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针对创伤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一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结合近10年的献,就基本概念、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诊断以及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重叠综合症继发横纹肌溶解症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罕见的重叠综合症患者继发横纹肌溶解症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3岁女性,以皮疹、肌无力2年半,肢端遇冷变色伴皮肤紧硬1年半为主要临床表现,肌酸激酶极度升高,血肌红蛋白、尿肌红蛋白明显高于正常,考虑重叠综合征继发横纹肌溶解症,经血液净化、免疫抑制等治疗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结论:重叠综合征继发横纹肌溶解症临床罕见,当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与系统性硬化症出现急性肾危象不易鉴别,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3.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急性、潜在的致命综合征,发病机制是横纹肌分解和肌肉细胞内容物随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大量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电解质等突然释放到血液中可引起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休克甚至死亡。早期治疗可使并发症最小化,但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横纹肌溶解症的典型症状,甚至有可能无临床表现。本文对横纹肌溶解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危害、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富利燕  高常柏 《吉林医学》2014,(34):7770-7771
<正>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是由于挤压、运动、高热、药物、炎性反应等原因所致横纹肌破坏和崩解,导致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肌细胞内成分进入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引起内环境紊乱、急性肾损伤等组织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症。笔者现将我院肾内科收治的1例外伤所致横纹肌溶解症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英  涂维 《吉林医学》2012,(29):6494
<正>他汀类药物(Statins)系3-羧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临床,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里程碑药物,其多向性效应也为本类药物在其他临床领域开拓了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他汀治疗可诱发包括良性肌痛、更为严重的肌炎以及罕见的致死性横纹肌溶解症  相似文献   

6.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横纹肌细胞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坏死溶解,释放肌红蛋白等毒性产物人血所引起的一组综合症。又称热射病,在国际上比较罕见。目前,本症尚无明确统一的诊断标准。现将本院发生的一例越野训练致横纹肌溶解症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现将力平之致横纹肌溶懈1例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68岁,因在当地医院做心电图示V1-V6 T波倒置,为进一步行冠脉造影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年,2型糖尿病史1年。入院查体:BP130/85mm Hg,一般状况良好,皮肤黏膜无黄染,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四肢活动正常,肌肉无触痛。  相似文献   

8.
龚霞  刘志加  王军 《吉林医学》2014,(2):446-446
<正>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是因肌细胞产生毒性物质而导致肾损害的一种疾病,俗称肌肉溶解。笔者现总结1例感染及运动损伤所致横纹肌溶解症的治疗经验和体会,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学生,16岁,于2010年11月19日剧烈运动(做150个下蹲起立)后出现双下肢疼痛、无力、行走困难、不能下蹲。既往史:曾于腿痛前两天因上呼吸道感染服用克拉霉素。发现小便呈可乐色来我院门诊就诊。体检:双下肢肿胀,大腿压痛明显,下蹲站立困难,行走时膝关节屈曲困难,下楼需横行,双上肢正常,膝反射正常,无感觉障碍,神经系统无病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调血脂药物,横纹肌溶解症是降脂药较少见并发症,大多出现在个月之后。我科于2011年7月收治1名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非布司他主要成分为非布左司他,是一种新型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抑制剂[1-2],适用于具有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长期治疗,与传统降尿酸药物别嘌呤醇相比,非布司他在控制痛风及降尿酸方面效果优于别嘌呤醇,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3-4]。非布司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及腹泻等[5],临床中有非布司他致剥脱性皮炎个案报道[6].   相似文献   

11.
病人,男,19岁。于10 d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乏力,每日饮大量水,未介意。1 d前出现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夜间出现意识障碍,答非所问,同时乏力加重,不能行走及进食,尿少,呈酱油色。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无糖尿病家族病史。入院后查体:T36.0℃,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64岁。因四肢乏力、精神萎靡1 d于2011年7月6日来院就诊。无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进食量正常。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不规则治疗,未监测血压,否认心肝肾病史。查体:T 36.6℃,P 86次/min,R 20次/min,BP 170/100mmHg。心肺腹无异常。神经系统: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对答基本切题,言语尚清晰,四肢肌肉轻度压痛,四肢肌力4级,肌张力偏低,双侧深浅感觉均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存在,病理征(-)。实验室检查:血WBC 10.12×10~9/L,N 0.875,Hb 133 g/L,PLT 139×10~9/L;生化全套:K~+1.17mmol/L,Na~+143.2mmol/L,Cl~-98.1 mmol/L,Ca~(2+)2.24 mmol/L,CK 3300 U/L(参考值24~195 U/L),CK-MB 40 U/L(参考值6~25 U/L),ALT67 U/L,AST 133 U/L,LDH 511 U/L,余无异常。心电图示:窦  相似文献   

13.
14.
王春娟 《吉林医学》2007,28(12):1402-1402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可逆或不可逆的横纹肌细胞受损后,致使细胞内的物质释放入血,最后从尿液中排出的一种疾病.2005年,我科收治1例患者,该患者因一氧化碳中毒后神志不清,肌肉长时间压迫,横纹肌细胞溶解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过3个月的系统治疗与精心护理,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5.
<正>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在1971年首先被提出[1],主要是指由于剧烈运动后肌纤维崩解断裂从而导致肌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液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以肌肉肿痛、全身乏力、排酱油色尿及血中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高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严重的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患者可以并发急性肾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此病临床较少见,需要早期诊断且及时治疗。现报道运动  相似文献   

16.
刘敏  李莉  杨俊  丁家望  金绿英  李书国  张炯  陈勇 《西部医学》2010,22(12):2241-2241
病例男,57岁,因“头昏半月,四肢肌肉酸痛1天”入院。患者半月来感头昏明显,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检查血压、血脂均高,给予苯扎贝特片(商品名:阿贝他,江苏天士力帝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降压降脂治疗,十二天后,患者感四肢肌肉酸痛明显,伴双下肢无力,查肌酶谱增高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刘红  吴莺莺 《农垦医学》2000,22(1):15-16
他汀类药物通过对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辛伐他汀生存研究中证实[1]:辛伐他汀能降低冠心病患者总死亡率30%。其后,普伐他汀亦被证明能减少致死与非致死性冠脉事件(在伴和不伴冠心病的患者)[2]。德克萨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AFCAPS/TexAPS)[3]针对临床无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TC及LDL—C在平均水平,HDL—C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健康人群,除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外,给…  相似文献   

18.
30例创伤性急性横纹肌溶解症随机分成治疗线(16例)和对照组(14例),均予积极纠正、治疗原发病或致病因素,减少肌肉进一步损伤,输注大量晶体液,纠正低血容量,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在72h内给予碳酸氢钠,监测尿pH值≥7.0为碱化指标。结果在治疗组中出现肾功能不全9例,对照组中6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尿素氮及肌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积极治疗肾功能均恢复正常。两组血肌酸磷酸激酶恢复正常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给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对预防创伤性急性横纹肌溶解症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当患者出现严重酸中毒时,给予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减少肾脏损害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昏迷合并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及急症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昏迷合并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常见病因为一氧化碳、安定类镇静剂及脑血管意外等。经早期诊断及大量补液、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后,27例患者痊愈,1例因患肢坏死行截肢手术,1例死亡。结论早期诊治是昏迷合并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横纹肌(骨骼肌)细胞受损、溶解。使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细胞内物质释放入血,最后从尿中排出。其直接后果是肌细胞内容物外漏至细胞外液及血液循环中,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并发症,有时病情凶险。预后差。由于RM致ARF的发病率为20%~33%,而且RM在ARF的发病原因中大约占10%~15%,此外其他非创伤性因素5倍于创伤性因素,所以创伤性RM往往被临床工作者所忽视。随着人们对创伤性因素造成RM的认识不断深入,对创伤性RM所致ARF的发病机制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