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熄风化痰通络汤配合通督调神针刺法对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神经损伤标记物、心率变异性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等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脑血流动力学、脑神经损伤标记物、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并统计2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单项和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联合组以上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显著改善(P均0.05),联合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多胺氧化酶(PAO)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联合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治疗结束时、随访3个月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熄风化痰通络汤+通督调神针刺法能够显著改善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调节后循环血流,减轻脑神经损伤,促进心率变异性恢复,从而有利于近期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气虚血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和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15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双侧MCA、双侧ACA、双侧PCA、双侧VA、BA平均血流速度、PI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两组患者大脑血供及血液流变学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能够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大脑动脉血流,降低脑动脉搏动指数,改善大脑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语言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新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针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语言能力、Fugl-Meyer评分及血小板参数。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和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语言能力、Fugl-Meyer评分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均下降(均P<0.05),且观察者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结合rTMS对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葛酮通络胶囊辅治脑梗死恢复期的效果。方法: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4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另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观察组加用葛酮通络胶囊治疗。结果:治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血清VILIP-1、Cav-1水平、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以及红细胞沉降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葛酮通络胶囊辅治脑梗死恢复期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通督调神针法,选取前顶、囟会、百会、神庭、风府、大椎、至阳、命门和腰阳关为治疗穴位,每日1次,疗程15天。应用经颅多普勒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Vs)、舒张期血流峰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更多,PI值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PI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通督调神针法能够增加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椎-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后循环TIA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脑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中风先兆症状评分、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 67%,高于对照组的73.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相较同组治疗前,两组的中风先兆症状评分、DARS评分均降低,脑血流速度均增快(P 0. 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降低更多,脑血流速度增快显著(P 0. 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TIA眩晕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行气散瘀针刺法对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调控的作用。方法将200例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行气散瘀针刺法治疗。2组均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改变,血浆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84/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1%(71/10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及BA的Vs、Vm、Vd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快(P0.05),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的R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右侧VA的RI和对照组左侧VA的R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左侧VA的R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VA的PI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5-HT、NE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气散瘀针刺法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确切,可改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增加脑血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组与艾司唑仑组,每组各3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对照分析。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一次评定,观察中医临床症状变化;观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情况。结果通督调神针刺组总有效率93.33%,艾司唑仑组为83.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PSQI总分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督调神针刺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失眠疗效确切,优于艾司唑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2月在安徽庐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高压氧治疗和观察组加用通督调神针刺,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基线药物治疗(如激素、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4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平均纯音听阈值。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7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的平均纯音听阈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纯音听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通督调神针刺联合高压氧治疗能促进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脑血流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针刺通督调神法治疗,疗程15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速、舒张期峰速、平均流速、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左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速、舒张期峰速、平均流速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左侧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通督调神针法能够增加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评估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腕踝针与单纯通督调神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水沟、神庭、百会、风府、至阳、腰阳关、命门)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腕踝针取患侧上4、5及下4、5。治疗周为14天,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oke scale,NIHSS)、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量表的评分结果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Fugl-Meyer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NIHSS、Fugl-Meyer及MBI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腕踝针在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面与单纯通督调神针刺法相当,但通督调神针刺联合腕踝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帕罗西汀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帕罗西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各评定1次,以评定疗效;治疗6周后,通过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情况。最后用HAMA减分率评定总体疗效,得出结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HAMA量表评分和SA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组间TESS总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与帕罗西汀疗效相似,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帕罗西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郁清心汤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卒中后抑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解郁清心汤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腹针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腹针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ADL)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清HCY、Cys C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NIHSS、ADL、Fugl-Meyer评分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均可降低血清HCY、Cys C水平,2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腹针联合“通督调神”针刺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症状,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治疗组(36例)和奥拉西坦对照组(36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5 d后对中医核心症状、MoCA、NPI、MMSE、Hachinski、ADL等量表进行评价,测定治疗前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通督调神针刺组的中医核心症状量表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5 d后各量表得分较治疗前改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IGF-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针刺组显著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患者伴随的临床症状,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IGF-1水平,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通督调神针法,针刺大椎、风府、神庭、神道等穴,1次/d,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临床疗效,及双侧大脑动脉血流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血管阻力指数(RI)。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的含量。结果: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SSA、SWAL-QOL评分及RI降低,VFSS评分、Vs、Vm以及血清BDNF、NGF含量升高(P<0.01)。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SSA、SWAL-QOL评分及RI低于对照组(P<0.01),VFSS评分、Vs、Vm以及血清BDNF、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41/49,83.68%)高于对照组(30/48,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联合吞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明显,可能与其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以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同时提高脑血管的血流速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味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偏头痛急性期疼痛缓解和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94例偏头痛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川芎茶调散加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以及超声多普勒下脑血流变化改善情况。结果:经治1d、2d和3d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前一天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5);经治3d后,观察组基底动脉(B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脑血流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BA、MCA和ACA脑血流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VA、MCA、ACA、PCA脑血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味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可快速缓解头痛症状,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脑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19.
宋俊华  高彦博  张杰  文宇恒  孙培培 《新中医》2023,55(15):162-165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84 例失眠患者分为观 察组与对照组各 42 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毫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比较 2 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 及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A)、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 95.24%,高于对照组 85.71%(P<0.05)。2 组观察组治疗后 SRSS 评分、PSQI 评分、血清 NA 水平及入睡困 难、多梦易醒、体乏无力、头晕目眩、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 5-HT、ACh 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 SRSS 评分、PSQI 评分、血清 NA 水平及入睡困难、多梦易 醒、体乏无力、头晕目眩、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 5-HT、ACh 水 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调节血清 NA、5-HT、ACh 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对偏头痛患者近期VAS评分及TCD的影响。方法:8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接受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脑血流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MCA、ACA、PCA、VA和BA均有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两两对比,观察组的VAS评分、MCA、PCA和V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能显著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和脑血流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