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飞  韦桂宁 《中国药师》2016,(3):578-581
摘 要 目的: 综述近年来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腹泻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腹泻实验研究的文献并进行详述。结果: 主要概述近年来国内有关诃子、乌梅、葛根、白头翁、石榴皮等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抗腹泻功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论:目前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腹泻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尚不够广泛深入,需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栀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明确其差异标志物,为栀子与炒栀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精细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同时测定对栀子炒制前后样品进行分析,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对栀子与炒栀子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筛选出导致差异的特征性成分。结果 栀子炒制前后指纹图谱中共有15个峰,其中12个峰为两者所共有,栀子与炒栀子对照指纹图谱的全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91,而去除栀子苷积分后建立的精细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80,低于0.90,可基本实现两者区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栀子与炒栀子可明显分为2类,并筛选得到贡献度较大的4个差异标志物,分别为峰3、5、9(栀子苷)、11(西红花苷I);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栀子炒制后栀子苷、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II含量显著降低,而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含量显著升高。结论 栀子炒制前后成分差异显著,建立的精细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有效区分栀子与炒栀子,筛选得到的差异标志物可为其质量标志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挖掘栀子对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共同干预机制,明确解毒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共性靶点与关键通路。方法 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百科全书(ETCM)、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以及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收集栀子的活性成分,运用TCMSP、STTICH、Swiss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从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GeneCard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TTD疾病数据库搜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靶点,将2者取交集得到的靶标导入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运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同时运用DAVID软件对交集靶标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栀子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作用。结果 从栀子中共筛选出68个活性成分,包括山柰酚、芹菜素、槲皮素、熊果酸、京尼平苷、栀子苷等,栀子活性化合物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治疗靶点有205个,主要包括IL6、AKT1、INS、IL1B、VEGFA、TP53、MAPK3、CASP3、JUN、EGFR、MMP9等。分子对接显示栀子的有效成分芹菜素、槲皮素、山柰酚、熊果酸等与IL6、AKT1、IL1B、TP53、MAPK3、CASP3、MMP9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栀子主要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低氧诱导因子-1(HIF-1)、(叉头框蛋白) FoxO、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共性干预的作用。结论 栀子对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共性干预主要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调控细胞凋亡等过程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10批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不同产地的10批栀子药材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二糖苷及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方法 采用HPLC测定栀子苷、京尼平龙胆二糖苷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环烯醚萜苷含量。结果 江西产栀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高。结论 不同产地栀子药材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 对半边莲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和分析。方法: 对近年来有关半边莲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半边莲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对内皮细胞的调节、镇痛消炎、抑制α 葡萄糖苷酶、抗心肌缺血再灌注等药理作用。结论: 半边莲中含有许多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产生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吴婷  鄢连和  朱美晓 《中国药师》2015,(6):1011-1014
摘 要 查阅相关古籍和文献,对历代栀子炮制方法加以归纳、总结,理清栀子炮制的发展过程。并通过查阅现代栀子炮制研究文献,综述栀子炮制品的制备工艺、成品质量控制和药理作用等研究进展,为栀子的炮制以及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综述近五年来蒲公英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方法: 搜集近五年来蒲公英不同提取物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文献,从蒲公英中有效成分多糖,三萜类,植物甾醇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等方面阐述其抗肿瘤活性。 结果: 蒲公英具有抗肿瘤作用。蒲公英有效成分多糖可以有效的阻止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羽扇豆醇能削弱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活性,β-谷甾醇能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等。结论:蒲公英可以有效的治疗胰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蒲公英其他有效成分是否具有抗肿瘤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为其成为潜在的临床抗肿瘤中药提供完备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敏  王俭勤李平 《中国药师》2016,(11):2133-2137
摘 要 目的:介绍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介绍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概况,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结果: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取得良好的进展。结论: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慢性肾炎的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研究栀子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与肝肾毒性的关联度。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栀子、炒栀子、姜栀子、焦栀子、栀子炭不同炮制品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酸、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Ⅱ 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栀子不同炮制品水提液(7.5 g/kg)连续3 d大鼠ig给药,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肌酐(CREA)、尿素氮(BUN)的含量,使用Origin 9.1软件中的PLS算法分析栀子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与肝肾毒性的关联度。结果 栀子炮制后栀子苷、西红花苷I和西红花苷Ⅱ的含量不同程度的降低,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和栀子苷酸含量在部分炮制品中升高;栀子及炮制品对正常大鼠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生栀子>炒栀子>姜栀子>焦栀子>栀子炭);PLS分析表明6种主要化学成分中栀子苷与西红花苷I的变量重要性值均超过0.8。结论 栀子苷与西红花苷I可能是栀子肝肾毒性的物质基础,通过炮制降低栀子肝肾毒性的作用可能与炮制后栀子苷与西红花苷I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分子网络研究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 借助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四逆散的活性成分,筛选条件为口服利用率、药物相似性和血脑屏障透过率,并挖掘四逆散活性成分靶点和抑郁症的治疗靶点。利用韦恩图找到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对应相应成分定义为四逆散抗抑郁的有效成分。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进行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预测,并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交集靶点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最后使用Cytoscape 3.6软件进行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有效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的构建和拓扑分析。结果 筛选出了四逆散107个有效成分和28个重要的抗抑郁症靶点。四逆散抗抑郁症的重要靶点显著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钙信号通路等10个信号通路中。结论 本研究从分子网络的角度初步揭示了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其主要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以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为中心的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孙兴姣  李红娇  刘婷  李骁 《中国药事》2018,32(2):201-209
目的:阐述麻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为麻黄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查阅麻黄属植物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其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概况。结果:麻黄中主要的化合物有麻黄碱类、挥发油类、黄酮类、多糖类和少量的有机酸。目前在麻黄属植物麻黄中麻黄碱的应用十分广泛,除以中药配方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种化学药品以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作为有效成分,主治咳嗽。对其挥发油类、黄酮类的临床应用研究不多。麻黄联合化学药品共同使用,弥补了传统中药配方煎熬过程中有效成分的丢失,可以使治疗效果更明显。麻黄多糖抗炎、镇痛、对免疫的影响作用机制尚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麻黄作为传统中药,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考察不同浓度舒肝宁注射液配制后成品液在不同条件下的质量及稳定性。方法 将10 mL或20 mL舒肝宁注射液与250 mL 10%葡萄糖溶液配伍后,放置于室温、光照(4 500 Lx)、40℃恒温环境下,在不同时间点考察舒肝宁注射液的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有效成分(绿原酸、栀子苷和黄芩苷)的含量。结果 舒肝宁注射液成品液在放置过程中性状无明显变化。室温和光照对pH值的影响较小,40℃恒温时低浓度和高浓度溶液随着时间的延长,pH值略有下降。舒肝宁注射液成品液在室温、光照和40℃恒温条件下不溶性微粒24 h内没有超限,符合药典规定。舒肝宁注射液在室温下放置12 h,低浓度和高浓度溶液中3种成分绿原酸、栀子苷、黄芩苷含量变化均不大;24 h光照和40℃恒温条件下3种成分含量均有下降,而40℃恒温对其影响更大。结论 舒肝宁注射液在光照和40℃恒温条件下绿原酸、栀子苷和黄芩苷含量均有下降,室温时比较稳定、下降较少。因此配制后的舒肝宁注射液应放置在室温条件,避免强光照射;建议成品液尽可能在12 h内输注;超过24 h后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3.
曹静  汪萌芽 《安徽医药》2020,41(5):497-500
目的 探讨栀子苷对睡眠剥夺(S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50只,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睡眠组(正常饲养,不进行睡眠剥夺与治疗)10只、SD组(建立SD模型)10只、栀子苷低剂量组(建立SD模型并栀子苷10 mg/kg干预)10只、栀子苷中剂量组(建立SD模型并栀子苷20 mg/kg干预)10只、栀子苷高剂量组(建立SD模型并栀子苷40 mg/kg干预)10只。采用轻触+换笼的方法,建立SD模型。栀子苷干预一周后,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能力(穿越平台次数、第一次到达原平台时间)。结果 干预一周后,SD组大鼠第1天到第7天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穿越平台次数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栀子苷低、中、高剂量组逃避潜伏期明显低于SD组,穿越平台次数多于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栀子苷低剂量组逃避潜伏期长于栀子苷中、高剂量组,栀子苷中剂量组逃避潜伏期长于栀子苷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栀子苷低剂量组比较,栀子苷中、高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多,第一次到达原平台时间延长;栀子苷中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少于栀子苷高剂量组,第一次到达原平台时间长于栀子苷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大鼠存在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栀子苷对S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改善作用,且高剂量(40 mg/kg)栀子苷的改善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茵栀黄颗粒中栀子苷、山栀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和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的一测多评法,验证该方法在茵栀黄颗粒质量控制应用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栀子苷为内参物,建立该成分与山栀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和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利用相对校正因子来计算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同时用外标法测定茵栀黄颗粒中栀子苷等4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对一测多评的计算值和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验证一测多评法在茵栀黄颗粒中应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结果 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缺少对照品的情况下,以栀子苷为内标同时测定栀子苷、山栀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和京尼平-1-β-D-龙胆二糖苷的一测多评法可用于茵栀黄颗粒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阿尔采末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Aβ毒性级联损伤是其核心病理之一。栀子苷是栀子的主要有效成分,其苷元为京尼平。实验研究表明,栀子苷和京尼平具有抗Aβ毒性损伤、抗氧化应激,抗内质网应激、抗炎症反应及促进神经生长作用。从分子作用机制角度综述近年来栀子苷及京尼平治疗AD和神经保护作用的有关文献,以期为栀子治疗AD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王同瑾  张晏航  路娟  柴瑞平  陈曦 《药学研究》2018,37(11):621-624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索生脉注射液的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方法获取生脉注射液的有效成分,通过BATMAN-TCM构建的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生脉注射液有效成分的体内作用靶标及相关通路,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通路富集分析功能,阐述生脉注射液的多成分-多通路作用机制。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共计发现295个有效成分,直接或间接涉及体内4 891个靶标,552种相关疾病。关键成分是,锦葵酸、腺苷、蝙蝠葛碱、维生素B12、十四醇、腺苷三磷酸肌醇。关键靶标是亚当金属肽酶结构域8、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TP结合盒亚家族成员1、花生四烯酸15脂肪氧化酶、腺苷A1受体、缓激肽受体B2、一氧化氮合酶3、乙酰胆碱酯酶、丁酰胆碱酯酶。关键疾病是炎症反应、乳腺癌、心血管疾病、前列腺癌、哮喘、脓毒症、动脉粥样硬化、帕金森氏病、阿尔兹海默病、精神分裂症。涉及通路是糖酵解/糖异生、柠檬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戊糖和葡糖醛酸盐相互转化、果糖与甘露糖代谢、半乳糖代谢、抗坏血酸与醛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伸长、脂肪酸降解。结论 生脉注射液主要通过多成分协同起效的机制起到抗炎、抗乳腺癌等疾病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生脉注射液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相关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苞雪莲有效成分(石油醚活性部位及其主要单体成分二十八烷)的抗缺氧药效学。方法 首先采用常压密闭缺氧耐受力实验和急性减压缺氧耐受力实验联合评价大苞雪莲石油醚部位和二十八烷的抗缺氧活性,然后采用3种化学中毒缺氧模型(氰化钾、亚硝酸钠、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进行其抗化学中毒缺氧活性的药效学评估。结果 大苞雪莲石油醚部位和二十八烷可以有效延长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P<0.01),降低急性减压缺氧小鼠的死亡率(P<0.01),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化学中毒缺氧药效学研究表明,石油醚部位和二十八烷在化学中毒缺氧实验中的小鼠存活时间均明显大于乙酰唑胺(P<0.05)。结论 大苞雪莲石油醚部位和二十八烷具有良好的抗缺氧活性。  相似文献   

18.
吴丹  刘梅  李晰  张旸  张琰 《中国药师》2018,(7):1295-1299
摘 要 目的:建立清胃理肠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法对枳实、栀子、延胡索、厚朴、莱菔子进行定性鉴别,HPLC法对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TLC斑点分离清晰,阴性无干扰。厚朴中有效成分厚朴酚、和厚朴酚分别在22.81~365.00 μg·ml-1、6.59~211.0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00%,100.13%,RSD分别为0.75%,1.00%(n=6)。结论: 该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可为清胃理肠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研究加味小柴胡汤各提取部位的有效成分对幽门螺杆菌(Hp)的体外抑制效果。方法: 对6 姜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柴胡皂苷a等有效成分进行抑菌试验,琼脂扩散实验采用牛津杯的方法,按一定菌浓度混合培养基铺菌层,每孔100 μl药液,培养3 d,测量抑菌圈直径;液体稀释实验采用梯度稀释法,在试管内加入1 ml含药培养基和50 μl菌液,培养3 d,观察浑浊情况并计算最小抑菌浓度(MIC) 。结果: 6 姜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柴胡皂苷a等有效成分抑菌效果均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盐酸小檗碱组的抑菌效果优于其他3个给药组 (P<0.05)。结论: 确定了6 姜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柴胡皂苷a等有效成分均对Hp有抑制作用,为研究加味小柴胡汤方抑制Hp的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白芍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白芍的活性成分。借助PubChem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白芍有效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筛选肝纤维化对应靶点,利用Venn2.1.0获得白芍与肝纤维化疾病的共同靶点。使用Cytoscape3.9.0软件构建“白芍-有效成分-交集靶点-肝纤维化”网络图,预测主要活性部位,使用String数据库绘制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有效作用靶点进行GO分析及Pathway中的KEGG进行富集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白芍有效成分6个,作用靶点213个;肝纤维化靶点155个;白芍治疗肝纤维化的靶点49个;主要活性成分是山萘酚、芍药苷、白桦脂酸及β-谷甾醇。GO富集分析显示269个生物过程、30个细胞组成、64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67条通路。结论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研究白芍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表明白芍具有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等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