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伟  刘剑刚  邵鑫 《北京中医药》2021,40(8):837-839
慢性肾炎综合征是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临床特点的综合征.魏子孝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学术带头人,在肾病等内科杂病等方面颇有研究,本文从魏教授对于慢性肾炎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方法及选方用药经验进行了总结.魏子孝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综合征主要中医病机为外邪束表、水失通调、脾肾亏虚、久病虚损.治疗原则为急治其标、缓者兼顾,健脾益肾、行气活血、通便为法.  相似文献   

2.
归纳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经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以肺、脾、肾虚损为主,兼夹水湿、湿热、瘀血、风邪等邪实,邹老临床治疗首辨虚实标本主次,兼顾扶正祛邪,运用补益肾元、健脾益气、化瘀和络、清热利湿、宣肺解表等多法同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西名中医关建国主任认为,虽然中老年女性尿道综合征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但自始至终表现为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的病理过程。肝肾亏虚,湿热下注,是尿道综合征发病的主要病机。正确把握邪正虚实的轻重关系,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则,拟"补肝养肾,化气行水,兼以清热利湿"为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从"肾虚毒损"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损肾络与肾虚纠结不解是蛋白尿、血尿长期不消的罪魁祸首,提出了从“肾虚毒损”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的论点。在治疗上除了补肾益肾外,还要注意涤除火热、瘀血和湿浊所化之毒邪。在清除毒邪上,则创新性地提出了使用解毒药、攻毒药、排毒药的治疗思路,为临床辨治慢性肾炎又辟蹊径。  相似文献   

5.
孙郁芝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肾炎蛋白尿多表现为本虚标实,其本在脾肾亏虚,往往虚实夹杂,故施治过程中应注意扶正祛邪。此外,蛋白尿常有湿热浊瘀夹杂,进而多采用清热利湿化浊、健脾益气补肾、活血祛瘀通络,灵活运用,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王素芝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肾虚督亏,感受外邪,内外合邪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键,肾虚督滞是其基本病机,本病属本虚标实,肾虚督亏为本,风寒湿、湿热、瘀血、痰浊等实邪阻滞为标,治疗扶正祛邪兼顾,补肾养督,祛邪通督;辨证分为肾虚督寒血瘀证、湿热伤肾血瘀证、肝肾两虚、痰瘀阻络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王耀光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王教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候,正虚以肺脾肾虚为主,邪实以气滞、湿热、瘀血等为主,治以疏风宣肺、清热利湿、健脾益肾、活血化瘀通络法,针对肾病综合征的兼证随症加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以本虚标实为特点,肾虚督亏为其本,风寒湿邪或湿热之邪痹阻经络、脉络瘀阻为其标,姜泉教授将本病分为病情活动期与缓解期,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病情活动期的治疗当祛邪通络为要:辨证祛邪,急则治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缓解期的治疗当补肾活血为要:补肾强督,缓则治本,活血通络,兼顾祛邪.不论急缓,全程...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炎肾虚证的证候特点有哪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答:慢性肾炎是一个病程缠绵、容易反复的难治性疾病,临床观察表明,本病是以正虚邪实并存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且正虚常以肾虚为主波及他脏,同时兼夹邪实并非固定不变,且可同时兼夹数种实邪。为此,我们曾于80年代初提出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应以正虚为本,临床所见水湿、湿热、瘀血等标证是在正虚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即以邪实为标。因此在治疗上应以扶正为主,兼祛邪实,标本兼顾,可能较清楚地反映出了慢性肾炎的病机。既然以肾虚为本,就有必要探讨肾虚证的证候特点,为此我们曾选择了临床症状记载较全面的  相似文献   

10.
于俊生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丰富,他认为肾虚湿热型慢性肾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机为肾虚与湿热互为因果,共同致病。其针对肾虚湿热型慢性肾炎治以益气补肾清利方,组方独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何映 《江苏中医药》2005,26(10):20-21
男子抗精子抗体阳性病机是正虚邪恋。正虚以肾虚为主,邪恋以湿热、瘀滞、精淤为多见,常兼夹为患。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采用补肾、滋阴、清热、利湿、化瘀等法标本兼顾。根据“精血同源”理论,偏重于从精浆调治,有利于血清、精浆转阴。通过利湿、化瘀、通腑、排精等方法,使邪有出路。关键是掌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筛选中药免疫双调合剂(生地12g,续断10g,生蒲黄15g,仙鹤草15g,川牛膝10g,野菊花15g,红藤20g,车前子10g,泽泻10g,防风10g,牡蛎30g),意在邪去正安,修复受损屏障;扶正可恢复自身正常免疫功能,巩固疗效。男子无论是血清或精浆抗精子抗体阳性者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炎一般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等表现 ,病程常超过 1年。临床表现多见 :腰酸痛、畏寒、纳呆腹胀、尿少、甚者无尿、浮肿、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无华、舌淡红、脉沉缓无力。中医学多从“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论治。本病病程长 ,病机复杂 ,多为正虚邪实。其治疗大法 :健脾补肾、扶正祛邪 ,已为广大医家所共识。慢性肾炎由于病程长 ,迁延难愈 ,导致抗病能力下降 ,易受外邪 ,加之一些药物的副作用 ,所以在病程的不同阶段 ,还可夹有外感、湿热、水湿、瘀血等邪 ,甚至数邪并存 ,治疗相当棘手。现将笔者治疗慢性肾…  相似文献   

13.
汤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9):1563-1564
刘明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年,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明老师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而以肾虚尤为重要;邪实不外湿、热、毒、瘀四端,以湿热为常见.治疗分别从肺、脾、肾及三焦入手,清热利湿,补脾益肾,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全国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提出“尪痹”这一病名,把类风湿关节炎归于“尪痹”范畴,病因可概括为正虚、邪侵,根本病机为“肾虚寒盛”,并将类风湿关节炎分成肾虚寒盛证、肾虚标热轻证、肾虚标热重证、湿热伤肾证四个证型,治以“补肾祛寒”为主,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为辅,以“壮骨利节、活血通络”为佐,并创立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补肾治尪汤、补肾清热治尪汤、补肾清化治尪汤,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有效减缓患者疼痛,消减关节肿胀,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5.
刘明教授从湿热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溟 《中医药学刊》2005,23(9):1563-1564
刘明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年,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刘明老师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虚实夹杂之证;正虚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而以肾虚尤为重要;邪实不外湿、热、毒、瘀四端,以湿热为常见。治疗分别从肺、脾、肾及三焦入手,清热利湿,补脾益肾,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总结刘尚义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肾炎所致水肿的病机在于肾虚痰浊阻滞,肾虚为本,痰浊为标,治疗须标本兼顾,以扶正祛邪为大法,自拟萆雪分清饮随证化裁,补肾泄浊,活血消肿,疗效显著。同时认为祛邪药物应中病则止,补虚药物应补中有泻,滋而不腻,或消补并行,达到阴阳双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因病机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为肾督两虚、阳失布化,外因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内治疗法以辨证论治为基础,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以祛风寒湿之邪,缓解期则补肾强督,活血通络。寒湿痹阻者温经散寒;湿热痹阻者清热利湿;肾虚督寒者温肾壮督;肾虚血瘀者补肾活血;或辨证联合西药治疗,能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外治疗法有针灸、中药熏洗、穴位贴敷及其他疗法,如运动疗法等,具有操作安全、不良反应小等优势。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有助于患者恢复自信及促进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8.
崔云教授认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以肾气虚为根本,脾气虚为重要因素,且可兼夹湿热、痰瘀诸邪。治疗上遵循“补脾为主,补肾为辅,兼顾实邪”的原则,既避免了前列腺癌的补肾禁忌,又顾及了疾病的病机特点,效果显著。附典型医案1则以论治。  相似文献   

19.
俞佳  汪悦  甘可  朱文 《辽宁中医杂志》2020,47(11):58-60
汪悦教授致力于中医风湿病临床30余载,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病机归纳为肾虚督寒,络气虚滞,治疗上以补肾强督通络作为治疗大法,并根据其病情之疾缓,分别治之。急则补肾强督稍佐祛寒除湿,缓则益肾填精佐以通络。用药上遵循急则治标,汤者荡也,以祛其邪通其络为务;缓则治本,膏方善后,以培其虚荣其络为辅。另附验案一则以行佐证。  相似文献   

20.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而蛋白属中医精微之范畴,蛋白尿形成的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正虚邪实。本虚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标实有外感、湿热、瘀血、情志等因素。临床上以补益脾胃、补肾固涩、益气补肺、疏肝理气、清热除湿、活血化瘀等方法辨证治疗肾性蛋白尿,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