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96例产妇分到观察组(n=48例)和对照组(n=48例),观察组产妇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产妇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2.08%(1/48)、8.33%(4/48),经χ2检验,P <0.05。结论在行剖宫产术的产妇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80例,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剖宫产术后2组均接受常规预防干预,观察组产妇则在此基础上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气压治疗仪干预。比较2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剖宫产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出血量,干预前后血液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麻醉药刚失效与术后1 d、3 d、7 d切口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 12.50%,χ2=5.333,P=0.021);观察组产妇剖宫产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0 d后,2组产妇APTT、PT、TT较治疗前缩短,D-D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APTT、PT、TT短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方法对18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术后活动少、盆腔手术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溶栓及抗凝疗法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在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下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该病是与妊娠有关的严重血管性疾病,剖宫产后较易并发,现将我院剖宫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剖宫产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据报道妊娠期DVT发生率为0.13‰~0.50‰,产褥期为0.61‰~1.50‰,随着剖宫产手术的日益增加,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由于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及下肢功能障碍,故对剖宫产术后急性下肢DVT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现就笔者所在医院15例剖宫产术后下肢肿胀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疗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应用股动脉插管法行灌注治疗,术后配合股动脉穿刺灌注治疗及抗凝等综合治疗。结果56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症状均缓解,术后随访1年,痊愈51例,5例遗留有活动后下肢肿胀。无复发病例。痊愈率91.07%,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疗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住院的剖宫产孕产妇600例,按住院病房区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在剖宫产术后采用气压治疗仪30 min,以后每12小时1次直至患者下床活动;对照组术后采用手工按摩双下肢及活动足关节。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297例,占99.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290例,占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进行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肌部位静脉血栓形成,至血液运行障碍。其机制是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和凝固性增加。剖宫产术后由于产妇长时间卧床,下肢活动减少至下肢血流缓慢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高危因素的存在,常易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急性期有血栓蔓延的倾向及血栓脱落造成肺梗死的可能,所以应早期诊治。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适时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并尽早下床活动,使患者了解下肢静脉栓塞的相关知识,尽量避免下肢静脉栓塞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围产期。本文就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诱因、护理及预防措施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术后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国内外都是常见病。血栓可发生于肢体任何部位的静脉段,但多始发生于下肢腓肠肌静脉丛或髂股静脉段,尤以前者为多见。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可扩展至整肢深静脉主干。我院自1995-02~2001-05对收治的27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予以尿激酶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本文作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本组共27例。男10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术后发病时间最短24h,最长37d,平均12.2d。其中胆囊切除术7例,下肢骨和血管手术6例,妇产科…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DVT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其妇产科术后总发生率为8%~13%,其中以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其次为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1].DVT患者约0.5%~2.0%的患者发生致命性肺栓塞,因此选择有效的方法预防剖宫产术后DVT十分重要.我院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妇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产妇产后的恢复[1]。据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产后是产前的2倍[2]。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产褥期尤其是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病增加,常导致病人患肢部分功能丧失,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因此,精心的护理及有  相似文献   

12.
谢静 《中国药业》2013,22(5):125-12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外科术后住院患者86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及护理,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术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组发生1例(2.32%)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7例(16.28%)(χ2=4.962,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 180例行剖宫产手术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增加空气波压力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下肢皮肤色泽、温度及肢体疼痛、肿胀情况。结果术后第5天两组产妇下肢皮肤色泽、温度正常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无肢体疼痛、肿胀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操作简单、方便易行,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朱红卫  马明娜  茹淑玲 《河北医药》2009,31(16):2179-2179
恶性肿瘤患者是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之后,又一易诱发下肢静脉栓塞的高危人群。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血液凝固性增高是术后患者发生血栓的3种重要机制。又因恶性肿瘤组织细胞可释放高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使血液凝固性增加,易促发静脉血栓形成。为了有效的减少和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我们一改过去的术日前/后长时间禁食水做法,适当补充具有高营养成分的汤水,  相似文献   

15.
黄金妹 《北方药学》2023,(2):91-93+97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用于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对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水平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总共纳入68例研究对象,均是2020年08月至2022年08月到医院行剖宫产术的高危产妇,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34,下肢气压泵治疗)与研究组(n=34,下肢气压泵+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收集并对比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静脉血栓形成及临床症状。结果:在APTT、TT、FIB及D-D上,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ESR、PV及HCT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IL-6与TNF-α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危产妇行剖宫产术后,配合低分子肝素钙的效果良好,有利于调节凝血功能指标,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786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400例和对照组386例。研究组术后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口服,并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双下肢空气驱动治疗,对照组不使用肠溶阿司匹林或其他抗凝药物及空气驱动治疗。结果研究组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5例(3.89%),2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阴道出血量及刀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0例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分析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治疗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恢复良好,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开胸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预后较差,甚至可能引起肺栓塞导致死亡。新乡市中心医院胸瘤二科术后患者为高危人群,因此我们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共24例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后预防DVT。术后行加压超声成像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应用低分子肝素在开胸术后预防DV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干预方式对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产科收治的剖宫产患者2949例作为入组研究对象,根据接受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527例、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肝素组)492例、踝泵运动组(踝泵组)397例、间歇充气压力泵组(压力泵组)533例,比较4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肝素组(2.24%)、踝泵组(1.76%)、压力泵组(2.25%)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3.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肝素组、踝泵组和压力泵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4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踝泵运动及间歇充气压力泵治疗均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凝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其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有:①血管壁损伤手术可损伤血管,术中、术后下肢静脉穿刺及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