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研究发现,肿瘤组织的热休克蛋白-多肽复合物具有肿瘤疫苗的免疫作用,可诱导动物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在诱导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和B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而发挥作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多肽复合物也可直接激活γδ+T细胞和NK细胞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发现,肿瘤组织的热休克蛋白-多肽复合物具有肿瘤疫苗的免疫作用,可诱导动物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在诱导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和B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而发挥作用。肿瘤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多肽复合物也可直接激活γδ^+T细胞和NK细胞。  相似文献   

3.
甘露糖受体在宿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MR)或称CD206,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兔巨噬细胞被发现的甘露糖受体最早的家族成员[1].MB不仅可以识别并结合病原生物的多种糖蛋白,介导固有免疫应答,而且通过其抗原提呈等功能,促进T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释放,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有效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DC),树突状细胞在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未成熟DC(iDC)捕获抗原并逐渐发育成熟,携带抗原成份从感染组织迁移至外周免疫器官,将抗原成份提呈给T、B淋巴细胞激发免疫应答,起着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作用,并通过分泌IL-12、IFN-γ等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免疫调节。深入研究DC在结核病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将为抗结核新型疫苗的开发及免疫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巨噬细胞(Mφ)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加工,提呈抗原给T、B 淋巴细胞,辅佐其免疫应答的作用,但抗Mφ抗体可引起Mφ提呈机能异常,进而影响细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最先在小鼠淋巴器官中发现的一种独立的细胞类型.作为目前所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DCs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另外还可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人DCs由髓样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s,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Cs,pDCs)两个亚群组成.  相似文献   

7.
目前根据巨噬细胞活化状态及功能不同大致分为2种,即M1和M2型巨噬细胞[1-2].M1细胞即为经典活化巨噬细胞(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s,CAM),具有吞噬杀菌,释放炎症介质,提呈抗原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功能,是机体抵御外物的重要防线[3].  相似文献   

8.
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属于哺乳动物类C型凝集素超家族成员,主要表达于巨噬细胞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 面,不仅在抵抗病原体感染的天然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还参与抗原提呈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刘小孙  梅林航 《现代免疫学》2011,(3):262-264,封3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以快速分泌Ⅰ型IFN、抑制病毒及细菌等病原入侵的固有免疫应答著称.同时,pDC作为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呈递抗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分布于实体肿瘤组织内,呈递肿瘤抗原,参与免疫调节,导致肿瘤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在摄取、处理抗原后,边迁移边成熟,从外周非淋巴组织通过淋巴管和(或)血循环进入次级淋巴器官,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1].DC作为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其发挥的作用与其他APC有着显著不同,如气管中的肺泡巨噬细胞的数目是DC的100多倍,但是从气管迁移到引流淋巴结的DC数目却要远远高于巨噬细胞[2].  相似文献   

11.
MHC抗原和肝脏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应答的发生是抗原提呈细胞上MHC分子将外来抗原提呈给T细胞,使T细胞活化的过程。MHC分子在肝组织内的表达异常,对肝脏免疫应答的发生及调控起重要作用。本文简述MHC分子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并重点讨论和肝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对认识一些肝病免疫损伤的机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CD40分子在树突状细胞中的信号转导通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桓  顾宗江  张学光 《现代免疫学》2004,24(5):429-431,436
树突状细胞 (DC )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 ,是启动机体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1] 。未成熟DC定居在外周组织 ,具有极强的捕获抗原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捕获入侵的病原体、损伤或恶变的组织后迁移至淋巴结 ,将加工过的抗原以MHC 抗原肽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启动机体免疫应答。在此过程中 ,DC逐渐发育成熟 ,伴随着膜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以及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如CD4 0、OX4 0L、CD80、CD86表达的上调。然而 ,DC抗原提呈功能的完全成熟需要T细胞提供的共刺激信号 ,其中CD4 0相关的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所接触的抗原产生有效的抗体应答,需要动员一系列的淋巴样细胞:包括处理和提呈抗原的巨噬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的B淋巴细胞和调节B淋巴细胞反应性的T淋巴细胞。对异物抗原的免疫应答涉及到几  相似文献   

14.
固有免疫细胞在急性肾损伤(AKI)中的免疫应答反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先天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及自然杀伤T(NKT)细胞。这些免疫细胞通过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抗原提呈在AKI中激活免疫应答,从而发生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成为AKI后的致病及修复的关键点。了解与先天免疫细胞相关的趋化因子、分子途径可作为日后治疗靶点改善AKI。  相似文献   

15.
余鹏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2023,38(3):451-457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高效的抗原摄取、加工和处理能力,能够在二级淋巴组织向幼稚T细胞提呈抗原,从而诱导免疫应答或耐受,在启动和放大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DCs在发挥其生理学功能的过程中经历复杂的化学和力学微环境变化,并表现出不同力学表型和免疫表型,深入理解调控DCs力学表型和免疫表型的化学和力学因素是利用其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先决条件。本文主要介绍DCs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并探讨其在免疫相关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机体的免疫应答受多种因素调节。调节正常可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调节异常可导致机体发病。因之了解机体免疫应答的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巨噬细胞(Mφ)在免疫应答中,除可做为辅助细胞提呈抗原之外,还可做为调节细胞增强或抑制免疫应答。本文拟从Mφ)吞噬消化异物、Ia~+Mφ)、Mφ的分泌产物三方面介绍Mφ的免疫调节。一、Mφ吞噬、消化异物 Mφ的功能之一就是吞噬、消化分解异物,其中包括抗原物质。当然Mφ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作为信号通路的调节器能形成细胞对各种刺激的应答,而雷帕霉素则是通过阻断mTOR参与的信号转导阻止DC的功能从而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免疫细胞能通过表面受体直接或间接地向mTOR传导信号,调节免疫应答.研究表明:mTOR可调控不同种类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如树突状细胞(DC)的分化与成熟、存活、迁移、抗原摄取与应答以及细胞因子产生等,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HIV感染消化道黏膜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表明,黏膜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称为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immune system,MIS)。MIS分为两大部分:有结构的黏膜滤泡和无结构的弥散淋巴组织。抗原由黏膜滤泡进入MIS,被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处理并提呈给T、B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浆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通过归巢机制迁移至弥散淋巴组织,并在此发挥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9.
天然免疫系统的"分子模式识别作用"及其免疫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天然免疫对配体的识别是“分子模式识别作用”,该作用不仅能绝对区分“自己”与“非已”,而且可区别无害“非已”和病原体相关“非已”,并通过抗原提呈和共刺激信号两个环节赋予获得性名单应答识别“自己”与“非已”的能力,筹划共诱导表达的一套不同的细胞因子得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MAGE-3蛋白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4从人外周血分化、诱导树突状细胞,经MAGE-3蛋白冲击后,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7d,收集T淋巴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及肿瘤细胞杀伤试验。结果:与MAGE-3冲击后的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能有效地杀伤MAGE-3阳性的靶细胞。结论:经MAGE-3蛋白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外能有效提呈抗原,激活抗原特异性CTL,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