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额神经阻滞     
过去阻滞眶上神经和滑车抻经或只阻滞眶上神经或滑车神经的方法称额抻经阻滞。最近开始,阻滞针刺入一处就能同时阻滞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称额神经阻滞(frontal nerve block)。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使用局部麻醉药,对原发性三叉抻经痛、癌性疼痛一般使用神经破坏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8月至2007年12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男53例,女27例),ASAⅠ~Ⅱ级,颈肩部外观无畸形,无患肢感觉异常,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年龄18~68岁,体质量45~75kg.随机分为二组进行前瞻性的临床对照研究:超声引导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每组各40例,分别行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20 mL.组间观察比较腋神经、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麻醉持续时间;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各神经分支起效时间比较,U组明显短于N组(P<0.01).注药30min后,各神经分支的阻滞效果U组明显优于N组(P<0.05).U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N组(100%vs.87.5%,P<0.05).N组失败5例,其中2例追加其他途径臂丛神经阻滞,3例改为全麻后完成手术.麻醉持续时间U组为(378±151)min,N组为(365±163)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出现5例误穿血管.结论 与神经刺激器比较,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短,阻滞效果更好,是急诊上肢手术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相似文献   

3.
药物神经阻滞术 (chemicalneurolysis)是应用某种药物注射到神经丛、神经节、神经根、神经干及其分支周围或肌肉的运动点 ,使神经纤维变性 ,传导功能下降或消失 ,以达到临床治疗目的的一种神经阻滞技术。所用药物多为 5 0 %~ 10 0 %酒精、5 %~ 10 %苯酚、高渗盐水、无水甘油和 5 %~ 8%酚甘油。临床研究一、应用范围2 0世纪 60年代起 ,药物神经阻滞术开始广泛用于治疗难治性、顽固性疼痛 ,特别是神经痛 ,如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以及炎症和肿瘤所引起的腹腔内脏器痛 ,如胰腺炎引起的胰腺疼痛、上腹部恶性肿瘤 (如肝癌、胃癌、胰腺癌等 …  相似文献   

4.
管世淮 《临床医学》2009,29(9):99-100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上肢常见骨折之一,手术时臂丛神经阻滞为临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能为患者手术或镇痛等提供良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但本手术切口位置高,部分(由第4颈椎)神经分支阻滞效果欠完善,不能满足术中需求。作者通过对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浅颈丛神经阻滞与单纯斜角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肱骨外科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复合神经阻滞效果明显提高,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腋路远端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患者上肢外展80度,在上肢的中上1/3交界处触及肱动脉搏动,连续阻滞四支终末神经,多点注射,麻醉起效后,观察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效果、麻醉持续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为(9.06+3.57)分钟,运动阻滞完善时间为(14.9+4.5)分钟,镇痛持续时间(268.1+31.2)分钟,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气胸、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平稳。结论 腋路远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易掌握,并发症少,阻滞效果较完善,适合饱胃、急危重症及肥胖患者肘部以下手术。  相似文献   

6.
总结三叉神经痛患者行神经阻滞治疗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根据三叉神经受累分支采取不同部位的神经阻滞疗法,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绝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后出院。认为神经阻滞疗法具有创伤小、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押对下颌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观测,为下颌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11/2005-11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由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提供120侧成人颅骨(男60侧,女60侧)和30侧尸体(男20侧,女10侧);均为无主尸体。测量了120侧成人颅骨卵圆孔等结构的数据,观测了30侧成人尸头下颌神经的毗邻结构。结果:①与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男性除卵圆孔前壁厚、女性除颧弓中点下缘至翼突基部距离、卵圆孔宽径、卵圆前壁厚、卵圆孔前外侧缘至三叉神经压迹最近距离外,其余结构均存在侧别差异(P<0.05~0.01)。除左侧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距离、左侧卵圆孔宽径、卵圆孔前壁厚外,其余侧别结构均存在性别差异(P<0.01)。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颧弓中点下缘至卵圆孔前外侧缘的距离熏男性左侧为(40.4±0.3)mm,右侧(40.9±0.4)mm。女性左侧为(39.8±0.6)mm,右侧为(40.2±0.7)mm。②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押下颌神经长度(10.4±1.6)mm,宽度为(4.5±1.5)mm,其中颅内段长(6.3±1.5)mm,卵圆孔内段长(5.1±0.6)mm。脑膜中动脉外径左侧为(1.5±0.3)mm,右侧为(1.5±0.4)mm。至上颌动脉起点的距离左侧为(7.1±0.4)mm,右侧为(8.3±0.3)mm。大部分脑膜副动脉入棘孔以前发出,起源于脑膜中动脉者22侧(73%)。上颌动脉者7侧穴23%雪。以双根起始者1侧(3%)。分支数,1支型24侧穴80%雪。2支型2侧(7%)。不存在4侧穴13%雪。脑膜副动脉分别经卵圆孔、蝶导血管、骨性翼棘孔入颅腔。下颌神经与脑膜中动脉的位置关系:脑膜中动脉位于下颌神经的后外侧22侧(73)%。位于下颌神经的外侧8侧(27%)。结论:获得了下颌神经的长度、宽度熏下颌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熏下颌神经阻滞入路易损伤的结构及下颌神经的毗邻关系熏以及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海绵窦内等穿过的结构及毗邻关系的观测结果。下颌神经阻滞相关结构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现代疼痛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很多 ,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神经阻滞是指在末梢的脑、脊神经 (或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内或神经附近注入药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神经阻滞应用于诊疗 ,即称为神经阻滞疗法。该疗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药物治疗常带来较大副作用、手术治疗有时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且病人不易接受的缺点 ,成为现代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疗仪器的改进、新药物的涌现及对疼痛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胫神经主干和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阻滞术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垂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患者完成实验,随机分为主干组和分支组各16例,均应用5000e型电诊断仪在体表探测定位,主干组用无水乙醇行胫神经主干神经阻滞术;分支组行腓肠肌运动分支神经阻滞术,每一点的最大剂量〈1ml。结果:2组患者均注射1~2次后痉挛性垂足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好转(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6个月,主干组和分支组各有5例患者痉挛复发;并发症的发生率,主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1.4%与12.5%,P〈0.01)。结论:胫神经主干和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神经阻滞治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垂足均有疗效,经比较显示分支阻滞治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378-138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下0.3%的罗哌卡因行下肢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行下肢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下肢神经阻滞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实施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对照组实施神经刺激定位。两组患者均行单侧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阻滞前(T0)、阻滞后10min(T1)、阻滞后30min(T2)、阻滞后60min(T3)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0、T1、T2、T3时SBP、DBP、HR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分别为9.9±2.1、8.5±0.6、763.1±61.2min,对照组分别为19.5±1.1、10.3±1.5、715.8±46.1min,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定位下0.3%的罗哌卡因行下肢神经阻滞,具有定位快速、准确、起效时间快、镇痛维持时间长等优点,且对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无明显的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尺侧腋路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科进行上肢手术的108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法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尺侧腋路阻滞的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盲探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的麻醉方法。分析对比不同阻滞方式患者的神经分支阻滞完善时间、阻滞完善率、阻滞起效时间、术中麻醉优良率、术中神经阻滞使用率、麻醉持续时间、操作时间和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各神经分支的阻滞完善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麻醉优良率(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87.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中芬太尼使用率(3.7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麻醉持续时间(369.87±46.12 min)、操作时间(9.78±0.98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307.99±34.10 min,4.32±0.80 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现象。结论上肢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尺侧腋路阻滞的临床效果显著,麻醉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眶下神经阻滞适用于酰胺咪嗪(carbamazepine,卡马西平)等口服无效或因副作用不能服用。而且疼痛在浅表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另外。施行上颌神经阻滞之前,宜先用局部麻醉药或神经破坏药进行试验性眶下神经阻滞。本法操作简单,适应证很多。对三叉神经痛综合征,尤其是对癌性疼痛通常使用神经破坏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胸神经阻滞广泛地应用于胸背部疼痛的治疗,其适应证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围术期的疼痛、以及癌性疼痛等。胸神经阻滞的方法包括硬膜外胸神经阻滞、经椎间孔入路的选择性胸神经阻滞、胸椎旁(thoracic paravertebral,TPV)神经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传统的胸神经阻滞主要以骨性结构为标志,在盲探下进行穿刺,其失败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放射线以及超声可以对穿刺针的穿刺路径进行动态监测,大大提高了胸神经阻滞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胸椎特有的解剖结构,目前,超声技术主要用于硬膜外胸神经阻滞、肋间以及TPV神经阻滞。本文主要对超声下胸神经阻滞方法、并发症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神经妥乐平(NTP)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肿瘤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患肿瘤或与肿瘤相关的治疗后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NTP联合相关部位神经阻滞治疗组(联合组)与单纯神经阻滞组(阻滞组),每组22例.分别给予静脉NTP注射液7.2单位+0.9% NS 100ml,日一次静滴,配合神经阻滞(0.5%利多卡因+弥可保1.Omg镇痛复合液每部位5m1,首次应用曲安奈德10mg)连续应用15天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后7天、15天、30天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镇痛效果、治疗前后观察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前VAS为((8.01±1.15)分,治疗后为(1.89±0.4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的改善率分别为87.5%(痛觉)、84.2%(麻木)而阻滞组改善率为33.3%(痛觉)、68.4010(麻木).疼痛与麻木和阻滞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在治疗4周时为90.9%,阻滞组为68.1%,组间比较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NTP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肿瘤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疗效显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显著优于单纯神经阻滞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隐神经的显示方法及超声引导下局部阻滞在膝关节疼痛中的应用.方法 对膝关节术后顽固性疼痛患者28例行局部系列横断面超声检查,利用解剖标志寻找隐神经及其分支,并引导局部封闭治疗.结果 全部28例患者超声清晰显示隐神经或其分支,其中7例患者神经肿胀.超声引导下神经封闭治疗1次后,患者症状缓解,平均药物用量1.2 ml.结论 横断面连续扫查法结合局部解剖结构标识,超声可清晰显示隐神经及其分支,并引导局部封闭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三种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星状神经节,膈神经,第4颈椎椎间孔3种神经阻滞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持续4 8h顽固性呃逆患者12 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星状神经节阻滞(n=4 0 ) ,B组:膈神经阻滞(n=4 0 ) ,C组:第4颈椎椎间孔阻滞(n=4 0 ) ,3组病例全部采用1%利多卡因,0 .375 %布比卡因合剂10 ml,于注药后10 min按优、良、好转、无效四级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优良率90 % ,膈神经阻滞优良率80 % ,第4颈椎椎间孔阻滞优良率75 % ,总有效率A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3种神经阻滞方法均能完全有效地阻滞膈神经、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降低膈神经的应激性,中断和减轻呃逆发作。星状神经节阻滞安全可靠,效果更优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行上肢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8)和B超引导组(n=42)。对照组以盲探的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超引导组在B型超声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B超引导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均优于对照组,但麻醉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B超引导组不同臂丛神经的感觉阻滞完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盲探法相比,B超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操作时间虽然有所延长,然而麻醉效果佳,能够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疼痛医学与神经科学、麻醉学、放射介入治疗学、骨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是由这些学科的疼痛分支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十几年来,在影像学、电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疼痛医学发展迅速且成绩斐然。神经阻滞、注射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是疼痛医生最常使用的治疗技术。与内科的全身药物治疗或外科的手术治疗相比,神经阻滞和注射治疗是一种局部给药疗法,有着自己的独特作用、特点和适用范围。神经阻滞包括化学性阻滞和物理性阻滞两种。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主要采用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可用于手术中镇痛,而更多的是用于疼痛治疗。为了一定的治疗目的而使用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或神经破坏药物进行的神经阻滞,可较长时间甚至永久性地(不可逆性的)阻断神经传导功能,这种神经毁损性阻滞也被称为神经破坏性阻滞。此外临床上使用加热、加压、冷却等物理手段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称为物理性神经阻滞,如射频治疗等,也多为神经破坏性阻滞。一般性神经阻滞主要治疗良性疼痛性疾病,而神经破坏性阻滞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疼痛、三叉神经痛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恶性疼痛。本刊约请部分多年从事疼痛医学研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就一些疼痛门诊常见病的现代治疗理念、新技术进行了介绍,既介绍了当前最新的诊疗技术,也就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可供疼痛专业医师及基层医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率.方法:6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n=30)和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n=30).神经刺激器诱发出目标神经阳性体征后共给0.5%罗哌卡因35 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不适感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等待总时间.45 min内每5 min评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等待总时间和麻醉不适感显著少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或P<0.05).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结论: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使用相同局麻药及容量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少的麻醉不适感和更完善的麻醉.  相似文献   

20.
廖俊  王庚  张晓光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8):3092-3094
目的:使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对逆行锁骨下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RI组)和锁骨下入路(S组)两组,使用超声定位及神经刺激确认目标神经.观察穿刺疼痛评分,注药后30 min内每5 min观察并记录臂丛神经感觉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RI组感觉神经阻滞成功率优于S组(P<0.05),肌皮、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比S组快(P<0.05).RI组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明显少于S组(P<0.01).结论: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感觉神经阻滞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