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急性坏死性肠炎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以小儿(3~12岁)多见,突病急骤,病死率高.近6年(2004年~2010年)来我院对32例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进行随机抽样采用中西药治疗(治疗组)17例,与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15例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中西结合治疗患者28例,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涩肠止泻、理气止痛,结合西医的补液、输血,抗体克等对症措施,有效地控制病情,临床治愈率为89.3%。  相似文献   

5.
自拟方治疗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例小儿急性坏死性肠炎临床表现典型,经实验室和X线检查确诊,采用泻下通瘀法,配合清热凉血,行气活血,经治1~3周其中痊愈18例,无效2例,认为该病除“湿热”因素外,“瘀”的因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中西结合治疗患者28例,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涩肠止泻、理气止痛、结合西医的补液、输血,抗体克等对症措施,有效地控制病情,临床治愈率为89.3%。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索急性坏死性肠炎伴中毒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接诊的急性坏死性肠炎伴中毒性休克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比组和护理组,对比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患儿除常规护理措施外,还特别进行饮食护理、手术特殊护理以及宣教护理等措施,以治愈、好转以及无效为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儿的恢复情况。结果护理组患儿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患儿。结论急性坏死性肠炎伴中毒性休克患者除了早确诊、早治疗,精心的护理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出腹痛,便血、发热,呕吐等症状为特征的危重急腹证。多发于夏秋季节,主要病变韶位在小肠.呈节段性坏死性炎症.临床表现:发病急骤,腹痛拒按,腹泻便血,大便每日2~10多次不等,呈峙殊腥臭之血便.或酷似赤豆汤,或呈洗肉水样.或呈果酱样。  相似文献   

10.
宋红朋 《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940-194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0例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手段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葛根芩连汤合槐花散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45% (P< 0.05);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效果显著,显著缩短了患者症状改善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分析42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经过。误诊率29%,死亡率7%,痊愈病例无一有后遗症。腹痛,且进食后加剧并伴发热、便血是本病的特征。治疗上应以禁食、支持、激素为主,抗生素仅起到预防感染作用。用维生素K1代替阿托品作为解痉止痛剂,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当有手术指征时,不应迟疑。  相似文献   

12.
陈一斌 《河南中医》2005,25(4):12-12
患者男性,77岁,以“腹痛腹泻1d”为主诉于2004年5月23日入院。患者于5月2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阵发性发作,以脐周为主,无放射痛,并解稀水样便,夹鲜红色血丝,共10次,伴里急后重,无呕吐。在当地医院查粪常规示隐血阴性,予“立止血”治疗未见好转而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史3年。查体:T:36.5℃,P:86次/min,R:20次/min,BP:140/90mmHg,神志清楚,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褚某,女性,83岁.主因咳嗽15d,于2011年6月21日11:00以咳嗽原因待查,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冠心病、房颤、心功能不全,贫血收入本院急诊科.患者1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黄黏痰量多,自服消炎、止咳药物,疗效不佳,遂外院就诊,胸片示:支气管炎.静滴青霉素12d,症状无明显好转,于今日来我院呼吸科就诊,予盐酸氨溴索、盐酸莫西沙星等药物治疗.查体:Bp 110/70mmHg,HR101次/min,R15次/min.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血常规:WBC 8.74×109/L;N 0.85;L 0.09;PLT 199×109/L,Hb 81.0g/L.尿常规:PRO 75mg/dL,ERY 10/μL.血气分析:pH 7.35,PCO2 35.7mmHg,SO2 94.1%,BE-5.1 mmol/L;CHCO319.7mmol/L.生化:GLU 8.02mmol/L,BUN 22.3mmol/L,CR290μmol/L,HCO3 20.3mmol/L,Na+ 13 1mmol/L,CTNI 0.012μg/L.  相似文献   

14.
我院1981年共收治两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出院,现举1例报告如下。病历摘要艾××,男,48岁,社员,住院号:4109。腹痛、腹泻、伴呕吐发热一天,于1981年11月2日入院。病者于11月1日半夜突然发病,满腹剧痛,腹泻血水样大便,且伴呕吐食物残渣及清水数  相似文献   

15.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并肠蛔虫症43例的治疗观察433100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许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以突发性腹痛、腹泻、呕吐、便血等为临床特征的急腹症,其发病原因不明,临床常并发肠蛔虫症。由于其发病急,变化快,易在短期内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合并麻痹...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8例。年龄16~54岁,平均27岁。既往均无慢性消化道疾患。诊断标准:(1)急性腹痛,呕吐、发热、腹泻或/血便,或继发肠梗阻征或/败血性休克。舌苔黄燥或腻,舌质红。(2)腹痛较猕散,腹部未扪及肿块。(3)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腹部 X 线或平片符合本病表现。外周血像基本正常或白细胞总数偏高。治疗方法生大黄每次24~30g,水煎服,每日  相似文献   

17.
我院自1980~1987年应用中西医药联合治疗20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严重型患者,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共20例(均按实用内科学1984年版诊断标准),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7~67岁;发病24~36小时就诊4例,37~48小时就诊11例,48小时以上就诊5例。频繁呕吐和大量血便20例,四肢厥冷17例,皮肤出现紫红花纹15例,血压:舒张压<60mmHg14例,收缩压<90mmHg12例;体温>40℃8例,39~39.9℃ 7例,38~38.9℃ 3例,37.2~37.9℃  相似文献   

18.
宁淑敏 《新中医》1997,29(8):35-35,54
应用中药外敷及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的中西医结合方法的婴儿急性坏死性肠炎24例,与单用西药组22例对比结果:治疗组72小时内腹胀缓解率为95.8%,对照组为40.9%,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温中化湿,理气活血法对本病缓解腹胀及提高疗效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肠炎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肠壁缺血缺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以腹痛、便血及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重者可致全层肠壁受损而出现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中毒性休克。  相似文献   

20.
报告2例泻心汤清化湿热、凉血止血,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便血-肠道湿热证(小肠瘅)。男,5岁,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发热2d;T39.2℃,P120次/min,R84次/min,BP85/60mm Hg;血常规:WBC24.4×109/L,中性67%,淋巴细胞20%;腹部X线:中腹小肠充气,未见液平面;便常规:高粱色,无黏液及脓血,白细胞+,蛔虫卵+,潜血++++;合并蛔虫病;泻心汤(大黄后下5g,黄连3g、黄芩各3g,地榆、愧花炒、丹皮、枳实炒各5g,木香2g,当归、甘草各5g),3剂,1剂/d,水煎400m L,早中晚温服;二诊加乌梅、使君子各6g,干姜炒黑2g,2剂,1剂/d,水煎400m L,早中晚温服;三诊上方服2剂,胃纳正常,大便成形,大便潜血3次阴转,继以健脾安蛔治疗1周,出院。男,7岁,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发热3d;T38.8℃,P115次/min,R82次/min,BP80/50mm Hg;血常规:WBC20.4×109/L,中性72%,淋巴细胞20%;腹部X线:左上腹小肠充气、膨胀,肠腔扩大,未见液平面,肠间有异常改变。便常规: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隐血试验阳性;泻心汤(大黄后下5g,黄连、黄芩各3g,地榆炒、愧花炒、丹皮、枳实炒各5g,木香2g,当归、甘草各5g),2剂,1剂/d,水煎500m L,早中晚温服;二诊以原方再服2剂;三诊香连丸加减,木香、黄连各2g,陈皮、茯苓、白术、麦冬、西洋参各6g,扁豆9g,焦三仙6g。3剂,1剂/d,水煎500m L,早中晚温服,进食米汤及牛奶;四诊血象、腹部X线检查、大便镜检、隐血试验(连续3次)等检查均已恢复正常,随即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