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三大并发症之一 ,发病率高 ,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涉及代谢紊乱及血管病变两方面 ,目前中西医治疗无良法。本院自开设糖尿病专科以来 ,经过临床探索 ,自拟糖络宁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 56例 ,均为 2型糖尿病并发双下肢神经病变。其中男 36例 ,女 2 0例 ;年龄 50~ 70岁 ,平均年龄 63.5岁 ;病程 5~ 30年 ,平均 17.5年。病情程度 :轻度 (空腹血糖 <10 mmol/ L) 10例 ,中度 (空腹血糖 10~15mmol/ L) 40例 ,重度 (空腹血糖 >15mmol/ L) 6例。2 诊断标准按 WHO诊断标准 ,符…  相似文献   

2.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糖尿病Ⅱ型患者4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6.3岁;病程3月~10年,平均病程7.8年.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8mmol/L,或任何时间血糖≥11.1mmol/L.  相似文献   

3.
我们1999年10月~2001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4例中门诊患者62例、住院患者22例,无酮症、感染、过敏、原发性肾病、药物所致肾损害及空腹血糖<8.3mmol/L、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1.32岁;糖尿病病程3~1年,平均6.24年;合并视网膜病变10例;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兼血瘀证36例;糖尿病肾病病情程度:轻度14例,中度16例,重度16例。对照组38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42~71岁,平均52.95岁;糖尿病病程…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根据临床实践体会本病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夹瘀者居多,故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较满意,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32例大部份系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3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68岁,平均42.5岁;病史2年内5例、2~5年17例、5年以上10例,平均4.6年。按80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确诊为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空腹血糖最高14.4mmol/L,最低7.8mmol/L,平均10.4mmol/L,其中30例以往曾接受过D_(860)、优降糖,达  相似文献   

5.
息糖散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近年来运用自拟息糖散治疗 型糖尿病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0例皆符合 1 985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2 8例 ,女性 32例 ;年龄最小者 40岁 ,最大者75岁 ,平均年龄 63.56岁 ;病程最短者 6个月 ,最长者 2 8年 ,平均病程 8.2年。并发高血压 2 1例 ,高脂血症 42例 ,冠心病 34例 ,白内障及视网膜病变2 6例 ,周围神经病变 2 8例。空腹血糖 :7.8~1 1 .9mmol/L 1 6例 ,1 2 .0~ 1 5.9mmol/L 36例 ,1 6.0~ 1 9.9mmol/L6例 ,高于 2 0 .0 mmol/L 2例。随机分为治疗…  相似文献   

6.
笔者用自拟滋阴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4 0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在我科住院的 4 0例糖尿病患者 ,经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36~ 74岁 ,平均 5 8岁 ;糖尿病病程 1~2 3年 ,平均 10 .5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 0 .5~ 16年 ,平均 8年 ;入院时空腹血糖 8.2~ 19.4mmol/L ,平均 13.5mmol/L ;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末梢自发性对称性疼痛及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烧灼感、针刺感或套式感觉障碍。2 治疗方法(1)在控制饮食 ,加强运动基础上 ,…  相似文献   

7.
在糖尿病患者中,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其中以男性居多.近年来笔者从脾论治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5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7例男性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收集标准:①年龄32~64岁;②符合肥胖及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③西药常规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④排除各种急性并发症及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脑血管疾病等.57例患者平均年龄42.5±5.6岁;体重指数(BMI) 28.9~37.5kg/m2,平均32.4±1.3kg/m2;空腹血糖(FBG) 7.8~10.72mmol/L,平均8.76±1.5mmol/L;餐后2小时血糖(PBG) 12.8~15.6mmol/L,平均13.8±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 7.8%~10.3%,平均9.2±1.2%.  相似文献   

8.
笔者自2010年6月~2010年12月,采用丹参粉针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1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0年6月~2010年12月间经治的2型糖尿病(T2DM)并DN患者62例,在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45~60岁,平均(50.8±4.5)岁;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程(4.5±4.2)a;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例,糖尿病肾病1例,合并冠心病6例,空腹血糖(10.20±3.22)mmol/L.治疗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42~65岁,平均(55.2±4.6)岁;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程(5.4±2.6)a;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例,糖尿病肾病2例,合并冠心病5例,空腹血糖(10.40±3.04)mmol/L.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笔者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60例我院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9-64岁,平均50.17±6.28岁;病程1-8.9年。平均空腹血糖12.34±3.35mmol/L。对照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1-66岁,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不同证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3、T4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床资料糖尿病诊断标准按WHO标准,有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1)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并血糖升高,空腹血糖≥7.8mmol/L,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空腹血糖不止1次≥7.8mmol/L。(3)空腹血浆血糖为临界值,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0~2h内有1次以上≥11.1mmol/L。对糖尿病分肺胃热盛、肾阴亏损、阴阳两虚三个证型。肺胃热盛型(消谷善饥,多饮多尿,口干舌燥,多汗便秘,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43.5±8.2岁,平均病程1年,平均空腹血糖8.5±0.4mmol/L,临床上未见合并症。肾阴亏损型(小便量多频数,腰酸无力,口干舌红,尿如脂膏,脉沉细而数)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42±8.5岁,平均病程2年,平均空腹血糖9.6±0.5mmol/L,合并多发性神经  相似文献   

11.
自拟降糖散治疗2型糖尿病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1988年3月-2001年3月,应用自拟降糖散治疗2型糖尿病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性24例,女性76例,年龄20-70岁,病程3-26年。其中肥胖型3例,消瘦型21例,中等型48例;并发冠心病者7例,高血压病者22例,糖尿病肾病者3例,周围血管病变者14例,白内障者3例,视力减退者11例,有瘀血征象者40例。100例患者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在86-12.5mmol/L之间,平均空腹血糖为10.3mmol/L,餐后血糖值在13.3-15.6mmol/L之间,平均餐后血糖为13.1mmol/L。所有病例均符合连续3次空腹血糖值>7.8mmol/L,任何时候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用疏肝清热法治疗 型糖尿病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78例诊断采用 1 985年 WHO诊断标准 ,确认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均为我院近 5 a门诊和住院病人 ,未用过胰岛素 ,临床空腹血糖在 7.8mmol/ L以上 ,或餐后 2 h血糖 >1 1 .1mmol/ L,尿糖阳性 ,并有明显糖尿病症状。采用随机单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 ,其中治疗组 46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2 0例 ;年龄最小 3 9岁 ,最大 68岁 ,平均 (5 7.86±6.72 )岁 ;病程最短 2 5 d,最长 5 a,平均 (2 9.1 0± 2 0 .3 5 )个月。对照组 3 2例 ,男性 1 8例 ,女性1 4例 …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临证中应用中药荷芪散加文迪雅治疗7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根据1999年ADA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5岁;19kg/m2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笔者近几年来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本病 43例 ,并与常规治疗的 32例进行对照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43例及对照组 32例。治疗组中男性 2 4例 ,女性 1 9例 ;年龄 39~ 69岁 ;糖尿病病程 6~ 2 1年 ;并发周围神经病变 5个月~ 4年。对照组中男性 1 8例 ,女性 1 4例 ;年龄 37~ 68岁 ;糖尿病病程 5~ 2 2年 ;并发周围神经病变6个月~ 5年。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两组均经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5.
通痹汤治疗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炎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96例均为住院病例 ,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治疗组 5 2例 ,对照组 44例。临床诊断糖尿病符合 1999年 10月我国糖尿病学会采纳的诊断标准[1 ]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临床诊断符合《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2 ] 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 2例 ,女性 44例 ,年龄最小 3 9岁 ,最大 70岁 ,糖尿病史最短2 6个月 ,最长 7年 ,并发末梢神经炎病程短者 3个月 ,最长者 2年。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关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分布情况基本均衡 ,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P >0 0 5 ) ,具可比性。2 治疗方法 两组在常规治疗血糖 ,血糖稳…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笔者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运用参地知黄汤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老年肾阴亏虚型2型糖尿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62岁,平均63±4.5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61岁,平均63±5.3岁.患者病程均在6~1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的诊断标准拟定: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症状不典型者,临床诊断必须经另一日的重复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年采用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型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患者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40~70岁,平均65.33岁;病程4~18年,平均10.56年.糖尿病诊断按《内科学》[1]、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诊断按《内分泌学》[2]执行,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3].  相似文献   

18.
大剂量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对 60例 2型糖尿病合并多发性神经炎 (DN)患者 ,采用川芎嗪分为大、小剂量组各治疗 3 0例 ,经过临床统计比较 ,大剂量的疗效明显高于小剂量组 ,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  60例随机分为两组 ,各 3 0例 ,大剂量川芎嗪治疗组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3 2~ 68岁 ,平均 5 3 .4岁 ;糖尿病病程 2~ 18年 ,平匀 5 .2年 ;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程 6个月~ 3年 ;空腹血糖 ( 6.5 6~ 12 .10 )mmol/L。餐后 2h血糖( 8.10~ 16.3 0 )mmol/L。常规量川芎嗪对照组男 13例 ,女17例 ;年龄 3 6~ 65岁 ,平均 5 4.5岁 ;糖尿病病程 2年半…  相似文献   

19.
崔建华 《天津中医药》2005,22(5):411-411
本院于2000年1月-2003年6月运用糖网宁煎剂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8例患者均属门诊病例,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例糖尿病,根据第3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判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型标准.88例患者经眼科常规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160只眼,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5例(80只眼),男22例(38只眼),女23例(42只眼);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6.6岁;病程5~16 a,平均9.6 a;空腹血糖8.5~14.2 mmol/L,平均11.32 mmol/L.  相似文献   

20.
陈蓉飞 《江苏中医药》2007,39(12):31-32
近3年来,笔者采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素治疗糖耐量异常24例,结果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4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符合糖耐量异常的相关标准[1],即空腹静脉血浆血糖<7.8mmol/L或(及)餐后2h静脉血浆血糖在7.8~11.1mmol/L;中医辨证属阴虚热盛型[2].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6±6.89)岁;病程1周~2年,平均病程(5.67±5.62)个月.对照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36~60岁,平均年龄(45.45 7.02)岁;病程半个月~2年,平均病程(5.14 5.60)个月.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同时除外内分泌疾病、肝病、药物、应激等因素引起的糖耐量异常.2组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