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确定野葛块根和藤茎的最佳采收年限,为野葛的野生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种植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的野葛块根及藤茎葛根素含量。结果一年生块根和藤茎葛根素含量均最低,分别为1.82%和1.25%;而五年生葛根和二年以上藤茎含量最高,分别为7.86%和3.02%。结论采收五年生的野葛块根入药和二年生以上藤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野葛块根和藤茎的最佳采收年限,为野葛的野生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种植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的野葛块根及藤茎葛根素含量。结果一年生块根和藤茎葛根素含量均最低,分别为1.82%和1.25%;而五年生葛根和二年以上藤茎含量最高,分别为7.86%和3.02%。结论采收五年生的野葛块根入药和二年生以上藤茎较好。  相似文献   

3.
4.
通过石蜡切片技术,对贵州、云南和湖南产天门冬块根进行结构比较。结果发现,贵州凯里天门冬块根的表皮细胞数量为6~7列,湖南通道天门冬和云南曲靖天门冬较少,为4~5列;湖南通道天门冬块根内皮层具有非常明显的凯氏带,细胞壁增厚明显,贵州凯里和云南曲靖天门冬凯氏带不明显或没有凯氏带;贵州凯里天门冬木质部和韧皮部束相互间隔排列的数量为20~35个,湖南通道天门冬为15~30个,云南曲靖天门冬为7~15个。结果表明,表皮细胞数量的多少、内皮层中凯氏带的有无及壁是否增厚、木质部和韧皮部束相互间隔排列的数量是3个居群天门冬显微鉴别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黄独鲜块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等方法,对鲜黄独块茎Dioscorea bulbifera的9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学技术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鲜黄独药材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依次为6-羟基-2,10,10-三甲氧基-9-蒽酮(1)、薯蓣皂苷元(2)、豆甾醇(3)、3,7-二甲氧基-5,3,4-三羟基黄酮(4)、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菲(5)、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菲(6)、2,7-二羟基-4-甲氧基菲(7)、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8)、壬二酸(9)、8-表黄独素E(10)、1,7-双-(4-羟基苯基)-4E,6E-庚二烯-3-酮(11)、黄独素B(12)、二十五烷酸-α-单甘油酯(13)、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14)、1,7-双-(4-羟基苯基)-1E,4E,6E-庚三烯-3-酮(15)、6-乙氧基-1H-嘧啶-2,4-二酮(16)、3,5,4'-三羟基联苄(17)、黄独素F(1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7,9,13,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与鼻部解剖的异常情况的相关性,以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对8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体检的健康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者鼻部解剖结构是否有差异。结果: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多出现中重度的鼻中隔偏曲,其钩突多表现异常,且有中鼻甲异常,患者筛泡较为肥大,且鼻丘有过度发育,部分患者还出现有眶下气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多伴有鼻部解剖结构的异常,医生可根据患者的CT等辅助对患者进行判断,以给予更好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野葛葛根素积累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野葛块根中葛根素积累的动态规律,为确定野葛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以及野葛藤蔓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时期的野葛块根及藤蔓葛根素含量。结果:野葛块根中葛根素动态积累有一定规律,葛根素含量以4~5年生块根最高,6年生块根含量降低;每年的11~12月块根中葛根素含量达到全年最高值;当年生藤蔓含葛根素约1.4%。结论:野葛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采挖4年生块根为宜;此时藤蔓葛根素含量不低,值得作为提取葛根素的另一重要原料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8.
野葛及药材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解野葛生长习性和葛根活性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以实地调查的方式观测野葛的生长发育情况,《中国药典》方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高效液相法测定葛根中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苯酚-硫酸法测定葛根多糖含量.结果:初步揭示了野葛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现葛根中各活性物质含量变化有一定规律,1 ~12月份中以8,9月份各活性物质含量最高,不同年限葛根各活性物质含量随年限增长而增高.结论:研究了野葛生长发育过程与葛根各活性物质积累之间的关系和机制,为野葛的采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野葛块根中葛根素积累的动态规律,为确定野葛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以及野葛藤蔓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时期的野葛块根及藤蔓葛根素含量.结果:野葛块根中葛根素动态积累有一定规律,葛根素含量以4-5年生块根最高,6年生块根含量降低;每年的11~12月块根中葛根素含量达到全年最高值;当年生藤蔓含葛根素约1.4%.结论:野葛的最佳采收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采挖4年生块根为宜;此时藤蔓葛根素含量不低,值得作为提取葛根素的另一重要原料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麦冬块根形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研究麦冬块根的形成部位、形成时期以及块根增长、增粗和体积膨大的规律!为麦冬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麦冬块根为不定根的皮层细胞膨大而成。形成过程历时6个月,形成时期相对集中于11月和次年3月。块根一经形成即迅速膨大,开始45天内可达体积的80%左右,而且,块根的直径增长速度大于其长度,与前人报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野葛种质资源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野葛RAPD分子标记技术并对野葛种质资源遗传背景进行探讨。方法:结合葛根素的测定,应用RAPD技术对11个产地野葛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葛根素含量在3.26%~7.10%,8条引物共扩增出45条带,其中37条呈多态性,发现RAPD多态位点为82.22%,证明在野葛种质资源中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我国野葛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些遗传分化是野葛种质资源筛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葛根产地、气候因子、葛根总黄酮、葛根多糖含量及药用抗氧化活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气候因子与葛根品质形成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葛根总黄酮和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并分析葛根产地和气候因子及各组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葛根总黄酮ABTS+清除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P<0.05);海拔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年日照时数与总黄酮含量呈负相关;总黄酮含量与总黄酮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海拔越低,年日照时数越长,则总黄酮含量越低,而总黄酮ABTS+清除率越高。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与无霜期呈负相关(P<0.05),与7月均温呈负相关(P<0.01);无霜期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7月均温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P<0.05);葛根多糖含量与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无霜期越短,7月均温越低,则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而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越高。7月均温均与葛根样品中总黄酮、多糖含量均呈相关性(P<0.05),7月均温越低,葛根总黄酮含量越高,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葛根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越强。结论 葛根对ABTS+的清除能力比DPPH+强,各产地气候因子、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核心气候因子诱导葛根药用活性成分形成的内在规律展开进一步研究将为揭示葛根道地性形成机制及后续拟境调控葛根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的工艺优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的工艺。方法:考察AB-8,D-101,HPD-100,S-8 4种不同极性吸附树脂对葛根中总黄酮和葛根素的静态吸附及解吸性能,筛选树脂型号;以葛根素、总黄酮转移率和纯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其吸附和洗脱条件。结果:选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优选的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1.0 g.mL-1,葛根与大孔树脂质量比1∶2,径高比1∶6,用2 BV水洗除杂,加2 BV 80%乙醇以2 mL.min-1洗脱。转移率均>92%,所得葛根总黄酮纯度达80%,葛根素质量分数25%。结论:AB-8型大孔树脂用于富集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效果最佳,是一种理想的分离纯化介质,且优选的工艺操作简单、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14.
葛根总黄酮分散片的药动学研究及其与愈风宁心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并与市售愈风宁心片进行比较。方法:大鼠灌胃给药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受试制剂)及市售片(参比制剂)混悬液,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各时间点的血药浓度,用统计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分散片与市售片的Cmax分别为(20.21±0.18),(9.90±0.25)mg·L-1;分散片的Tmax=(0.50±0.03)h,市售片Tmax=(1.09±0.02)h;分散片相对于市售片的生物利用度为182.68%。结论:葛根总黄酮分散片吸收快,起效时间明显提前,生物利用度明显优于市售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阐释中药葛花和人参在化学和药效学层面的配伍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与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RRLC-Q-TOF-MS)分析葛花人参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流动相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12 min,15%B;12~20 min,15%~50%B),流速0.4 m L·min~(- 1),样品进样量5μL。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统计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并对2味中药配伍进行药效学实验。结果:鉴定了葛花和人参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质谱负离子模式时,配伍合煎液中尼泊尔鸢尾素,6″-O-木糖黄豆黄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f等含量明显增高。通过PCA分析,可以明显区分配伍前后的2个组分。酶活性实验葛花对酶反应有促进作用,体内实验中3个考察指标有显著变化。结论:葛花和人参配伍在体内外实验中的解酒护肝作用明显,并且检测出了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变化,为临床应用和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野葛藤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野葛Pueraria lobata藤茎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3'-甲氧基大豆苷元(1),芒柄花素(2),染料木素(3),大豆苷元(4),大豆苷(5),染料木苷(6),芒柄花苷(7),5-羟基芒柄花苷(8),毛蕊异黄酮(9),6"-O-乙酰基染料木苷(10),6"-O-乙酰基大豆苷(11),葛根素(12).结论: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6~8为首次从野葛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葛根的ITs,psbK-psbI,trnH-psbA序列信息对不同产地葛根进行分类,为分析不同产地的葛根药材提供依据.方法:采集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北共8个居群24份葛根样品,提取DNA,扩增ITS序列、psbK-psbI及trnH-psbA序列、测序,通过序列比对,根据差异划分基因型或单倍型.结果:ITS1,ITS2序列各有1个单碱基突变,5.8S序列有1个单碱基突变;psbK-psbI序列有2个单碱基突变;trnH-psbA序列有1个单碱基突变,还有1段10个碱基的缺失突变.结论:利用ITS序列将葛根划分成4个基因型,根据psbK-psbI和trnH-psbA序列均将葛根划分成2个单倍型,为进一步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进一步研究野葛Pueraria lobata干燥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2个化合物:β-谷甾醇棕榈酸酯(1),β-谷甾醇(2),葛香豆雌酚(3),羽扇豆醇(4),羽扇豆酮(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6),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7),槐香豆素A(8),香豆雌酚(9),尿囊素(10),大豆苷元(11),芒柄花素(12),3′-甲氧基大豆苷元(13),芒柄花苷(14),3′-羟基大豆苷元(15),染料木苷(16),大豆苷(17),8-甲氧基芒柄花苷(18),5-羟基芒柄花苷(19),(-)-puerol B 2-O-glucopyranoside(20),(6S,9R)-长寿花糖苷(21)和蔗糖(22)。结论:化合物1,5~8,15,18,21和22为首次从野葛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7,15,18,21和22为首次从葛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确定大别山野葛根异黄酮的超声辅助最佳提取工艺与还原力。方法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4因素5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利用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条件,并测定优化工艺条件下葛根异黄酮提取液的还原力。结果 大别山野葛根异黄酮300 W功率的超声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75%、液料比35 mL·g-1、处理时间35 min、处理温度50 ℃,此工艺条件下葛根异黄酮得率为24.18%,相对误差仅3.02%;葛根异黄酮还原力的EC50值为0.135 mg·mL-1结论 响应面法适用于对葛根异黄酮超声辅助提取得率进行回归分析和参数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广西地桃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抗菌作用。方法:108只KM小鼠随机分成9组,正常组,模型组,地桃花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g·kg-1),头孢唑林组(0.5 g·kg-1),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地桃花水提物20 g·kg-1,头孢唑林钠0.5 g·kg-1),左氧氟沙星组(0.09 g·kg-1),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地桃花水提物20 g·kg-1,左氧氟沙星0.09 g·kg-1),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滴鼻法建立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模型,小鼠在接种菌液24 h后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给药4 d,头孢唑林针剂im给药,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片剂ig给药,每日1次;地桃花水提物ig给药,每日2次;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小鼠肺组织菌落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免疫球蛋白Ig G,Ig M的含量,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细菌性肺炎模型小鼠的抗菌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地桃花水提物中、高剂量组的小鼠肺组织菌落数分别为(7.212±0.578),(6.210±0.570)×108CFU·g-1,头孢唑林组、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小鼠肺组织菌落数分别为(3.928±0.165),(2.042±0.076)×108CFU·g-1,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且地桃花+头孢唑林组肺组织菌落数显著低于头孢唑林组(P0.01);左氧氟沙星组、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肺组织菌落数分别为(5.375±0.837),(4.880±0.233)×108CFU·g-1,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且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菌落数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组(P0.01)。地桃花水提物中、高剂量组,以及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均可减少支气管炎性渗出物和肺泡炎性细胞浸润,促进肺泡结构恢复正常。地桃花水提物高剂量组,以及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均可减少小鼠血液WBC,NEU%,NEU和血清Ig G,Ig M水平(P0.05,P0.01)。结论:地桃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体内抗菌作用。地桃花分别与头孢唑林钠、左氧氟沙星联合使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不同程度的联合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