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栝楼桂枝汤经穴导入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影响。方法将31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栝楼桂枝汤经穴导入治疗;对照组采取栝楼桂枝汤常规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CSI)、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利用表面肌电图采集足背屈时胫骨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图积分(i EMG),计算踝背伸时协同收缩率(CR)。结果两组治疗后的CSI评分、BBS评分、MBI评分、足背屈时胫骨前肌和腓肠肌i EMG、踝背伸时CR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SI评分、BBS评分、MBI评分,足背屈时胫骨前肌和腓肠肌i EMG、踝背伸时CR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栝楼桂枝汤经穴导入能够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对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80例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中药足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选取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足下垂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踝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定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和评价电针悬钟穴、丘墟穴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足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MAS分级、Holden步行功能、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能够改善肝肾亏虚足下垂患者垂患者脑卒中后的中医证候,减小足下垂角度,显著改善足背屈功能,同时可减小足内翻,促进足外翻,并降低下肢肌张力,提升下肢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两组均接受偏瘫肢体运动训练中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 EMG)、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i EMG值、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44%、80.33%,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i EMG值、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康复训练结合普通针刺治疗,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3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刺激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41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刺激组加用r TMS疗法(1次/d,5次/周),针刺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1次/d,6次/周),联合组加用针刺联合r TMS疗法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分析参数、表面肌电图指标[胫骨前肌、腓骨短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积分肌电值(i EMG)]、步行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等指标改变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康复效果满意度。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针刺组的70.73%(P<0.05)和刺激组的75.61%(P<0.05),针刺组和刺激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步速、步幅、步频、步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针刺组和刺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下肢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头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胫前肌与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提高肢体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胫前肌与腓肠肌肌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弛缓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 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FMA)、巴塞尔指数(BI)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以及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BREF)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和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及足背伸协同收缩率(CR)的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对照组为77.50%(31/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BI及Berg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BI及Berg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腓肠肌iEMG、RMS,胫前肌iEMG、RMS及CR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腓肠肌iEMG、RMS,胫前肌iEMG、RMS及CR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脑卒中弛缓性瘫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表面肌电参数,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合谷刺法对中风后踝背屈障碍患者的步态和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组20例,采用合谷刺法。在治疗前,采集并提取两组患者双侧下肢的步长、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腓肠肌和胫前肌在踝关节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的s EMG,评价中风后患者双侧下肢步行能力及肌肉功能状态。治疗后,应用三维步态参数、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腓肠肌和胫前肌在MIVC状态下的s EMG特征值来评价两组中风患者患侧下肢步行能力和肌肉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侧下肢参数比较,患侧下肢步长和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均小于健侧,患侧腓肠肌和胫前肌在MIVC状态下的IEMG和RMS均低于健侧,患侧CR大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的步速、步频、步长、支撑相、双支撑相、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腓肠肌和胫前肌在MIVC状态下的IEMG、RMS和CR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谷刺法对中风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步行能力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估不同针刺方法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8例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按中央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选取足下垂相关肌肉腧穴的针刺治疗方法,1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踝背屈角度测定值、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并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背屈角度测定值、积分肌电值(iEMG)、协同收缩率(C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8%,高于对照组的74.07%(P <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足下垂相关肌肉局部取穴的针刺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Bobath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踝关节自主外翻最大关节活动度和表面肌电测试RMS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踝关节的痉挛度及活动度,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将常规训练中的踝关节训练更换为下肢镜像疗法训练,其余治疗均相同,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胫前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主动活动度(AROM)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FMA-LE、MAS、ARO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足下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疗法较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其足下垂、缓解踝关节肌痉挛、提高踝背屈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加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小腿三头肌痉挛、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试验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足下垂,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电针结合蜡疗法,观察脑卒中后患者足下垂功能的恢复。方法:经CT或MRI确诊为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患者60例,随机编排为对照和治疗两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结合蜡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对踝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波幅、下肢运动能力及步行能力恢复上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lt;0.01)。结论:电针结合蜡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功能恢复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张力平衡针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和CSI评分、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评分显著升高,CS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悬钟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加电针足三里、悬钟穴,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悬钟结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区、足运感区配合体针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方案为针刺运动区、足运感区配合体针。对照组采用和治疗组相同的单纯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评分,并采用Prokin平衡评估系统(PK254)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包括对称性[X轴平均压力中心(Centre of Pressure,COP)]、COP运动椭圆面积及轨迹长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TUGT用时、X轴平均COP、运动椭圆面积及轨迹长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治疗后BBS评分、TUGT用时、X轴平均COP、运动椭圆面积及轨迹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P <0.05),且试验组疗效提高更显著。结论:针刺运动区...  相似文献   

18.
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针刺组和电体针组,每组20例,针刺组采用中医传统配穴原则治疗,电体针组采用神经刺激原则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MMT肌力量表、ADL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定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8周开始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定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体针等综合运用对脑卒中后足下垂进行长时间的系统、规范、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胫前肌的动态超声影像分析观察单次电针刺激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健侧和患侧胫前肌收缩速度的改变,寻找单次电针治疗足下垂的最佳治疗时间,对比电针作用下双侧胫前肌疲劳变化情况,为临床电针治疗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卒中后偏瘫足下垂患者12例,分别针刺患者患侧下肢和健侧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应用电针对同侧阳陵泉-足三里穴位进行电刺激,足三里设为刺激电极,同侧阳陵泉设作参考电极,选用2 Hz频率的连续波及介于感觉阈至痛阈之间的4/5刺激强度。超声下分别定位双侧下肢胫前肌,从计时开始每分钟进行一次胫前肌超声影像的采集,每次采集时间持续5 s,一共治疗20 min。同步分析图像,并分别记录电针作用下每次采集的各侧下肢胫前肌收缩速度(y)值。结果:通过超声影像分析出电针治疗时双侧下肢均呈现出先累积治疗效果,然后出现肌疲劳并最终对电针刺激反应性不再改变的过程。患侧胫前肌收缩速度衰减到等同治疗开始时收缩速度的时间约为开始治疗后5.25~6.67 min内,健侧为开始治疗后6.52~8.18 min内,健侧出现肌肉疲劳的时间较患侧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引起双侧胫前肌有效收缩效应逐渐增大,肌疲劳超过刺激效应后收缩速度开始减慢,综合作用下疗效最优时间为开始治疗后5.25~6.67 min内,且健侧胫前肌较患侧更耐受电刺激,相对不易产生肌肉疲劳。  相似文献   

20.
陈飞锋  汪翠  陈丽娜 《新中医》2022,54(16):89-94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6例脊髓损伤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2组均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加用身痛逐瘀汤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测定下肢肌群积分肌电值(i EMG)、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 mMWS)值],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4.34%、81.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腓肠肌、股二头肌、腘绳肌的iEMG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FMA-L评分、BBS评分、10 mMWS值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