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雅新  王玉娟 《光明中医》2022,(16):2906-2909
《四圣心源》一书,理论基础多源于《黄帝内经》《难经》,治法多尊崇仲景。黄元御精通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以“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立论,十分重视脾胃及其功能,多次强调培补中气,认为脾升则肝肾升,胃降则心肺降。同时黄元御认为“阴易盛而阳易衰”,提出“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故用药时甘、辛味药物为多,而黄氏有言“降胃必用半夏”,《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平,现多认为其味辛温,黄元御则认为半夏具有辛燥开通之性的同时,还有沉重下达之性,且专入胃腑,主用于降逆气。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在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方面经验丰富,他根据《黄帝内经》天人相应观归纳出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一气周流"理论模型:脾胃中焦之气,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由于素体脾胃虚弱及饮食、起居失常等损伤脾胃或寒邪直中,阻遏脾胃阳气,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胃失和降而致脾胃虚寒居多。在治疗上以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为大法,运用加味黄芽汤治疗脾胃虚寒之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3.
奔豚汤方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原方组成:黄芩、葛根、李根白皮、半夏、生姜、当归、川芎、芍药、甘草。功能:清热降逆,和血调肝,主治肝郁化热所致奔豚证。笔者临床中紧紧抓着本方肝郁化热,气血上冲之特点,古方今用,广泛治疗肝胆、脾胃疾病和杂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论》主治寒热错杂之心下“满而小痛”、“呕而肠鸣”全方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本文总结自1998年至2005年用此方治疗78例慢性胃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气周流"学说为黄元御的重要学术思想,广泛应用于人体脏腑生成及气机运动相关理论。"一气周流"学说认为人体心、肝、肺、肾皆由脾胃所化生,人体气机以脾胃为枢轴,肝肾之气左升,心肺之气右降,循环周流。黄元御基于此学术思想指出了药物对脏腑之气的升降作用,比如桂枝左升肝气,半夏右转降胃气,杏仁降肺平逆冲,附子升阳根肾水等。并强调临证治疗时以脾胃为中心,注意顾护人体阳气,治病不可忘祛湿,辨治应善用脏腑互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左升右降"理论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提及,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方盛衰论》云:"阳从左,阴从右。"《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这里的"左右上下"多指脾胃气机的升降。如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云:"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若清阳之气不升,导致痰浊不降,两者互为因  相似文献   

7.
黄元御认为咳喘之发病责之肺胃,肺胃不降是其病机关键,扶中气、降肺气是治疗咳喘的最基本方法。黄元御重视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力倡温中补土,多用温阳燥湿,忌用清凉滋润。对于内伤杂病,立法重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用药多选茯苓、甘草、半夏、芍药、桂枝、人参、附子、干姜等,通过调整脾胃,维持人体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8.
尚云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胃痞之病辨证以脾胃为主线,病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等,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虚实寒热夹杂。以半夏泻心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胃痞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尚云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胃痞病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清代名医黄元御对"中气"的认识,见解新颖,独树一帜。明了黄元御所述中气的内涵,有助于理解"中气升降"理论,把握人体气机。黄元御的理解较合经典之义,所述中气是气机升降的枢机,其要在位,其位在中,即阴阳水火沉浮动静之间,因阴阳交感和合而生,进而引发气机的升降出入,具造化生生不息之功。应于人身,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为太阴胃为阳明,且脾主升胃主降,升降相贯成圆运动,成为人身中气的中心,故脾胃之气从属于中气,中气的概念高于脾胃之气。  相似文献   

10.
唐孟杰 《江苏中医药》2016,48(12):49-50
正奔豚汤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方由甘草、川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等组成。方中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当归、川芎养血调肝,生葛、黄芩解肌清热,甘李根白皮降其肝气。诸药调和,为祛邪降逆之  相似文献   

11.
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仲景《金匮要略》,由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组成。功能和胃止呕,引水下行。是治疗停饮上逆呕吐证的方剂。本方禀秋金收降之性,以能下达降胃安冲之半夏为主药。茯苓利小便,令水下行而痞消,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善理脾胃。生姜味辛性温,其辛散之力,善化痰理气,止呕吐,且能解半夏毒。故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和中温胃之剂。临床实践,本方应用不仅限于“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而擅长于治脾胃虚寒,寒  相似文献   

12.
梁海敏  余思思  田宁 《河北中医》2023,(2):321-324+329
黄元御从“气”的层面创立了“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之“一气周流”理论。以“一气周流”理论为基础,认为上热下寒证病机有中气亏虚,升降失调;水寒土湿,君相失根;木郁土湿,左旋失调;肺胃不降,右旋失调。其治疗可根据“一气周流”理论下脾胃及四象的生理特性补虚泻实,标本共治,使中气运动,四维轮转,周流顺畅,百病自消。治则包括:治脾胃以恢复斡旋功能,温肾燥湿以助气周流,疏肝燥湿以使左路升发,清降肺胃以复右路降敛。  相似文献   

13.
王捷虹主任医师擅于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为调和寒热、散结除痞之基础方。导师运用此方治疗口疮、胃痞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奔豚汤是治疗奔豚气的靶方,所治之证为肝郁化热、冲气上逆所致。笔者临床试用该方治疗心律失常收效显著,本文分析了奔豚汤治疗心悸的病因病机和具体临床用法,初步总结出奔豚汤的适用方证有五:发作性气逆、寒热错杂、口干口苦、失眠多梦和便质不干。肝胃郁热、脾虚湿阻是其核心病机。具备此证候特征的心律失常患者,运用奔豚汤治疗,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5.
奔豚汤治疗神志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汤由生葛根、李根白皮、淡黄芩、当归、白芍、川芎、半夏、甘草组成,专治下焦肝肾气结、冲气上逆所致的奔豚气病.临床所见不少神志疾病由痰火上扰或痰气上逆而致,由于"气有余便是火",降气有助于降火,以及痰可随气升降,降气有助于涤痰,因此可用具有清肝降气、镇冲化痰作用的奔豚汤加减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有较好疗效.现就奔豚汤治疗神志病医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其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的组方格局,符合脾胃病邪陷胃肠的病机特征,是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胃肠不和病症的常用方。沈舒文教授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随证化裁治疗脾胃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重要和解方之一、有和胃降逆 ,开结除痞的功能 ,广泛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1] 本文就近年来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1 基础研究1 .1 对病机的认识 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是“心下痞”’对痞之病机 ,诸家见解不一。刘氏[2 ] 认为痞之成因为脾胃阴阳不和 ,升降失序 ,中焦之气痞塞 ,寒热错杂 ,痰饮内生 ,本方苦降辛开 ,和胃涤痰 ,方中诸药的功能是 :气机升降不利 ,中焦痞塞 ,胃气不降而热 ,故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 ;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 ,故用干姜之辛热以温之 ;痰饮扰胃 ,逆而作呕 ,故用半夏和胃以止呕 ;…  相似文献   

18.
曹秋实  张智华  柳琳 《光明中医》2016,(16):2423-2424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半夏泻心汤的证治机理,治法用方特点以及临床加减运用。方法通过查阅原文古籍以及相关文献,并结合梅国强教授在临床上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简单阐述。结果发现半夏泻心汤的病机多宗于寒热互结于心下,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治法上采用辛开苦降,平调寒热,攻补兼施之法。结论在明确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用方特点的前提下,抓其主证并结合实际进行酌情加减,可治疗多种脾胃疾病,值得推广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国医论坛》2021,36(4):7-8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外因六淫犯肺,内因饮食、情志所伤。其中,情志刺激,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是为木火刑金之咳嗽。奔豚汤本为治疗气郁化火、肝火上逆之奔豚气病而设,因其疏肝泄热、降逆平冲之功,故用以治疗木火刑金之咳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宋娜  禄保平 《河南中医》2023,(9):1336-1340
毛德西教授认为,郁证首当辨清虚实。实证多见于发病之初,以气机郁结为主,可兼见血瘀、痰湿、火郁,分为气滞证、血瘀证、痰湿证、火郁证。气滞证治以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多选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治疗,脾胃病兼郁证者,从调理脾胃着手,疏肝解郁,和胃畅中,自拟三三九气汤加减;血瘀证者方用《医林改错》之癫狂梦醒汤加减,血瘀证好转后,改用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法。火郁证者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栀子豉汤加减;气滞痰郁证,治以行气开郁,降逆化痰,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减。病程日久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可分为心神失养、心脾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神失养、心脾两虚证治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常选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心病及肾,心肾阴虚证采用香蜜膏养心安神,补肾健脑,解郁润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