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女性,66岁。4年前患者体检发现左侧乳腺肿物,不伴疼痛,无局部皮肤红肿、破溃,无乳头偏斜、内陷等,未治疗,定期行乳腺超声复查,因肿物逐渐增大,现入住我院治疗。B超示左侧乳腺形态轮廓正常,层次清楚,11点钟处可见一大小0.9 cm×0.5 cm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形态欠规整,周边可见血流信号,双侧腋下未探及肿大淋巴结。超声诊断:左侧乳腺结节BI-RADS 3。实验室检查:CEA、CA125、CA153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加深对其认识。方法 观察5例乳腺神经内分泌癌的组织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判定标准为≥50%肿瘤细胞表达Syn、CgA或NSE。结果 4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54~90岁(平均70岁)。肿瘤直径2.5~5.5cm(平均3.5cm)。有淋巴结转移者2例。组织学形态包括富于细胞的黏液型、实性岛状型、弥漫实性粘附型、非典型类癌型和小细胞癌型。5例均表达Syn、CgA、NSE、AE1/AE3和EMA;2例表达Lue-7,2例表达CK7;3例表达E-cad;S-100蛋白均阴性,2例ER和PR阳性,3例p53阳性,1例表达c-erbB-2,4例表达bcl-2,Ki-67阳性率17%~85%。随访时间4~69个月(平均32.2个月),除小细胞癌患者死亡外,均存活。结论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易发生在老年人,除小细胞癌外其他类型预后较好,它们在形态、功能和表型上常呈多向性,应该将它们从普通型的乳腺癌中区分出来。 相似文献
3.
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组以肿瘤性上皮向鳞状细胞和(或)间叶成分分化为特征的癌,间叶成分包括梭形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和横纹肌细胞。化生性癌可完全由化生成分构成,也可由非特殊类型乳腺癌和化生成分混合构成。化生性癌占全部浸润性乳腺癌的0.2%~5%[1],其差异性是由不同研究对化生性癌的定义不同造成的。若仅考虑有间叶成分,化生性癌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1%。乳腺化生性癌的诊断主要需与具有相似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叶状肿瘤、间叶源性肿瘤、皮肤原发的肿瘤和乳腺转移性肿瘤鉴别,尤其是在组织较少的穿刺标本诊断中。大部分乳腺化生性癌为三阴性( ER、PR和HER-2均阴性)乳腺癌,与其他非特殊类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相比,其对化疗的反应差,除少数组织学亚型外,大多预后差。乳腺化生性癌的遗传学特征复杂,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根据WHO(2012)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对乳腺化生性癌的组织学亚型、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进行概述,并对其发病机制、遗传学特征和分子分型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如果乳腺肿瘤显示乳头状结构,瘤细胞呈嗜酸性柱状并有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甲状腺来源的转移癌是首先考虑的诊断。约5 %的乳腺转移癌源自甲状腺。作者描述了5例具有甲状腺高细胞型乳头状癌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原发性肿瘤。此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 6~74岁(平均6 3岁)。临床病史和随访显示4例有资料的病例均无甲状腺疾病史或乳腺肿瘤诊断后出现甲状腺结节。组织学观察原位肿瘤1例,微浸润肿瘤2例,浸润性肿瘤2例。肿瘤细胞呈实体或乳头状生长,部分区域显示类似甲状腺的滤泡样结构。部分区域乳头致密拥挤呈实体或梁索状。筛状结构则由含嗜酸性物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分析该类乳腺癌易误诊的原因并探讨其诊断思路及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乳腺梭形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该类乳腺癌误诊的原因。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1例乳腺皮肤活检组织,镜下真皮及皮下组织内见形态温和的梭形细胞增生明显,穿插于纤维脂肪组织中,并伴有较多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另1例在硬化性腺病背景下有大量的梭形细胞增生,并伴有低级别导管原位癌成分。免疫表型:例1梭形细胞CK、CK8、p120及β-catenin胞质阳性;后者CK、CK5/6、p63及CD10阳性。例1因乳腺肿块误诊致多次复发最终累及皮肤;后者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良性,术后行免疫组化标记后才得以明确诊断。结论乳腺梭形细胞癌是一类较为少见的乳腺癌,易漏、误诊,其诊断的准确性有赖于正确的诊断思路基础上广泛取材及全面的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根据WHO(2003版)乳腺肿瘤分类标准,探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4年8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诊治2392例乳腺肿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织化学切片。按WHO(2003版)分类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果:2392例乳腺肿瘤中,绝大多数为女性患者(2382例),占99.58%,男性10例(0.42%)。乳腺良性肿瘤982例(41.05%),浸润性乳腺癌和原位癌1389例(58.07%),乳腺恶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10例(0.42%),淋巴瘤2例(0.08%),转移性肿瘤9例(0.38%)。其中乳腺良性肿瘤中构成比居前5位分别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叶状肿瘤、脂肪瘤和管状腺瘤;纤维腺瘤患者发病高峰为20~40岁。浸润性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1112例(87.63%),浸润性小叶癌37例(2.91%),其他特殊类型癌120例(9.46%)。乳腺癌中以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基底细胞样乳腺癌、黏液癌最为多见。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以40~60岁居多。导管原位癌61例,导管内癌伴微浸润35例,小叶原位癌3例。Paget病10例(其中4例合并浸润性癌,4例合并导管内癌且3例伴微浸润)。乳腺癌中分子亚型分类Luminal A型693例(60.63%);Luminal B型127例(11.11%);Her-2过表达型130例(11.37%);正常乳腺样(normal breast -like)型172例(15.05%);Basal-like型21例(1.84%)。结论:对乳腺定期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以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4.3岁,其中2例伴有肾盂结石。镜下见癌细胞呈巢状、片状排列,部分癌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细胞间桥及角化珠,伴有坏死。免疫表型:癌细胞 CK5/6和 p63均(+)、EMA(灶状+),CK20、CK7和vimentin均(-)。结论肾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较少见,可能来源于化生性癌或起源于肾原基的未分化干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可辅助确诊,其恶性程度比肾透明细胞癌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实体型乳头状癌(SP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收集伴或不伴有浸润癌的SPC共21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和组织病理特征,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染色和阿辛蓝黏液染色。选用抗体包括细胞角蛋白(CK)、肌上皮标记、神经内分泌标记、增殖标记Ki-67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结果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66.1岁。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经典型乳头状肿瘤相似。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8例中无1例检出癌转移。镜检所有标本均见到实体乳头状病变,19例存在黏液分泌。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多角形、梭形或旱印戒样。细胞为轻度或中度异型性,15例核分裂象〈5/10HPF。7例伴发细胞学与导管内癌一致的浸润癌。肿瘤均表达CK8,但基底型CK呈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d、Calponin和p63在乳头轴心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64.7%和58.8%,在导管周缘肌上皮的阳性率分别为94.0%、76.5%和70.6%。CgA和突触素阳性率分别为88.2%和82.4%。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8.1%。17例行ER、PR和pS2染色的肿瘤均呈阳性,c—erbB-2均阴性。获得随访的患者中16例(94%)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SPC好发于老年女性,具有较独特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和免疫表型,部分SPC与乳腺黏液癌和神经内分泌癌相关。多项临床病理特征和随访显示SPC具有较为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和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14例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采用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ER、PR、p63、广谱和高相对分子质量CK(AE1/AE3和34βE12)和CK5/6进行EnVision法染色.结果 14例发病年龄42~79岁,平均65.4岁.乳腺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镜下见两种形态,以较纤细的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纤维血管轴心衬覆高柱状上皮细胞,无肌上皮细胞(9例)和以张力高的筛孔或实性结构为主,其问仍可见纤维血管轴心(5例);11例为单纯性囊内乳头状癌,1例伴有导管原位癌,2例伴有浸润性癌.肿瘤细胞核为低级别,肿瘤细胞呈ER和PR弥漫强阳性,CK5/6和34βE12阴性或局灶弱阳性.肿瘤内未见肌上皮细胞,而肿瘤外围肌上皮消失或仅散在着色.结论 囊内乳头状癌是一种发生在老年妇女的少见肿瘤,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的独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invasive cribriform 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8例乳腺IC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将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预后与浸润性导管癌进行比较。结果乳腺ICC发病平均年龄42.9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影像学微钙化常见。组织学特征是不规则癌细胞团巢呈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瘤细胞核级低-中等,多数病例核分裂象少见,胞质顶浆分泌和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易见,常并存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小管癌。免疫表型显示CK34βE12高表达而CK5/6阴性,肌上皮标记阴性。8例中经典型6例、混合型2例,其发病年龄、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率、c-erbB-2和Ki-67阳性率均低于浸润性导管癌,近期随访结果显示预后优于浸润性导管癌。结论乳腺ICC作为WHO新确定的浸润性癌类型,预后较好,需要与筛状型导管原位癌和腺样囊性癌等鉴别,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2.
乳腺基底细胞样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基底细胞样癌(basal-like carcinoma,BL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乳腺BLC 12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大体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vimentin、CK8、ER、PR及c-erbB-2等.结果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平均年龄40.4岁.12例乳腺BLC均为组织学Ⅲ级.肿瘤表现为无腺管的富于细胞的实性结构,周围有较少的纤维结缔组织间隔;大多数表现为推进式生长方式,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排列呈实性巢状、片状、团块状及粗大带状结构伴有片状地图样坏死,肿瘤中央可出现无细胞结构的纤维瘢痕.肿瘤细胞胞质少呈合体状,核为圆形、卵圆形,胞核胞质比例高,核分裂象活跃.12例乳腺BLC的免疫表型均为ER、PR及c-erbB-2阴性,而CK5/6、CK8及vimentin阳性.结论 乳腺BLC是一种新的乳腺癌类型,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学特性,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ILC和530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ILC和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68.5、67个月。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相比,ILC患者就诊时年龄较大,肿瘤较大,组织学分级多为2级,ER、PR阳性率高,HER-2多为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多为管腔A型(P<0.001)。 ILC中,经典型ILC肿瘤较小,组织学分级较低,Ki-67增殖指数较低,分子分型中管腔A型较多;非经典型ILC中管腔B型、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较多(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典型与非经典型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48);ILC与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P=0.397);多因素分析显示,ILC中管腔A型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高于三阴型和HER-2过表达型(P=0.016,P=0.015)。结论 ILC的预后和组织学分型与分子分型有关,应为预后较差的患者探寻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起源于微腺体腺病的浸润性癌(MGAC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MGACA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染色[CK7、S-100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p63]和PAS特殊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 (1)形态学:3例MGACA标本均观察到不同阶段形态的连续发展过程:从微腺体腺病到不典型微腺体腺病,到导管原位癌,到浸润性癌.例1的浸润性癌成分为浸润性导管癌,例2和例3的浸润性癌成分部分区域为浸润性导管癌,部分区域为产生基质的癌.(2)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3例MGACA中不同病变区域的所有上皮细胞均呈现CK7和S-100蛋白阳性,ER和HER2阴性.例1和例2 PR阴性,例3 PR弱阳性.SMA、MSA和p63染色显示所有病变区域腺体周围均无肌上皮围绕.PAS染色显示在微腺体腺病、不典型微腺体腺病和导管原位癌区域腺体周围有完整的基底膜围绕,而在浸润性癌区域上皮周围基底膜消失.结论 MGACA是一类少见的乳腺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其生物学行为有待进一步研究.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immunophenotyp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es of invasive carcinoma arising in breast microglandular adenosis (MGACA). Methods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indings of 3 cases of MGACA were analyzed by histomorphology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CK7, S-100 protein, ER, PR, HER2, SMA, MSA, p63 and PAS.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1) Histologically, 3 tumors all showed a spectrum of glandular proliferations ranging from microglandular adenosis (MGA) to atypical microglandular adenosis (AMGA) to in situ carcinoma (DCIS) to invasive carcinoma. The invasive carcinoma component was ductal in case 1, and matrix-producing in case 2 and case 3. (2) All epithelial cells in MGA, AMGA, DCIS and MGACA were positive for CK7 and S-100 protein, but were negative for ER and HER2. PR was negative in case 1 and case 2 but was low positive in case 3. Myoepithelial cell differentiation was not demonstrated in MGA, AMGA, DCIS and MGACA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SMA, MSA or p63. PAS staining showed the presence of basement membrane in MGA, AMGA and DCIS, except MGACA. Conclusions MGACA is an extremely rare tumor of the breast and has distinct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behavior of this rare neoplasm. 相似文献
15.
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龚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1,17(1):9-11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形态特征。方法:通过HE及AB/PAS染色,对4例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进行观察。结果:4例癌细胞内印戒细胞均超过205。HE染色呈典型印戒样细胞,AB/PAS染色胞质内阳性。导管内型及小叶型各1例,浸润性导管型及小叶型各1例。结论: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一种特殊型癌,诊断时应排除转移性印戒细胞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with squamous cell component,MC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20例MCSC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巨检、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特点。结果本组肿瘤中纯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6例、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ASC)13例、癌肉瘤1例。全组平均发病年龄52·4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SCC和ASC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0%和66·7%。巨检45%病例呈囊性。镜下角化型SCC2例、棘层松解型1例、角化与棘层松解混合型2例、角化与梭形细胞混合型1例。ASC中的SCC成分均为角化型,腺癌成分则为浸润性导管癌,仅1例混有少量黏液癌。1例癌肉瘤含有鳞癌、腺癌和软骨肉瘤成分。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病例的SCC成分均呈CK34βE12、CK5/6、CK14和p63阳性,ER、PR阴性。5例腺癌成分呈CK34βE12灶性阳性,各有1例腺癌成分灶性表达CK14和CK5/6。CK8阳性见于所有腺癌成分,仅1例SCC成分呈灶性阳性。SMA在本组肿瘤的腺鳞两种成分均呈阴性。结论MCSC以ASC最为常见,眼观呈囊性是其特点之一。SCC成分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存在不同程度变异。CK14、p63和CK8作为一种组合可能有助于SCC的鉴别诊断。规范诊断标准的大样本研究将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临床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原发性腺泡细胞癌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癌细胞由同种细胞组成,排列成实性巢状,细胞核圆形,胞质内富含颗粒,胞质嗜酸性或空泡状,透明细胞常见;免疫组化特征性表达CK、lysozyme、α-anti-chymotrypsin等抗体,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结论乳腺腺泡细胞癌非常罕见,需要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腺肌上皮瘤、颗粒细胞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乳腺嗜酸性细胞癌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嗜酸性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1例女性乳腺嗜酸性细胞癌,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呈圆形到多边表,胞浆丰富,胞冻内见弥漫2的强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呈轻一中度异型,核仁明显,癌细胞呈巢状排列伴有腺管及乳头形态。电镜下胞浆内充满了无极性分布的线粒体。无分泌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不表达肌动蛋白、S-100蛋白及嗜铬素A。PAS染色阴性。结论:嗜酸性细 相似文献
20.
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MC)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肿瘤,很难准确地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和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作者总结了29例原发于乳腺的梭形细胞(肉瘤样)癌(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均≥80%)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均为女性,40~96岁(中位年龄68岁)。其中3例是通过乳腺X片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