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索辨证论治辅助机器复位治疗耳石症的效果。方法 62例耳石症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予机器复位,干预组予机器复位加辨证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 d、1周、2周评估躯体(P)、功能(F)、情绪(E)指数,记录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随访6个月,比较2组耳石症复发、残余头晕患者出现率。结果 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DHI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且干预组下降更明显(P<0.05);2周后,2组DH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复发率在第2个月、第4个月、第6个月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残余头晕出现率在第2周和第1个月高于干预组(P<0.05)。结论 辨证论治加机器复位治疗耳石症可提高效果,降低残余头晕病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伴有残余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1个月的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评分及治疗2周后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DHI-P、DHI-E、DHI-F评分、DHI总分)、VAS评分、HAD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2周、1个月时,治疗组DHI评分(DHI-P、DHI-E、DHI-F评分、DHI总分)、VAS评分、HA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眩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Brandt-Daroff习服训练。2组均于治疗2周后评估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2组患者治疗后DH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缓解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理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菊钩逍遥散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予口服敏使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菊钩逍遥散。疗程2周,比较两组疗效、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积分。结果①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8.0%;试验组痊愈19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治疗后DHI评分(15.78±10.03)分,试验组治疗后DHI评分(11.05±8.1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菊钩逍遥散可有效缓解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降低DHI评分,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7,(8):999-1000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服用温胆汤加减,疗程为2周。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两组头晕持续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疗程开始1周后两组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能明显缩短病程,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周氏调神针法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残余症状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6例耳石症手法复位残余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Brandt-Daroff康复训练的36例纳入A组,将采用周氏调神针法治疗的40例纳入B组。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障碍评分。结果:B组总有效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前功能、情感、躯体及DH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功能、情感、躯体及DHI总分均较治疗前低,且B组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氏调神针法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残余症状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眩晕的影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定眩清脑汤对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眩晕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治疗组予定眩清脑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药治疗后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分(10.32±9.72)分;对照组手法复位14天后DHI评分(14.79±11.03)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眩晕的患者,给予定眩清脑汤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DHI评分,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穴联合常规治疗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经耳石手法复位成功后有残余症状的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风池穴,1 d治疗1次,1周5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DHI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针刺风池穴联合常规治疗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张小雪 《光明中医》2024,(6):1146-1149
目的 探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2组均治疗2周。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HI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沈海平 《新中医》2020,52(17):58-60
目的:观察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的效果。方法:选取S-BPPV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定眩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记录2组患者耳石复位循环次数,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眩晕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每天耳石复位循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DH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6.38%,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为94.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定眩汤联合耳石复位治疗S-BPPV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减少复位次数和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自拟涤痰止晕方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疗效及对症候积分、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3.1~2017.1期间收治的70例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耳石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5例,所有患者予以西药倍他司汀口服,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自拟涤痰止晕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症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100)]评分及随访1年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头痛、走路不稳、头晕目眩、项肩背痛、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QOL-100量表中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生活状况、独立能力五个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涤痰止晕方辅助治疗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经益气活血法配合耳石复位治疗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40例对照组经耳石复位治疗,40例观察组经益气活血法配合耳石复位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情感、功能、躯体DHI评分及DHI评分总分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益气活血法配合耳石复位可有效终止眩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BPPV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顶中线、额中线、颞后线、枕下旁线针刺;对照组患者进行前庭功能康复锻炼,治疗4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8周后随访应用眩晕残障量表(DHI)评估患者残余症状中躯体(P)、功能(F)、情绪(E)状态。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8周后随访DHI总分、P、F及E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DHI总分、P、F及E评分降低,8周后随访E项评分降低(P0.05)。结论头针可改善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及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经Epley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82例一次性Epley法复位成功的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予针刺晕听穴、太阳穴、风池穴为主,1次/天,6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在成功手法复位后不予任何额外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治疗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DHI评分在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可有效缩短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Epley法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并显著改善患者残余头晕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中老年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按照随机摸球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后头晕持续时间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包括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35/36),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30/3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头晕持续时间(9.84±2.45) h,对照组治疗后头晕持续时间(14.32±2.87) h,治疗组头晕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DH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l...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揿针治疗原发性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5月经Epley手法复位成功后仍具备残余头晕症状的原发性BPPV患者(后半规管)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揿针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4周。分别比较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治疗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周和第4周,治疗组DHI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治疗能有效缓解原发性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的残余头晕症状。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观察前庭康复锻炼与药物干预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2 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 BPPV 且经耳石手法复位后确认伴有残余症状的患者 60 例,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予以药物干预治疗,观察组予以前庭康复锻炼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眩晕程度、复发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总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患者睡眠障碍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头晕、走路不稳持续时间短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4 周和 6 周后,观察组患者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前庭康复锻炼与药物 干预治疗在 BPPV 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中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在缩短患者残余症状恢复时间、改善眩晕程度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联合治疗眩晕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耳石症手法复位后眩晕发作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单独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随时间递减,且服药后观察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相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1.4%(P<0.05)。结论:小柴胡汤对耳石症手法复位后眩晕发作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对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灯盏生脉胶囊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6例和观察组66例,对照组给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灯盏生脉胶囊治疗,两组疗程为4周。记录两组治疗后1周、1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并随访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1个月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8%,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80.3%,观察组以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1周后、1个月后的DHI量表的功能、情感、躯体单项及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的单项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复发率12.8%显著低于对照组27.3%(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好,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手法复位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治疗耳石症(BPPV)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行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者设作对照组(51例),于此基础上加以手法复位治疗者设作观察组(5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1%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HI(10.32±3.70)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患者经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与手法复位配合治疗后可有效提升疗效,改善眩晕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