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近视儿童使用多区正向离焦(DIMS)镜片后的近视控制效果。方法 对2021年1—12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280例8~14岁近视儿童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近视儿童选择的矫正镜片分为DIMS镜片组(DIMS组)与单焦点镜片组(SV组),各140例。观察两组近视儿童使用镜片前、使用6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变化、眼轴长度变化。结果 DIMS组6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增长(0.25±0.27)D,SV组增长(0.41±0.31)D(P<0.001);DIMS组6个月后眼轴长度增长(0.13±0.29)mm, SV组增长(0.26±0.30)mm(P<0.001)。DIMS组与SV组相比控制近视效果达到39%,控制眼轴长度增长效果为50%。结论 相较于SV镜片,DIMS镜片控制近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阶段近视儿童佩戴多区近视离焦(DIMS)镜片的控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佩戴DIMS镜片的287例儿童,年龄7~15岁.按照首次佩戴DIMS镜片的年龄将其分为3组,其中7~9岁100例,10~12岁101例,13~15岁86例.比较3组儿童佩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儿童配戴复合多点光学离焦镜片对延缓近视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儿童眼科就诊近视患者,其中单焦点镜片配戴者52例为对照组,复合多点光学离焦镜片配戴者78例作为实验组。比较2组在戴镜前及戴镜后的第3、6、9、12个月,期间主要观察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的变化,对不同组间近视控制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戴镜前后等效球镜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80,P < 0.001)。自佩戴6个月起,对照组屈光度显著低于实验组(P < 0.05),且佩戴时间越长,2组之间的效果差距越大。2组戴镜前后眼轴长度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28,P = 0.876),提示2种镜片对眼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单焦点镜片相比,复合多点光学离焦镜片能有效延缓儿童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4.
郑媛媛  付燕  杨路  陈曦 《中国现代医生》2024,62(11):119-122
近年来,随着视网膜周边离焦理论的提出及周边离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将视网膜周边离焦检测技术应用于儿童近视进展的预测。同时,将周边离焦原理设计的离焦眼镜,包括多焦点软性接触镜、角膜塑形镜和离焦框架镜等用于儿童近视防控。早期研究者认为,近视主要与人眼调节滞后及形觉剥夺相关。目前比较认可的近视机制是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会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应用视网膜周边离焦效应抑制近视进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视网膜周边离焦的早期检测和干预可避免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更大损害。本文对视网膜周边离焦控制近视及周边离焦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临床延缓儿童近视进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6.
邓涛  刘芳 《中国现代医生》2024,(8):42-44+73
目的 探讨基于高非球微透镜星控技术的离焦框架镜片(highly aspherical lenslets,HAL)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笔者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1例(202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3例(86眼)配戴HAL镜片作为观察组,58例(116眼)配戴单光框架镜片(single-vision spectacle lenses,SVL)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分别记录第6个月、12个月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长度变化。结果 HAL组第6个月等效球镜度数变化为(–0.18±0.22)D,SVL组为(–0.47±0.21)D,HAL组变化小于S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L组第12月等效球镜度数变化为(–0.33±0.32)D,HAL组为(–0.82±0.20)D,HAL组变化小于S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L组6个月眼轴长度变化为(0.09±0.09)mm,SVL组为(0.20±0.07)mm,HAL组变化小于S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AL组1...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观察近视儿童配戴离焦软性接触镜与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临床资料,共75例儿童纳入分析。离焦软镜组:日戴周边离焦软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30例(60眼),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9.9±1.00)岁,等效球镜度数(?2.78±0.70)D。角膜塑形镜组: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9.67±1.11)岁,等效球镜度数(?2.67±0.71)D。两组患儿均已配戴12个月及以上框架眼镜后验配接触镜。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近视儿童眼轴变化情况及角膜结膜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两组近视儿童戴框架眼镜期间眼轴增加较快,OrthoK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4±0.09) mm,DISC组配前的框架期眼轴增量(0.37±0.07) mm;换为接触镜后戴接触镜12个月后,OrthoK 组眼轴增量(0.18±0.04) mm;DISC组眼轴增量(0.19±0.05) mm,两组儿童更换近视防控方案后眼轴增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接触镜的眼轴长度增量接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两种接触镜12个月期间,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1.20%,离焦软镜组为20.00%,其中离焦软镜组比例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染色1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66.70%,离焦软镜组为56.70%;角膜染色2级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17.80%,离焦软镜组为16.70%,其中两种程度的角膜染色角膜塑形镜组比例均略高于离焦软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镜乳头性结膜炎发生率角膜塑形镜组为2.20%,离焦软镜组为10.00%,离焦软镜发生率略高于角膜塑形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离焦软镜与角膜塑形镜均可有效控制近视儿童眼轴长度的进展,其控制效果均优于框架眼镜,两种接触镜对眼轴控制效果接近。两种接触镜的角结膜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近视是一个影响范围较广的公共卫生问题,具有向低龄化和高度近视化发展的倾向。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伴随发生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防控近视的发生发展迫在眉睫。近视所带来的病理改变及并发症对于视功能的影响极大,推动着临床研究的进步。近年来,在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的指导下,多种近视防控产品应运而生,给予患者高效、舒适、便捷的治疗,并通过减缓眼轴增长的方式达到减缓度数增加的目的。离焦镜片已成为其中的主流治疗方式。本文就现有的几种近视防控镜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减少旁中心离焦软镜治疗儿童近视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患儿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宁波市眼科医院诊治的100例近视患儿,按照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普通框架眼镜治疗,观察组50例采用减少旁中心离焦软镜治疗。观察2组患儿的屈光度、眼轴长度、裸眼视力、视觉质量、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屈光度[(-2.23±0.51)D]低于对照组[(-3.06±0.62)D, P<0.05];观察组患儿的眼轴长度[(24.14±0.38)mm]小于对照组[(26.01±0.55)mm, P<0.05];观察组患儿的裸眼视力(1.03±0.18)高于对照组(0.82±0.13, P<0.05);观察组患儿的客观散射指数(0.67±0.11)小于对照组(0.81±0.14, P<0.05),调制传递函数、斯特列尔比(37.81±5.20、0.49±0.05)大于对照组(32.97±4.88、0.42±0.07,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46/50),高于对照组的74.0%(37/50,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3/50),与对照组的10.0%(5/50)相近(P>0.05)。  结论  减少旁中心离焦软镜治疗儿童近视效果较好,可改善患儿的屈光度、眼轴长度、裸眼视力、视觉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81-84
目的 通过对不同度数青少年近视验配角膜塑形镜(OK 镜)两年后的近视控制效果的比较,探讨配戴OK镜后近视控制效果与近视度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8 年1~3 月在我院视光专科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0 例,根据等效球镜度不同分为近视低度数组(-1.25~-2.50 D)和中度数组(-3.75~-5.00 D)。随访2 年,观察和记录两组的性别、年龄、度数、角膜曲率和眼轴以及戴镜后6、12、18、24 个月的眼轴数据。对基线数据及眼轴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 共94 例(177 眼)完成两年随访。其中低度数组108 眼,中度数组69 眼。两组等效球镜度(D)分别为(-2.04±0.44)D 和(-4.20±0.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36,P<0.001);眼轴分别为(24.33±0.71)mm 和(25.20±0.6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44,P<0.001),年龄、性别和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数组配戴OK 镜两年后眼轴增加量为(0.27±0.11)mm,小于低度数组的(0.57±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4,P<0.001),组内各时间点眼轴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中度数组配戴OK 镜两年后眼轴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低度数组,近视控制的效果中度数组优于低度数组。相对高度数的青少年近视配戴OK 镜后近视控制的效果好,更多的周边近视性离焦能更好地抑制眼轴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12.
袁平  尹兰琼  陈晓 《中外医疗》2012,31(11):15-16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斜视性弱视儿童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为临床治疗儿童斜视性弱视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斜视性弱视患者50例(内斜眼30眼,外斜眼20眼),并和正常人50名(50眼)相比较,采用多焦电生理仪器RETI分析,选用CRTCombs刺激图形,刺激方式为Pattern-LT。结果 (1)斜视性弱视组的N1-P1波振幅密度的平均取值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分别为颞侧>鼻侧、颞侧<鼻侧;正常组儿童2个波段的上述两值结果同斜视性弱视组。在P1波潜伏期平均值上弱视组和正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2)弱视的程度和弱视患者波形的异常程度之间没有关联,波形异常程度上外斜性弱视小于内斜性弱视。(3)正常组儿童的N1-P1波振幅密度和P1波潜伏期的平均值均比斜视性弱视患者有所升高,离心度降低此种现象呈上升趋势。视功能的评价依据为振幅密度,内斜视弱视眼的表现比外斜视弱视眼更差。结论斜视性弱视儿童的mfVEP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该现象表明弱视眼的发病机制包括视网膜和视皮层两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儿童近视双眼视觉短塑性训练联合调节功能训练的临床疗效,为儿童近视干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期间我院眼科近视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近视干预手段,研究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结合双眼视觉短塑性训练联合调节功能训练。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视力、屈光状态变化、临床疗效及治疗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6个月、1年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患儿在治疗1年,年度屈光度变化值均优于治疗前,且对应时间点均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负球镜测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正球镜测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均高于治疗前(P <0.05),对照组仅PRA高于干预前(P <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PRA、NRA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调节灵敏度、幅度均高于治疗前(P <0.001),且研究组调节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眼视觉短塑性训练联合调节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近视患儿视力、屈光状态,治疗满意度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精确地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黄斑区的局部功能。方法对III期和IV期特发性黄斑裂孔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联和0.05%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撕除加20%SF6气体填充治疗,在术前术后行mfERG。结果手术患者的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与正常眼相比均明显降低。手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眼的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逐渐增加;mfERG三维地形图的中央峰术后逐渐恢复,但术后6个月仍然低于正常眼。结论mfERG能够精确地反映黄斑区的局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普通近视框架眼镜对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的短、中期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近视儿童80例(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依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普通组40例、夜戴组40例.普通组佩戴普通近视框架眼镜,夜戴组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两组均随访1年,统计比较两组佩戴前、佩戴6个月、佩戴1年后裸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与给药频率的阿托品滴眼液对儿童近视患者瞳孔直径、调节幅度及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接诊的280例近视儿童的左眼数据进行研究.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儿分为4组(A、B、C、D组),每组70例(70眼).A组患儿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每晚睡前滴眼1次(双眼),B组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隔天晚上睡前滴眼1次(双眼),C组给予0.02%阿托品滴眼液每晚睡前滴眼1次(双眼),D组给予0.02%阿托品滴眼液隔天晚上睡前滴眼1次(双眼),每次1滴.比较4组患儿用药前及用药后4、8、12个月的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前,4组患儿的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患儿用药前后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组间>0.05),各组用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的变化趋势相同(均P时间>0.05).4组患儿在用药后各时间点瞳孔直径、等效球镜度均大于用药前,调节幅度均小于用药前(均P<0.01);在用药后4、8个月时各组眼轴长度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用药后12个月时各组眼轴长度均大于用药前(均P<0.05);各组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泪膜脂质层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不同疗法与用药时间无交互作用(均P交互>0.05).用药后1个月内,4组均有部分患儿出现畏强光症状,按意向性分析(ITT)统计分别为A组12例(17.14%)、B组11例(15.71%)、C组16例(22.86%)和D组13例(18.5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符合方案分析(PP)统计分别为A组12例(18.18%)、B组10例(15.62%)、C组14例(20.90%)和D组11例(16.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有部分患儿在用药1个月内出现近视阅读模糊症状,按ITT统计分别为A组7例(10.00%)、B组4例(5.71%)、C组6例(8.57%)和D组8例(11.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PP统计分别为A组5例(7.58%)、B组3例(4.69%)、C组6例(8.96%)和D组5例(7.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质量分数为0.01%、0.02%的阿托品滴眼液每日点眼与隔日点眼对近视儿童的瞳孔直径、调节幅度、等效球镜度的影响趋势一致,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对其身体机能的影响,为客观认识其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资料,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以肥胖人数为基数,按性别、城乡频数匹配(1∶1∶1)随机抽取超重和非超重个体,采用单因变量和多因变量多水平模型,综合分析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对其身体机能的影响。结果:单因变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比非超重者平均增加5.25 mmHg和3.44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脉搏、肺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和肺活量比非超重者平均增加10.15 mmHg、6.34 mmHg、1.44次/分和390.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变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超重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肺活量均比非超重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儿童青少年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比非超重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肺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可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肥胖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儿童、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儿童、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CT横轴位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formation,MPR)图像。结果 22例患者中CT诊断急性阑尾炎21例,诊断符合率95.4%,20例与手术和病理相同,准确率90.9%,1例分级错误,仅1例CT未能做出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儿童、老年人急性阑尾炎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效果及对尿蛋白、尿红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诊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2例。2组均予常规处理,对照组另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观察组在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基础上联合雷公藤多苷口服。治疗14 d后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尿蛋白、尿红细胞、免疫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68.75%(χ2/P=8.892/0.003);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对照组(t/P=5.712/<0.001、14.223/<0.001、-28.284/<0.001、-4.380/<0.001);观察组IgA、IgA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P=6.893/<0.001、6.690/<0.001);观察组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P=110.061/<0.001、12.008/<0.001、16.880/<0.001、4.444/<0.001);2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能够有效改善肾功能凝血功能、免疫功能,降低尿蛋白、尿红细胞水平,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程雪莲  陈振辉  包逢源 《广东医学》2020,41(16):1724-1728
目的 探讨丙种球蛋白结合雷公藤多苷对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预后效果及对尿蛋白、尿 红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治疗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患儿98例,依据随机数字的方法,将全部患儿分 为对照组(n=49)与观察组(n=49)。全部患儿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观察组患 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雷公藤多苷,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24h尿蛋白与 24h尿红细胞水平。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损伤比例,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凝 血指标均改善,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 24h尿蛋白与 24h尿红 细胞水平均下降,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肾功能损伤比例均增高,观 察组的增高幅度小于对照组(X2 =4.298,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2.451,P<0.05),两 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丙种球蛋白结合雷公藤多苷治疗 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可以改善凝血、尿蛋白、尿红细胞的指标,保护肾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