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诊断困难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分析TERT检测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13—2021年93例诊断结果不确定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等信息;重新复习病理切片, 对间质细胞密度、间质细胞不典型性、核分裂象及间质生长程度等形态学指标进行判读;采用Sanger测序检测TERT启动子突变,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TERT蛋白在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分析TERT启动子突变及TERT蛋白表达水平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例年龄30~71岁, 平均年龄46岁;肿瘤最大径1.2~8.0 cm(平均3.8 cm);病理学特点:纤维腺瘤区域中存在分叶状结构, 或者间质细胞中至重度丰富;一部分病例肿瘤边界的判读存在困难;TERT启动子突变, 在年龄≥50岁、肿瘤≥4 cm、出现4倍及10倍物镜下无上皮区间质生长的病例中发生率更高, 这些特点更符合叶状肿瘤;TERT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点以及TERT启动子的突变无相关性。结论对分叶状结构的判断争议以及间质细胞丰富肿瘤的分类争议, 是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诊断困难的原因;结合形态学特点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变化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人们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例原发于乳腺的LELC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结合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均为中年女性,临床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肿瘤呈多结节状或弥漫状生长,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边形,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膜厚,间质有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K7、CK8/18和E-cadherin,缺乏表达ER、PR和c-erbB-2,原位分子杂交检查示EBV阴性,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约30%。结论发生于乳腺的LELC极其少见,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与普通乳腺浸润性癌类似,病理诊断时需与乳腺发生的髓样癌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进行鉴别。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收集3例乳腺EPC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3例均为绝经后女性,年龄62~75岁,平均67岁,临床以乳腺肿块就诊。肿块均为单发,呈囊实性结节,边界清楚,有厚囊壁,内附细颗粒样或小乳头样物。该肿瘤的组织形态学以厚纤维囊壁、缺乏肌上皮的纤细乳头状结构为主要成分,在不同区域乳头分支呈筛状或实体状。肿瘤性乳头轴心及周缘的肌上皮细胞缺失是其主要形态特征。肿瘤细胞ER均强阳性,HER-2呈弱阳性,PR 2例呈阳性、1例呈阴性,Calponin、CK5/6、p63染色示肌上皮细胞在肿瘤的乳头轴心及周缘均完全缺失,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为5%~10%。结论 EPC属于厚的纤维囊壁且囊壁肌上皮缺乏特殊亚型浸润性癌,预后较好,临床治疗与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标准类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伴极性翻转高细胞癌(tall cell carcinoma with reversed polarity, TCCR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4例TCCR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Sanger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患者平均年龄56.5岁,以乳腺肿块或乳头溢液就诊。肿瘤最大径1.8~0.7 cm,灰白色实性结节状。镜下肿瘤细胞呈实性巢状、膨胀性浸润模式,有纤细纤维血管轴心的实性乳头样结构,高柱状、立方状肿瘤细胞呈栅栏排列,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极性翻转的特征性表现:细胞核远离基底。免疫表型:三阴型或激素受体呈局灶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低;Calretinin、GATA3、TRPS1、CK5/6、CK14等均阳性;Calponin、p63等阴性。3例IDH2免疫组化检测均阳性,Sanger检测4例均存在IDH2 R172突变。结论 TCCRP属于罕见的低度恶性乳腺癌亚型;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大多数患者临床病程缓慢、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浸润性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 收集1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由密集的短梭形间质细胞和单层小管状上皮构成,小管均匀分布于间质,见顶浆分泌,周围肌上皮缺失;间质细胞中度异型,核分裂象多见,另见小叶上皮内瘤变和少量浸润性小叶癌。免疫表型:小管癌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10%,周围肌上皮标记p63、CK5/6、Calponin均阴性;浸润性小叶癌E-cadherin阴性,p120胞质阳性,ER和PR均强阳性,HER2(0),Ki67增殖指数5%;梭形间质细胞CD34阳性,CD10和SMA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30%;无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结论 交界性叶状肿瘤内小管癌并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罕见,易漏诊,病理医师需充分取材仔细观察,辅以免疫组化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epithelial-myoepithelial tumor of brea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1岁(27~63岁)。4例肿瘤直径1.5~3.0 cm(平均2.0 cm),无包膜,切面灰白色。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双相增生的肌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构成,肌上皮细胞环绕腺上皮细胞构成特征的套管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上皮细胞表达CK8/18、CK7,肌上皮细胞表达p63、Calponin、CK5/6。1例诊断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3例诊断为伴有癌的腺肌上皮瘤(恶性腺肌上皮瘤, malignant adenomyoepithelioma,MAME)。结论:乳腺上皮–肌上皮性肿瘤是少见的肿瘤类型,需与导管内乳头状瘤、化生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乳腺纤维瘤病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组织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纤维瘤病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梭形细胞为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构成束状交错形态,瘤细胞呈特征性"指样突起"浸润病灶周围的乳腺组织.瘤细胞vimentin和SMA阳性,Calponin、desmin少数细胞阳性,CK(AE1/AE3)、ER、PR、p63、CK5/6、CD34和S-100蛋白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乳腺纤维瘤病为少见的乳腺肿瘤,由增生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共同组成.结合临床特点、钼靶和超声检查也与乳腺癌难以区分,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切片,在形态上应注意与乳房的其他梭形细胞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8.
Ki-67抗原和Survivin基因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增强且相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Ki-67抗原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二步法检测47例上皮性卵巢癌和24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Ki-67抗原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Ki-67阳性染色位于细胞核,良性肿瘤中Ki-67指数为0.17±0.20,显著低于恶性的19.59±16.48(P<0.01)。Survivin在良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率为33.33%,显著低于恶性的70.21%(P<0.01)。Ki-67和Survivin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均与组织学类型无关,而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学分级密切相关(P<0.01)。Ki-67和Survivin的表达有相关性。结论Ki-67和Sur-vivin基因在卵巢癌中表达增强且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1例乳腺叶状肿瘤内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结合患者30余年前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伴导管原位癌病史,对新发的纵隔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弥漫阳性,desmin、p53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40%,CK、CK7、CD34、S-100、Myogenin、CK5/6、p63、EMA、SMA、CD117、BCL-2均阴性。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内癌发病率低,形态特点为叶状肿瘤的背景伴发原位癌或浸润癌,再次复发时可能上皮成分较少或无。诊断时一定要结合原发肿瘤形态,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发生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等为主要成分分化时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成分分化为主的乳腺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49岁,左乳腺肿块14 cm×10 cm大小,质硬,有边界,镜下可见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上皮细胞样骨母细胞性骨肉瘤、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破骨巨细胞型骨肉瘤分化.肿块实质内另见约4 cm×3 cm灰白灰红有裂隙区域,镜下诊断良性分叶状纤维腺瘤.肿瘤组织内各区域无其它肉瘤成分分化.腋窝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梭形和上皮样肿瘤瘤细胞vimentin强阳性,SMA阳性,Ki-67增殖指数>20%.破骨样巨细胞vimentin和CD68阳性.分叶状纤维腺瘤区Ki-67不表达.结论 乳腺的恶性叶状肿瘤骨肉瘤分化临床罕见,对标本的充分取材是保证该病正确诊断的关键,肿瘤的发生推测来源于分叶状肿瘤的间质细胞骨化后恶变所致;组织学上主要要与化生性癌等鉴别,正确认识其临床病理特点对于避免误诊误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酶菌致癌同源体B1(BRAF)V600E基因突变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62例PTC患者新鲜冷冻组织进行显微切割,收集癌细胞并提取DNA,PCR扩增后利用测序法对PTC患者BRAF V600E和TERT启动子突变进行检测,并收集6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2例PTC中58例(94%)在BRAF T1799A处发生突变。有13例(21%)在TERT启动子C228T处发生突变。PTC患者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仅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TERT启动子突变与PTC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有关(P0.05)。结论 BRAF和TERT启动子突变对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产生一定影响,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cadherin阴性乳腺小管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乳腺小管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E-cadherin、p120、β-catenin、ER、PR、HER-2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学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浸润性小叶癌占同期浸润性癌的3.4%(143/4 175),其中5例为乳腺小管小叶癌(3.5%,5/143),其组织学形态均形成管腔样的结构,管腔较小、由单层腺上皮围绕而成,癌细胞间的黏附性较差,可围绕正常导管呈靶环样排列,可与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共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cadherin缺失,p120呈胞质阳性或胞质胞膜阳性,β-catenin缺失或胞质弱阳性,ER均阳性,PR为50%阳性,HER-2评分为1+,Ki-67增殖指数均10%。结论 E-cadherin阴性的乳腺小管小叶癌形态类似E-cadherin阳性的乳腺小管小叶癌,但E-cadherin、p120、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提示E-cadherin复合体缺陷,为特殊类型的小叶癌,其生物学行为仍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皮脂腺癌(sebaceous carcinoma,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原发性S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70岁,左侧乳腺肿物1年余。镜检:肿瘤组织大部分区域呈典型的SC形态,约5%呈现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Ⅱ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HER2、CK5/6阴性;E-cadherin强阳性,ER﹥75%强阳性,PR约5%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30%~40%。淋巴结广泛转移(左侧腋下13/14,腋间淋巴结3/3,大部分淋巴结被肿瘤占满),乳腺SC可能具有较高侵袭性。结论乳腺原发性SC十分罕见,需要与皮肤皮脂腺癌、富于脂质性癌、大汗腺癌、分泌性癌、富于糖原的透明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运用HE染色、镜检及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AME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形态特征是由肌上皮围绕腺上皮构成的管腔所形成的双层套管结构.2种上皮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呈巢团状.肿块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表达结果具有双相性,腺上皮表达CK8、CK18、EMA等,肌上皮表达SMA、S-100、p63等.肿瘤细胞ER、PR、Her-2阴性,CK5/6和(或)EGFR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具有基底样型乳腺癌的免疫表型.结论 恶性AME十分罕见,应与乳腺肌上皮癌、化生癌、肉瘤等多种肿瘤相鉴别,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间变性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A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4例ATC中CKpan、vimentin、TTF-1、PAX8、p63等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多形性巨细胞构成,形态多样,2例局部可见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成分。3例肿瘤侵犯周围组织,1例有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CKpan、vimentin、PAX8、p63等阳性,TTF-1、Tg等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40%。结论 ATC组织学形态及细胞构成多样,需与多种恶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 S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法对78例乳腺SPC进行检测;采用FISH法对HER-2基因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8例乳腺SPC患者均为女性,平均64.7岁,多以乳头溢液和(或)乳腺肿块就诊。78例中45例为原位SPC,33例伴浸润性癌。2例可见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ER、PR均强阳性。70例神经内分泌标志物阳性,8例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3%~40%。11例原位SPC肌上皮表达缺失。78例患者HER-2基因检测均无扩增。78例患者随访4~64个月,平均17.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SPC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的低度恶性乳腺癌,常表达神经内分泌标志物,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三种驱动基因BRAF V600E、TERT和RET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4 678例PTC,2 637例患者行BRAF V600E和TERT启动子检测(C250T和C228T位点),另2 041例患者行BRAF V600E和RET检测,并分析以上3种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C中BRAF V600E、TERT及RET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9%(4 161/4 678)、0.5%(12/2 637)、3.7%(75/2 041)。BRAF V600E突变仅与被膜侵犯及桥本甲状腺炎伴随相关(P<0.05);TERT启动子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数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有关(P<0.05);RET基因融合与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淋巴结转移、桥本甲状腺炎伴随有关(P<0.05)。双基因改变患者合计12例,包括1例BRAF V600E突变伴CCDC6-RET(Exon1-Exon12)基因重排变异,1例BRAF V600E突变伴NCOA4-RE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Brenner瘤(malignant Brenner tumor,M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卵巢MB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63、7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盆腔包块,肿块均位于右侧卵巢,呈囊实性,体积较大。镜下见实性区上皮巢大小不一、层次增多,细胞具有轻度异型性,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相似,部分区域细胞巢排列紧密,细胞异型性大,可见明显间质浸润;囊性区囊壁内衬上皮细胞,可出现明显黏液上皮化生。免疫表型:CKpan、CK7、WT1、PAX-8均弥漫阳性;CK20、p63、ER、PR、CA125、p53及Inhibin-α均阴性;肿瘤间质浸润区细胞核Ki-67增殖指数约90%。结论卵巢MBT是一种罕见的卵巢上皮性肿瘤,预后较差,需与卵巢原发或转移性移行细胞癌、交界性Brenner瘤及卵巢黏液性肿瘤鉴别,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预后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73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行透射电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选用抗体包括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ER、PR、c-erbB-2等。结果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4.7岁。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43例中有3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性乳头状病变,25例伴有黏液分泌。周边常可伴有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卵圆形或梭形,呈印戒样。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或细颗粒状。细胞核轻度或中度异型,51例核分裂象5个/10HPF。43例伴发浸润癌。肿瘤基底型CK表达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67.1%,在导管周围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1.8%,73.9%。CgA和Syn以及NSE阳性率分别为89.0%,86.3%,95.9%。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10.2%。73例行ER、PR染色的肿瘤大部分呈阳性,Her-2大部分呈阴性。电镜下可见到细胞内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乳腺SP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乳腺导管内癌,好发于老年女性,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随访资料显示SPC具有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 S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S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特征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SBC均为女性,发病年龄42~64岁,平均53.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乳房内肿块,多数边界清楚,质稍硬,直径1.6~2.6 cm;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巢片状、微囊状、腺管状和乳头状排列,胞质丰富,瘤细胞胞质内外含有丰富均质的嗜伊红分泌物,PAS染色呈红色。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象少见,可见肿瘤侵犯神经。免疫表型:6例Mammaglobin和S-100蛋白均阳性,3例EGFR阳性;4例ER、PR和HER-2阴性,Ki-67增殖指数20%。PAS特殊染色后阳性;FISH检测显示ETV6基因重排。结论 SBC是一种少见且预后良好的肿瘤,确诊需依据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必要时行ETV6基因FISH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