复合支架;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03.0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