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咽部甲状腺样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hyroid-like low-grade nasopharyngeal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鼻咽部TL-LGNPP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检测及随访,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28~45岁,肿瘤均位于鼻咽顶后壁,呈息肉样或乳头状生长,均行手术切除。镜检:肿瘤呈乳头状或管状排列,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坏死及神经、脉管侵犯。乳头纤维间质血管玻璃样变性,局灶砂砾体形成。例2肿瘤细胞部分呈梭形,与乳头状结构相延续,局灶可见鳞状上皮化生。免疫表型:TTF-1、CK7、CK19和vimentin均弥漫阳性,CEA局灶阳性,TG、Napsin A、S-100、GFAP和CD117均阴性。例2梭形区域TTF-1、CK7、CK19阳性,鳞化区域CK5/6、p63和p53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2%。BRAF V600E基因突变检测:例2阳性,突变类型为Exon15 V600E,其...  相似文献   

2.
19例肾腺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各型肾腺瘤的形态特点及其诊断标准。方法 各型肾腺瘤共19例,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及随访观察。结果 乳头状腺瘤3例,呈乳头,管乳头状排列;由嗜碱性细胞或嗜酸性细胞组成;上皮膜抗原(EMA)及细胞角蛋白(CK)7双表达。嗜酸细胞腺瘤13例,呈巢状排列,也见管状,乳头结构或单个细胞散在;以嗜酸细胞为主,尚见“嗜酸母细胞”及透亮细胞等;波形蛋白,CK7均阴性,Hale胶体铁染爸阴性;电镜示胞质内多量大线粒体。后肾腺瘤3例,均匀一致的小细胞构成小管,亦见实性,肾小球样,分支长管结构,间质未肿状;EMA阴性,CK7阴性或局灶阳性。各型肾腺瘤均随访3-5年,1例嗜酸细胞腺瘤5年后死亡,余均健在。结论 肾腺瘤有3种,乳头状腺瘤,嗜酸细胞腺瘤,后肾腺瘤,各有其临床病理特点,后两者以形态学为诊断依据,前者仍需参考肿瘤大小。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T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合并局灶绒毛膜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观察病变的大体及镜下特点,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测定cK(AEl/AE3)、HPL、HCG、α-inhibin。结果肿瘤由绒毛膜型中间滋养细胞组成,瘤细胞巢呈地图样分布,瘤巢间充满嗜酸性透明变性物质。肿瘤的免疫表型:CK(AE1/AE3)、HPL、PLAP和α-inhibi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ETT为滋养细胞肿瘤的新类型,系由绒毛膜型中间滋养细胞组成,属于低度恶性肿瘤。ETT应与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胎盘部位结节、绒毛膜细胞癌和宫颈鳞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涎腺腺泡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瘤细胞胞体宽大,胞浆嗜碱性呈细颗粒状,核圆形瘤细胞生长呈腺泡状或实性片状生长,部分区域呈乳头状改变,免疫组化显示AE1/AE3(+)、CK8/18(+)、CK7(+)、AAT(+)、S-100(+)。结论:涎腺腺泡细胞癌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OM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OMEC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磁共振检查示,肿物位于右颌下腺,界限清楚,大小1 cm×1 cm。患者行全部肿瘤和右颌下腺切除术。大体见结节样肿物1枚,大小1 cm×1 cm×0.8 cm,界限清,切面主要为实性,局部可见小囊腔,灰白灰黄色,质硬,未见明显包膜。镜下肿瘤主要由嗜酸性细胞构成,嗜酸性细胞主要排列成巢状、片状结构和少许的微囊结构;局部可见中间型细胞、黏液细胞和表皮样细胞。免疫表型:嗜酸性细胞弥漫高表达CK(AE1/AE3)、EMA和p63。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嗜酸性细胞PTAH染色阳性,黏液细胞PAS染色阳性。结论 OMEC是黏液表皮样癌的罕见变异型,嗜酸性细胞弥漫高表达CK、EMA和p63。OMEC需要和嗜酸细胞瘤、嗜酸细胞癌、伴黏液化生的Warthin瘤、多形性腺瘤、嗜酸细胞性肌上皮瘤和肌上皮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鞋钉样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hobnail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H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H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随访;检测BRAF V600E突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HVPTC癌细胞呈非实体性乳头状或微乳头结构排列,胞质嗜酸性,胞核位于细胞的顶端,≥30%肿瘤细胞失去极性和黏附性,具有显著的鞋钉样特征。7例HVPTC中有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TG、CK19、TTF-1均呈阳性,CD56呈阴性,p53呈弱阳性,Cyclin D1呈阳性,Ki-67增殖指数均≤2%。结论 HVPTC有高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率,预后比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WLPTC病例5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5例WLPTC组织大体观察,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实性,质地硬,边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Warthin瘤,呈乳头状结构,间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无明显滤泡形成;表面被覆复层上皮,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5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即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例患者中,有3例存在BRAF V600E突变,但无一例RAS突变。术后随访1~10年,5例患者均无进展,其中4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曾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未见新的转移灶。结论WLPT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良好。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WLPTC病例5例, 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 同时复习文献。结果 5例WLPTC组织大体观察, 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实性, 质地硬, 边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Warthin瘤, 呈乳头状结构, 间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但无明显滤泡形成;表面被覆复层上皮, 肿瘤细胞呈多角形, 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 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5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 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即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 5例患者中, 有3例存在BRAF V600E突变, 但无一例RAS突变。术后随访1~10年, 5例患者均无进展, 其中4例无复发和转移, 1例曾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 未见新的转移灶。结论 WLPT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9例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以SP法对细胞角蛋白AE1/AE3、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c-erbB-2和053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化学为AB和PAS法染色。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43岁(平均34岁),乳腺均可触及肿物。肿物切面呈多囊性胶冻样。镜下可见多发性、充满黏液的囊肿,囊腔衬覆扁平-立方-柱状上皮,其中3例上皮有乳头状增生,1例有不典型增生。间质内可见黏液湖,其内无漂浮细胞。囊内及间质黏液呈AB及PAS染色阳性。囊肿衬覆上皮细胞及2例黏液湖内漂浮的上皮细胞团AE1/AE3阳性。囊肿上皮细胞外侧扁平肌上皮呈SMA、p63阳性。c-erbB-2和p53染色均阴性。结论乳腺黏液囊肿样病变是一种独立的良性病变,容易误诊,需与黏液癌等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hyalinizing trabecular tumor, HT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HTT的临床资料,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征,采用PCR检测BRAF V600E突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界限清楚,3例见包膜,2例无包膜。肿瘤细胞较大,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排列成梁状或器官样结构,小梁间见大量透明变嗜酸性无定形物质。3例肿瘤间质见砂砾体。免疫表型:5例肿瘤细胞TTF-1、TG、CD56、CK7及Ki-67均阳性,其中4例Ki-67胞膜阳性,1例胞质阳性;1例Galectin-3和MC阳性,Calcitonin、CK19、Syn、CgA均阴性。特殊染色:5例肿瘤间质PAS染色阳性,刚果红染色阴性。5例行PCR检测均未出现BRAF V600E突变。结论 甲状腺HTT多呈良性生物学行为,易误诊,准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肾脏和1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形态相似,肿瘤细胞多呈巢状和片状排列,围绕血管呈袖套状,瘤细胞体积大,形态单一,多边形或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呈空泡状.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HMB45、vimentin 和平滑肌特异性抗原(SMA,MSA)弥漫阳性;而EMA、CK(AE1/AE3)呈阴性.结论 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形态学上常容易误诊,免疫组化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报道2例罕见的发生于腮腺的涎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大体观察:2例均包膜完整,1例呈多结节状,1例呈哑铃状。镜下观察:2例肿瘤均被覆薄的纤维性包膜,由不同比例的脂肪组织和大小不等的嗜酸性细胞巢混合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嗜酸性细胞均表达人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p6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不表达S-100蛋白、Calponin、DOG1,Ki-67阳性指数约1%~2%。2例分别随访4和5个月,均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 GPNMB)在各种肾嗜酸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比较GPNMB与细胞角蛋白(CK)20、CK7、CD117在肾嗜酸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传统类型肾肿瘤嗜酸细胞亚型, 包括22例肾透明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cRCC)、19例肾乳头状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papRCC)、17例肾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hRCC)、12例肾嗜酸细胞瘤(RO)和新兴的具有嗜酸细胞特征的肾肿瘤类型, 包括3例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3例肾低级别嗜酸细胞肿瘤(LOT)、4例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dRCC)以及5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GPNMB与CK20、CK7、CD117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统计分析其在以上各种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GPNMB在ESC RCC、LOT、FH-dRCC这3种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体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PEC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例子宫体恶性PEComa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扪及下腹部巨大肿块6个月,手术切除后11个月复发,CT示中下腹一巨大低-高密度混杂肿块.眼观:原发和术后复发肿瘤均体积巨大,切面为灰黄、灰红色,边界不清,质脆伴坏死.镜检:瘤细胞呈上皮样,胞质嗜酸性至透明,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明显核仁,未见核分裂.免疫组化:vimentin、HMB-45和Melan-A均(++),PNL2(|||),Ki-67增殖指数约3%,EMA、CK(AE1/AE3)、S-100、CD10、desmin、SMA和MSA均(-).结论 子宫体恶性PEComa十分罕见,需与子宫体恶性黑色素瘤、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和横纹肌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皮脂腺淋巴腺瘤( nonsebaceous lymphadenoma, NS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NS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NSL均为成年女性。镜检:肿瘤主要由上皮成分及间质增生的淋巴组织混合形成,与周围腮腺组织界限清楚,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间质内可见增生的淋巴滤泡。上皮成分可由囊腔、实性岛状、梁状或腺管样结构组成,其中囊腔及腺管样结构由两种细胞成分构成,腔面细胞及外层细胞,囊腔内含伊红不定形物及偶见的泡沫细胞,上皮细胞无皮脂腺分化,形态温和,无非典型性,未见核分裂象。其中1例见完整的纤维被膜包绕整个肿瘤,被膜下见窦结构。免疫表型:上皮细胞CK(AE1/AE3)和CK7阳性,囊腔、腺管样结构的外层细胞p63、CK34βE12和CK5/6阳性。结论 NSL是一种罕见的涎腺良性肿瘤,位于淋巴结内的病变报道较少,组织学结构的多样性使其易与一些涎腺病变相混淆,与一些恶性肿瘤的鉴别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样鼻咽部低级别乳头状腺癌(thyroid-like low grade nasopharyngeal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TL-LGNPPA)的临床病理特征、发生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TL-LGNPPA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4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流鼻涕等症状半年余,鼻咽镜示肿物位于鼻中隔,呈外生性息肉样生长。镜下肿瘤呈典型乳头状、腺样生长,乳头伴纤维血管轴心,乳头和腺腔表面被覆或内衬柱状上皮,细胞形态相对温和,可见毛玻璃样核,并见一些梭形细胞区域。免疫表型:TTF-1、CK7、CD10均阳性,S-100、Tg、PAX8、CK20、SOX-10、DOG1、CDX-2及BRAF V600E均阴性。特殊染色显示AB-PAS、D-PAS阳性,原位杂交显示EBER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TV6基因分离探针结果呈阴性。结论 TL-LGNPPA属于低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熟悉其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诊断及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对3例肝组织中肝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瘤细胞异型明显,呈小灶状分布,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央,有一清楚核仁,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细小颗粒,易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内见大量成熟的淋巴细胞浸润,且分散在瘤细胞之间。3例中肿瘤细胞CK7、Hepatocyte、EB(-),CK8、AFP(+),而间质中淋巴细胞CIM5(+)、小B淋巴细胞CD20(+)、小T淋巴细胞CD45RO(+)。结论肝细胞性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少见的肝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特异性钙黏蛋白(Ksp—cadherin)的新抗体在肾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收集166例肾脏肿瘤标本,其中肾原发性透明细胞癌12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0例(I型乳头状肾细胞癌15例,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5例)、嫌色细胞癌18例、嗜酸细胞腺瘤8例。使用Ksp—cadherin、CD10、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7进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结果Ksp-cadherin的表达率分别是透明细胞癌23%(27/120),乳头状肾细胞癌20%(4/20),嫌色细胞癌18/18,嗜酸细胞腺瘤6/8。CD10、波形蛋白在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有高表达,CK7主要表达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EMA在这4种肿瘤均有高表达。此外,CDl0在肾嫌色细胞癌中也有表达,但其表达于胞质,而在其他肿瘤的表达在细胞膜。Ksp—cadherin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表达程度与其分期分级呈正相关。结论Ksp—cadherin局限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及其起源的肾脏肿瘤。在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中有高度的特异和敏感性,在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和分期分级有关,在肾脏常见的上皮性肿瘤中具有鉴别诊断和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了6例近端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所用一抗包括CK(AE1/AE3)、EMA、vimentin、desmin、S-100、CA125、β-catenin、HMB45、CD117、CD99、CD34、MSA等。结果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范围32~74岁(平均56岁)。临床上表现为近期迅速增大的软组织肿块并伴有疼痛及相应的功能障碍,肿块位于深筋膜或肌肉内。CT显示为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与肌肉相近并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超声检查为实性低回声肿物,肿块内可见血流信号;MRI-T1加权显示等信号,MRI-T2加权显示高信号。肿块呈多结节状,缺乏包膜,直径3~25cm(平均7cm);切面灰白色及灰红色,质地偏软呈鱼肉样,灰白色区域质地偏韧。在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明显异型的上皮样细胞组成,上皮样细胞呈中等大小,或卵圆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嗜酸性,丰富,细胞界限不清,少部分细胞呈梭形并与上皮样细胞间有移行,此外还有部分瘤细胞为横纹肌样细胞,表现为核偏位,核形不规则,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并有核内包涵体;肿瘤坏死明显并侵及横纹肌、骨等周围组织。随访结果:3例病人术后复发,2例患者死于广泛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主要表达EMA(6/6)、vimentin(6/6)、AE1/AE3(5/6)、CD99(5/6)、β-catenin(6/6)、CD34(4/6),而HMB45、S-100、CD117、CD31等均为阴性。结论近端型上皮样肉瘤是一中度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和横纹肌样细胞,需与具有类似细胞形态的多种肿瘤鉴别;结合免疫表型,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EST)家族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MEST家族中2例成人囊性肾瘤和7例MEST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 围绝经期妇女5例, 男性3例和孕妇1例。可双肾多发。肿瘤大体为囊实性结构。镜下呈上皮和间质的双相性病变, 上皮细胞为立方或扁平上皮、柱状上皮, 胞质透明或嗜酸性, 核圆形、杆状或多形性, 单层或假复层排列成巢团状、腺样、乳头状、簇状等, 腔内可见嗜酸性分泌物;间质由伴有平滑肌分化的梭形细胞组成, 类似卵巢样间质。上皮细胞细胞角蛋白、PAX8阳性, CD10阴性;间质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CD10、肌动蛋白、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可为阳性, HMB45、Melan A为阴性。结论 MEST家族是一种具有形态学差异、与性别相关肿瘤家族, 病变中存在正常的肾小球, 对肿瘤发病机制有重要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