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检测Raptor、Rictor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HIF-1α、HIF-2α以及VEGF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Raptor、Rictor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12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6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Raptor、Rictor及HIF-1α、HIF-2α、VEGF的表达及其差异;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Raptor、Rictor、HIF-1α、HIF-2α和VEGF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5)。Raptor、Rictor在中、低分化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高于高分化结直肠癌(P0.05),同时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HIF-1α、HIF-2α和VEGF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Raptor、Rictor阳性的结直肠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Raptor、Rictor阴性的结直肠癌组织(P0.05);Raptor与HIF-1α、VEGF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呈正相关(P0.01),Rictor与HIF-2α、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1),Raptor与Rictor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m TOR核心分子Raptor、Rictor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两者以不同途径协同促进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CD31抗体和VEGF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1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并取10例直肠正常组织对照. 结果有淋巴转移组直肠癌MVD、VEGF表达强度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正相关(r=0.93). 结论直肠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强度与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均可考虑作为预测直肠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增殖状态及其与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lanin对96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作为对比,并分别与Ki-67进行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淋巴管和血管增殖活性,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分析。结果结直肠癌中心及浅表部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结直肠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51.2±25.5)及较正常结直肠组织(29.4±9.0)和肿瘤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1),并且其淋巴管内皮Ki67指数(0.23±0.17)也较其他区域显著性增高(P<0.05)。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远处器官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0.01或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且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对评估其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 .方法 应用CD31抗体和VEGF抗体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14 1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 ,并取 10例直肠正常组织对照 .结果 有淋巴转移组直肠癌MVD、VEGF表达强度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正常对照组间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且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正相关 (r=0 .93) .结论 直肠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强度与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两者均可考虑作为预测直肠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  相似文献   

5.
胸苷磷酸化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50例结直肠癌标本及2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测定癌组织中TP的表达情况;通过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中的MVD。结果:结直肠癌细胞的TP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P<0.01);TP阳性组中局部淋巴结转移率高TP阴性组;TP阳性组的MVD高于TP阴性组;它们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直肠癌中高、中、低分化癌组之间的T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癌细胞中TP的表达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化学级别无关。  相似文献   

6.
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Cox-2蛋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和Cox-2蛋白在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6例肺癌患者组织中突变型p53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并用CD34标记血管来计数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结果116例肺癌中,突变型p53蛋白阳性47例(40.52%),Cox-2蛋白阳性78例(67.24%)。Cox-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P=0.014)及其中的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6)密切相关,且阳性表达的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00),有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的转移(P=0.004)和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P=0.000)是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突变型p53与Cox-2蛋白的表达有关,Cox-2可作为判断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中TGF-β1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免疫组化S P法检测 12 6例结直肠癌中TGF 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 ,同时应用CD34标记肿瘤间质中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12 6例结直肠癌中TGF β1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4 2 1%和 6 3 5 %。结直肠癌中TGF β1、VEGF蛋白的表达和MVD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5 ) ;VEGF在TGF β1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GF β1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 (P <0 0 5 ) ,TGF β1表达阳性的结直肠癌MVD高于TGF β1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P <0 0 5 )。结论 TGF β1可能通过间接或直接刺激肿瘤血管形成而促进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信号素4D(semaphorin4D,Sema4D)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5年间在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的6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该组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其56例癌旁组织中Sema4D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微血管密度计数法计数用CD34标记的微血管.结果:Sema4D主要表达于结直肠癌细胞膜及细胞质,癌旁组织细胞质内呈阴性表达.癌组织Sema4D表达阳性率(61/6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027,P<0.001).Sema4D与MVD两者作相关性分析,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r=0.333,P=0.009).MVD表达量在Sema4D表达高低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3).结论:Sema4D在结直肠癌组织高水平表达,且与MVD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提示其有望成为潜在的结直肠癌血管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MTK3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南京鼓楼医院普外科6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取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MTK3蛋白表达水平,收集60例患者性别、年龄、肿瘤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MTK3表达差异,比较LMTK3不同表达水平病理特征的差异,绘制生存曲线分析LMTK3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LMTK3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LMTK3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LMTK3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LMTK3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LMTK3高表达提示结直肠癌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p53的协同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拓扑异构酶(Topo-Ⅱ)、谷甘胱肽-S-转移酶(GST-π)和p53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生存率的相关性及其协同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6例术前未进行化疗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p53的表达。结果:P-gp、GST-π和p53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生存率明显相关(P<0.01),Topo-Ⅱ的表达与本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和p53的表达,对肿瘤的化疗药物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热休克转录因子HSF1与SIRT1、MDR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HSF1、SIRT1、MDR1的表达,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 (1)结直肠癌组织中HSF1、SIRT1、MDR1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2)HSF1阳性组的结直肠癌中,MDR1的表达高于HSF1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SF1与MDR1的表达呈正相关(r=0.478,P0.01);(3)HSF1与SIRT1均阳性的结直肠癌组中MDR1的表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SF1阳性组中MDR1的表达与SIRT1呈正相关(r=0.316,P0.01);(4)HSF1、SIRT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且HSF1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相关;三者均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中HSF1与MDR1的表达有相关性,参与肿瘤多药耐药性;SIRT1可影响HSF1对MDR1的调控;HSF1、SIRT1的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三者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及个性化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人VEGF单克隆抗体及鼠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8 RAg)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48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织)中VEGF和F-8 RAg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为62.5%(30/48),对照组为16.7%(8/48),χ²=64.352,P<0.01。结直肠癌组织F-8 RAg标记的MVD为100.9 ± 16.0,对照组为46.8 ± 11.9,t =18.351,P<0.01。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F-8 RAg标记的MVD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VEGF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与F-8 RAg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 结论 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PHLPP2、PTEN与p-Akt1及其下游分子VEGF、BCL-2及Cyclin D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和RT-PCR法检测结直肠癌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PHLPP2、PTEN、p-Akt1、VEGF、BCL-2及Cyclin D1的表达,并分析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PHLPP2和PTEN阳性率低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Akt1、VEGF、BCL-2及Cyclin D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5)。结直肠癌中PHLPP2与p-Akt1、VEGF、BCL-2、Cyclin D1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PHLPP2、PTEN均阳性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Akt1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组;PHLPP2、PTEN均阴性结直肠癌组中p-Akt1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分组(P0.05)。PHLPP2、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Akt1蛋白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PHLPP2、PTEN、p-Akt1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关。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PHLPP2、PTEN、p-Akt1、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HLPP2与PTEN做为抑癌基因共同影响Akt1磷酸化,PHLPP2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缺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密度对结直肠癌的预后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转移与预后意义。方法利用淋巴管和血管特异标记物Podoplanin和CD34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27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观察MLD、MVD分布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前缘区MLD(19.64±7.21)高于肿瘤中央区MLD(5.64±2.87)和正常黏膜MLD(13.30±3.06);肿瘤前缘区MVD(40.93±11.71)亦高于肿瘤中央区MVD(21.07±8.38)和癌旁正常黏膜(29.32±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前缘区ML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前缘区MLD、MVD增高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但不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结直肠癌微淋巴管和微血管分布以肿瘤前缘区最为密集,且前缘区MLD和MVD增高是评估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胃癌组织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方法检测PSMA在60例胃癌组织和30例良性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80%胃癌组织中可见数量不等的PSMA阳性表达的新生血管,而正常组织中未见PSMA表达阳性的血管;CD31标记的血管在胃癌和正常组织中均可见,但胃癌组织中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SMA在肠型胃癌组织中新生血管表达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MA在有血管侵犯的胃癌组织中新生血管表达高于无血管侵犯者(P0.05)。PSMA在胃癌组织中新生血管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均无关(P0.05)。结论 PSMA是一种比较特异的新生血管标记物,PSMA可能成为一种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环氧化酶-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卵白素-过氧化物酶(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43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4例正常大肠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COX-2在83.72%的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仅在14.29%的正常大肠组织中表达(P〈0.005)。COX-2表达水平与肿瘤Duke’s分期、大小、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分化程度、位置、浸润深度及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OX-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过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usashi 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36对结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结肠组织中Musashi 1 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法对96例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表达情况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结合随访术后生存情况,统计分析Musashi 1表达与结肠癌病理参数、预后及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显示,在结肠癌组织中,Musashi 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96例结肠癌组织中,有61例(63.5%)高表达Musashi 1。Musashi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Musashi 1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Musashi 1低表达者(23.0%vs60.0%;P0.01),且Musashi 1的表达与结肠癌血管密度相关(P0.01)。结论:结肠癌中Musashi 1的表达较正常癌旁组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肠癌中Musashi 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转移、TNM分期和血管密度密切相关。Musashi 1蛋白可通过促进瘤内血管增生,从而促进结肠癌的生长和侵袭转移,进一步影响结肠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5-氟尿嘧啶(5-F1uorouraci1,5-FU)代谢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其在指导结直肠癌化疗中的潜在意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构建含有72例结直肠癌、56例癌旁远端切缘的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胸苷酸合成酶( thymidy1ate synthetase,TS)、胸苷酸磷酸化酶( thymidine phosphory1ase, TP)、二氢嘧啶脱氢酶( 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在两种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的TS表达水平低于癌旁远端切缘组织( P=0.876);其表达与TNM分期有关(P=0.043);与患者总生存期呈正相关(P=0.027)。结直肠癌组织中TP表达水平高于癌旁远端切缘组织(P=0.315);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09);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 P=0.040)。结直肠癌组织中DPD表达水平高于癌旁远端切缘组织(P=0.071);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P=0.029);DPD高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缩短(P=0.011)。结论在以5-FU为基础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中,TS、TP、DPD可以作为预后的重要指标。TS表达与临床分期密不可分,可作为结直肠癌进展的生物学标志。TP表达与淋巴结远处转移及复发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IL)-1β的表达和间质微血管密度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00例IMPC、97例浸润性导管癌(IDC)中IL-1β和CD34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比较其差异并分析IMPC中IL-1β、CD34的表达与ER、PR、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1)IMPC中IL-1β的表达与I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4);(2)IMPC中IL-1β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x2=7.538,P=0.023)、组织学分级(x2=6.556,P=0.038)及淋巴结转移个数(P=0.008)呈正相关,而与ER呈负相关(z=-2.106,P=0.035);(3)微血管密度:IMPC组(66.4±15.9)明显高于IDC组(60.0±14.1,t=2.995,P=0.003),且在IMPC中淋巴结转移组(68.8±13.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4.4±20.7,t=-3.459,P=0.001);IMPC中组织学Ⅱ、Ⅲ级组(68.3±15.0)显著高于I级组(59.9±17.6,t=-2.281,P=0.025),而微血管密度与ER、PR、Ki-67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IL-1β表达增高、间质微血管密度增加可能是促进乳腺IMPC肿瘤细胞增殖和淋巴结转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2X7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集的120例结肠癌组织(癌组织)、120例对应的癌旁组织手术标本(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2X7受体、VEGF-A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病理学特征结直肠癌组织中P2X7受体、VEGF-A表达差异,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的P2X7受体高表达率29.17%低于癌旁组织的63.33%(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A高表达率54.17%高于癌旁组织的17.50%(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的P2X7受体表达与VEGF-A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Spearman秩相关系数=-0.596,P<0.05);在不同TNM分期、不同肿瘤分化程度、不同肿瘤浸润深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P2 X7受体表达强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TNM分期、不同肿瘤浸润深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A表达强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P2X7受体表达下调、VEGF-A表达上调,并二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可能与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