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丹参不同居群的生物量与活性成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优质丹参新品种选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来自不同居群丹参根的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根的总丹参酮与总丹酚酸的含量。结果:四川中江丹参的单株生物量、山西丹参的丹参酮ⅡA、四川中江丹参的隐丹参酮和总丹参酮、河北的高茎类型的丹参素、四倍体丹参的丹酚酸B和总丹酚酸的含量分别高于其他样品。以单株生物量和各活性成分含量乘积为考察指标,四川中江丹参的各成分的单株乘积值均高于其他样品。结论:结合丹参的生物量与各活性成分含量可以认为,四川中江丹参可以作为一份质量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不同浓度氮磷配比对丹参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年生丹参种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定期浇灌营养液进行盆栽试验。于不同生长时期动态取样,测量丹参株高、地上鲜重、根鲜重、根干重及活性成分含量等指标。研究氮磷元素对丹参生长、干物质积累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以期探寻兼顾产量和质量的氮磷配比及适宜施肥量。结果表明:1高浓度氮肥有利于丹参地上干物质积累,低浓度氮肥促进丹参干物质积累向地下转移,N_1P_1配比使丹参干物质积累向地下转移的时间提前;2回归分析表明在丹参生长前期(7月初以前),将氮肥和磷肥分别按1.521,0.355 g·L~(-1)的浓度作为基肥施入可促进丹参生长,在丹参生长后期(8月中旬以后),氮肥和磷肥按2.281,0.710 g·L~(-1)的质量浓度进行追肥可促进根干物质积累;3丹参的5种活性成分含量均随氮肥浓度升高而降低,随磷肥浓度升高而升高。氮肥-磷肥2∶3配施较适合丹参酚酸类成分的积累,按1∶2配施较适合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长年限对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年限对山东白花丹参及紫花丹参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生长年限白花及紫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1年生白花丹参5种脂溶性成分总含量为6.18mg·g-1,2年生总含量为3.63mg·g-1,而1年生紫花丹参5种脂溶性成分总含量为7.08mg·g-1,2年生总含量为7.06mg·g-1;1—2年生白花丹参中水溶性成分总量分别为44.44mg·g-1和43.19mg·g-1,紫花丹参分别为38.89mg·g-1和49.12mg·g-1。结论:比较丹参活性成分总含量,白花丹参以1年生质量为佳,紫花以2年生综合品质为佳;相同砂质土壤栽培条件下的紫花丹参质量高于相同年限的白花丹参。  相似文献   

4.
唐晓清  王康才  陈暄  吴健  余伯阳 《中草药》2006,37(5):753-758
目的为了选育出适合于江苏省栽培的优质丹参品种,也为丹参品种的系统选育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对不同类型丹参根内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及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进行了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对其总丹参酮和总丹酚酸的量进行分析,同时对4种类型丹参后期生物量进行了分析;并采用Exce l和SPSS软件对其生物量与脂溶性、水溶性成分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4种类型的丹参的后期生物量积累不完全一致,并且总丹参酮、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丹参素和总丹酚酸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生物量与有效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生物量与成分间呈负相关,脂溶性成分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各类型的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ZY)、0.942(DY)、0.715(XY)、0.960(ZC);水溶性成分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各类型丹参的丹参素与丹酚酸B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6(ZY)、0.416(DY)、0.841(XY)、0.618(ZC)。但是两大类成分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各类型的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的积累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不同类型丹参中以小叶型为最佳,其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量均高于其他3种类型,但其他类型的质量也远高于《中国药典》标准。  相似文献   

5.
不同连作年限对白花丹参生长及其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花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田间统计,采用HPLC测定不同连作年限白花丹参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含量。结果表明,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地下部鲜重下降80.47%,干重下降79.42%;正常生长条件下的白花丹参根粗为0.3~0.5 cm,而连作2年后的丹参根粗为0.2~0.4 cm,表明根粗是造成白花丹参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连作2年后白花丹参中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新酮、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平均降幅分别为35.26%,32.26%,19.35%,3.39%,64.40%,66.93%。结果表明连作障碍对白花丹参生长和质量的最大影响期为连作第2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黄芩生长发育及其活性成分积累的关键物候期.方法:将从山东莱芜收集的黄芩种子分别在北京房山和山东莱芜进行播种,选择萌芽期、展叶期、花果中期、花果末期、枯黄期收集黄芩的地上部和地下部,测定其主根长度、根鲜重、根径、茎长度.利用HPLC测定根中黄芩苷、黄芩素的含量;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利用RT-PCR方法分析根组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1,PAL2,PAL3)、肉桂酸-4-羟基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oyl-CoA ligase,4CL)、查尔酮合成酶(chaleone synthase,CHS)、葡萄糖苷酸酶(glucuronidase,GUS)和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lucuronate:baicalein 7-O-glucuronosyltransferase,UBGAT)的转录水平.结果:从幼苗期至展叶期,黄芩地上部生长较快,而根部的生长主要集中在花果中期至枯黄期.黄芩整个生长发育阶段总黄酮含量的变化不显著、黄芩苷含量逐渐上升、黄芩素含量逐渐下降.黄芩苷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基因PAL,4CL在枯黄期表达水平量最高;CHS转录水平则在花果中期-花果后期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后在枯黄期下降.结论:结合黄芩活性成分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分析,展叶期和枯黄期可能是影响黄芩生长发育和活性成分含量的主要物候期.  相似文献   

7.
陈磊  陆茵  郑仕中 《中草药》2009,40(3):476-479
利用Pubmed收集了丹参相关的文献600余篇,整理了近年来与丹参药理机制研究相关的文献报道,归纳出丹参的药理活性成分,揭示单味中药丹参中多成分、多靶点的整合效应,并试图找出丹参中发挥抗肿瘤药理作用的结构母核,提出以结构母核为基础研究丹参药理活性成分的整合效应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裕丹参K,Cu,Na,Mg,Fe,Zn,Ca,Mn 8种微量元素含量,探讨裕丹参在生长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和药材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裕丹参根和生长环境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指标成分含量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和评价。结果:裕丹参在不同生长时期各微量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生长期与Cu存在显著正相关,与Zn,Ca,Mn存在显著负相关,一年生裕丹参质量综合得分最优;指标成分含量与Mn呈极显著负相关,与Zn,Ca呈显著负相关,与Cu,Fe,Na呈正相关;土壤中Mg,Fe,Ca,Mn与药材中Zn,Ca,Mn均呈相关趋势,Mn与药材中Cu呈极显著负相关趋势;药材中K,Mg含量随生长时期变化逐渐增加且一年生裕丹参总体得分为最优。结论:不同时期裕丹参微量元素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土壤中微量元素影响药材微量元素发生变化,药材中微量元素与指标成分关系密切,与药材质量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该文主要研究从萌发到移栽5个不同发芽阶段对黄芩种苗生物量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采集不同发芽阶段的黄芩种苗,测定其根长、芽长、根径及根重,利用HPLC测定根中的黄芩苷、野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黄芩种苗的萌发,黄芩的各个生物学指标均升高,但根部折干率从32.90%下降至27.96%。野黄芩苷和黄芩素的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芽/根值为0.35时达到最大,质量分数分别为3.22,3.89 mg·g~(-1),黄芩苷含量在芽/根值为0.23时最高,质量分数为107.39 mg·g~(-1),汉黄芩苷在芽/根值为0.06时含量最高,质量分数为16.11 mg·g~(-1),汉黄芩素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芽/根值为0.50时达到最大值,质量分数为0.88 mg·g~(-1)。当芽/根值为0.35时,黄芩种苗中的野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达到或接近发芽阶段的最大值,可用芽/根值作为黄芩种苗活性成分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制剂中活性成分的HPLC同时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复方丹参片等制剂的质量标准 ,对复方丹参片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HPLC DAD法。结果 :建立了可同时测定复方丹参制剂中活性成分的HPLC法 ,并对市场上的多种复方丹参制剂进行了定量分析。结论 :该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 ,适宜于复方丹参制剂的全面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鄂西北地区房县竹叶柴胡为样本,研究柴胡总皂苷,挥发油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竹叶柴胡的最佳采收期。方法以柴胡总皂苷的含量、挥发油的吸光度为指标,采用紫外-可见光光度法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采收期竹叶柴胡中的柴胡总皂苷,挥发油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柴胡总皂苷的含量8月份最高;挥发油的含量7月份最高。结论确定了鄂西北地区竹叶柴胡的最佳采收期,为鄂西北地区柴胡药材的GAP种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生长期粉葛不同部位中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动态积累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探讨粉葛不同部位适宜采收期及其地上茎叶的资源化利用.方法:采用HPLC技术对不同生长期粉葛不同部位中4种主要黄酮类成分(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总黄酮含量在粉葛不同部位中的分布为根>茎>叶,葛茎中黄酮类成分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黄芪药材中3种黄芪皂苷类成分含量积累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确定黄芪的最适宜的采收期。方法:用HPLC-ELSD法测定3种黄芪皂苷在黄芪药材中的含量,绘制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期黄芪皂苷类成分含量的动态积累曲线。结果:4年生黄芪药材在9月下旬采收,此时期的3种黄芪皂苷类成分的总量要高于其它生长年限和采收期。结论:4年生黄芪药材在9月下旬采收具有最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毛脉酸模次生代谢产物动态积累的种内变异及其遗传规律,为优质种源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HPLC法检测同一生长条件下的3种不同种源毛脉酸模根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不同种源的毛脉酸模在同一生长环境下种植,其根中白藜芦苷、白藜芦醇、酸模素、大黄酚苷4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水平有明显差别,而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其各自含量随时间的动态积累规律基本保持一致.结论 在同一生长环境下,毛脉酸模根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更多的是由其种源所决定的.这一研究结果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浙麦冬适宜种植生长周期和采收时期。方法:通过考察浙麦冬地上部农艺性状、地下部丛块根数、丛块根重和有效成分总皂苷含量等指标,确定适宜的生长周期和采收期。结果与结论:从单位面积块根产量和年单位面积效益综合考虑,浙麦冬以栽培三周年较为适宜;考虑浙麦冬块根产量和总皂苷含量情况,浙麦冬以5月中旬至6月上旬采收为适宜,比川麦冬采收期晚2个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不同时期攀茎钩藤钩藤碱成分的动态积累情况,为确定该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同一产地不同时期的攀茎钩藤样品进行钩藤碱含量测定,色谱柱:Gemini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含0.002 mol/L 三乙胺,用冰乙酸调pH 7.5)=64:3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不同时期采集的样品钩藤碱含量在0.009%~0.016%范围,其中1~5 月份样品含量较高,6~12月份含量较低.结论 攀茎钩藤药材钩藤碱成分的动态积累随着采集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该种药材以1~5 月份采集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丹参根段不同处理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丹参根段扦插栽培的最佳处理措施。方法采用不同根段长度、根段部位、生根粉浓度、扦插方式的处理方法,比较对丹参根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根段长度、生根粉浓度与扦插方式对丹参根性状的影响较大,处理组以根段长6 cm、生根粉浓度200 ppm的处理效果较好,扦插方式以微露较好;而丹参根不同部位对丹参根性状的影响不大。结论丹参采用根段繁殖时,将丹参根剪成约6 cm的根段,然后在200 ppm生根粉溶液中醮一下,扦插至微露,能提高丹参根的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不同来源的灯盏细辛的质量变化状况情况。方法:以灯盏细辛中野黄芩苷的含量为评价指标,用HPLC对灯盏细辛进行检测。结果:灯盏细辛中的野黄芩苷含量与其生长期有密切的关系。结论:该法准确可靠,为研究灯盏细辛的集约化种植及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丹参有效成分提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丹参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转移率为综合考察指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丹参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将丹参饮片用10倍量95%乙醇提取2h,提取液在40℃浓缩至规定量;丹参中水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用8倍量50%乙醇提取3次,第1次2h,其余2次各1h,将3次提取液在40℃浓缩至规定量;对两种工艺进行优化,结合实际生产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先用95%乙醇8倍量提取2h,残渣加8倍量50%乙醇提取2次,第1次2h,第2次1h,提取液分别在40℃浓缩至规定密度。结论:此工艺不仅能够充分提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减少在提取过程中有效成分的破坏,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保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