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苄基上不同的取代基对1-取代苄氧基-3,6,7-三羟基-氧杂蒽酮类化合物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氧杂蒽酮类化合物8个,所有化合物均经过核磁确证,并进行了初步的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和结论所合成8个化合物属首次报道,其中6个化合物对NCI-H460肿瘤细胞产生抑制作用,目标产物1b、1d、1e和1f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用生物方法测定21个新的2-[4-取代苯基-2-氧-3-酰氨基-1-吖丁啶基]-2-苯基乙酸类化合物的抑酶活性。生物法测定结果显示,有9个化合物对腊样芽孢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抑制活性,其中有两个化合物对绿脓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PSE_1)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钟武  张万年  李科  周有骏  朱驹  吕加国 《药学学报》1999,34(10):744-750
目的:寻找新的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方法:设计合成了21 个三唑类化合物作为真菌细胞色素P450 14α-去甲基化酶的抑制剂,并通过体外抗真菌实验测定其抗真菌活性。结果:21 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体外抗真菌试验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对试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具有很好的活性。结论:所有化合物都不同程度地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 14α-去甲基化酶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5 对8 种不同真菌均显示了较高的活性,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3-取代苯基-5-取代-1,2,4-(口恶)二唑类化合物50个,经感染棘球蚴的小鼠初筛,部分化合物对棘球蚴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化合物13、28和30对棘球蚴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70、75.6和71.6%,其中化合物13对棘球蚴的生发层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有骏  张万年  吕加国  李科  朱驹 《药学学报》1997,32(12):902-907
设计合成了21个1-[2-(取代苯基甲硫基)-2-(2,4-二氟苯基)乙基]-1H-1,2,4-三唑类化合物,其中19个为首次报道。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对8种试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1,2,5对絮状表皮癣菌的活性为硫康唑的512倍以上;化合物5对白色念株菌的活性为硫康唑的32倍;化合物2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活性为硫康唑的32倍;化合物2,14对新型隐球菌的活性分别为硫康唑的64倍,32倍;化合物1,5对熏烟色曲菌的活性分别为硫康唑的16倍以上。  相似文献   

6.
α-酮醛及其衍生物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有一定活性。我们合成了18个新的3-α-酮醛香豆素衍生物,研究该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方式与氢核磁共振谱的特征峰。体外药理筛选发现其中部分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抗致突活性,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这类化合物产生抗致突活性的可能亚结构。  相似文献   

7.
根据氮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设计合成了29个1-{2-[(4-取代苯基)甲氧基]-2-(取代苯基)乙基}-1H-氮唑类化合物,其中九个为首次报道。初步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八种试验菌株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14对白念珠菌的活性与克霉唑及益康唑相当,对其它七种试验菌株的活性明显强于克霉唑及益康唑。化合物4,12对白念珠菌活性差,对其它七种试验菌株的活性也强于克霉唑和益康唑。化合物5,6和23除对白念珠菌外,对其它七种试验菌株,也有较强活性。  相似文献   

8.
根据氮唑类和烯丙胺类抗真菌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理。设计合成了30个N-(6,6-二甲基-2-庚烯-4-炔基)-N-甲基-α-取代-1-(4-取代)萘甲胺类化合物。初步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八种试验菌株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Ⅰ_(1a)的真菌活性大致与克霉唑相当,对白念珠菌的活性明显高于naftifine和terbinafine,但对其它七种菌株的活性均不及naftifine和terbinafine;化合物Ⅲ_(1a)对八种试验菌株的活性均与terbinafine相当。  相似文献   

9.
根据氮唑类抗真菌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和作用机理,设计合成了29个1-{2-[(4-取代苯基)甲氧基]-2-(取代苯基)乙基}-1H-氮唑类化合物,其中九个为首次报道。初步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八种试验菌株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14对白念珠菌的活性与克霉唑及益康唑相当,对其它七种试验菌株的活性明显强于克霉唑及益康唑。化合物4,12对白念珠菌活性差,对其它七种试验菌株的活性也强于克霉唑和益康唑。化合物5,6和23除对白念珠菌外,对其它七种试验菌株,也有较强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并合成3-氟-4-(2-芳基噻唑-4-基)苯基噁唑烷酮类化合物,初步评价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以(R)-环氧氯丙烷和间氟苯基异氰酸酯为起始原料,通过新的合成路线制备了目标化合物;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了14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确认,10个化合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化合物IXc和Xc的活性较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2-取代-3-氧代-齐墩果烷-12-烯-30-酰胺类化合物,以期提高该类化合物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生长抑制活性。方法对18β-甘草次酸的A环、11位羰基及30位羧基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并合成了20个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研究其对PC-3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2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结构均经1H-NMR、LC-MS和IR确证,部分结构经13C-NMR确证。合成的化合物对PC-3细胞显示了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活性,明显好于其母体化合物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nic acid,GA),其中化合物9a的活性最强,GI50值为6.97μmol·L-1。初步构效关系表明:A环引入2-氰基-3-氧代-1-烯的化合物活性最好,2位引入羟亚甲基与2,3位骈合异口恶唑环类化合物活性相当,2位引入氰基的化合物活性较弱;30位羧基与哌啶及哌啶基哌啶成酰胺活性较好,与4-甲基哌嗪、吗啉和哌嗪成酰胺活性较弱。  相似文献   

12.
4-巯基-4-脱氧-4'-去甲表鬼臼毒素与丙烯醛在三乙胺作用下生成1,4加成产物。然后与不同的胺在 NaBH_3CN 存在下反应得9个还原胺化的标题化合物。在体外 L 1210和 KB 细胞的抑制试验中,这类化合物有一定的活性,但所测试的7个化合物均比依托泊甙弱。  相似文献   

13.
陈卫平  刘丽琳  杨济秋 《药学学报》1989,24(12):895-905
根据氮唑类和烯丙胺类抗真菌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作用机理。设计合成了30个N-(6,6-二甲基-2-庚烯-4-炔基)-N-甲基-α-取代-1-(4-取代)萘甲胺类化合物。初步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目标化合物对八种试验菌株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Ⅰ1a的真菌活性大致与克霉唑相当,对白念珠菌的活性明显高于naftifine和terbinafine,但对其它七种菌株的活性均不及naftifine和terbinafine;化合物Ⅲ1a对八种试验菌株的活性均与terbinafine相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设计,并以反式-4-氨甲基环己基田酸和4-氨甲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11种新标题化合物,并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证实。初步抑酶活性测定表明,对腊样芽胞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尹述凡  毛文仁 《药学学报》1990,25(5):340-344
本文设计,并以反式-4-氨甲基环己基田酸和4-氨甲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了11种新标题化合物,并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证实。初步抑酶活性测定表明,对腊样芽胞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6个新的具抗菌活性的3-取代-5-羧苯基-四氢-1,3,5-噻二嗪-2-硫酮化合物的合成,即用不同的伯胺与氢氧化钾和二硫化碳反应,再与甲醛和对氨基苯甲酸作用而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合成20个2,5(6)-双取代环戊(己)酮类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WB852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20个2-取代胺甲基-5(6)-(E)-取代亚甲基环戊(己)酮盐酸盐类化合物。利用MTT法对其中17个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所用肿瘤细胞株为人乳腺癌细胞T47D、MCF-7、MCF-7/Adr;通过Habig的酶动力学方法,测试了部分目标化合物细胞外对GSTπ活性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合成了20个2-取代胺甲基-5(6)-(E)-取代亚甲基环戊(己)酮盐酸盐类化合物,其中16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1H-NMR、MS和IR确证。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17个化合物对3种肿瘤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活性,A-16、A-17、A-18、A-19等4个化合物活性显著,值得进行深入研究。9个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GSTπ的活性,其中A-4、8、9、11和15等5个化合物对GSTπ的抑制作用强于WB852。取代胺甲基部分、取代亚甲基侧链的改变以及环的大小对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影响不大,但显著影响对GSTπ的抑制作用。A-16、A-17、A-18、A-19对MCF-7/Adr的生长抑制作用与WB852相当,但均低于对MCF-7细胞的活性,对耐药细胞的活性与GSTπ抑制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设计并合成7-芳胺基-3-氰基-5-烷基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初步评价其药理活性.方法 以丙二腈和原甲酸三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新的合成路线制备了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 与结论合成了13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确证,7个化合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化合物8a、8f、8g的活性较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并合成7-芳胺基-3-氰基-5-烷基吡唑并[1,5-a]嘧啶类化合物,初步评价其药理活性。方法以丙二腈和原甲酸三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新的合成路线制备了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3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MS确证,7个化合物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化合物8a、8f、8g的活性较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酰胺类化合物,以期寻找活性更好的抗肿瘤化合物。方法以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羧酸(CDDO)为先导化合物,将CDDO的17位羧基通过连接基团与各种氨基化合物进行偶联制得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偶联物对乳腺癌MDA-MB-468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IR、MS及1H-NMR谱确证,合成的10个化合物对乳腺癌MDA-MB-468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活性,明显优于先导化合物CDDO,其中,化合物2i、2j的活性最强(IC50值分别为1.12、1.37μmol·L-1)。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二胺偶联物的活性最好,氨基酸和正丙醇胺偶联物的活性次之,而芳胺偶联物的活性较弱,化合物2i和2j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