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相斌  宋福聪  郭鹏  张保刚  冯文霞 《河北医药》2010,32(11):1360-1361
目的探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对这2组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测定血清NES水平。结果与非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组HIHSS评分及NS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障碍越严重,NSE水平越高,并且神经功能损害越重(P〈0.05)。结论 NSE水平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密切的关系,可用于判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46名TIA患者的情感障碍及认知功能,探索TIA患者卒中后抑郁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中文版简易智能量表(MMSE)进行抑郁及认知障碍评定。结果:卒中后抑郁和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0.55%和35.62%。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患者的MMSE评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异常率也有显著差异(P=0.002)MMSE得分和认知功能异常率与HAMd评分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02,0.030)。结论:TIA患者卒中后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00例,将其分为长春西汀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稳定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循环治疗,长春西汀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3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其余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疗程9d。治疗前后检查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疗效。结果长春西汀组治疗后Moe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长春西汀组hs-CRP、IL-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长春西汀组hs.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可能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益,这可能与其显著降低血浆hs—CRP、IL-6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杜金明  闫宗廷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16-2317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治疗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mg每天2次静脉点滴,连用14d。治疗前后测定血清hs—CRP、D-二聚体的变化并用中国卒中量表(Chine sestroke scale,CSS)及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hs-CRP和D-二聚体均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两组CSS及BI评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治疗组评分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D-二聚体的水平,有益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早期 识别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AIS患者103例,经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评分为认知障碍组(MMSE评分≤ 26分,48例)和无认知障碍组(MMSE评分>26分,55例)。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入院时血清生化指标及影像学 特征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白蛋白水平与患者 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患者年龄大,受教育程度偏低,低白蛋白(≤40 g/L)患 者所占比例升高(52.08% vs. 18.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白蛋白(OR=3.379,95%CI:1.227~9.302,P< 0.05)是AIS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MMSE评分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s=0.426,P<0.01)。结论 低 白蛋白水平是AI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进行认知评估,有助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  相似文献   

6.
白爱国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66-206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9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CI组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升高;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hs-CRP和IL-6有助于AC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及其与气流受限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观察组90例COPD患者(其中轻度、中度、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各30冽)及30例健康对照者,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IL-6、IL-8、hs-CRP水平,并据气流受限程度分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志。结果COPD患者组IL-6、IL-8、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COPD患者中、重度通气障碍组IL-6、IL-8、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轻度通气障碍组(P〈0.05),重度通气障碍组IL-6、IL-8、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通气障碍组(P〈0.05)。结论IL-6、IL-8、hs—CRP共同参与了气道炎性反应,血清IL-6、IL-8、hs-CRP与气流受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其中冠心病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32例。分别对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亚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MI〉UAP〉SAP,P均〈0.01)。CHD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空腹血糖(FPG)和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组)、糖耐量异常组(IGT组)、糖尿病组(DM组)。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hs-CRP。结果NGT组、IGT组及DM组hs—CRP水平逐渐升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与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小时血糖、FPG均呈正相关(r=0.48、0.37、0.46、0.31,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其严重程度与血清hs—CRP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红与脑心通胶囊联合用药对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脑心通和丹红联用,74例)和对照组(74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发病后第14天血清TNF-α和hs—CRP含量的变化。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进行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两组间CSS评分和ADL评分的差异性,从而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两组之间CSS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与脑心通联合用药可减少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12例ACI患者(包括轻型38例、中型39例、重型35例)和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①治疗前ACI患者hs-CRP含量为(13.28±2.39)mg/L,治疗两周后为(2.91±1.08)mg/L,正常对照组hs·CRP含量为(2.58±0.65)mg/L。经统计学处理,ACI患者治疗前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叭),治疗两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轻型脑梗死组hs.CRP含量为(6.974-3.98)mg/L,中型脑梗死组hs-CRP含量为(15.12±7.98)mg/L,重型脑梗死组hs—CRP含量为(21.31±11.27)mg/L。各组间血清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s.CRP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676,P〈0.01)。结论hs—CRP含量与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期到本院就诊的48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cTnI及hs—CRP水平。结果 治疗组cTnI及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cTnI在4~8h升高,高峰在8-12h,72h后降低;hs-CRP不断升高,高峰在12~24h,72h后降低到正常水平。结论 联合检测cTnI及hs—CRP,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内科诊断为脑小血管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收集整理患者基础资料及血管病危险因素,利用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筛查评估认知功能程度,并在入院后24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MMP-9、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oCA评分为(21.57±3.49)分低于对照组的(29.17±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oCA与hs-CRP高度负相关(r=-5.739,P<0.05);MoCA与MMP-9中度负相关(r=-3.895,P<0.05)。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MMP-9及hs-CRP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计算机认知辅助系统干预卒中偏瘫后认知障碍患者,并观察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认知障碍恢复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方法 将卒中偏瘫后认知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认知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认知障碍治疗仪ZM3.2系统的评估量表评定认知功能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通过计算机辅助认知干预配合患者肢体运动康复训练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前,2组认知功能评分及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2组认知功能评分及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前升高,且认知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计算机认知辅助系统有助于改善卒中偏瘫后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且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认知障碍恢复之间可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5.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劲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409-241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肌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入院时血清hs—CRP含量,同时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血清hs—CRP含量进行对照。并将血清hs—CRP水平与心肌肌钙蛋白(cTnI)、心肌同功酶(CK—Mb)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入院时cTnI、CK—Mb呈显著正相关(P〈0.05)。心肌梗死灶越大,血清hs—CRP水平越高,心肌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结论:血清hs—CRP水平是临床评价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的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和UAP组,UAP组高于SAP组。AMI组CK、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SAP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白 《江西医药》2006,41(11):881-88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分别在发病后第2、7、14d检测皿清hs-CRP含量。观察并记录病例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2)进展型卒中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同时期的完全型卒中患者,且血清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相关。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变化可作为评判缺血性脑卒中病变稳定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对38例临床确诊ACS住院患者的hs-CR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ACS患者组血清hs—CRP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过程中反映疾病演变的一个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时测高敏CRP(hs—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与冠心病解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38例同时测hs—CRP及LDL,并按冠脉病变程度分为LDL升高组及非LDL升高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不同hs—CRP水平下冠脉病变类型比较,随hs—CRP水平升高LDL升高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LDL升高组hs—CRP水平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无相关性。结论hs—CRP及LDL同时升高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282例,同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各组(由单支到多支)hs—CRP水平呈递增趋势,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狭窄各组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血清hs-CRP增高明显,各组问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175,0.173。结论hs—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相关性,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hs—CRP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