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乳腺EPC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抗体包括p63、SMA、CK5/6、ER、PR、HER-2和Ki-67),获取随访患者预后信息。结果 17例EPC中女性16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62岁。临床以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肿瘤最大径1.5~5.5cm(平均2.9 cm),10例肉眼可见囊腔形成。镜下见肿瘤单发或多病灶聚集,肿瘤周围有纤维性包膜。多数EPC以乳头状结构为主,被覆柱状细胞。少数肿瘤伴有筛状、实体结构或以其为主。1例EPC伴有腋窝癌结节。EPC的周缘和乳头轴心均缺乏p63、SMA和CK5/6阳性染色的肌上皮层。肿瘤细胞ER、PR均(+),1例HER-2呈(),其余均(-)。Ki-67平均增殖指数为12%。10例随访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缺乏周缘肌上皮层的EPC可被视为特殊的浸润癌亚型,其远期预后较好,可参照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治疗标准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伴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收集乳腺SPC伴浸润性癌8例,总结该组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检测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乳腺SPC伴浸润性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5.5岁,其发生率约占SPC总病例的30%。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伴浸润癌常见的类型为乳腺非特殊类型癌和黏液癌,亦常伴神经内分泌分化。SPC伴浸润性癌时,浸润癌周边及其癌巢内肌上皮染色均为阴性。SPC与伴随的浸润癌区域ER、PR均阳性且阳性率较高(≥70%),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10%。神经内分泌免疫组化标记Cg A及Syn均双阳性或单个阳性。结论 SPC可能是低级别乳头状导管原位癌的变异型,其具有进展为其他类型乳腺浸润性癌的潜能。SPC可能为伴神经内分泌分化乳腺黏液癌及非特殊类型癌原位癌阶段的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法对78例乳腺SPC进行检测;采用FISH法对HER-2基因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8例乳腺SPC患者均为女性,平均64.7岁,多以乳头溢液和(或)乳腺肿块就诊.7...  相似文献   

4.
Wei B  Bu H  Chen HJ  Zhang HY  Li X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0):589-593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2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和阿辛蓝黏液染色。选用抗体包括细胞角蛋白(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6.1岁。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例中无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体乳头状病变,19例存在黏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旱印戒样。细胞为轻度或中度异型性,15例核分裂象〈5/10HPF。7例伴发细胞学与导管内癌一致的浸润癌。肿瘤均表达CK8,但基底型CK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Calponin和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64.7%和58.8%,在导管周缘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76.5%和70.6%。CgA和突触素阳性率分别为88.2%和82.4%。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8.1%。17例行ER、PR和pS2染色的肿瘤均呈阳性,c—erbB-2均阴性。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6例(94%)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显示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方法对11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8例为原位癌,3例伴浸润癌成分,平均年龄63.2岁。11例实性乳头状癌均表现为乳腺肿块,其中3例为乳头溢血。所有病例大体界限清楚,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呈实性结节状增生,肿瘤细胞形态单一,核染色质细腻,核分裂象5个/10 HPF,8例可见细胞内外黏液。免疫表型:ER、PR均弥漫强阳性,CK5/6和HER-2均阴性,5例在瘤巢周围可见稀少的p63阳性细胞,4例瘤巢周围可见CK5/6和CD10阳性细胞,3例伴浸润癌成分者,瘤巢周围无p63、CK5/6、CD10阳性细胞;5例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Syn,6例表达Cg A。9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老年女性的乳腺癌,以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乳头状结节为特征,常有细胞内外黏液分泌,为腺腔A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并表达神经内分泌免疫标记,预后良好,较少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脂质性癌(breast lipid-secreting carcinoma)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特殊染色PAS、AB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ER、PR、Ki-67、c-erbB-2、p53等.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4、54、50岁,均可触及乳腺肿块,肿瘤境界欠清楚,镜下肿瘤边缘呈浸润性生长,肿瘤主要由空泡状细胞即组织细胞样细胞和其它少量皮脂腺样细胞、大汗腺样细胞组成.AB、PAS染色阴性.免疫组化(SP法)瘤细胞示:ER、PR阴性、c-erbB-2、Ki-67、p53不同程度阳性.3例均术中快速切片诊断癌后,行乳腺改良根治手术.结论 乳腺分泌脂质性癌是一种相对少见,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的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检查及特殊染色.免疫标记可帮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2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UPSC)和子宫内膜样癌(uterine endometrioid carcino-ma,UEC)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表达,以了解两种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差异。方法对24例UPSC和54例UEC进行组织学复查和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的p53蛋白、ER和PR的表达。结果24例UPSC占子宫内膜癌的3·77%,平均年龄UP-SC组为60岁,UEC组为51·7岁(P<0·01),晚期癌(FIGOⅢ-Ⅳ)UPSC组占62·5%,UEC组占35·1%(P<0·025)。p53蛋白的表达UPSC组16例阳性(66·7%),UEC组10例阳性(18·5%),两组比较(P<0·01)。ER阳性表达UPSC组(8·3%),UEC组(42·5%),PR阳性表达UPSC组(12·5%),UEC组(35·2%),两组比较:ER(P<0·01),PR(P<0·05),差异有显著性。UPSC组p5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及肌层浸润无明显关系,而UEC组Ⅲ~Ⅳ期肿瘤的p53蛋白的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05)。UPSC的5年生存率为25%,UEC组5年生存率为80·9%(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UPSC为p53高表达,而缺乏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为高度恶性的肿瘤。它的生物学行为不同于UEC,因而强调诊断时需和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癌相区别。  相似文献   

8.
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特殊染色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分析3例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用黏液卡红(MC)和PAS/AB(Alcian blue)及淀粉酶消化后PAS/AB染色观察分泌物的性质,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ER、PR、Ki-67、p53、p63、c-erbB-2、S-100蛋白、CK7、SMA、CK1/3、EMA、CEA和CK34βE12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乳腺分泌性癌仅占同期全部活检乳腺癌的0.36%,平均年龄48.7岁。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为癌细胞异型性较小,出现微囊性结构,癌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等,对PAS/AB及黏液卡红染色呈现阳性反应。某些病例可以出现印戒样细胞,柱状上皮被覆的腺样结构,及间质广泛透明变性,癌细胞萎缩消失后形成的胶原硬化瘢痕,提示其高分泌活性和相对惰性的生长方式。尽管ER、PR阴性或仅局灶性表达,但预后相关基因p53和c-erbB-2全阴性或仅偶见弱表达,另外,Ki-67反映的增殖指数仅为6.3%,可能同其相对良好的组织形态和较好的预后有关。淋巴结均未见转移。结论 乳腺分泌性癌为一种少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中老年女性,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弱,预后良好。根据组织学表现,结合特染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合并滤泡癌(follicular carcinoma, FC)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PTC合并F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28~70岁(平均50.7岁)。10例甲状腺FC均为单发,瘤体最大径为1.0~8.0 cm,广泛浸润型3例,微小浸润型7例,10例均为有限血管浸润型(≤4个血管),其周围未见合并甲状腺良性病变;PTC单发者5例,多发者5例,瘤体最大径为0.2~2.2 cm,≤1.0 cm者8例,周围伴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和结节性甲状腺肿者4例。1例合并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表型:10例PTC中CK19阳性,8例Galectin-3阳性,6例HMBE-1阳性,6例BRAF V600E蛋白阳性,10例CD56均阴性。结论 PTC较少与FC混合发生,预后与肿瘤是否多灶及有无伴桥本甲状腺炎等有关,其内在机制复杂且仍存在争议,在临床病理外检工作中需警惕,以避免漏诊其中一种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3例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8~69岁,平均56岁,2例发生于升结肠,1例发生于乙状结肠,病变长度范围5~10cm,光镜下,3例均可见局灶性高-中分化腺管状腺癌,但主要由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成分组成,微乳头状成分位于肿瘤边缘及浸润部。免疫组化染色EMA显示特征性"外翻性"结构。随访:例1肿瘤切除后3个月肺转移,7个月后死亡;例2同时伴有腹壁转移结节;例3切除后6个月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结论结肠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预后较差,具有高度侵袭性和结肠外侵犯,形态学上应与淋巴管内癌栓、人为脱水因素及其它转移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6例SPT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复习,光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细胞α-AT等9种抗体的表达,并对其中1例做AB/PAS染色。结果 6例SPT中5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34岁,瘤体平均直径9.3cm;光镜下瘤细胞圆形,大小较一致,无明显异型性,排列成实性片状区和假乳头状结构,假乳头轴心黏液变性,囊性区常见出血、坏死;其中1例除上述特征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印戒细胞样瘤细胞,这些瘤细胞AB/PAS染色阴性,CEA阴性,S-100蛋白阴性,随访至今已4年余,无复发及转移。2例浸润包膜及周围胰腺组织;6例中3例有随访的均健在且无复发及转移。免疫组化检测:6例Vim阳性(6/6),4例α-AT阳性(4/6),3例Syn阳性(3/6),1例CK弱阳性(1/6)、PR阳性(1/6),ER阴性(o/6),EMA阴性(0/6),CEA阴性(0/6),S-100蛋白阴性(0/6)。结论 SPT好发于年轻女性;组织形态学特征为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实性片状区与独特的假乳头状结构,偶见瘤细胞呈印戒细胞样,间质可黏液变性;该肿瘤生物学行为交界性或恶性潜能未定的肿瘤,即使出现包膜及周围胰腺浸润,预后亦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 S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SBC均为女性,发病年龄42~64岁,平均53.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乳房内肿块,多数边界清楚,质稍硬,直径1.6~2.6 cm;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巢片状、微囊状、腺管状和乳头状排列,胞质丰富,瘤细胞胞质内外含有丰富均质的嗜伊红分泌物,PAS染色呈红色。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象少见,可见肿瘤侵犯神经。免疫表型:6例Mammaglobin和S-100蛋白均阳性,3例EGFR阳性;4例ER、PR和HER-2阴性,Ki-67增殖指数20%。PAS特殊染色后阳性;FISH检测显示ETV6基因重排。结论 SBC是一种少见且预后良好的肿瘤,确诊需依据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必要时行ETV6基因FISH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aggressive papilla-ry tumour,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中耳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23~63岁.均以听力下降就诊,3例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例,右侧1例.影像学示鼓室鼓窦及外耳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泌性乳腺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6例SB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采用免疫组化、FISH技术检测ETV6基因,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6~76岁,平均38. 7岁。左侧乳腺2例,右侧乳腺4例。5例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1例表现为乳头溢液。肿瘤直径1. 0~3. 1 cm,平均2. 0 cm,边界较清,但无包膜。镜下实性巢状、微囊状、腺管样或乳头状排列的肿瘤细胞被玻璃样变的纤维组织分隔,呈多结节状生长;胞质内含嗜酸性分泌物或分泌小泡。免疫表型:6例CK7、CEA、S-100均阳性,ER、PR、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40%; 1例分子检测存在ETV6基因易位。2例行肿块切除术; 4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2例有淋巴结转移(3/15、1/16)。5例随访6个月~20年,1例发生肺转移。结论 SBC属于临床经过相对惰性、预后较好的罕见乳腺肿瘤,依据典型的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特征性的ETV6基因易位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预后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73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选用抗体包括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ER、PR、c-erbB-2等。结果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4.7岁。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3例中有3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25例伴有黏液分泌。周边常可伴有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或梭形,呈印戒样。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或细颗粒状。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51例核分裂象5个/10HPF。43例伴发浸润癌。肿瘤基底型CK表达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67.1%,在导管周围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73.9%。CgA和Syn以及NSE阳性率分别为89.0%,86.3%,95.9%。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10.2%。73例行ER、PR染色的肿瘤大部分呈阳性,Her-2大部分呈阴性。电镜下可见到细胞内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乳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乳腺导管内癌,好发于老年女性,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随访资料显示SPC具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PR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其中2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结果770例肾上皮性肿瘤中32例为PRCC(4.2%)。镜下见PRCC主要由多少不等的乳头状和管状结构组成,被覆单层立方或多层柱状肿瘤细胞,乳头轴心及间质内可见泡沫细胞、砂砾体沉积,部分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含铁血黄素。Ⅰ型18例,细胞呈立方形,胞质少,嗜碱性,淡染,Fuhrman分级低级别16例;Ⅱ型14例,细胞呈高柱状,胞质丰富,嗜酸性,Fuhrman分级高级别12例。Ⅰ型和Ⅱ型PRCC不同程度地表达vimentin、EMA、CK(AE1/AE3)、CK7、CD10和AMACR,均不表达CK(34βE12)和TFE-3。31例患者获得随访,1例术后肝、肺转移,4个月后死亡,3例术后1年分别出现骨、肺、肝等处转移,2年后死亡;死亡患者中Ⅱ型3例、Ⅰ型1例。其余27例均无瘤生存。高核分级、血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高临床分期提示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PRCC国内少见,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特征,Ⅱ型PRCC较Ⅰ型患者预后差。 PRCC细胞核分级高、出现肉瘤样成分或有透明细胞癌结构可能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预后不良。诊断时需结合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具有乳头状结构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具有乳头状结构的透明细胞肾癌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2例中男性11例,女性1例,平均53岁。10例发生于右侧肾脏,2例发生于左侧肾脏,主要症状为血尿、腰腹痛或无明显症状仅体检发现。12例肿瘤组织形态学上都具有乳头状结构区域,占整体肿瘤的10%~30%,其他区域为经典型透明细胞癌排列区,乳头结构为原发性簇状微乳头、小管乳头或纤维血管轴心乳头及继发性囊性变形成、坏死形成或人工因素形成的乳头;免疫组化:CK(12/12)、CD10(9/12)、vimentin(11/12)、CK7(5/12)、AMACR(3/12)阳性,CD117和TFE3阴性。9例患者随访2至66个月,5例无瘤生存,3例复发,其中2例死亡。结论具有乳头状结构的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属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范畴,以形态学上具有乳头状结构为特点,免疫表型与经典型透明细胞肾癌基本一致并具有一定的差异,这些特点对临床病理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二态性乳头状癌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收集具有二态性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导管原位癌7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并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CK5/6、CK34βE12、CK8、CD10、p63、SMA、ER、E-cad、Syn、CgA、GCDFP-15和AR的表达。结果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具有二态性特征的筛状型导管原位癌3例;其中4例伴有导管内非典型增生。二态性乳头状癌有两种形态不同的肿瘤细胞:一种是普通性肿瘤细胞,多为柱状细胞,胞质不透明,核为低或中间级别。此类细胞分布于乳头或筛状结构的浅层;第二种细胞是二态性肿瘤细胞,多呈多角形或立方形,胞质透明或淡染,核级别及形态与普通性肿瘤细胞相同。此种细胞位于柱状肿瘤细胞内侧,排列呈条带状、筛状、实性巢状或单个细胞播散分布,其胞质及细胞分布位置类似增生的肌上皮细胞。两种肿瘤细胞均显示CK8、ER阳性,基底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CK34βE12)、肌上皮(CD10、p63、SMA)、Syn和CgA阴性;E-cad阳性5例,另2例部分细胞呈胞膜胞质型微弱阳性而大部分细胞不表达;1例GCDFP-15及AR阳性。结论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两种肿瘤细胞均呈腺系上皮分化,两种肿瘤细胞的形态及胞质染色不同,但核的异型性及其形态相同,免疫组化结果也相同。二态性肿瘤细胞在HE切片内与肌上皮细胞很相似,易被误认为肌上皮,从而导致诊断不足或误诊,宜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癌旁非典型性滤泡的形态学特征、分布状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EliVision法观察50例PTC癌旁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特征与组织形态.同时采用半定量评价不典型滤泡的分布密度,分析其与癌旁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多中心性生长、腺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 50例PTC的癌旁组织中94%(47/50)检测到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滤泡常失去圆润轮廓,呈滤泡拉长或边缘成角现象.滤泡腔内胶质缺失,偶见胶质深红染,部分滤泡腔内见多核巨细胞.滤泡上皮胞质增多、淡染,胞核体积略增大,染色质细腻,核仁易见(1~2个).核重叠常见,而核沟与核分裂象少见,未见核内假包涵体.非典型性滤泡呈多灶性、非连续分布,其分布密度为4.63灶/10 HPF,少数病例非典型性滤泡与癌组织间有组织学移行.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密度与癌旁淋巴细胞浸润(P=0.000)及PTC多中心性生长(P=0.002)明显相关.当其分布密度达7.5灶/10 HPF时,对PTC多中心性生长的诊断特异性达91%.结论 (1)多数PTC癌旁组织中存在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呈不完全性PTC样的形态学特征.(2)伴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癌旁组织中非典型性滤泡分布密度明显升高,支持甲状腺炎对PTC发生的潜在诱导作用.(3)多灶性分布的非典型性滤泡可能是多中心性PTC组织发生的基础,评价癌旁非典型滤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提示临床PTC多中心性生长的风险.(4)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密度较好地阐释了免疫性甲状腺炎与PTC多中心性生长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