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刺五加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刺五加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文献资料,分别对刺五加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发现刺五加叶中含有皂苷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降血糖、抗疲劳等药理作用。结论:刺五加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保健价值,其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内外刺五加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并按不同药用部位(根及根茎、茎、叶、果实)进行分类。综述了中药刺五加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列出部分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为刺五加的药用合理性及有效化学成分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刺五加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进行整理总结,为刺五加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三十年相关文献,对刺五加叶所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刺五加叶中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类以及有机酸类等化合物,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刺五加注射液、刺五加片(胶囊)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保健食品五加参茶能够明显改善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结论刺五加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保健价值,其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均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按照入药部位(根及根茎、茎叶、果实)进行分类,对刺五加化学成分进行了综合研究,并简要列出部分主要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其中有些化学成分已被证实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而且与刺五加的功效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刺五加多糖是从刺五加的根和根茎中提取出来的除皂苷类之外另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近年来,多糖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刺五加多糖在提取、纯化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为以后对刺五加多糖的更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刺五加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进行整理总结,为刺五加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30年相关文献,对刺五加叶所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等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刺五加叶中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类以及有机酸类等化合物,有调控心脑血管系统,抑制癌细胞增殖,降低尿糖、血糖,抗炎、抗菌、抗应激、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等药理作用。结论刺五加叶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刺五加注射液、刺五加片(胶囊)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保健食品五加参茶能够明显改善神经衰弱、失眠等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白前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其深入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CNKI、SciFinder、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查询了1981年1月—2021年4月近40年年发表的白前相关文献,对白前的化学成分及药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 白前是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nii(Decne.) Schltr.ex Levi.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Decne.) Hand.-Mazz.的干燥根茎和根,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C21甾体皂苷类、挥发油类、三萜类、黄酮类、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类、甾醇类、木脂素类等,药理活性主要有镇咳祛痰、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血栓、消化系统作用、抗感染抗病毒等。但国内外对白前的报道还是相对集中地聚焦于研究白前的甾体皂苷类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白前资源,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其他化学成分的功效,同时深入研究C21甾体皂苷类化合物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正>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始载于《本草纲目》[1]。三七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三七总皂苷、黄酮苷等,其中总皂苷以人参皂苷Rb1、Rg1和三七皂苷为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抗血栓、抗心肌缺血、抗脑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调节细胞免疫、镇痛、保肝、止血活血补血等药理作用[2]。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发现刺五加根茎主要含有苷类、黄酮类、多糖类、香豆素、木脂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改善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降血糖、抗辐射、抗肿瘤、抗疲劳等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药用植物朱砂根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砂根中含有三萜皂苷、香豆素类等多种化合物。其有效成分具有止咳平喘、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方面作用。朱砂根还具有园林观赏价值。调查中药资源及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朱砂根药用资源分布、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朱砂根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其综合利用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刺五加根有效组分在不同质量浓度下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筛选最佳有效组分,为刺五加根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分中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检测波长分别为510,550 nm。利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法,羟基自由基(·OH)清除法,1,1-二苯基-2-苦基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亚铁还原能力实验(FRAP)法测定刺五加根不同有效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不同有效组分的刺五加根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抗氧化能力越强。在O-2·清除法模型中,质量浓度为20 g·L~(-1)时,30%乙醇洗脱部位清除率(91.61±2.59)%。在·OH清除法模型中,质量浓度为1.0 g·L~(-1)时,30%乙醇洗脱部位清除率(90.29±2.06)%。在DPPH自由基清除法模型中,质量浓度为0.7 g·L~(-1)时,30%乙醇洗脱部位清除率清除率达(84.45±0.14)%。在FRAP法中,质量浓度为1.0 g·L~(-1)时,30%乙醇洗脱部位的FRAP值3 474±36.84。结论:刺五加根各有效组分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30%乙醇洗脱部位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可开发成天然的植物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2.
古绍彬  杨彬  贺嘉怡  吴影  杨剑波  李浩 《中草药》2013,44(6):709-714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筛选抗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植物提取物的体系和方法.方法 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TA1535/pSK1002以及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通过SOS/umu测试评价菊花、大蒜、生姜、银杏叶、人参、葡萄籽、绿茶、灵芝、刺五加、大豆10种植物提取物及部分提取物组合对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 大蒜、葡萄籽、绿茶、刺五加、大豆提取物有较强的抗突变能力,刺五加提取物1.5 g/L对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抑制率达67.12%;这5种植物提取物两两组合的抗细胞畸变能力明显优于单个提取物,尤以刺五加-绿茶和刺五加-葡萄籽两种组合的作用最强,其中刺五加-绿茶组合物对丝裂霉素C遗传毒性的抑制率最高达83.2%.小鼠体内实验显示,刺五加-绿茶显著降低经丝裂霉素C作用的小鼠微核率和精子畸变率,明显提高小鼠胸腺指数.结论 SOS/umu测试不仅是一种快速评价植物提取物的抗突变能力的有效方法,还可作为一种细胞保护剂快速筛选模型对候选植物提取物或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天然药物中筛选促进大脑皮质神经元轴突增长的药物。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得到不同部位的人参、刺五加、黄芪提取液。从大鼠胚胎(SD大鼠,妊娠17 d)的大脑皮质分离神经细胞原代培养;应用磷酸化神经丝H(pNF-H)抗体(轴突的标记)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a&2b)抗体(树突的标记)进行免疫染色;采用显微摄影技术及图像分析技术,测量神经细胞轴突和树突的长度。结果:人参醇提液1 mg.L-1可促进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轴突增长(P<0.05);刺五加水提取液1 mg.L-1在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轴突增长方面有效(P<0.05);从刺五加水提取液中再次分得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分,其中1 mg.L-1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显示出促进轴突增长的作用(P<0.05)。结论:人参的醇提取液和刺五加的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可能具有潜在的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德彬  刘希林  余昭芬  付琳 《中成药》2004,26(5):382-385
目的:观察藿香正气口服液(藿香、白芷、苍术、生半夏、陈皮、大腹皮)合用刺五加片对海洛因依赖脱毒后稽延性戒断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43例吸毒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44例,治疗组A48例,治疗组B51例).三组均采用盐酸洛啡西定(LFX)脱毒治疗12d,脱毒后对照组服模拟制剂,治疗组A脱毒后服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和刺五加片60d,治疗组B从服用LFX脱毒开始即服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和刺五加片.两治疗组停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和刺五加片10d后,分别观察1周内3组相关稽延性戒断症状并评分,1年后尿检调查复吸情况.结果:3组戒断症状评分,治疗组B低于治疗组A(P<0.01),治疗组A低于对照组(P<0.01).1年后复吸率治疗组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低于治疗组A(P<0.05).结论:提示藿香正气口服液合用刺五加片能缓解早期戒断症状和中期稽延性戒断症状,有降低1年复吸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作为中药复方的效应单元,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防治血管性痴呆(VD)方面具有选择性高、针对性强等特点,故单味中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涉及补虚类(人参、何首乌、刺五加、黄芪、红景天)、活血化瘀类(银杏、丹参、川芎、姜黄、灯盏花)、清热类(黄芩、知母、地黄、栀子)及其他类(千层塔、葛根、丁香).其作用机制主要有:①增加ATP酶等活性物质含量,抑制氧化应激;②调节脑内胆碱能系统相关蛋白、基因、神经递质表达;③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少钙内流、防止自由基形成造成的神经元损伤等.补虚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VD研究较多.中药有效成分作用多途径、多靶点,干预了VD病理生理过程的多个环节,为促进临床用药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方向,同时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期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球磨粉碎技术对刺五加中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球磨粉碎技术对刺五加中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冷浸法处理,以紫丁香苷、刺五加苷E、异嗪皮啶质量分数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不同处理时间的刺五加球磨粉、粗粉、中粉和细粉。结果随着粉碎粒度的变细,刺五加中有效成分提取率明显提高,球磨粉–超声〉球磨粉–冷浸〉细粉–超声〉中粉–超声〉粗粉超声〉中粉–冷浸〉细粉–冷浸〉粗粉–冷浸。其中球磨粉超声60 min与常规粉碎的粗粉、中粉及细粉超声60 min对比,紫丁香苷提高11.05%~56.56%、刺五加苷E提高26.04%~114.74%、异嗪皮啶提高24.10%~84.64%。结论球磨粉碎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刺五加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和提取速率,缩短样品前处理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部分中药对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用小鼠跳台法和避暗法观察了临床常用补心、补肾、活血化淤以及安神等中药对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何首乌、枸杞子、刺五加、补骨脂、杜仲、菟丝子、人参、远志、酸枣仁、黄芪、党参、葛根、川芎等均能显著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记忆获得障碍,葛根、人参、党参、刺五加、杜仲、川芎等还能拮抗40%乙醇所致的小鼠记忆再现障碍,葛根、人参、刺五加对正常小鼠记忆获得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析因设计与中医补气生血方剂最佳药效配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析因设计分析补气生血方剂对失血性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寻求其发挥最佳药效的方剂配伍。方法:将因素A补气药的12个水平: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灵芝与因素B补血药的6个水平: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龙眼肉,按12×6析因设计法组成72个补气生血方剂。小鼠眼眶放血0.5 mL/每只复制失血性血虚模型,测定造模后第1,4,7,10天小鼠外周血细胞值。选用RBC,HGB,HCT为指标,根据析因设计重复测量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时间点各补气生血方剂对RBC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气药与补血药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补气药各水平对RBC,HGB,HCT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黄芪效果最佳。补血药各水平都有升高RBC,HGB,HCT的作用,各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当归效果最佳。黄芪当归配伍补血作用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补气药对补气生血方剂作用的影响大于补血药,黄芪当归为最佳药效配伍。  相似文献   

19.
三七总皂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探讨三七总皂苷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效果、作用机制。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三七总皂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理作用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三七总皂苷及其有效成分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三七总皂苷及其有效成分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能够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抗自由基毒性损伤、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凋亡调控基因、促进周围神经细胞再生等作用,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为今后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周倩  孙立立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0):768-771
目的 对甘草及不同炮制品进行化学成分比较研究,分析蜜炙对甘草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对甘草、炙甘草和清炒甘草进行了色谱图的比较分析,同时通过测定葡萄糖、果糖、5-羟甲基糠醛(5-HMF)含量分析了辅料蜂蜜在蜜炙过程中对甘草化学成分产生的影响。结果 甘草经炮制后化学成分之间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显著增加,新产生了5-羟甲基糠醛,清炒法与蜜炙对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同。结论 甘草经蜜炙后成分比例的改变和蜂蜜的加入可能为甘草蜜炙后增强补脾作用的物质基础,这些变化为加蜜和加热同时作用的结果。上述研究可为探讨甘草蜜炙原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