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巧用输液贴     
曹倩  宋敏 《护理研究》2008,22(23):2114-2114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穿刺成功后传统固定方法是先用1条胶布固定针柄,然后再用带无茵棉的胶布固定穿刺部位,最后用1条胶布固定输液管,此种固定方法易在固定穿刺部位时跨越无菌区造成污染,随着近几年输液贴在临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我科多次应用一种简便、安全的固定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输液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燕朱贻芬  杨益英 《现代护理》2005,11(16):1362-1362
目的 观察两条胶布平行固定的效果。方法 对200例住院病人进行自身双侧手背同部位静脉穿刺后固定对比观察。左侧采用常规法(对照组,3条胶布固定);右侧采用改进法(改进组,2条胶布平行固定)。结果 两组比较,固定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两种固定方法虽然效果一致,但改进法节省操作时间、减少胶布用量、操作方便简单,排列整齐、有序、美观,并且能减少输液后撕胶布损伤汗毛所致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1 材料与方法 将胶布剪成 1cm× 8cm ,静脉穿刺成功后 ,先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 ,然后将硅胶管向针头方向盘曲后 ,再用另一条胶布固定硅胶管及针头。对小儿、昏迷等不合作患者 ,可先用此方法固定后再行夹板固定。在临床应用近 2万人次 ,效果良好。 2 讨论 传统的静脉输液针头固定法 ,是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 ,第二胶布交叉固定 ,第三条将硅胶管盘曲后固定 ,第四条覆盖无菌纱布后固定。此种方法所用材料多 ,且静脉输液完毕后揭胶布取针头时 ,常因胶布粘着牢固 ,甚至连同汗毛一块揭起 ,引起患者疼痛。而两条胶布固定法 ,不但节省材料 ,且可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两条胶布平行固定的效果.方法对200例住院病人进行自身双侧手背同部位静脉穿刺后固定对比观察.左侧采用常规法(对照组,3条胶布固定);右侧采用改进法(改进组,2条胶布平行固定).结果两组比较,固定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种固定方法虽然效果一致,但改进法节省操作时间、减少胶布用量、操作方便简单,排列整齐、有序、美观,并且能减少输液后撕胶布损伤汗毛所致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小儿静脉输液固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在穿刺成功后 ,输液针头固定中以小儿最困难 ,原因是小儿胆怯、好动、不配合。因输液的部位多在腕关节或踝关节附近选取手背、足背浅静脉网中任意一条分枝 ,在输液穿刺成功后 ,为达到治疗目的 ,常常采用绷带夹板固定。通过临床小儿输液护理发现 ,用绷带夹板固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就地取材 ,使用一长方形注射小纸盒 ,放于腕、踝关节处 ,再用两条细长胶布固定纸盒两端 ,使之不容易脱落 ,既不影响肢体活动 ,又不影响血液循环 ,松紧容易掌握 ,而且也便于临床观察护理。其优点是取材方便 ,操作简单 ,…  相似文献   

6.
自制输液固定托手架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时问较长。经常会发生因患者不注意或随意活动(尤其儿童或意识模糊患者)引起输液针穿破血管壁从而发生药液外渗现象,护士必须重新穿刺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这样重复劳动不仅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以往我们用传统的方法将使用过的空药盒加医用长胶布在距穿刺部位上下各3~4cm处固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时间长胶布易松动,尤其患者出汗后使胶布失去粘性从而导致固定不牢、脱落等现象发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制作了一种输液固定托手架经临床试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临床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手背部汗毛多的病人,在输液时,常规的固定方法为四条胶布固定法,由于病人手背部多汗毛,开始由于胶布接触皮肤不多,粘贴不牢,经过保暖加温,胶布粘性增大,固定稳妥。但是,输液完毕拔针时,因胶布粘性大,不容易揭掉胶布,用力时常会粘掉汗毛,引起患者疼痛。为此我们选用外科固定头部伤口底弹力绷带来固定输液穿刺部位,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郭丽琼 《现代护理》2004,10(2):134-134
一次性输液贴在手术室不仅应用于输液 ,还可以有其他用途。我单位用的是 3M公司生产的输液贴 ,规格为 6cm× 7cm ,材料为聚乙烯薄膜。因其表面光滑 ,粘贴性强 ,可用于固定硬膜外导管。1 方法术后安镇痛泵的病人 ,以前一般单纯用胶布固定硬膜外导管 ,但手术病人术后主要是卧床休息 ,背部经常受到磨擦 ,胶布容易搓掉 ,硬膜外导管因此容易脱出 ,从而影响到术后镇痛效果。后来采取在距离穿刺处约 5cm处将背部皮肤擦干 ,使其与皮肤完全紧贴 ,再将硬膜外导管挽一圈后用另一张输液贴固定其上。其他部位导管再用胶布固定于背部。此办法经临床应用 …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操作项目之一,常因固定不牢固或无效固定等导致针头滑脱。寒冷季节,病人长时间暴露输液部位,常感觉不适。静脉穿刺完成后,临床护士常用夹板或空药盒垫于病人的掌部,再以多条胶布或绷带缠绕固定。既浪费胶布或绷带,增加输液成本,又使病人不适。为提高病人满意度,保证病人输液期间安全、舒适,自制了多功能静脉输液固定器,经250例病人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罗丽铭  张志丽 《护理研究》2006,20(3):662-662
传统的固定方法是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用3条输液用胶贴固定,一条横形固定针柄,一条固定穿刺针眼处,另一务将针头上方的软管绕1周后固定在针眼上方或针柄周围,3争胶贴平行固定。改进方法:静脉穿刺成功后,一条胶贴横形固定针柄,将带芯的胶贴对准针眼处固定,另一条胶贴将针头上方的软管绕1周后固定在第一条胶贴上,与第一条胶贴重叠固定。  相似文献   

11.
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静脉留置针摒弃了传统的每日静脉穿刺输液的麻烦,既可减轻病人的痛苦,又可适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1]。静脉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可长达7~10d[2],针体的固定是操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证针体的相对固定,以便于观察穿刺部位局部皮肤情况,临床上大多使用无菌透明膜固定。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仅使用无菌透明膜固定有一定的弊端,因此,对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1方法成功穿刺后,用一条无菌胶带固定针翼,并在胶带上注册穿刺者姓名,然后再按照传统方法使用无菌透明膜固定,在透明膜上注明透明膜…  相似文献   

12.
对于长时间接受静脉输液尤其是难选择血管的患者而言,临床上现有的输液部位和针头的固定方式,极易造成针头脱出血管外。对以上患者,目前通常使用针剂盒或多条胶布固定,需要陪护人员在旁加强看护,这种固定输液注射部位和针头的措施不仅固定效果不理想、外观不美观,而且浪费精力、增加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心理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13.
巧用输液贴     
张娟 《护理研究》2006,20(25):2274-2274
近两年来,每个输液器都带有输液贴。输液贴已完全取代了原有的胶布在输液中的应用。输液贴的出现大大方便了护士的输液工作。输液贴由4条粘贴组成,其中一条带有无菌棉。输液贴沿用原来的胶布固定法:两条固定针柄,一条带无菌棉的固定穿刺部位,最后一条固定输液管。然而临床应用中发现,这种固定方法很容易造成输液管打折,再加上头皮针与输液器接头处的重力,很容易带动已成功穿刺皮下的针头而造成输液失败。经过一段时间临床实践,发现一种既能减少输液管打折又不会因为重力而影响输液质量的方法,即两条按原方法固定针柄,带无菌棉的粘贴带上输液…  相似文献   

14.
杨红兰 《现代护理》2003,9(4):310-310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常规固定方法为 :头皮静脉穿刺见回血 ,即用三条胶布固定针头 ,即第一条固定针头握持柄 ,第二条作交叉固定 ,第三条将塑料管盘曲后固定。我们按此固定法操作经常会穿刺好后面的患儿 ,前面刚穿刺好的患儿针被拉出来了。由于小儿好动 ,再加上穿刺疼痛、挣扎 ,往往一身汗 ,这给胶布粘贴增加了难度 ,或是患儿头部转动牵拉而使固定好的管子拉出或折叠 ,引起输液障碍而需重新穿刺 ,因此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又增加了我们护士的工作量。经过摸索 ,我们现在用四条胶布固定法。即其中三条胶布如上述常规粘贴 ,另一条胶布则将头皮针…  相似文献   

15.
张春兰 《护理研究》2006,20(11):2882-2883
采用周围静脉输液时,传统的固定方法为3条胶布固定法。冯秉华对输液固定方法进行改进时采用创可贴。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传统的固定方法费时、费物,而且易致穿刺失败,有时外观也不美。为此,在临床工作中,对输液贴固定的最佳距离进行观察,认为输液输液贴间平行或V型粘贴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6年以来,我们用一次性输液贴代替胶布固定输液器针头,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均为新入院输液患者,每一例患者分别用一次性输液贴及胶布固定4次。其中左侧肢体用输液贴固定,右侧肢体用胶布固定,观察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晋云  赵竹连 《护理研究》2004,18(12):2136-2136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的关键,除护理人员应具备娴熟的穿刺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应有较好的固定技术?由于小儿具有好动、不配合的特点,且小儿头皮容易出汗、输液叉需在较长时间内完成等原因,头皮针固定成为小儿头皮穿刺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传统的头皮针固定方法,都是先用胶布固定针头后,再用长胶布绕头一周或用胶布贴于耳廓起到固定的作用。此法虽固定牢靠,但却存在一个缺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聚丙烯输液瓶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年龄≤4岁并在手背部进行输液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穿刺成功后用常规方法固定,观察组穿刺成功后用常规方法固定后再用长胶布将聚丙烯输液瓶与患儿手部固定。[结果]观察组仅1例因自行碰撞针头后出现液体外渗需要重新穿刺,对照组有8例因出汗较多致胶布松动针头滑脱,8例因哭闹、挣扎使头皮针滑出血管外需重新穿刺,两组比较,观察组输液渗漏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穿刺成功后用常规固定法固定后用胶布将聚丙烯输液瓶与患儿手部固定,可降低重新静脉穿刺的次数,减少患儿痛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汪永凤 《护理研究》2004,18(6):1027-1027
静脉输液时,传统的固定方法是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用4条胶布:一条横形固定针柄,一条自针柄交叉固定于针柄两侧,一条待针头上方的软管绕一周后固定在针柄周围,另加一条固定覆盖穿刺点的小纱布。拔针时去除胶布,人工按压至不出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后针口不同按压方法对比观察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4-03~2006-03在我院门(急)诊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共1 20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各600例,实验组采用新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1.2方法(1)传统的处理方法参考有关文献[1],直接在针口上用棉签加压至不出血,持续时间为5~10 m in。(2)新方法:患者本人用过的灭菌输液贴(包括2条胶布、另1条胶布较大,含无菌纱布)备用。拔针后用长约3 cm的无菌棉签,顺血管走行方向按压,按压力度达到有效止血,然后用备用胶布在棉签上下两头,用两条胶布交叉固定,再用带消毒纱布块的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